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对辽宁省地理位置、稻鸭共作技术要求及效益几个方面入手分析,探讨了稻鸭共作技术在辽宁省发展的可行性。经分析认为辽宁省所处纬度适中,稻鸭共作技术成熟,与水稻单种相比农民能够增加收入,稻鸭共作技术在辽宁省可以适当推广。  相似文献   

2.
稻鸭共作是以水田为基础,以水稻的优质安全生产为核心,充分发挥了稻鸭共作的除草、治虫、肥田、刺激水稻生长等优势,实现生态无公害优质产品生产。以稻鸭共作有机稻米生产基地建设为平台,开展效益分析和试验示范,结果表明:稻鸭共作技术应用效益显著,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总结稻鸭共作的配套关键技术,以促进该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稻鸭共生绿色农业生产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梅妹 《农技服务》2011,28(5):678-679
介绍了稻鸭共作的基本要求、养鸭技术及稻鸭共作阶段的协调技术。  相似文献   

4.
为探究不同规模、不同年限稻鸭共作系统水体藻类群落组成及多样性的差异,通过设置不同年限(4、20 a)和不同规模(0.067、0.200、0.333 hm~2)稻鸭共作田,利用高通量测序等手段,分析稻鸭共作田水体藻类多样性及群落结构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稻鸭共作田水体藻类的丰富度指数较非稻鸭共作田高,长期稻鸭共作田水体藻类Ace丰富度指数较短期共作田高,物种数增多;稻鸭共作田与非稻鸭共作田水体藻类优势种均为裸藻、绿藻、蓝藻,但稻鸭共作田绿藻、蓝藻的相对丰度高于非稻鸭共作田,另外稻鸭共作田规模大小影响蓝藻的相对丰度,规模越大蓝藻相对丰度越低;稻鸭共作田藻类多样性指数比非稻鸭共作田高,水体藻类群落结构差异较大,稻鸭共作系统的水体藻类群落结构表现出一定的相似性。冗余分析表明,对于稻鸭共作后期而言,影响非稻鸭共作田水体藻类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是溶解氧,而影响稻鸭共作水体藻类群落结构的环境因子是可溶性钾和pH。研究表明,长期稻鸭共作系统提高水体藻类多样性,改变藻类群落组成,从而影响农田水体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5.
稻鸭共作模式起源于中国的稻田养鸭技术,在日本不断完善,并在亚洲的其他国家有了良好的发展。稻鸭共作模式是一种具有良好生态效应的水稻种植技术,且对环境的污染较小。本文对稻鸭共作模式的重要性进行简单的论述,并对实现稻鸭共作技术的措施进行有效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稻鸭共生的绿色农业生产技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陈太飞 《农技服务》2009,26(7):87-88
介绍了稻鸭共作的基本要求,总结了稻田养鸭技术及稻鸭共作阶段的协调技术。  相似文献   

7.
稻鸭共作是在我国传统的稻田养鸭基础上,参照日本稻鸭共作新技术、新思路发展而成的一项生态型综合农业技术。综述了我国稻鸭共作的研究现状、生态学效应及存在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8.
稻鸭共作技术是一项安全、绿色高效、实用的新技术,2002~2004年开展稻鸭共作技术研究。结果证明,稻鸭共作技术显示了除草、除病虫、增肥、中耕浑水对水稻生长的刺激、省工节本和增加经济效益等效果。特别是不施化肥和农药生产的大米和鸭肉有利于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和效益农业。稻鸭共作技术稻谷产量略低于对照区,但经济收入每公顷却增加4073元,效果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9.
稻鸭共作技术是指将雏鸭放入稻田 ,利用雏鸭旺盛的杂食性 ,吃掉稻田内的杂草和害虫 ;利用鸭不间断的活动刺激水稻生长 ,产生中耕浑水效果 ;同时鸭的粪便作为肥料 ;最后连鸭本身也可以食用。在稻田有限的空间里生产无公害、安全的大米和鸭肉 ,所以稻鸭共作技术是一种种养复合、生态型的综合农业技术。稻鸭共作技术与中国传统稻田养鸭的最大区别在于 :将雏鸭放入稻田后 ,直到水稻的抽穗为止 ,无论白天和夜晚 ,鸭一直生活在稻田里 ,稻和鸭构成一个相互依赖、共同生长的复合生态农业体系。日本流行的稻鸭共作技术始于1991年 ,日本鹿儿岛市桂…  相似文献   

10.
稻鸭共作技术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鸭共作技术是指将雏鸭放人稻田,利用鸭子的杂食性,取食稻田内的杂草和害虫;而鸭子不问断的活动可刺激水稻生长,产生中耕浑水效应;同时以鸭粪便肥田,实现稻鸭双增收,经济效益显著。2007—2009年以来,广东省五华县横陂镇叶湖村进行了稻鸭共作试验,取得了成功。现将稻鸭共作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稻鸭共作技术不仅可以减少化肥和农药的施用,还能有效控制稻田病虫草的危害,是对我国传统农业的继承与发展,也是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模式。综述了稻鸭共作技术对水稻生产和稻米品质的影响,对稻田病虫草害的影响,对土壤、水体和大气等稻田生态系统的影响,并展望了稻鸭共作技术今后的研究方向,为稻鸭共作技术的理论和实践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农村新技术》2001,(8):10-10
稻鸭共作技术是种养复合、生态型的综合农业技术。目前,日本采用稻鸭共作技术的农户已超过1万户,并成立了日本全国合鸭水稻协会。  相似文献   

13.
阐述了稻鸭共作的优点,介绍了稻鸭共作技术,分析了其产生的效益,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稻鸭共作模式效益与技术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稻鸭共作模式的由来 2001年,新联镇极孝村利用传统畜禽养殖技术,衍生出稻鸭共作生态种养技术新模式,当年试验面积60亩.2002年该村进一步总结经验,稻鸭共作面积扩大到350亩.稻鸭共作就是将雏鸭放入栽插后的稻田,让其在田间活动栖息,直到水稻抽穗为止.利用鸭子旺盛的杂食性,消灭稻田杂草和害虫,促进水稻生长.同时,鸭子粪便可作为肥料,在稻田有限的空间里生产出无公害大米和优质鸭肉.稻鸭共作是目前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一种新模式.  相似文献   

15.
在稻鸭共作生产实践中,水稻一直采用水育秧和人工插秧的栽培方法,该方法费时费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稻鸭共作中的水稻产量和经济效益。而在稻鸭共作田内水稻进行机插,不仅能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而且有助于提高水稻产量。现对基于水稻机插秧的稻鸭共作技术要点及其示范应用成效进行总结介绍,以促进该技术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文章通过对稻鸭共作与综合经济效益分析。雏鸭的准备与田间工程,稻鸭共作的实施,使稻鸭共作达到生态养鸭目的,从而实现稻鸭共作双赢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7.
稻鸭共作技术是一项种养复合、生态循环的综合农业新技术,本文对盐稻9号稻鸭共作关键技术进行了示范研究,初步探明了适合我市的生产操作规程。  相似文献   

18.
稻鸭共作是以生产绿色优质稻米为主,同时生产绿色食品肉鸭的综合种养技术模式,能发挥出水田的种植、养殖及生态功能。为促进稻鸭共作综合种养模式的进一步推广,对该模式在常熟市的示范情况、取得的成效及稻鸭共作生产技术进行了介绍,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中国稻鸭共作系统的理论与技术现状及其发展策略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在总结分析稻鸭共作的发展历史、系统特点和技术规程的基础上,对稻鸭共作效应进行了综合评价,并详细讨论了稻鸭共作在基础理论和种养技术研究上存在的不足,明确了今后的重点研究方向。并针对示范推广中出现的问题,从发展机制与配套措施上,提出了稻鸭共作系统的持续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20.
稻鸭共作技术试验初报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应用稻鸭共作技术和与之相宜的稻鸭品种和培管技术 ,建立稻鸭相互依存、共同生长的复合生态体系 ,不用农药和化肥 ,生产“绿色食品” ,具有良好的经济和生态效益 ;稻鸭共作对螟害的防治和对稻田生态的影响 ,需继续试验和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