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米老排具有较高的生态与经济效益,优化米老排造林技术,能够促进米老排优质生长。本文介绍了米老排的特征特性,总结了其相关造林技术,以期为提高米老排造林质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米老排作为速生树种、用材树种,在经济效益上显著,且米老排具有防风固沙、改良水土的良好生态效益,所以基于米老排生态与经济效益,更需要优化米老排造林技术,促进米老排优质生长,获得更高的经济与生态效益。为探究米老排造林技术要点,以米老排的形态特征、生长环境及造林技术进行具体分析。#$NL关键词:米老排;造林技术;生态效益#$NL一、速生树种米老排简介#$NL1、米老排的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内生真菌对低磷胁迫下米老排(Mytilaria laosensis)幼苗磷元素吸收的影响,筛选出能够促进米老排幼苗生长和磷元素吸收的内生真菌。【方法】以米老排幼苗为研究对象,施浇菌液接种 10 种供试菌株(M1、M2、M3、M4、M5、M6、M7、M8、M9、M10),15 d 后进行磷胁迫试验,胁迫 60 d 后测定米老排幼苗的苗高、地径、地上部和根系的干质量及磷元素含量、叶片和根系酸性磷酸酶活性以及根际土壤酸性磷酸酶。【结果】随着磷胁迫的增加,菌株 M9、M10 能够增加米老排幼苗苗高、地径以及根冠比,促进幼苗生长;在正常条件和重度磷胁迫下菌株 M6 能够有效提高米老排幼苗地上部磷含量,分别为 36.9%、41.1%,菌株 M9的效果随着磷胁迫程度加深更为突出,在重度磷胁迫下菌株 M4 能够显著增加米老排幼苗根系磷含量为 57.7%;菌株 M6 和 M9 均能显著提高米老排幼苗叶片和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除轻度磷胁迫外,菌株处理后的米老排幼苗根系酸性磷酸酶活性较 CK 均有显著提升。【结论】土壤磷胁迫下,接种内生真菌对米老排幼苗生长和磷元素吸收具有显著影响,在不同磷胁迫环境下,菌株 M6、M9 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提高米老排幼苗磷含量以及酸性磷酸酶、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促进幼苗生长。  相似文献   

4.
米老排对土壤理化性质的改良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长期火烧山后土壤恶化,利用种植米老排(Mytilarialaosensish)改善林地.分析米老排林地土壤的理化性质,结果表明:米老排林地土壤腐殖质层变厚(2~6cm)、变松.土壤养分尤其是全氮和速效N、P、K含量得到提高.说明米老排在恶化林地作为先锋树种对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具有快速有效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米老排干燥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百度试验法,在(100±2)℃恒温干燥条件下对米老排(Mytilaria laosensis)试样进行干燥试验,根据干燥过程中米老排试样的初期开裂、内裂、截面收缩等干燥缺陷制定出米老排木材的干燥基准。结果表明,米老排试样的初期开裂等级为4等,内裂等级为1等,截面变形为2等,干燥速度等级为2等,综合特性等级为4等。米老排的干燥初期温度为50℃,干燥初期干湿球温度差为2~3℃,干燥终期温度为80℃。厚度为25 mm的米老排板材在强制循环干燥窑内干燥至10%所需的时间为16(10)d(括号内为硬基准条件下的干燥时间)。米老排木材的平均纵向收缩率为0.14%,平均径向收缩率为4.37%,平均弦向收缩率为6.67%。米老排试样主要缺陷是初期开裂、干缩、扭曲,在实际生产过程中要尽量使用软基准,干燥中、后期适时进行喷蒸处理。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米老排引种到海南省的适应性.[方法]在不同试验条件、不同生长基质下对引种到海南省的米老排进行育苗试验初步监测研究.[结果]米老排从种子萌发到形成幼苗时间较短.使用最小显著性差异法(LSD)分析显示,室内试验条件下,4种基质中出苗率至少有1组与其他3组存在显著差异,沙土+椰糠基质中的出苗率最高达到40.67%,沙土+红土基质中出苗率最低仅为9.33%.野外条件下,5种不同基质对米老排的出苗率没有显著差异,而对苗高与幼苗的存活数量的影响则不同.[结论]不同的环境条件对米老排幼苗的存活影响较大,因此为其筛选适宜的生存空间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7.
本文报道了原有米老排防火林带改建成米老排杨梅组合式防火林带的生长状况、林分结构、主要小气候因子和土壤含水率的变化。试验结果表明:改建后的防火林带中米老排生长状况趋好,生长量提高,杨梅林生长正常;林分层次明显,林分结构合理,填补了米老排防火林带下部树冠层的缺失,增强了防止地表火的功能。改建后防火林带林内光照强度、气温、空气相对湿度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土壤含水率保持相对稳定,总体防火功能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8.
南方阔叶树种米老排属金缕梅科壳菜果属,是南亚热带地区的主要珍贵乡土阔叶树种之一,具有速生、景观好等特点。阐述了米老排的形态特征、生态习性,介绍了其育苗造林技术,以期为林业工作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米老排人工造林及杉米混交造林的生长特征。结果表明,米老排适宜性强,幼年生长快,7年生的杉米混交林米老排平均胸径5.65 ̄6.15cm,略大于杉木;平均树高4.23 ̄5.57m,有明显高于杉木的趋势。杉米混交林生长良好,种间关系协调,生长稳定,米老排是杉木优良的混交造林树种,很有开发利用价值,建议大力造林。  相似文献   

10.
米老排是我国南方亚热带地区重要的乡土速生阔叶树种,其生长快、干型直、用途广,涵养水源、改良土壤,固碳增汇等生态服务功能强等优点被作为用材林和生态林的主要树种广泛应用。本文总结了米老排人工林丰产栽培技术,包括良种选择、壮苗繁育、造林技术、施肥抚育、间伐修枝等方面内容,以期为合理发展米老排人工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米老排人工林木材机械加工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米老排人工林为研究对象,以红锥为对照试材,参照美国材料试验标准(ASTM D1666-87)和新西兰林业科学研究院标准,分别对其机械加工性能(刨切、砂光、钻孔、成型铣削、榫眼加工、横截)进行了全面测试。结果表明:米老排和红锥在刨切、砂光、成型、钻孔、横截5个单项的机械加工性能上均表现为优,在榫眼加工单项表现稍差,为良;米老排的综合机械加工性能全面超过红锥。在满分50分的机械加工性能综合评价体系中,米老排的得分为46.4分,红锥得分为44.4分。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索米老排人工林天然更新的机理,为其天然更新的利用和人工促进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米老排人工林天然更新环境因子的调查及米老排种子萌发的控制性试验,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最小显著差异法(LSD)分析光照(CK1,自然全光照,T1~T4处理分别为1~4层遮荫,37.3%、15.5%、4.2%和1.6%自然光照)、凋落物物理性质(覆盖方式)(A1和A2处理,种子分别在凋落物下方和上方)、凋落物浸提液浓度差异对米老排天然更新的影响.[结果]郁闭米老排人工林中,无论是米老排树种或其他树种天然更新的效果均不良[幼树(树高h>1.3 m)的更新密度<330.0株/ha,更新频度<13.0%].林下微环境类型对米老排天然更新的影响明显,其微环境类型更新频度的排序为裸露地表>草本>凋落物>岩石,在凋落物覆盖的微环境中,其更新频度低于30.0%.在不同遮荫处理中,米老排种子的最终萌发率、萌发指数和萌发初始日的差异不显著(P>0.05,下同).凋落物覆盖对米老排种子萌发的效果(萌发率、发芽势、萌发指数、平均萌发时间)影响不显著,但种子萌发起始日均大于CK1;种子处于凋落物上方的A2处理,其萌发率、平均萌发时间、萌发指数和萌发起始日与对照均有显著差异(P<0.05).米老排凋落物浸提液对米老排种子萌发有"低促高抑"化感作用,其中,高浓度浸提液(B1处理)对种子的萌发率、发芽势和萌发指数有强烈抑制作用(|RI|>0.50),低浓度浸提液(B2、B3和B4处理)对种子的萌发率、发芽势和萌发指数的化感作用为微弱等级(|RI|0.30).[结论]种子萌发受凋落物隔离的物理障碍作用显著;光照不是影响米老排种子萌发的限制性因子,而是米老排幼树建成的关键影响因子;高浓度的凋落物浸提液对米老排种子萌发、幼苗胚根的生长及胚根与胚轴比值有显著抑制作用.因此,米老排凋落物的物理机械障碍是阻碍其种子萌发及幼苗定居的关键因子.  相似文献   

13.
通过开展低山地带米老排不同坡位生物防火林带幼树生长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土壤的土层厚度与含水量是影响米老排造林成活保存率和幼树生长的最重要因素。4种坡位生物防火林带中,米老排造林幼树的成活保存率和树高、胸径、地径、冠幅生长量均表现为山脚田坑边山脊下部山脊中部山脊上部,且山脚田坑边、山脊下部显著大于山脊的中部、上部。低山地带营造米老排生物防火林带的最适宜坡位为山脚田坑边,适宜坡位为山脊下部,最不适宜坡位为山脊上部,在山脊中部营造生物防火林带宜选择土层较厚、坡度较平缓蓄水能力强的地段[1]。  相似文献   

14.
闽南丘陵区防火路改建米老排防火林带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中对闽南丘陵区防火路改建米老排防火林带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米老排具有较强的防火性能。是优良的防火树种。米老排在原防火路较差的土壤条件下,7年生平均树高达5.07m、平均胞径6.3cm、达到中等速生水平。同时具有改良土壤,涵养水源等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5.
我国的天然林保护工程加大实施力度,优质用材林的供需矛盾日益凸显,目前的珍贵阔叶林依赖进口的程度较大,在我国南方地区的低效林改造工程,急需优良的乡土树种来代替部分外来树种。近年来,有关米老排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人工林和混交林的生长生态效益、苗木繁育、材性特征等方面,本文综述了米老排的栽培技术开发和应用,既保护了米老排资源的高效利用,同时也可以为我国木材战略储备基地建设和低效林改造工程提供优良树种。本文从米老排的主要特征、分布范围、栽培技术和应用前景等方面进行了阐述,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桉树采伐后改造成桉树与米老排混交林对林分水源涵养能力的影响。[方法]应用平均标准木法、样方收获法和浸水法测算乔木层、林下植被层、凋落物层的最大持水量和排水能力,并应用环刀法测算土壤水源涵养能力,比较了桉树纯林、桉树与米老排混交林和米老排纯林3种林分的水源涵养功能。[结果]混交林地上部分最大持水量和排水能力分别比其他林分高2.45%~4.12%和1.66%~6.44%。混交林土壤水源涵养能力最强,其最大持水量和排水能力分别比桉树纯林高8.47%和14.72%,差异达显著水平。混交林林分最大持水量和排水能力分别比桉树纯林高8.17%和14.01%,差异达显著水平;比米老排纯林高3.04%和4.31%,但差异不显著。[结论]相比于桉树纯林,桉树与米老排混交林可有效提高林分水源涵养能力。  相似文献   

17.
余志强 《安徽农业科学》2018,46(17):114-116
[目的]研究米老排在诏安湖内国有林场的引种表现。[方法]于2012年引种栽植米老排,并对其相关指标进行调查。[结果]米老排在诏安湖内国有林场各项指标表现均较好,适合在诏安湖内国有林场发展。[结论]米老排在福建沿海特别是闽南地区具有很好的发展前途,可适时适当的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8.
通过固定样地调查,分析赣南米老排萌芽更新规律。结果表明:米老排萌芽更新具有萌芽力强、生长迅速、干形通直、郁闭成林快、中间收益快的特点;萌芽更新年龄在第1代主伐年龄较好,最适宜伐桩高度为斧伐10cm左右。建议适时整理萌芽条及抚育施肥,以促进米老排萌芽林速生快长。  相似文献   

19.
不同氮素水平对米老排苗期生长和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不同氮素水平对米老排苗期生长的影响,采用根部施肥的方法,研究了5个氮素条件下(总施氮量分别是100、200、400、600mg·株~(-1)和800mg·株~(-1))米老排幼苗生长和荧光特性的差异。结果表明:1)米老排的苗高、地径和总生物量均会随着施用氮素水平的增加,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规律,均在N2(200mg·株~(-1))时达到最大值(40.52cm、4.98mm和4.07g),依次较对照处理提高了145.7%、152.8%和158.4%;2)氮肥能够促进米老排幼苗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增加;3)随着氮水平的增加,实际光化学效率(Φ_(PSⅡ))、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_v/F_m)、光化学猝灭系数(qP)均是先升高后降低,非光化学猝灭系数(NPQ)则先降后升,且均是在N2时达到最大值和最小值,说明适当增加供氮水平可以显著提高米老排幼苗的光合效率;4)200mg·株~(-1)的施氮量最适合米老排幼苗的生长。  相似文献   

20.
以8个米老排Mytilaria laosensis地理种源为研究对象,采用巢式方差分析、变异系数分析、多重比较、相关性分析和聚类分析(UPGMA)等多种分析方法,对7个表型性状(叶片长、叶片宽、叶长宽比、叶形、树干通直度、树皮颜色和树皮形状)进行研究,探讨米老排种源间和种源内的表型变异规律。结果表明:米老排各表型性状在种源间和种源内均存在较丰富的变异,种源内变异(18.08%)大于种源间变异(5.68%),种源间平均表型分化系数为35.10%。在7个表型性状中,树皮颜色的变异系数值最大(21.16%),叶长宽比的最小(11.26%);在不同种源之间,广西德保种源性状变异平均变异系数值最大(18.41%),广西龙州种源最小(16.10%)。米老排的树皮颜色随纬度增加而由深向浅变异,叶片则随纬度增加叶面积越大。8个米老排种源可划分为3个种源分布区,即东部的广东封开种源区,中部的广西上思和防城种源区,西部的广西德保、靖西、凭祥和龙州种源区。米老排表型性状的变异主要来源于种源内家系间,而且主要是因纬度变化而导致变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