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植物功能性状是连接植物与外界环境的重要桥梁,其在不同环境梯度下的变化表现出了对异质环境的适应机制。本文以敦煌西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克隆植物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为研究对象,设置了未退化、轻度退化、中度退化和重度退化4个梯度样地,研究环境异质条件下芦苇叶功能性状特征及其对土壤环境因子的响应。结果表明:①各环境梯度下,芦苇叶功能性状特征变化显著(P <0. 05),叶长、叶宽、叶面积、叶干重随环境梯度退化呈下降趋势,比叶面积随梯度退化呈上升趋势;②芦苇各叶功能性状间呈协同变化的特征,叶长、叶宽、叶面积、叶干重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P <0. 01),比叶面积与叶长、叶干重呈显著负相关(P <0. 05);③叶长、叶宽、叶面积、叶干重与土壤表层(0~30 cm)、中层(30~60 cm)水分呈显著正相关(P <0. 05),而与土壤表层、中层含盐量呈显著负相关(P <0. 05),说明土壤表层与中层的水分与盐分是芦苇叶功能性状最主要的驱动力。研究结果对干旱区内陆河湿地的保护、生态恢复及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银川平原草甸湿地土壤养分特征与植物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草甸湿地土壤养分特征,阐明草甸湿地土壤养分对植物养分的影响,在银川平原选取3种生境的草甸湿地(沼泽草甸、典型草甸和盐生草甸)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实验室分析,结合经典统计学方法对土壤养分及植物养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水平梯度上,除全磷(TP)外,3种草甸湿地之间土壤养分含量在土层020cm变化显著(P<0.05)。②在垂直梯度上,全氮(TN)、碱解氮(AN)在盐生草甸中垂直变化不显著(P>0.05),但在典型草甸与沼泽草甸垂直方向上波动幅度较大;TP在草甸湿地土壤中垂直变化不显著(P>0.05);速效磷(AP)与速效钾(AK)在草甸湿地表层具有一定程度的富集效应,并且在不同草甸湿地土层垂直方向上变化显著(P<0.05)。③土壤中C、N和P含量的变化趋势一致;AK与土壤P具有显著的相关性(P<0.05)。④草甸湿地植物养分均表现为N限制,其中C∶N、C∶P与土壤养分呈负相关,植物N∶P受土壤有机碳(SOC)、AN影响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3.
亚寒带荒漠草原不同树种人工林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干旱区研究》2021,38(5):1385-1392
为了阐明亚寒带荒漠草原不同树种人工林间土壤养分含量及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差异,通过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哈萨克斯坦首都努尔苏丹选取种植白桦、樟子松、梣叶槭3种不同树种,林龄为11 a的亚寒带荒漠草原人工林为研究对象,以裸地为对照,对其土壤养分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土壤养分含量受树种的影响,但不同树种间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差异不显著。(2)种植人工林后,不同树种人工林土壤有机碳与全氮含量均显著增加,针叶林与阔叶林土壤表层有机C、全N含量差异显著。(3)土壤C、N、P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C含量是C:N、C:P的控制因子,N含量是N:P的控制因子。研究区种植人工林后,虽然土壤养分含量显著增加,但是总体含量仍小于全球平均水平,当地土壤养分仍处于匮乏状态。N是该地区养分循环和植物生长的限制性因素,在人工林生长过程中适当施用氮肥,可加快人工林生长和生态恢复进程。本研究可为哈萨克斯坦首都努尔苏丹的人工林建设和持续经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采用现场调查取样、实验室分析的方法,研究了新疆准噶尔盆地西缘天然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林下土壤有机碳和养分的分布特征,并分析了其与梭梭盖度的关系。结果表明:(1)天然梭梭林下土壤有机碳含量与梭梭盖度正相关,盖度≥70%(密盖度)时,SOC平均含量达4.17g/kg;盖度50-69%(中盖度)时,SOC平均含量达1.94g/kg;盖度30-49%(疏盖度)时,平均为1.79g/kg,表明土壤有机碳主要来源于梭梭林;(2)密盖度的土壤全N、全P、全K以及速效N、速效P和速效K均大于中、疏两种盖度;(3)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全N、全P、速效N、速效K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4)在土壤垂直剖面中,上层土SOC及养分含量稍大于下层土,表明梭梭体内积累的氮、磷、钾还可以归还土壤。总体上看,林下土壤中的SOC与氮、磷、钾的分布都受控于梭梭的分布与生长状况。  相似文献   

5.
库布齐沙漠东部植被恢复对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阐明植被恢复对风沙土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以库布齐沙漠东段流动沙地、半固定沙地、油蒿固定沙地和沙柳固定沙地为研究对象,分析植被生物量和不同深度土层(0~60 cm)土壤C、N、P化学计量特征时空变化及其相关性。结果表明:(1)土壤C、N含量随植被恢复明显增加,而土壤P含量增幅较小,均在沙柳固定沙地达到最大值(5.86 g·kg-1、0.41 g·kg-1、1.74 g·kg-1),各阶段土壤C、N、P含量均随土层加深逐渐降低,土壤P含量在各土层间差异较小。(2)不同阶段或土层间土壤化学计量比差异显著,随植被恢复土壤C:N先减小后增大,而C:P和N:P均逐渐增大,土壤C:P和N:P均随土层加深逐渐减小,而C:N则无明显变化规律。(3)土壤C、N、P两两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均与地上和凋落物生物量呈显著正相关,土壤C:N与C:P、N:P均无显著相关关系,而土壤C:P与N:P呈显著正相关,且土壤C:P和N:P均与地上、地下和凋落物生物量呈显著正相关。综上所述,人工建植促进植被恢复可显著影响土壤C、N、P含量及化学计量特征,进而...  相似文献   

6.
以艾比湖湿地两种植被类型覆盖下的土壤为研究对象,运用野外采样、室内分析等方法测试并计算灌木荒漠、小乔木荒漠两种植被类型土壤5个土层深度土壤碳蓄积量。研究结果显示: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分布规律高低次序为小乔木荒漠大于灌木荒漠,小乔木荒漠有机碳含量最高值为19.44 g·kg~(-1),灌木荒漠有机碳含量最高值为8.11 g·kg~(-1)。土壤有机碳含量最高值均出现在土壤表层(0~20 cm),土壤有机碳密度表现为土壤表层(0~20 cm)最高(灌木荒漠为2.48 kg·m~(-2),小乔木荒漠为6.37 kg·m~(-2))。土壤有机碳蓄积量计算结果为:灌木荒漠、小乔木荒漠植被覆盖下土壤碳蓄积量分别为344 856.23、3 743 517.41 kg,小乔木荒漠土壤碳蓄积能力高于灌木荒漠土壤碳蓄积能力。上述研究可对干旱区湿地土壤碳循环、艾比湖湿地生态修复等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7.
依托在贝加尔针茅草原建立的长期模拟氮沉降试验平台(始于2010年),运用PVC顶盖埋管法进行原位培养试验,研究不同氮添加下贝加尔针茅草原土壤碳氮组分、净硝化速率、净氨化速率、有机碳转化速率的变化特征及碳氮耦合关系。试验处理包括:对照N0,低氮添加(15、30、50 kg·hm~(-2)·a~(-1))记为N15、N30和N50,高氮添加(100、150、200、300 kg·hm~(-2)·a~(-1))记为N100、N150、N200和N300。结果表明:培养期间,N15、N30、N50和N100处理的净硝化速率显著高于对照N0(P0.05),分别增加了40.80%、110.31%、206.83%和202.04%;N30、N50和N100净氨化速率显著低于对照N0(P0.05),分别降低了16.88%、169.60%和150.67%;N15和N30处理的净矿化速率高于对照N0,分别增加了150%和50%;N50、N100、N150和N200处理的净矿化速率低于对照N0,分别降低了254.52%、161.50%、33.90%和79.85%。土壤有机碳与土壤全氮呈极显著正相关,土壤可溶性有机碳与土壤可溶性有机氮呈极显著正相关,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呈极显著负相关。有机碳转化速率显著影响微生物生物量氮转化速率,且符合一元线性回归方程。连续高氮沉降会降低土壤净氮矿化速率和有机碳转化速率,对土壤碳氮循环产生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8.
选用甘肃省常见的13个小麦品种,通过蚜量比值法和生命参数法研究,比较了不同小麦品种对麦长管蚜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麦长管蚜相对日均体重增长率(MRGR)与净增值率(R0)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内禀增长率(r)、周限增长率(λ)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种群加倍时间(Tb)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蚜量比值与R0、r、λ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MRGR、体重差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Tb呈显著负相关(P0.05)。发育历期与平均世代周期(T)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种群加倍时间(Tb)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内禀增长率(r)、周限增长率(λ)、相对日均体重增长率(MRGR)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陇春杂2号上麦长管蚜的R0(41.959)、r (0.303)、λ(1.355)、MRGR(0.433)均大于其他12个小麦品种,且Tb(2.289)最短;永良15上麦长管蚜的r (0.256)、λ(1.292)、MRGR(0.395)均小于其他12个小麦品种,且Tb(2.715)最长,除甘春29和陇春杂2号为高感品种外,其他品种均为感虫品种。研究结果表明,抗性水平相同的不同小麦品种之间除T外,其他生物学参数之间差异显著,且MRGR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替特定时间生命表。  相似文献   

9.
以科尔沁沙地不同林龄(15 a、25 a、35 a和45 a)樟子松林为对象,研究其0~10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全氮和全磷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探讨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的垂直分布规律及随林龄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4种林龄樟子松林土壤(0~20 cm土层)有机碳、全氮和全磷含量分别为7.34、0.39 g·kg~(-1)和0.19 g·kg~(-1),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随着林龄的增加,有机碳含量、C/N和C/P均呈现增大的趋势;全氮和全磷含量呈现先增加后降低(45 a生林分显著降低);而N/P的变化不显著。(3)随着土层的加深,有机碳和全氮含量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均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但是各林分在0~20 cm土层中的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均不足总含量的1/3;C/N和C/P呈现相反的变化趋势(C/N增加、C/P降低);而全磷含量和N/P的垂直分布较为均匀,变化不大。综上所述,本研究区樟子松林土壤中的有机碳、全氮、全磷含量极为贫瘠,但樟子松人工林种植增加了土壤碳、氮、磷养分含量;各林龄樟子松林土壤同时受氮、磷养分的限制,但随土层加深受氮的限制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0.
通过野外调查、样品采集及实验室分析,对托木尔峰自然保护区喀拉玉尔滚河上游河谷土壤理化性状空间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区棕漠土、山地棕钙土、山地栗钙土粒径0.01 mm的土壤含量占比分别为23.75%、49.83%、60.95%,粒径0.001 mm的占比分别为12.50%、18.79%、22.39%,随着海拔的升高,托木尔峰地区南坡土壤颗粒度趋于细化;不同类型土壤的含水量存在较明显的差异,土壤含水率与海拔之间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2)研究区不同海拔高度表层土壤全盐、Cl-、SO_2~(-4)、Mg~(2+)及K~++Na~+含量的变异系数大于1.0,属强变异;pH值、HCO~-_3及Ca~(2+)含量的变异系数小于1.0,pH值的变异系数极小,仅为0.02,属弱变异;土壤盐渍化类型以硫酸盐及偏硫酸盐渍土为主,土壤盐渍化程度以极轻或轻度为主;(3)研究区表层土壤各养分指标中,除全P外,有机质、全N、C/N均属中等变异,有机质的变异系数最高,为0.54,全P的变异系数仅为0.09,变异性最小;海拔、有机质、全N、全P、C/N之间皆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都与pH值之间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  相似文献   

11.
宁夏黄土丘陵区冬小麦农田土壤呼吸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壤呼吸是陆地碳循环研究的关键环节,是大气CO2的重要来源,文中以冬小麦农田为研究对象,利用ACE土壤呼吸自动监测系统,研究了冬小麦农田土壤呼吸、土壤温度、土壤水分和光合有效辐射的变化特征、相互关系以及碳释放量。结果表明:1)土壤呼吸日变化呈现"单峰型",最大值出现在13:00左右,最小值出现在夜间;2)土壤呼吸日变化表明土壤呼吸与土壤温度(0-10cm)和光合有效辐射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与土壤水分的关系不确定;3)土壤呼吸季节变化表明土壤呼吸与土壤温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与土壤水分和光合有效辐射无显著相关关系;4)冬小麦农田碳释放量168gC·m-2·a-1。  相似文献   

12.
陕西省眉县猕猴桃园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眉县猕猴桃园土壤为研究对象,对土壤pH值、含水率、有机碳(SOC)、总氮(TN)、总磷(TP)的分布及其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域猕猴桃园土壤含水率、pH值、SOC、TN和TP含量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分别处于1.12%~3.46%、7.12~8.40、4.22~13.90 g·kg~(-1)、0.77~1.84 g·kg~(-1)和0.73~2.45 g·kg~(-1)之间,均值分别为2.73%、7.83、7.66 g·kg~(-1)、1.20 g·kg~(-1)和1.40 g·kg~(-1),其表现C、N元素相对匮乏,而P元素相对丰富;其次,不同区域及不同品种园区土壤中C、N和P的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均存在显著性差异,C/N、C/P和N/P的变异系数分别为28.30%、35.71%和21.15%,变化范围分别为3.06~11.99、2.68~10.90和0.48~1.41,均值分别为6.57、5.91和0.90,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相关分析表明,在0.05水平上,pH值与C/P呈显著正相关性;在0.01水平上,pH值与TN、pH值与TP、TN与C/N、TN与C/P、TP与C/N、TP与C/P、TP与N/P呈显著的负相关性,pH值与C/N、SOC与C/N、SOC与C/P、TN与TP、C/N与C/P及C/P与N/P呈显著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为了阐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理化性质和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以晋西黄土区典型人工混交林地、刺槐纯林地、经济林地、农田、荒草地为研究对象,测定了0~10 cm、10~20 cm、20~30 cm、30~40 cm、40~50 cm、50~60 cm土层的容重、孔隙度以及有机质(TC)、全氮(TN)、全磷(TP)含量,分析土地利用方式与土壤理化性质及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关系,以期为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生态服务功能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人工混交林地、刺槐纯林地、经济林地的容重(1.17 g·cm~(-3)、1.19 g·cm~(-3)、1.20 g·cm~(-3))显著小于农田(1.31 g·cm~(-3))和荒草地(1.38 g·cm~(-3)),刺槐纯林地TC和TN含量最大(9.94 g·kg~(-1)、0.88 g·kg~(-1)),农田最小(7.26 g·kg~(-1)、0.63 g·kg~(-1)),TP无差异(P0.05)。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容重逐渐增大,孔隙度逐渐减小,TC和TN逐渐减小,TP保持相对稳定。(2)人工混交林地、刺槐纯林地、经济林地的C:P(25.69、20.51、19.41)和N:P(2.23、1.82、1.58)大于农田(18.57、1.62),C:P和N:P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小,C:N保持稳定。(3)C:N与总孔隙度正相关(P0.05),C:P和N:P与土壤容重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总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TC、TN、C:N显著正相关(P0.05)。通过各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理化性质比较,林地的土壤养分状况显著高于农田,尤其以人工混交林地效果最佳,退耕还林有助于提高土壤质量。因此,在退耕还林还草过程中应多注意树种之间的搭配,而避免大面积营造单一林种。  相似文献   

14.
新疆新和县郊区菜地硝态氮的淋洗调查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对新和县郊区菜地的调查表明 ,由于过量施氮和灌水 ,造成菜地土壤硝态氮在 0~ 2 .8m土体中大量积累 ,平均 1m土体累积量 2 5 2kg/hm2 N ,接近一季蔬菜的需氮量。 0~ 2 .8m土体累积量平均高达 5 88.4kg/hm2 N ,已对浅层地下水构成威胁 ;菜地土壤 0~ 2 .8m土体硝态氮累积量 (y) 与施氮量 (x)呈极显著正相关 ;蔬菜种植年限较长的地块 ,1m以下土体硝态氮的绝对累积量和相对累积量较高。  相似文献   

15.
通过从分布于山西、陕西和内蒙古三省区12个样地中的柠条锦鸡儿(Caragana korshinskii)根围采集土样和根样,系统研究了柠条锦鸡儿AM真菌种类组成和生态分布.试验结果表明,在已分离鉴定出的12种AM真菌中,球囊霉属(Glomus)6种,无梗囊霉属(Acaulospora)3种,巨孢囊霉属(Gigaspora)1种,盾巨孢囊霉属(Scutellospora)2种,而摩西球囊霉(Glomus mosseae)和缩球囊霉(Glomus constrictum)是优势菌种. AM真菌能与柠条锦鸡儿形成良好的共生结构,AM真菌平均总定殖率59.98%,平均孢子密度为830.59个/100 g土.不同采样地之间的AM真菌种类和分布差异显著.孢子密度与菌丝和总定殖率呈显著正相关;孢子密度与土壤速效N呈极显著正相关,丛枝定殖率与土壤有机质呈显著正相关,总定殖率和菌丝定殖率与土壤pH呈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6.
以塔里木盆地南缘典型绿洲于田绿洲为靶区,通过野外取样和实验分析,研究干旱区绿洲灌漠土、棕漠土、盐土和风沙土土壤有机碳含量及矿化特征,并探究有机碳矿化能力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结果表明:于田绿洲不同类型土壤总有机碳含量依次为灌漠土>棕漠土>盐土>风沙土,灌漠土和棕漠土有机碳含量随土壤剖面深度增加而减少;不同类型土壤有机碳矿化累积量具有显著差异,其中灌漠土有机碳总矿化量最高,达到0.245g·kg~(-1),风沙土最低,仅有0.145g·kg~(-1);各类型土壤有机碳矿化累积量和矿化率均随土壤剖面深度增加而减少;不同类型土壤有机碳矿化累积量与有机碳含量、全氮、速效磷、速效钾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而与pH值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7.
以陕北米脂谷子、苜蓿、柠条和枣树4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为研究对象,采集0~100 cm土层土壤样品,采样数共288个,分别对样品土壤的C、N、P及其生态化学计量比C/N、C/P和N/P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黄土丘陵区土壤C、N、P含量均值分别为2.12、0.21 g·kg-1和0.43 g·kg-1;C/N、C/P和N/P均值分别为10.83、5.0和0.48;土壤C、N、P及C/N、C/P和N/P的变异系数均大于10%且小于100%,属于中等变异。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C、N、P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有显著影响,其中谷子地0~20 cm土层土壤C含量显著高于柠条地和枣树林(P<0.05),谷子地20~40 cm土层的C含量显著高于苜蓿地(P<0.05);0~20、20~40 cm和60~80 cm土层谷子地N含量显著高于柠条地(P<0.05);苜蓿地P含量在0~20、60~80 cm和80~100 cm土层显著高于柠条地(P<0.05)。谷子地、苜蓿地和枣树林土壤C、N呈表聚性分布,而柠条地随深度增加无明显降低,表明柠条有较好的固碳能力。各土层C/N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中柠条地最高,谷子地最低;80~100 cm土层土壤C/P在柠条地和苜蓿地间具有显著差异(P<0.05)。0~20 cm和20~40 cm土层深度下,土壤N/P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之间具有显著差异(P<0.05),其中谷子地最高,柠条地最低。通过典型相关分析得出,土壤C、N、C/P和N/P与环境因子中的土层深度、粘粒含量和土壤pH值的累积关系较大。  相似文献   

18.
以同一立地条件下的胡杨(Populus euphratica)雌雄株为研究对象,研究胡杨雌雄株花芽分化至开花阶段生殖构件空间分布特征以及生殖枝与花芽养分含量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胡杨标准枝上生殖枝的数量均为树冠南侧北侧,中层下层上层;雌雄株生殖枝上花芽数量受垂直空间影响较小。2雌雄株生殖枝长度各层次间无显著差异;雄株生殖枝长和基径大小与花芽的长和宽均显著大于雌株;花芽长和宽均表现出T5(4月10日)T4(3月10日)T3(2月10日)T2(1月10日)T1(12月10日)。3花芽养分N、P、K在T5时期均显著升高;生殖枝的P含量同样显著增加,但N、K含量出现小幅度降低,雌株尤为显著。4相关性分析显示,雌雄花芽长、宽均与花芽N、P、K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且雌雄花芽中N、P、K含量两两间也均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另外,雌花芽P含量与生殖枝K含量呈显著负相关;而雄花芽P、K含量与生殖枝P含量分别呈极显著、显著正相关。研究结论:胡杨生殖构件的数量分布和形态特征受到空间分布及植株性别的影响;花芽形态、花芽养分含量和生殖枝养分含量三者的变化存在密切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锡林郭勒草原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干旱区研究》2021,38(5):1355-1366
土壤有机碳是土壤养分评测和质量分析的重要指标之一,研究不同草原类型土壤有机碳的空间分布规律有利于草地的生态恢复和土地的合理利用。以锡林郭勒草原为研究对象,运用克里格插值法、相关性分析法、一元线性回归法和主成分分析法探讨土壤有机碳的空间分异规律,以期揭示不同影响因素对草原土壤有机碳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1)在草甸草原中,土壤有机碳含量在0~10 cm、20~30 cm、40~50 cm土层的含量依次为23.28 g·kg-1、12.71 g·kg-1、9.28 g·kg~(-1);在典型草原中,含量变化依次为16.75 g·kg~(-1)、10.75 g·kg~(-1)、7.20 g·kg~(-1);在荒漠草原中,含量依次为1.62 g·kg-1、2.00 g·kg~(-1)、1.73 g·kg-1。表明草甸和典型草原土壤有机碳含量随土壤深度增加而逐渐降低,而荒漠草原不同土层间无显著性差异。(2)不同草原类型对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程度不同,对于同一土层深度,基本表现为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水平方向上有机碳含量与植被盖度分布相一致,呈由东南向西北逐渐递减的趋势。(3)在对影响因素的分析中,土壤有机碳与海拔、气温、pH均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与降水、土壤含水量、速效氮、速效磷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与坡度、坡向、速效钾无明显相关性关系(P0.05)。(4)影响土壤有机碳的主要因子为速效氮、降水量和气温,次要因子为土壤含水量和速效钾,因此,应注重对不同草原氮素的摄入以及水热条件的把控。  相似文献   

20.
2007年10月,以干旱区山麓带新疆伊犁伊宁县金山地区28个样方调查资料为基础,选用Shan-non-Wiener和Si mpson综合多样性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Herlbert多样性指数(种间相遇几率PIE)以及Pielou均匀度指数和土壤电导率、土壤含水率、土壤pH、土壤全盐量以及各种盐分、土壤有机质、养分共19个土壤因子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平均含水率与Pielou均匀度指数二项式回归达显著相关(P=0.037),土壤平均pH与Shannon指数和Herlbert多样性指数的二项式回归均达显著水平(P=0.049,P=0.044),Herlbert多样性指数和Shannon指数与0-20cm土壤的全盐量直线回归有极显著相关性(P=0.003,P=0.005),与20-40cm土壤的全盐量直线回归有显著相关性(P=0.01,P=0.04),与土壤电导率的直线回归有极显著相关性(P=0.001,P=0.001),与0-20cm和20-40cm土壤HCO3-有显著相关性(P=0.03,P=0.015;P=0.047,P=0.05),与0-20cm Ca2+表现为极显著相关(P=0.001,P=0.001)与20-40cm Ca2+土壤显著相关(P=0.021,P=0.078),Shannon多样性指数与0-20cm土壤有机质含量有较显著相关性(P=0.04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