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报道内蒙古柄锈菌科胶锈菌属和单胞锈菌属共33种,其中藜单胞锈菌Uromyces chenopodii、野豌豆单胞锈菌U.ervi、原单胞锈菌U.haraeanus、近藤单胞锈菌U.kondoi、酸模单胞锈菌U.rumicis、苦马豆单胞锈菌U.sphaerophysae和车轴草单胞锈菌U.trifolii等7种为内蒙古新记录种。文中提供了真菌名录,包括寄主和标本号。引证标本保存在赤峰学院菌物标本室(CFSZ)。  相似文献   

2.
1987~1990年以辽宁、河北、山东、山西等地采集的菌源,在70个谷子品种上接种,进行粟锈菌(Uromycessettariae-italicaeYosh)生理分化研究。发现不同来源粟锈菌存在明显的生理分化现象,并筛选出13个鉴别寄主。以25个不同地区的粟锈菌接种上述鉴别寄生的结果,将粟锈菌划分为10个生理小种(或类型)。并发现粟锈菌的两个新寄主—珍珠粟(Pennisetumtyphoides)和野稗草(Echinochloacrusgalli(L)Beauv)。粟锈菌生理分化研究,为抗病育种和引种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
查仙芳  沈瑞清  南宁丽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2):15882-15883
对宁夏隶属于真菌界锈菌纲(目)的锈菌进行调查、整理,并对宁夏锈菌的分布和寄主进行了初步的多样性分析、调查结果表明,宁夏锈菌有1纲1目6科13属84种,分别寄生于182种植物上,是引起植物锈病的茵源。  相似文献   

4.
从河南省各地区采集到各种植物上的锈菌标本150余份,经初步鉴定,共有锈菌20个属,118种,寄生于130种植物上,其中省内新记录属3个,新记录种24种,前文已经叙述13种,本文连续叙述11种:单孢锈菌(Uromyces)2种,帽孢锈菌(Pileolaria)1种,柄锈菌(Puccini-a)7种,变种(Variety)11种。同时还发现甘草单孢锈菌,狗牙根柄菌3种锈菌的夏孢子堆中有锈菌寄生菌「Sp  相似文献   

5.
韩国的锈菌     
1995年至2001年,对韩国锈菌进行了收集,并对锈菌科71种锈菌做了鉴定,记录了它们的寄主、采集点和干制标本数量。71种锈菌中有55种为柄锈菌属真菌、13种为单胞锈菌属真菌、2种为胶锈菌属真菌,另1种为罩膜双胞锈菌属真菌。  相似文献   

6.
通过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采自新疆荒漠植被的62份灌木锈菌标本进行分类鉴定.共鉴定出灌木锈菌17个种,其中Phragmidium有10个种,Uromyces 5个种,Puccinia 2个种,Phragmidium,andersonnii Sheat和Puccina longirostris Kom为中国新纪录种.  相似文献   

7.
宁夏白锈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记述了寄生于宁夏19种植物上的白锈菌7种,其中有6种为宁夏新记录种。3种植物为中国新记录寄主植物,它们是:在孢白锈Albugo macrospora寄生于宽叶独行菜Lepidium latifoiium var.affinel;蓟婆罗门参白锈;A.tragopogi var.cirsii寄生于猬菊Takaikatazuchia lomonossowll和婆罗门参白锈原变种A.tragopogi v  相似文献   

8.
新疆灌木多胞锈菌属的分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新疆灌木上的多胞锈菌属进行了分类研究,共采集鉴定了标本85份,确定新疆灌木上多胞锈11个种,其中Phragmidium tranzchelianum Lyd.Vass是中国新纪录种,所有标本保存在新疆农业大学真菌标本室。  相似文献   

9.
1978—1987年在郑州、许昌等县市采集到5科13属植物上白锈菌标本37份,鉴定出白锈菌8个种和1个变种。其中牛膝白锈菌等4个种为河南省首次正式报导,血苋等6种寄主植物为河南省新记录。  相似文献   

10.
河南锈菌新记录(Ⅰ)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从河南省各地区采集的各种植物上的锈菌标本约150余份,经初步鉴定,共有锈菌20个属,118种,寄生于130种植物上。其中省内新记录属3个:拟三孢锈菌属(TriphragmiopsisNaum.),串孢锈菌属(FrommeaArth.)和夏孢锈菌属(UredoPers.);国内新记录种3种:桑锈孢锈菌构树变种(AecidiummoriBarcl.var.brousonetia),臭椿鞘锈菌(Coleospriumsp.)和扁担木层锈菌(Phakopsorasp.);省内新记录种24种,本文报道13种,即鞘锈菌(Coleosporium)2种,多孢锈菌(Phragmidium)2种,层锈菌(Phakopsora)1种,锈孢锈菌(Aecidium)3种,夏孢锈菌(Uredo)2种,锈孢锈菌变种(Aecidiuvar.),串孢锈菌(Frommea),拟三孢锈菌(Triphragmiopsis)等各1种。并对各新记录种的夏孢子、冬孢子和锈孢子都进行了详细描述和绘图。  相似文献   

11.
条纹单胞锈菌(Uromyces striatus)是引起苜蓿锈病的病原菌。为了明确苜蓿锈病越冬夏孢子的萌发生理条件,试验以苜蓿病株刮取的锈病越冬夏孢子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浮载剂、温度、光照和pH值对苜蓿锈病越冬夏孢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苜蓿锈病越冬夏孢子萌发的最适浮载剂是苜蓿叶片浸出液,萌发率为2.19%;夏孢子在5~25℃均可萌发,最容易萌发温度为15℃,萌发率可达7.69%;光照抑制夏孢子萌发;偏酸性环境可促进夏孢子萌发,最适pH值为6。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转主寄主茶藨子植物的遗传背景与被茶藨生柱锈菌选择性寄生之间的关系。分析了7个五针松疱锈病典型发病区来源的11种茶蔗子植物之间的ITS遗传关系,并结合不同来源的寄主与病原之间交互接种实验的结果,比较不同发病区的茶蔗生柱锈菌孢子对不同转主寄主的感染亲和特性。结果显示:易被多个发病区的茶蔗生柱锈菌孢子所感染的茶藨子植物的ITS遗传关系很接近;荼蔗生柱锈菌特异性地选择生活地的茶蔗子植物作为寄主;地域分布广泛的茶藨子植物容易被多个发病区的茶蔗生柱锈菌选择作为转主寄主。本研究揭示出在茶蔗生柱锈菌特异地选择其转主寄主时,对寄主茶蔗子植物的遗传结构和地域分布范围有特异的倾向性。  相似文献   

13.
茶藨生柱锈菌选择性寄生茶藨子植物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转主寄主茶藨子植物的遗传背景与被茶藨生柱锈菌选择性寄生之间的关系.分析了7个五针松疱锈病典型发病区来源的11种茶藨子植物之间的ITS遗传关系,并结合不同来源的寄主与病原之间交互接种实验的结果,比较不同发病区的茶藨生柱锈菌孢子对不同转主寄主的感染亲和特性.结果显示:易被多个发病区的茶藨生柱锈菌孢子所感染的茶藨子植物的ITS遗传关系很接近;茶藨生柱锈菌特异性地选择生活地的茶藨子植物作为寄主;地域分布广泛的茶藨子植物容易被多个发病区的茶藨生柱锈菌选择作为转主寄主.本研究揭示出在茶藨生柱锈菌特异地选择其转主寄主时,对寄主茶藨子植物的遗传结构和地域分布范围有特异的倾向性.  相似文献   

14.
杨树锈病是一类重要的林木病害,因其病原菌的种类较多,且病害症状及病原形态上的差异不够明显,导致栅锈菌种类鉴定混乱和病原准确认知困难。在分析国内外栅锈菌分类学历史与现状的基础上,从杨树栅锈菌的形态学及系统学2个方面对中国杨树上的栅锈菌种类进行整理,并详细阐述8种栅锈菌在寄主及转主寄主、繁殖体及孢子形态上的差异,编制中国杨树栅锈菌的分种检索表,以期加深对该病原菌的科学认知。  相似文献   

15.
中国松针锈病病原菌—鞘锈菌研究现状及问题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中国松针锈病病原菌——鞘锈菌(Coleosporium Le′v.) 已知有48种,除一种短循环型生活史的偃松鞘锈菌(C.pini-pumilae Azb.)外,其余均为长循环型生活史,夏孢子、冬孢子寄主涉及到单子叶和双子叶植物的13个科,57个属。中国鞘锈菌只有9个种的寄主关系和生活史已明确,其余都未经过人工接种,锈孢子寄主关系及生活史未知。由于鞘锈菌对寄主选择不太严格,相近种的寄主又有重叠,使人们对鞘锈菌按形态定属名,按寄主定种的传统分类方法是否完全合理产生了怀疑。我们认为确定鞘锈菌种,不仅要考虑孢子形态等特征,还要考虑不同地区鞘锈菌对寄主范围,从优选择和限定选择等多种情况,通过人工接种试验,结合野外调查,对鞘锈菌进行深入的研究,扭转当今分类上的混乱局面,为综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本文首次报道了小麦条锈菌吸器母细胞侵入胞间菌丝这一异常现象。电镜观察发现吸器母细胞形成的入侵栓已侵入胞间菌丝细胞的胞壁,入侵栓的超微结构与形成于寄主细胞壁上的一致。由于入侵栓的侵入,使得胞间菌丝细胞壁的内层与其外层相分离。  相似文献   

17.
菊科植物(Compsitae)在新疆具有重要经济价值,主要的有油料作物,常用的中草药,重要的早春牧草,固沙植物,蜜源植物和观赏植物等,柄锈菌属(Puccinia)是菊科植物重要的病原真菌。作者1987~1988年采集并收集整理八一农学院真菌标本室保存的自60年代起至今在全疆各地采集的菊科植物锈病标本共103份,经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各份标本的的夏孢子,冬孢子形态,参考性孢子器及锈孢子器形态和寄主,分类鉴定出新疆菊科植物柄锈菌28个种,18个已知种,10个是全国新记录:Puccinia saussureae;P.artemisicola;P.cousiniae;P.sonchina;P.chondrillina;P.crepidis-sibiricae;P.artemisiae-norvegicae;P.peisisca;P.xanthii;P.cichorii。寄主植物隶属于菊科21个属,34个种,所有引证标本保存在新疆八一农学院真菌标本室(HMAAC)。  相似文献   

18.
在无鉴别寄主体系的现状下,为研究不同地区的玉米南方锈菌Puccinia polysora Underw. 的相对寄生适合度(relative parasitic fitness)和致病性,以及不同玉米品种对其抗性水平,本试验以采自海南三亚、广东河源、广西河池、广西桂林、湖南邵东、云南玉溪6 个地区的可能存在致病性分化的同种玉米南方锈菌为研究对象,将其分别接种到28 个玉米品种上,分析其病情指数和相对寄生适合度。结果表明:抗病性最高的玉米品种为登海605,致病性最强的菌株来源于广西河池;不同来源的玉米南方锈菌在同一玉米品种上的相对寄生适合度存在较大差异;相同来源的菌株在不同玉米品种间相对寄生适合度之间也存在显著差异;玉米南方锈菌存在致病性分化。本研究可为抗玉米南方锈病品种选育及玉米南方锈菌致病类型与生理小种鉴定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利用真菌β-微管蛋白基因的保守序列和小麦条锈菌(Puccinia striiformi f.sp.tritici)、叶锈菌(Puccinia tri-ticina)的SCAR标记引物,对锈菌孢子与感病小麦叶片总DNA进行复合PCR检测,扩增获得了小麦条锈菌171bp和叶锈菌226 bp的特异性DNA片段,其检测灵敏度可达到50 μg·L~(-1)模板DNA浓度水平.在此基础上,可进一步制备小麦锈菌不同种的分子诊断、检测试剂盒.  相似文献   

20.
锈菌分类演变及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顾了锈菌目(Uredinales)的建立和锈菌科、属及锈菌种分类演变历史与研究进展,并对锈菌系统发育及其演化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