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利用和田绿洲空气质量日报数据和同期的常规气象资料,分析了2015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该区的空气质量特征,探讨了气象条件和空气质量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和田绿洲近3 a平均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为199,达到空气质量中度污染标准,污染天数占总日数的78.1%。其中,春季空气质量最差,以严重污染为主;其次是夏季,以轻度和严重污染为主;再次是秋季和冬季,以轻度污染为主。PM10、PM2.5浓度年平均分别为332 μg·m-3和100 μg·m-3,超标率为75.7%和49.5%,其余污染物超标率在3%以下,其中PM10浓度春季最大,夏、秋季其次,冬季最小;PM2.5浓度春季最大,夏、冬季其次,秋季最小;SO2、NO2、CO浓度冬季最大,春、秋季次之,夏季最小;O3浓度夏季最大,春、秋季次之,冬季最小。除降水量外,AQI与其余气象因子均呈极显著相关;除平均气温与PM2.5、相对湿度与CO、降水与SO2、PM10、O3、PM2.5无相关外,其余气象因子对污染物浓度 均有显著影响;能见度与AQI和各类污染物浓度均为极显著相关。随着能见度的上升,AQI下降,在同样能见度条件下,AQI在沙尘多发期的夏半年高于沙尘少发期的冬半年;不管在沙尘多发期还是少发期,随着能见度的转好,SO2、PM10、CO、PM2.5污染物浓度呈减少趋势,O3浓度呈增多趋势,NO2浓度无明显的规律,而且PM10、O3、PM2.5浓度夏半年高于冬半年,SO2、CO、NO2浓度冬半年高于夏半年。在沙尘天气期间,最低能见度小于1 km的浓浮尘和沙尘暴天气AQI相互接近,最低能见度在1~3.5 km的浮尘和扬沙天气AQI相互接近,当最低能见度大于3.5 km时,浮尘天气的AQI高于扬沙天气的AQI;PM10、PM2.5浓度随着最低能见度升高而变小,其他污染物浓度虽然随着最低能见度的变化有一定的差别,但规律不明显。  相似文献   

2.
持续性空气污染是对健康有重要危害的环境问题,利用2014—2021年逐日AQI以及PM2.5、PM10、SO2、NO2、O3(8 h)(臭氧8 h滑动平均)和CO的质量浓度,分析山谷城市兰州的空气污染年际变化特征、月季变化特征并重点分析兰州市空气污染持续性特征。结果发现冬季短时间轻度持续污染过程、长时间中度和重度持续污染过程次数最多,春季短时间中度和重度持续污染过程次数最多,夏季无中度和重度持续污染过程,秋季与冬季长时间轻度持续污染过程较多。持续性污染过程中起主要影响作用的污染物,因季节、长短持续时间和等级不同而不同,冬季轻度、中度持续污染过程和短时间重度持续污染过程,起主要影响的污染物为PM2.5,长时间重度持续污染过程为PM2.5和PM10;春季持续污染过程中主要污染物为PM10;夏季轻度持续污染过程中主要污染物为O3(8 h);秋季短时间轻度持续污染过程中主要污染物为PM10,而长时间轻度持续污染过程分别为PM10、PM2.5和NO2。  相似文献   

3.
天津春季典型天气条件下气溶胶浓度谱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天津大气边界层观测站2011年4月1日-5月10日PM10和PM2.5质量浓度、气溶胶数浓度资料、大气能见度和常规气象观测数据,分析晴日、霾日、降水日和沙尘日等典型天气条件下气溶胶质量浓度和数浓度的分布特征,并考察风和降水对气溶胶质量浓度和数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2011年春季天津城区PM10质量浓度平均值为194.42±164.19μg·m-3,PM2.5质量浓度平均值为57.89±37.02μg·m-3,PM2.5/PM10为0.35±0.20;不同天气条件下气溶胶质量浓度和数浓度分布特征差异明显,PM2.5质量浓度在霾日和沙尘日较高,PM2.5-10质量浓度沙尘日最高,降水日最低;PN1霾日最高,晴日最低,PN1-2.5和PN2.5-10沙尘日最高,降水日最低;典型天气下后向轨迹有显著不同,来自偏南和偏西风向的气流易造成细粒子污染而形成灰霾天气,晴日以偏北气流为主,偏东气流易导致降雨;降水对清除气溶胶粗粒子和改善大气能见度作用明显,但降雨前后细粒子数浓度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4.
利用2015年1月1日—2016年12月27日呼和浩特市环境监测中心污染物浓度数据和同期自动气象观测站逐日气象数据,对空气质量时间分布状况进行评价,分时段分析空气质量指数与气象因子相关性显著水平。结果表明:研究期内,二级(良)天气是呼和浩特市主要空气质量特征,占总日数的61.6%;主要污染物为PM10,贡献率达40.9%;大部分污染物年内分布呈双峰型曲线,波谷出现在6-8月;四季中,以冬季污染最为严重,春秋季次之,夏季空气质量相对较好。气象因子对大部分污染物IAQI有显著影响,气温和日照时数与SO_2、NO_2、PM10、CO与PM_(2.5)的IAQI呈极显著负相关,与O_3的IAQI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相对湿度对NO_2、CO、O_3与PM_(2.5)浓度影响显著;除与O_3的IAQI相关性较差外,降水与风速与其他5种污染物均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气象因子对AQI影响在不同时段存在明显差异,特别是供暖期与非供暖期。影响AQI的主要气象因子冬季为气温、相对湿度、风速和日照,春季为气温、最大风速和日照,夏季为气温、相对湿度、降水和日照,秋季为气温、降水和风速,供暖期为相对湿度、风速和日照,非供暖期为气温、降水、最大风速和日照。供暖期气温对AQI的影响是通过影响燃煤量来体现的。  相似文献   

5.
利用和田市2016—2021年的空气质量历史数据,分析PM2.5、PM10、SO2、NO2、CO、O3-8H等空气污染物浓度和空气质量指数(Air Quality Index,AQI)的分布特征及其相关性,探讨空气质量与潜在人体健康效应的关系。结果表明:2016—2021年和田市两个空气污染监测点O3-8H浓度呈倒“U”型变化趋势,其余各污染物浓度则呈“U”型曲线分布特征;PM2.5和PM10是全年的主要污染物,其浓度在春季相对较高,SO2、NO2浓度在秋冬季相对较高,CO浓度则在冬季达到最高,O3-8H浓度在夏季相对较高;2016—2021年PM2.5浓度有所下降,PM10浓度有所上升,SO2浓度有所下降,空气质量总体未明显改善;和田市空气质量指数AQI值高于国家二级水平,空气质量...  相似文献   

6.
利用呼和浩特市2015-2016年PM_(2.5)、PM_(10)、SO_2、CO_2、NO和O_3六种大气污染物的小时质量浓度数据,分析了各污染物日空气质量分指数(IAQI)与日空气质量指数(AQI)的时间变化特征,并结合气象要素资料,确定了影响污染物IAQI变化的主要气象因子,以及IAQI(PM_(2.5))>100、IAQI(PM_(10))>150和IAQI(O_3)>100时的污染气象指标。结果表明:(1)呼和浩特市大气污染有明显的季节变化规律,颗粒物的极端污染事件主要发生在采暖期与沙尘高发期,紫外线照射最强季节易于出现O_3的轻度污染事件;(2)秋末及冬季小风、增温、高湿的天气,易于产生PM_(2.5)污染事件,夏季高温、辐射强烈、水汽压高,利于O_3形成并积累,春秋季风力加大,易于形成道路扬尘及沙尘天气,是造成PM_(10)污染的重要原因;(3)通过利用2017年污染物与气象要素实况监测数据,对污染气象指标进行检验,发现这三种污染气象指标的准确率分别为82.5%、75%和81.1%。  相似文献   

7.
兰州市春季沙尘气溶胶的监测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兰州市2005年春季大气气溶胶监测资料的计算,分析得到了该地区春季大气气溶胶质量浓度和色度随时间的分布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有大风时,沙尘浓度较高,红度、黄度也高,相应地污染物比例就小,明度就高;有降水、阴天和多云天气时,空气中沙尘和污染物少,明度高,而沙尘和污染物的比例变化比较小,所以红度和黄度也高;无降水且风速小时,污染物比例大,则明度低,相应地沙尘比例小,红度、黄度也低。本文还分析计算了沙尘暴发生时沙尘粒径的分布、PM10和PM2.5的质量分数以及PM2.5在PM10中的比重;粗细粒子比重不同说明沙尘来源不同。  相似文献   

8.
2018年11月30—12月3日中国西北新疆地区发生了罕见的冬季雨雪风沙强降尘天气事件,基于气象观测记录、环境监测和大气降尘连续观测数据,分析研究了此次异常天气过程的大气污染物的时空变化特点及其环境影响。结果显示:该天气过程造成新疆90%以上的绿洲城市遭受大气颗粒物污染,污染组分主要以粗颗粒污染物为主,环境PM10(空气动力学直径≤10μm的颗粒物)最大浓度高达4745μg·m-3;大风天气与PM10浓度以及空气质量指数(Air Quality Index,AQI)高度正相关;首府乌鲁木齐市大气颗粒物总沉降量约90×104~152×104t,大气降尘强度均值为85 g·m-2,超过城市年均值的60%。此次冬季异常雨雪风沙天气过程导致环境空气重污染和高降尘量,风蚀沙尘颗粒物在大气环流场急流作用下传输到绿洲区域,对城市大气环境质量的恶化影响显著,塔克拉玛干沙漠是造成此次西北新疆地区大范围强降尘事件的主要源地。  相似文献   

9.
2001-2004年我国城市空气质量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应用国家环保总局发布的城市空气质量日报的数据,研究了2001~2004年我国主要城市空气污染的时空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城市空气污染的首要污染物主要是PM10;污染物的时空分布特征比较明显,城市空气污染冬春季节重于夏秋季节,北方城市重于南方城市;2001~2004年,北方大部份城市空气质量有明显改善。同时分析沙尘天气对我国城市空气质量的影响表明,我国北方城市尤其是西北城市,受沙尘天气的影响比较大,PM10污染相对严重。  相似文献   

10.
持续性冷池(Persistent Cold Air Pools,PCAPs)在山谷城市长时间聚集空气污染物,严重影响居民生活与身体健康。本文使用2013年1月—2023年11月的探空数据和空气质量逐日数据,计算并统计分析了兰州山谷PCAPs发生特点,以及PCAPs强度对污染物浓度变化的影响,最后对比分析PCAPs事件期间存在沙尘气溶胶污染时各污染物浓度的变化情况。结果发现:2013—2023年期间一共发生59次PCAPs事件,共计持续197 d。PCAPs期间的山谷热亏缺与PM2.5浓度比非PCAPs期间分别高4.4 J·m-2和52.59μg·m-3。PCAPs期间空气质量指数(Air Quality Index,AQI)、SO2浓度、NO2浓度、CO浓度、PM10浓度增长分别为70.37%、144.3%、84.3%、156%、73.15%,而O3浓度下降60.89%。在PCAPs期间并且无沙尘气溶胶时,PM2.5  相似文献   

11.
兰州市空气质量状况及与常规气象条件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兰州市空气质量日报数据和同期的常规气象资料,研究了2001~2009年该市的空气质量特征,探讨了气象要素和城市空气质量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随着近年来该市开展大规模的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空气质量有了明显得改善。研究期间的空气质量以Ⅱ和Ⅲ级天气为主。主要污染物PM10、SO2、NO2年平均浓度在大部分年份超过国家空...  相似文献   

12.
西安空气质量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以1990-2001年西安市空气污染物的监测数据和西安统计年鉴资料为依据,对其平均浓度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西安市空气总体污染较为严重,通过科学的管理和技术的改进,近年来空气中污染物浓度呈明显下降趋势.西安市空气污染物的时空变化特征比较明显,月变化曲线呈"U"字型, 且冬春季节重于夏秋季节,这主要是由冬季取暖和不利气象条件造成的.1,2,11,12月西安空气污染较为严重,6~9月空气污染物浓度较低,与月平均气温变化具有较好的反相关性.1996年以来,西安空气污染物呈现明显的空间转化特征, 工业区污染物浓度大幅度下降,商业区和居住文教区的污染反而高于工业区,这反应了近年来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改变和区域发展速度的差异,应引起环保部门的重视.  相似文献   

13.
为了调查兰州市空气中颗粒物PM2.5的污染水平,于2008年夏秋、冬季在兰州市一交通主干道附近使用大气采样仪采集了32个样品。结果表明:兰州市PM2.5、PM10的污染状况严重,超标率分别为32.3~167.7%和23.1~480%;对人体和环境影响较大的PM2.5占PM10的比例范围从62.10~77.41%,而且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我国目前对于PM2.5的相关控制标准尚处于论证、试点研究阶段,使得对它的控制越发困难,应当引起公众和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4.
河西走廊东部沙尘暴特征及地面气象因素影响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61—2015年河西走廊东部民勤、凉州和永昌逐小时沙尘暴资料以及代表站民勤逐日气温、地温、降水、最大冻土深度、积雪日数、积雪深度、平均风速、平均大风日数和近10 a逐小时气温、地温和风速资料,运用常规的气候统计方法,对河西走廊东部沙尘暴特征进行研究,并采用相关系数(Pearson)法进一步分析沙尘暴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河西走廊东部沙尘暴频次下午到傍晚出现最多,凌晨最少,沙尘暴频次春季上午开始增多,秋、冬季中午开始增多,夏季下午开始增多。河西走廊东部持续60~180 min沙尘暴频次最多,夏季持续1~30 min频次最多,长持续时间的沙尘暴上午开始增多,而短时间的沙尘暴基本出现在下午到晚上。沙尘暴频次月、季变化4月和春季出现最多,9月和秋季最少;近55 a沙尘暴频次呈减少趋势,主要是由大风日数减少、风速减小,地温、气温升高、降水增多、下垫面生态环境改善等因素造成。  相似文献   

15.
Hotan Prefecture is located at the southwestern edge of Taklimakan Desert, the world's largest shifting sand desert, of China. The desert is one of the main sources for frequent sand-dust weather events which strongly affect the air quality of Hotan Prefecture. Although this region is characterized by the highest annual mean PM_(10) concentration values that are routinely recorded by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stations across China, both this phenomenon and its underlying causes have not been adequately addressed in previous researches. Reliable pollutant PM_(10) data are currently retrieved using a tapered element oscillating microbalance(TEOM) 1400 a, a direct real-time monitor, while additional concentration values including for PM_(2.5), sulfur dioxide(SO_2), nitrogen dioxide(NO_2), carbon monoxide(CO) and ozone(O_3) have been collected in recent years by the Hotan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Station. Based on these data, this paper presents a comparison of the influences of different kinds of sand-dust weather events on PM10(or PM_(2.5)) as well as the concentrations of other gaseous pollutants in Hotan Prefecture. It is revealed that the highest monthly average PM10 concentrations are observed in the spring because of the frequent occurrence of three distinct kinds of sand-dust weather events at this time, including dust storms, blowing dust and floating dust. The floating dust makes the most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 to PM_(10)(or PM_(2.5)) concentration in this region, a result that differs from eastern Chinese cities where the heaviest PM_(10) pollution occurs usually in winter and air pollution results from the excess emission of local anthropogenic pollutants. It is also shown that PM_(10) concentration varies within typical dust storms. PM_(10) concentrations vary among 20 dust storm events within Hotan Prefecture, and the hourly mean concentrations tend to sharply increase initially then slowly decreasing over time. Data collected from cities in eastern China show the opposite with the hourly mean PM_(10)(or PM_(2.5)) concentration tending to slowly increase then sharply decrease during heavy air pollution due to the excess emission of local anthropogenic pollutants. It is also found that the concentration of gaseous pollutants during sand-dust weather events tends to be lower than those cases under clear sky conditions. This indicates that these dust events effectively remove and rapidly diffuse gaseous pollutants. The analysis also shows that the concentration of SO_2 decreases gradually at the onset of all three kinds of sand-dust weather events because of rapidly increasing wind velocit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favorable atmospheric conditions for diffusion. In contrast, changes in O_3 and NO_2 concentrations conformed to the opposite pattern during all three kinds of sand-dust weather events within this region, implying the inter transformation of these gas species during these events.  相似文献   

16.
新疆库尔勒市近地面臭氧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浓度臭氧对人体健康造成伤害,还会影响植物生长;臭氧也是一种重要的温室气体,影响全球气候变化。利用库尔勒市2010年7月1日至2012年6月30日连续自动地表臭氧浓度观测数据,结合相应气象要素资料,对地表臭氧质量浓度的日、周、月、季节与不同天气条件下日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探讨影响臭氧变化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① 臭氧浓度日变化具有明显的单峰型日变化规律,夜间变化平缓,白天变化剧烈。② 臭氧浓度变化具有周末效应。最高值出现在星期日,最低值出现在星期三。③ 最高月平均浓度为82.1 μg•m-3,最低月平均浓度为19.2 μg•m-3,2011年1-12月变化规律明显,以6月为中心分布非常对称,两边逐渐降低。④ 春、夏季臭氧质量浓度较高,秋季和冬季明显低于春季和夏季,与沿海内地大中型城市变化特征基本一致。⑤ 4个季节中臭氧浓度日变化剧烈的是夏季和春季,秋季其次,变化最小的是冬季。不同天气情况下,日变化最剧烈的是晴天,其次为沙尘天气,阴天和雨天日变化平缓。⑥ 臭氧浓度日变化与PM10质量浓度日变化具有明显的相反变化趋势,但在时间变化上有一定的滞后性,臭氧浓度变化明显早于PM10的变化。⑦ 晴天少云的天气情况下臭氧浓度明显要高于阴雨(雪)天,相对湿度、风速、风向、日照时数同时影响近地面臭氧浓度的变化,臭氧污染的发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乌鲁木齐冬季大气中黑碳气溶胶污染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乌鲁木齐大气成分站观测的黑碳(BC)气溶胶质量浓度、主要污染物浓度以及相关气象资料,对该地区冬季BC类气溶胶的日变化、小时变化及影响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乌鲁木齐冬季BC质量浓度平均为6.55 μg/m3,日较差较大,与API、PM10、PM2.5、PM1.0、NOx的日变化具有较好的相关性;BC质量浓度的小时变化具有明显的双峰特征,这与机动车排放污染、居民活动和冬季采暖燃煤等相关联; BC质量浓度出现频率主要在2~9 μg/m3,占所有观测的60%; 乌鲁木齐冬季BC质量浓度明显高于国外某些城市,与国内同类大城市的观测结果比较,其浓度相对较低;冬季从北、西北方向过来的气团易造成BC高污染;风速大于1.0 m/s时,BC质量浓度开始下降,下降幅度接近50%,当风速超过2 m/s时,风速与BC质量浓度之间没有明显相关性;工作日BC质量浓度略高于周末,周末BC质量浓度曲线比工作日推迟1 h左右。  相似文献   

18.
运用陕西省96个站1981—2012年近32年的逐日气温、降水、风速、相对湿度等资料,分别计算出各站逐日(向前滚动30天)的三种干旱动态监测指数:降水距平百分率(Pa)、相对湿润干旱指数(MI)、标准化降水指数(SPI),并将陕西省按地域由北至南分为陕北、关中、陕南,按季节分为春(3—5月)、夏(6—8月)、秋(9—11月)、冬(12—2月),分别统计出不同干旱动态监测指数对应的干旱发生的频率并与历史记载中实际干旱情况进行比对,对三种干旱动态监测指数在陕西省的适用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夏季MI指数得到的干旱频率最高,Pa指数最低,冬季MI指数得到的干旱频率最低,Pa指数最高; 在春、冬季节Pa指数的适用性较好,在夏、秋季节MI指数的适用性较好; 陕西省夏季容易发生局地强降水,而在秋、冬季容易出现长时间的无降水,导致SPI指数在夏、秋、冬季节的适用性不太好。  相似文献   

19.
长距离输送对台湾空气污染物的影响(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IntroductionInthewinterandspring,TaiwanandvicinityisoftenundertheinfluenceofnortheasterlywindsofAsianwintermonsoonoriginatedincentralAsia.ThewintermonsoonnotonlybringsovercoldairbutalsocantransportairpollutantsanddustoveralongrangetoTaiwan.Nitrogenoxides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