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玉米大斑病可以引起玉米严重减产,为此抗病育种已成为玉米育种的重要目标之一。单基因抗性与多基因抗性相结合,是当前国内外抗病育种的主攻方向。玉米抗大斑病的特性主要来于多基因抗性,近年来引进了一批具有不同抗大斑病单基因抗性材料,如Ht1、Ht2、Ht3、HtN等。如何把单基因抗性与多基因抗性结合起来应用,就成为当前玉米抗病育种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抗病育种是防治玉米病害的主要手段,本研究田间调查了71份新选育玉米自交系对玉米大斑病、灰斑病、丝黑穗病和瘤黑粉病的抗病性,旨在明确不同种质资源的抗病能力,为抗病育种提供资源.结果表明,69%的种质对4种病害表现为中抗及以上水平,其中抗大斑病材料占59.2%,高抗和抗病种质各有21份;高抗灰斑病材料67份,抗病材料1份,总占比为95.8%;瘤黑粉病高抗和抗病材料分别为36份和24份,占鉴定材料的85.9%;对丝黑穗病表现抗性以上的种质68份,占总鉴定种质的95.8%.71份新选育自交系中高抗丝黑穗病和灰斑病的资源较为丰富.  相似文献   

3.
沈137是具有热带玉米种质的优良抗病自交系。多年抗病鉴定结果表明,沈137高抗弯孢叶斑病、灰斑病,兼抗大斑病、小斑病、丝黑穗病等9种我国常见病害,是国内骨干自交系中已报道的抗病种类最多的自交系之一,以沈137及其衍生系所培育的杂交品种均在生产上表现出优良而稳定的抗病性。沈137在我国尤其东北地区的玉米抗病育种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在参试的18个玉米品种中,既抗灰斑又抗大斑兼抗丝黑穗三大玉米风险性病害的品种有:陕单2001、正大999、奥利10号、农科大8号、丹玉69号;现代1号、长单48号、华玉5号抗灰斑病和大斑病,但感丝黑穗病;安森7号、安玉2166两品种高抗灰斑病,但中感大斑病;潞玉6号、陕单22号中感灰斑病,但抗大斑病;正大12号中抗灰斑病,登海605中感灰斑病,但两品种均高感大斑病;敦玉518、临奥1号、登海11号均属高感灰斑病的品种;秦奥23号中感灰斑病、中抗大斑病,但高感丝黑穗病。  相似文献   

5.
盛单301是大连盛世种业有限公司于2003年在大连以S113作母本,以H3307作父本杂交组配而成的稀植大穗型极晚熟优质玉米新品种。2005年-2007年参加辽宁省预备试验、区域试验及生产试验,经北方农作物抗病育种鉴定中心鉴定该品种表现抗灰斑病、弯孢菌叶斑病,中抗大斑病、茎腐病、感丝黑穗病。  相似文献   

6.
盛单216是大连盛世种业有限公司于2002年冬在海南以SD88为母本,以SD93为父本组配成的高产、优质、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的优良玉米单交种。2003~2005年参加辽宁省预备试验、区域试验及生产试验,经北方农作物抗病育种鉴定中心鉴定,该品种表现抗灰斑病、弯孢菌叶斑病、丝黑穗病,中抗大斑病、  相似文献   

7.
玉米大斑病严重威胁玉米产量,选育抗病品种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途径。通过田间接种筛选抗性自交系为选育抗大斑病品种提供基础试材,2013、2014年连续两年通过田间人工接种玉米大斑病菌混合菌种的方法,对东北主栽玉米杂交种的60份亲本自交系进行了玉米大斑病抗性鉴定与评价,鉴定筛选出抗性在3级以上的抗大斑病玉米自交系28份。试验结果表明,玉米种质对玉米大斑病的抗性表现存在差异,国内玉米种质对大斑病的抗病能力强于新引进的国外玉米种质。  相似文献   

8.
盛单218是大连盛世种业有限公司于2003年冬在海南以SD5为母本.以SD9为父本组配成的高产、优质、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的优良玉米单交种。2004年-2006年参加辽宁省预备试验、区域试验及生产试验,经北方农作物抗病育种鉴定中心鉴定该品种表现抗丝黑穗病,中抗大斑病、灰斑病、青枯病,感弯孢菌叶斑病。  相似文献   

9.
为了明确黑龙江省第三、四积温带玉米种植新区主栽玉米品种抗大斑病特性及产量潜力,以黑龙江省讷河市为玉米新区代表,对该地区推广的16个玉米品种抗大斑病特性及产量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不同玉米品种对大斑病的抗性表现存在显著差异,病情指数变化范围为4.81~36.30。玉米抗大斑病表现好的品种(病指≤15)为众单1号、齐山2号、龙单39等;中等抗病表现的品种(15病指≤30)为德美亚2号和龙单29;抗性表现较差的品种(病指30)为绥玉19;不同玉米品种按产量大致可分三个等级,即高产品种为齐山2号、海玉11号和甘玉2号等;中产品种为克单14、众单1号和哈丰3号等;低产品种为德美亚2号和绥玉13。从抗大斑病和产量水平综合分析,供试的16个玉米品种中齐山2号、海玉11和甘玉2号3个品种表现最佳,德美亚2号表现最差。  相似文献   

10.
正审定编号:国审玉20190399品种名称:北农青贮3651育种者:北京农学院品种来源:7922×P241特征特性:该品种在东华北中晚熟青贮玉米组播种至收获期128.5 d,比雅玉青贮26早熟2.0 d。幼苗叶鞘浅紫色,叶片深绿色,株型半紧凑,株高335 cm,穗位高165 cm。接种鉴定,高抗茎腐病,中抗大斑病和灰斑病,感丝黑穗病。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道云南水稻、玉米、小麦、油菜和甘蔗等五大作物及其重要病害,如稻瘟病、稻白叶枯病、玉米大斑病、小麦锈病、油菜白锈病和甘蔗眼斑病的病菌生理小种、品种抗病性、抗病育种及抗性遗传分析等的近5~10年的研究近况.  相似文献   

12.
利用自然感病调查和人工接种筛选的方法,对黑龙江省农科院齐分院726份稳定自交系和1923份不稳定玉米种质进行抗玉米大斑病筛选,并对接种病原菌群进行了生理小种鉴定。得到高抗大斑病稳定自交系30份,中抗大斑病稳定自交系16份。并利用携带Ht的鉴别寄主对接种菌群进行生理小种鉴定,鉴定结果为12N型生理小种。  相似文献   

13.
玉米上的蠕孢类病茵主要有玉米大斑病菌、、玉米小斑病菌和玉米园斑病菌。本文对上述3种病菌生理小种研究的历史和现状进行了评述,指出了研究中的最新进展及存在的问题,以便更好地指导当前生产中的抗病育种工作。  相似文献   

14.
玉米大斑病菌在活体外产生的致病毒素(Ht-毒素)不仅能抑制玉米幼苗根和芽的生长,而且对玉米离体根冠细胞也有明显的致死作用。试验发现,玉米大斑菌菌株的致病力与其培养滤液对玉米幼苗根生长的抑制率呈正相关(r=0.84),玉米品种的感病性也与毒素处理后根冠细胞的死亡率呈正相关(r=0.82)。结论指出,用玉米大班菌Hi-毒素鉴定玉米品种的抗病性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5.
玉米大斑病菌在活体外产生的致病毒素(Ht-毒素)不仅能抑制玉米幼苗根和芽的生长,而且对玉米离体根冠细胞也有明显的致死作用。试验发现,玉米大斑菌菌株的致病力与其培养滤液对玉米幼苗根生长的抑制率呈正相关(r=0.84),玉米品种的感病性也与毒素处理后根冠细胞的死亡率呈正相关(r=0.82)。结论指出,用玉米大班菌Hi-毒素鉴定玉米品种的抗病性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6.
简述了玉米大斑病的发生情况、玉米大斑病抗性育种的研究现状,分析了玉米大斑病抗性育种中出现的问题,并指出未来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7.
通过花粉管通道法将葡萄糖氧化酶基因(Glucose oxidase,GO)转入玉米自交系,并对转化后代进行了大斑病抗性鉴定。结果表明,授粉后15~20h为最佳外缘基因导入时间段,最适合的转化质粒DNA浓度为100μg·mL-1。转化获得卡那霉素抗性植株244株,PCR阳性植株13株,对转化的D0代PCR阳性植株的抗病性进行了大斑病抗性鉴定,部分转化植株的抗玉米大斑病能力有所提高,其中3株表现高抗。研究为探索大众化玉米转基因和培育抗病玉米自交系提供了新方法。  相似文献   

18.
玉米小斑病菌(Helminthosporium maydis)所产生的致病毒素(Hmtoxin)能抑制玉米大斑病菌(Exserohilum turcicum)的生长和降低产孢量。在PDA培养基上、当小斑菌存在时,也象Hm—毒素一样,使大斑菌的生长受到抑制,而且凡是有利于小斑菌产生毒素的培养条件都能使小斑菌对大斑菌的抑制作用更加强烈。在幼苗上,Hm—毒素象小斑菌一样使大斑病的病斑少而小。据此,本文进一步明确了在小斑病常发区大斑病一般不易流行,从而大大减轻了在小斑病常发区防治大斑病的压力。  相似文献   

19.
丹3130是1993年选育成的抗病、高配合力的玉米自交系。多年试验结果表明,丹3130具有单产较高、抗玉米大斑病、小斑病、青枯病、灰斑病、拟眼斑病、丝黑穗病及纹枯病,配合力高,生育期适中等特点。丹3130与丹341、丹340、三团-9、丹T138、辽6802等组配的杂交种丹玉30、丹玉46、丹玉47、丹玉68、辽单127等,已在全国范围内大面积推广应用,这些杂交种具有高产、抗病性强、活秆成熟的特点,是当代抗病育种成功的典范。  相似文献   

20.
玉米育种技术体系的构建及有关问题的讨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围绕玉米商业化育种的思路,基于二群论、杂交种产量增益与自交系改良同步、高密度抗逆育种等育种技术原理,构建了玉米商业化育种技术体系,分析了技术体系的组成:群内杂交构建选系群体,群间杂交配制优势组合,人为创造高密度等逆境选系,以及多点测试等。对育种中经常遇到的一些关键问题如株型、叶片、早熟、抗倒、籽粒脱水、抗病、选系群体的大小和测配等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