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四川冬水田的发展史大致可分为清代的兴起与扩展,民国的继承与发展,新中国的改造与缩减三大阶段。水稻种植规模的大小、劳动生产率的高低、水利设施的多少均是影响冬水田发展的因素之一。以往提高农业产出的是改造冬水田的动因;现今提倡恢复冬水田又是出于其水利、生态湿地价值的考虑。冬水田作为一项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其之于四川农业、环境乃至气候的作用不容小视。  相似文献   

2.
冬水田蓄水状况,既关系到小春生产用水,又能为来年大春适期早播早栽创造有利条件。结合达州地区冬水田的实际情况,该文简要分析了达州地区冬水田的管理和利用现状,提出了达州冬水田建设应采取的相应对策,为大力发展冬水田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3.
以改造中低产田土和改善农业基本条件为重点,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我国农业综合开发的主要内容,也是农业生态环境建设的重心所在,通过在四川省62个改造中低产田效益定位监测点连续9年的测定,对改造产和改造后的土壤理化性质、土壤肥力变化和增产效益作了研究。结果表明,下湿田经改造后,土壤构型有明显变化。耕层土壤温度和氧化还原电位升高、土壤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公顷增产达1995kg;冬水田经改造后,土壤结构2-3年可呈块状或棱柱状,土壤含水量趋于合理,土壤温度和氧化还原电位均明显上升,亚铁离子等有毒物质明显下降,且有利于种植模式的优化,公顷增产粮食3315kg。  相似文献   

4.
鄂西的恩施专区是个大山区,境内山脉纵横,地形地势错综复杂。全区可分为低山(拔海600米以下)、半高山(拔海600—1200米)和高山(拔海1,200米以上)三类地区。耕地除少数平坝地外,绝大部分都是起伏不平的环山水平梯田(坡陡地)和复式梯田(平缓坡地)。为了保土蓄水,发展水稻生产,在这个地区,冬水田面积很大,约占水田总面积的70—80%。这种以“水稻——冬水”一年一熟为中心的栽培制度,  相似文献   

5.
冬水田休闲期温室气体排放通量的研究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0  
冬水田生态系统在西南地区大面积存在,长期淹水,其温室气体排放可能对中国温室效应有重要贡献。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川中丘陵地区冬水田休闲期温室气体排放通量进行了原位观测研究,获得冬水田休闲期CH4、CO2、N2O的平均排放通量依次为5.37mg·m-·2h-1、81.88mg·m-·2h-1、0.01μg·m-·2h-1。同时研究发现,冬水田休闲期温室气体排放通量具有明显的动态变化,土壤温度和水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3种温室气体的排放通量。研究还表明,改冬水田为水旱轮作可减少甲烷排放。  相似文献   

6.
四川冬水田管理和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冬水田耕作制是缺乏水利工程和配套灌溉条件的丘陵和山地稻区科学利用自然降水,确保水稻顺利播栽和稳产高产的一种有效耕作制度,其地位和  相似文献   

7.
城市近郊区不同于其他地区,该区域内水利设施维护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该地区水田农业的发展。采用建立地区分级模型的方法,对日本埼玉县北部荒河北岸地区进行了量化分析,为这一地区的水利设施维护管理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同时从农业经济学方面为城市近郊区水田农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指导。  相似文献   

8.
川东南地区位于长江中上游地带,土壤坡度一般较大,水土流失较重.随着长江中上游生态区的建立,一些坡地退耕还林,土地面积相对减少.但该地区冬水田近300万~400万亩,有计划逐步地至少放干5%~10%的面积用以种植油菜,则可扩种油菜15万~40万亩以上,如平均单产至少以90kg计算,即可增产菜籽1350万~3600万kg以上,这将是川东南地区油菜增产的一个巨大潜力.在冬水田上种植油菜采用育苗移栽,狠抓适时播种,培育壮苗早栽早发,是提高油菜单产的重要技术.  相似文献   

9.
试论我国南方水田农业发展策略与措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南方水田生产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坚持水稻主体地位,加强水田农业保护及坚持优质化、轻型化、标准化道路的发展对策;在此基础上,提出南方水田农业发展的9项发展措施与建议。  相似文献   

10.
宋玉华 《吉林农业》2011,(2):188-188
怀远县耕地面积188万亩,是个典型的农业大县。随着县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为了节约水资源,缓解农业用水紧张的现状,更好地维持生态平衡,水利科技工作者们提出了一些水田节水灌溉的技术,包括科学调度供水、提高灌溉管理水平以及相关农业方面节水技术措施等,来实行真正的节水灌溉,真正的增产增效,使农业水田生产进一步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1.
鳃蚯蚓是一种环形动物,属环形动物门、贫毛纲、原始贫毛目.2003年起,乐山冬水田一季稻作区本田地下鳃蚯蚓危害水稻根系,开始威胁水稻生产,2006年危害田块占冬水田一季稻作区50%的面积.据调查,平均被害株率16%~27%,严重田块达50%以上,每平方米20厘米深土层内有鳃蚯蚓250~680条,最多达2500条.  相似文献   

12.
杨保国 《农技服务》2005,(10):34-34
1、选择稻田。进行改造冬水田宜选择背风向阳、水源充足、排灌方便、蓄水性好的稻田。水稻收割后将稻田翻犁一遍,不要耙碎,用田中泥块加高加固田埂,打紧夯实。使稻田蓄水深达70厘米以上,并按稻田形状与面积大小,在田内开挖“十”、“丰”或“井”字形鱼沟,沟宽60厘米以上。  相似文献   

13.
以30个杂交中稻组合为材料,分别在3类冬水田(夏旱田、普通田和囤水田)种植下,研究了稻谷产量与库源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杂交中稻产量受稻田类型影响极大,30个杂交组合在不同稻田类型的产量变异趋势一致,筛选出7个杂交中稻组合在3类稻田均能获得高产。冬水田杂交中稻高产栽培的目标是在保证较高颖花量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理论产量和产量潜力分别与穗粒数和库容充实度呈抛物线关系,在3类稻田均可获得高产的杂交中稻组合的库源特征:穗粒数160~200粒、最高苗332.98~36098万/hm2、有效穗200.14~225.24万/hm2、结实率77.56%~82.38%、千粒重29.06~30.32 g、颖花量3.61~3.98朵/m2、叶面积指数5.69~6.59、粒叶比0.55~0.70朵/cm2、单穗重4.00~4.51 g。为水稻育种者鉴定高产组合和生产部门筛选适宜冬水田区不同类型稻田的品种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衣保中 《古今农业》2004,32320(2):46-54
民国时期吉林省的水田开发全面展开,水田面积从民国初年不足千顷,到20世纪20年代末已经发展到约7万顷,成为东北地区水田面积最多的省份。吉林省的水田大面积开发,既与朝鲜移民的大量迁入有密切的联系,也是当时吉林省地方政府积极推动的结果。吉林省为了推进水田开发,采取了调查和丈放低洼淤荒,制订和颁布各种鼓励水利建设的章程,设置一些水利管理机构,调节民间水利纠纷等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促进了吉林省的水田开发。  相似文献   

15.
彭头山与贾湖遗址出土了9000—8000多年前左右的稻谷印痕、炭化稻、水稻硅酸体,却未发现水田存在,实在令人难以理解。究其根底,可能与现代人头脑中固有的大型水田概念有关,以为远古水田也应该是大面积的水田,不会是小面积的水坑;应该是规矩的方形、长方形、梯形之类平面,不会是圆形或不规则形平面。另外,传统稻作史认为远古时代是撒播方式进行水稻种性繁殖,不会采取移栽方式进行水稻种性繁殖。所以,就不会有意识地去寻找栽培水稻的远古时期水田及水利设施。笔者在从事稻作农业起源问题研究时发现,原始先民们在驯化野生稻的早期,…  相似文献   

16.
以RS数据为数据源,基于GIS平台,分析了友谊农场2004~2011年水田的时空变化情况,旨在为区域种植业结构优化及农业发展提供依据。主要结论如下:2004~2011年,友谊农场水田田块数量大幅增加,田块规模不断扩大,水田总面积快速增加,占耕地比重迅速提升。水田扩张在空间上呈现"增生式"。截至2011年,水田面积达到了6.01万hm2,占耕地总面积的42.25%,友谊农场水田分布形成了东密西疏的宏观格局。今后,应在充分客观评估水土资源承载力的基础上适度开发水田,优化配置各种农业物资、农业科技人员与农业劳动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试验采用原创研发的机插秧栽插密度田间测试装置和4行步进插秧机组成的试验系统装置,在泥脚深度23~30cm,水层深度3~11cm的冬水田里进行了田间机械化无载荷栽插试验、模拟满载荷栽插试验和实际插秧正交试验,研究了冬水田机插秧的秧苗株距和标定秧爪株距的关系,种植密度和理论密度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冬水田的泥脚深度、水层深度、秧苗株距对田间栽插密度的影响特别显著,插秧机的驱动轮、水稻的品种对田间栽插密度看不出影响.在泥脚深度23~30cm的冬水田,当水层深度大于7cm时,机插秧栽插密度随机性较大,种植密度差异高达35.1%,不能保证种植密度和水稻产量.  相似文献   

18.
洪松 《农家科技》1994,(3):16-17
<正> 一、增产增收效果旱育秧与水田湿润育秧比较,旱育秧栽后无返青期,早发分蘖特性显著,较好地发挥了低节位分蘖的成穗优势,成穗率平均提高10%;比水田湿润秧的有效穗数增加9.3~11.53%;比水田湿润秧头  相似文献   

19.
现代农业是一个巨大而复杂的、综合性强的农业生态系统;农田结构是这个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冬水田在四川丘陵区的农田结构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但是,近30年来冬水田的面积波动很大(近年来有所扩大),对冬水田的作用和留蓄比例,在认识上也存在着分歧。  相似文献   

20.
地方官与农田水利的发展——以清代四川为中心的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代四川地方官从当地实情出发,大力推动堤堰工程建设,推广冬水田技术,为四川农业发展,农民生活改善,社会繁荣进步作出了重大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