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现阶段我国取得了水土流失面积和强度双降低的显著效果,新时期对充分发挥水土保持的水源涵养、改善生态、提升农业生产能力、改善人居环境等多项重要功能提出了更高要求。通过分析贵州省水土流失及治理概况、存在问题及治理难点,在深入研究总结传统水土流失防治模式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水土保持规划工作实践,从生态系统质量、稳定性、可持续性等方面出发,探讨提出贵州省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体系,重点阐述了生态、清洁、经济、生活4种类型的小流域综合治理和石漠化区坡耕地综合治理等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途径、模式。  相似文献   

2.
加强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是《三峡后续工作规划》的一项重要规划措施,生态屏障区和库区重要支流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是生态环境保护体系的重要内容。开县汉丰湖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示范工程是首批实施的三峡后续工作水土保持项目之一。通过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项目区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从加强领导、广泛宣传、科学规划、公平竞争、施工管理、财经纪律、档案管理、验收等方面,归纳和总结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取得的成功做法。分析了当前三峡后续工作水土保持项目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云南省“十五”水土保持工作成效显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南是全国水土流失严重的省份之一,水土流失形势严峻,水土流失防治任务繁重。“十五”期间,云南省将水土保持作为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全力服务“三农”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取得了重大进展。水土保持预防监督工作依法开展,综合治理成效显著,生态修复稳步推进,监测预报初见成效。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21万km2,新实施保护面积2.46万km2,全面完成了“十五”各项目标任务。  相似文献   

4.
为解决红砂岩特殊地质力学特性下生态环境恶化、水土流失严重等区域问题,对红砂岩侵蚀区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规划设计进行了研究。本研究基于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江西省水土保持专项普查成果、《江西省水土保持规划(2016—2030年)》与《江西省水土保持区划及防治布局研究》等重要基础成果,以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宁都县还安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为典型案例,将红砂岩侵蚀劣地水土保持关键技术与工程设计有机结合,采用"技术集成-应用示范"的方式,因地制宜地对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分区进行设计,完成了高效开发型水土流失治理技术集成与示范。具体实践中,牢固树立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通过在红砂岩侵蚀劣地综合治理展示区、坡地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示范开发区和生态功能保护区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设计与实施,对侵蚀坡面进行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优化配置,形成了完善的水土保持综合防治体系,使还安小流域治理度达到86%。实践证明,生态恢复和农林经济开发治理相结合的方法能有效遏制小流域内的水土流失,可为红砂岩地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及南方红壤低山丘陵区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5.
"十二五"期间,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作在完善水土保持法律法规体系、强化水土保持监督管理、扎实开展重点区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搞好以规划为主的顶层设计、夯实基础性工作、深化水土保持改革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为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十三五"期间的工作目标是推广应用"十二五"期间取得的十分珍贵的经验和做法,直面存在的问题和挑战,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深入实施水土保持法,落实国务院批复的《全国水土保持规划(2015—2030年)》,不断开创水土保持工作新局面。工作重点是以贯彻落实水土保持法为重点,认真履行社会管理职责;以全国水土保持规划为引领,推进水土保持工作全面发展;以重点工程为龙头,加快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步伐;以深化改革为核心,提供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以现代信息技术为载体,着力提高监管效能;以国策宣传教育为抓手,切实增强公众水保意识。  相似文献   

6.
南方红壤丘陵区水土流失现状与综合治理对策   总被引:40,自引:0,他引:4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综合科学考察的基础上,分析南方红壤丘陵区水土流失现状、特点、成因、危害以及近50年来的演变趋势。结果表明:南方红壤考察区目前有水土流失面积13.12万km^2,占红壤考察区土地面积的15.06%。近50年来,南方8省的水土流失面积在1985年前呈增加趋势,1985年以后呈现递减趋势。针对水土流失的特点与危害,提出水土流失治理的综合治理对策。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是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根本保证;科学规划、分区治理、实施战略性推进是综合治理的前提,推行生态补偿机制、实施重大工程是综合治理的契机;水土保持科技进步是综合防治水土流失的催化剂。  相似文献   

7.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开创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新局面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近10年来,我国水土保持工作取得巨大成效:水土保持法深入实施,全国共出台县级以上水土保持配套法规3 000多个,生产建设单位防治水土流失面积8万km2;工程建设力度不断加大,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8万km2;共实施生态自然修复72万km2;基础工作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活动深入开展。加强水土保持是搞好江河治理、保障防洪安全,改善山丘区民生、建设小康社会,保护水土资源、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的迫切需要。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快我国水土保持工作必须实施保护优先、综合治理、分区防治、项目带动、生态修复和科技支撑六大战略,着力抓好预防监督、综合治理、生态修复、监测评价、水源保护、人居环境改善等6个方面的重点工作。明确了今后15~20年的水土保持工作目标和工作要求,提出了6项水土保持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8.
水土保持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水土保持工作切实贯彻新发展理念,完善水土保持法律法规体系,积极推进重点区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全面加强预防保护及生态修复,着力提升监测及信息化水平,坚持顶层设计规划引领,深化改革增强活力,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取得显著成效,为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9.
南方红壤丘陵区水土流失特点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中国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综合科学考察的基础上,分析了南方红壤丘陵区水土流失现状、驱动因素及其特点。结果表明:南方红壤考察区目前有水土流失面积13.12万km2,占土地总面积的15.06%。水土流失呈零星的斑点状分布,隐蔽性强,崩岗侵蚀剧烈,林下水土流失严重,新增水土流失面积有逐年加剧的趋势。认为水土保持法是水土流失治理的根本保证,科学规划、分区治理、实施战略性推进是综合治理的前提,实施以自然修复为主的大面积水土流失生态修复工程是综合治理的契机,水土保持科技进步是综合防治水土流失的助催剂。  相似文献   

10.
黄河上中游水土保持工作自黄河中游水土保持委员会十次会议以来,委员会各成员单位按照中央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一系列决策部署,认真履行沟通情况、组织协调、研究建议、总结推广等职责,取得了新成效:一是项目带动,综合治理整体推进,两年新增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2.2万km2;二是严格执法,预防监督力度加大;三是夯实基础,前期工作取得突破;四是政策驱动,体制机制不断创新;五是丰富载体,宣传教育深入开展。今后两年的重点工作是:扎实做好水土保持规划和重大项目立项实施工作,切实加强水土保持配套法规和监督执法能力建设,进一步健全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积极探索和推广重点区域水土流失治理的新模式,加快推进辖区内重点区域的生态保护与建设。  相似文献   

11.
毕节市位于贵州省西北部,属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区,生态环境恶劣,水土流失严重。自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建立“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试验区以来,国家先后投入资金11.15亿元,治理小流域476条,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9 411.33 km2,实现了水土流失面积及强度双下降,并逐步实现了生态治理产业化、监督管理“天地一体化”和监测管理自动化。随着2022年《推动毕节高质量发展规划》的印发,毕节市水土保持工作面临着新的机遇、新的挑战。在总结毕节市水土保持工作成效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精心编制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精准应用“天地一体化”动态监管、科学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持续补齐水土保持监测弱项和突出加强水土保持能力建设等对策,助推毕节市水土保持工作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2.
汾河上游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成绩斐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健 《中国水土保持》2005,(10):9-10,18
汾河上游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是山西省委、省政府一项极具前瞻性的战略举措,它以大流域为单位规划,以小流域为单元治理,高强度集中投入,大规模连片推进,多措施综合治理,加快了水土流失防治步伐,起到了高效拦截泥沙、快速恢复生态、促进特色产业形成的重要作用。目前,汾河上游已形成数十处跨乡甚至跨县的综合治理片,正在快速形成一个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俱佳的水保大示范区。治汾工程虽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汾河上游还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建议从2008年开始,实施第3个10年汾河上游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在今后的治汾实践中,还应注意解决好资金不足影响工程进度、资源无序开发造成新的水土流失和无节制放牧严重破坏新建植被等突出问题。  相似文献   

13.
突出重点 加强科技 推动水土保持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2006年各项水土保持工作取得了新进展:历时近2年的“中国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综合科学考察”取得重大研究成果,全国共审批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2.31万个,全年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4.17万km2,完成生态初步修复面积35万km2,全国水土保持监测评价体系逐步完善。在今后的工作中必须坚持用科学发展的理念指导水土保持实践、切实把水土保持工作纳入新农村建设之中,依法加强对开发建设项目的全过程管理,注重通过产业发展来带动水土流失防治工作。2007年的重点工作是:强化监督执法,继续推动和实施好各级重点工程建设,注重提高生态自我修复工作的水平,积极推进水土保持机制体制创新,加大水土保持宣传力度。总结了“十五”以来的水土保持科技工作,明确了今后水土保持科技工作的思路、主要目标和任务,提出了加强水土保持科技发展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14.
刘艳 《中国水土保持》2012,(3):F0003-F0003
<正>2003年以来,广西先后启动实施了珠江上游南北盘江石灰岩地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程、岩溶地区石漠化治理等一批国家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工程,水土保持重点治理的规模和范  相似文献   

15.
"十一五"期间,云南水利系统紧紧围绕预防监督、综合治理、生态修复、监测预报四项任务,以促进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维护为根本目标,围绕"七彩云南"保护行动计划,认真实施了"长治"工程、"国债"项目、"珠治"试点工程、生态修复试点工程、大示范区建设、水土保持世界银行贷款项目等综合治理工程,深入贯彻落实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水土保持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积累了很多好经验、好做法。在"十二五"及今后一段时间,要认真总结经验,全面做好预防监督、综合治理、生态修复、监测预报、水源保护和人居环境改善等工作,坚持分区治理、分类指导,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相结合,采取小流域综合治理、坡耕地整治、生态修复等措施,扎实推进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建设,有效防治水土流失,力争每5年减少水土流失面积2百分点以上,全力开创云南水土保持工作新局面。  相似文献   

16.
对淮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几点认识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治淮实践逐步加深了人们对淮河流域水土保持重要性的认识,阐述了“蓄泄兼筹”治淮方针的深刻内涵、洪涝旱和非点源污染等灾害与水土流失的相关性及水土保持在流域综合治理中的战略地位和基础性作用。淮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应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综合治理;发挥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坚持典型示范,综合防治,规模治理;坚持水土保持与淮河流域防洪体系紧密结合;坚持生态优先,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并举;狠抓预防监督;加强科研和应用先进技术同步。  相似文献   

17.
防治水土流失,应贯彻“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通过广泛宣传,提高全社会的水土保持意识,加强监督保护。对已发生水土流失的区域,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实施“果草牧”工程,既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又增加经济效益。作者总结了漳州市10年水土保持执法工作的经验,并针对当地具体情况,提出了相应的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8.
珠江上游南北盘江石灰岩地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试点工程项目区是珠江流域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有水土流失面积13003.6km2,占土地总面积的35.4%。试点工程自2003年底开展以来,共实施了85条小流域的综合治理,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主要做法有:分类规划,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理;集中多渠道资金,实施县域治理;尊重群众意愿,实施群众参与式治理;实施人工措施与生态自我修复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注重工程建设标准,确保工程质量;加强项目的规范化管理;强化预防监督,保障综合治理成效;加强水土保持监测。  相似文献   

19.
近十年来,在全体阜新市水土保持工作者的努力下,阜新市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生态环境明显好转,但同时也存在很多问题,全市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还任重而道远。通过总结近十年来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实践经验,针对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科学制定"十三五"期间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规划,为阜新市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成功创建"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综合治理工程"的江西省修水县是全省土地面积最大、水土流失面积最大、防治任务最重的县。同时,修水县作为江西省五大河之一修河的源头,河岸水土流失防治显得尤为重要。以江西水保工作长期发展重要基础支撑成果《江西省水土保持规划(2016—2030年)》为指导,立足于修水县水土流失现状,在此基础上制定了修水县未来一个时期的水土流失防治方略和工作方向,对于全县水土保持宏观决策与加快水生态文明建设意义重大,同时可为各地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样板与重要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