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以黄瓜、辣椒和茄子3种蔬菜为靶标试验作物,在露地和网棚两种栽培方式下,研究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70%啶虫脒乳油、10%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及5%高氯·啶虫脒乳油对蔬菜蚜虫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药后3~6d,在同一栽培方式下,4种杀虫剂防治蚜虫效果由低到高依次为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70%啶虫脒乳油、10%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5%高氯·啶虫脒乳油。同种药剂在网棚的杀虫效果高于露地。药后13 d,4种杀虫剂防效高低排序未发生变化。但同种药剂露地杀虫效果已高于网棚。  相似文献   

2.
为明确7种种衣剂对菜薹的安全性及对黄曲条跳甲的防控作用,为黄曲条跳甲的有效防控提供技术支持,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乙基多杀菌素、Bt、啶虫脒、唑虫酰胺、虫螨腈、高效氯氟氰菊酯+虫螨腈、高效氯氟氰菊酯+啶虫脒等7种药剂对菜薹出苗、株高、鲜重的影响及对黄曲条跳甲的防控作用。结果表明,7种种衣剂对菜薹安全。除高效氯氟氰菊酯+虫螨腈、高效氯氟氰菊酯+啶虫脒外,其他5种药剂对黄曲条跳甲均具有一定的防控效果,以唑虫酰胺防治效果最好,平均防效高于82%,植株受害率较低,小于5%。  相似文献   

3.
6种杀虫剂对蚕豆象成虫的室内毒力测定及田间药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蚕豆象严重危害蚕豆生产,常造成蚕豆产量损失,商品价值丧失。为了筛选蚕豆象防治的高效药剂,本研究选用6种常规杀虫剂开展了室内毒力测定和田间药效评价,结果显示,处理48h后,2.5%高效氯氟氰菊酯ME对蚕豆象的毒力最高,5%阿维毒死蜱EC毒力最低,LC50分别为2.451mg/L和23.867mg/L,6种药剂毒力大小排序:2.5%高效氯氟氰菊酯ME5%啶虫脒EC10.7%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WG5%吡虫啉EC20%阿维·杀虫单ME5%阿维·毒死蜱EC;田间防效结果表明,2.5%高效氯氟氰菊酯ME防效最高,5%啶虫脒EC次之,两者防效均在75%以上,显著高于其他药剂。6种药剂防效大小排序:2.5%高效氯氟氰菊酯ME5%啶虫脒EC5%吡虫啉EC10.7%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WG5%阿维·毒死蜱EC20%阿维·杀虫单ME。据此可知,2.5%高效氯氟氰菊酯ME对蚕豆象具有较高的毒力和较好的防效,建议在生产中应用,但需注意与其他农药交替使用,避免产生抗药性。  相似文献   

4.
采用棉棒涂抹药液法对甜菜龟叶甲幼虫进行了室内触杀试验,调查了吡虫啉、高效氯氟氰菊酯、啶虫脒和虱螨脲4种杀虫剂对甜菜龟叶甲幼虫的毒杀效果。结果表明,高效氯氟氰菊酯的毒杀效果最好,致死中浓度LC_(50)为5.87μL/mL,吡虫啉、啶虫脒、虱螨脲的LC_(50)分别为5.93、23.55、57.94μL/mL。防治藜麦田甜菜龟叶甲幼虫可考虑选用高效氯氟氰菊酯。  相似文献   

5.
10.5%高氯·啶虫脒乳油防治苹果黄蚜田间药效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0.5%高氯·啶虫脒乳油对苹果黄蚜具有优良的防治效果。使用10.5%高氯·啶虫脒乳油6000~8000倍液,在蚜虫发生期喷雾防治,施药后7d,防治效果可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旨在明确不同杀虫剂对芹菜蚜的毒力以及杀虫剂复配对芹菜蚜的协同增效作用,从而找出最佳的农药配比,对芹菜蚜进行科学有效地防治。通过浸渍法测定了14种杀虫剂单剂及烯啶虫胺与氟啶虫胺腈复配组合物对芹菜蚜的室内毒力;同时采用玻璃管药膜法测定了吡虫啉、噻虫嗪和高效氯氟氰菊酯对芹菜蚜虫的触杀毒力。结果表明:供试药剂对芹菜蚜虫毒力大小顺序为:噻虫嗪氟啶虫胺腈烯啶虫胺高效氯氟氰菊酯环氧虫啶吡虫啉氟啶虫酰胺噻虫胺吡啶喹唑啉噻虫啉吡蚜酮呋虫胺啶虫脒戊吡虫胍;协同增效研究结果表明,当烯啶虫胺与氟啶虫胺腈的配比为20:1、10:1、8:1、1:6、1:8、1:10、1:20时,共毒系数均 300,表现出明显的增效作用。其中以烯啶虫胺:氟啶虫胺腈为1:10时增效作用最显著,增效系数达到900.87; 3种杀虫剂的触杀毒力大小为:噻虫嗪吡虫啉高效氯氟氰菊酯。该研究为芹菜蚜虫的科学防控提供了药剂指导,同时,烯啶虫胺和氟啶虫胺腈按1:10复配能够大大提高对芹菜蚜的毒力,从而起到减少杀虫剂使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李晓军  翟浩  王涛  李红  王长君 《植物保护》2013,39(4):168-172
试验比较了不同类型的12种杀虫剂对梨小食心虫为害桃梢的防效和对桑白蚧的兼治效果.结果表明:35%氯虫苯甲酰胺水分散粒剂8 000倍液、10%啶虫脒微乳剂3 000倍液、1%甲维盐水剂1 500倍液、80%灭多威可溶粉剂1 500倍液具有较好的防效.240 g/L螺虫乙酯悬浮剂1 000倍液防治桑白蚧效果较突出,其次为2.5 g/L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2 000倍液、2.5%联苯菊酯乳油1 000倍液和40%毒死蜱乳油1 500倍液.氯虫苯甲酰胺、啶虫脒、甲维盐虽对梨小食心虫防效较好,但本试验发现,可能会导致桑白蚧为害加重,是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8种杀虫剂对苹果树绣线菊蚜的田间防效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8种不同作用机理杀虫剂防治苹果树绣线菊蚜的效果进行了田间试验。结果表明:马拉硫磷、啶虫脒、高效氯氰菊酯、高效氯氟氰菊酯、噻虫嗪、吡虫啉、硫丹、阿维菌素均是防治苹果绣线菊蚜的有效药剂。啶虫脒和吡虫啉为防治苹果绣线菊蚜的首选药剂。噻虫嗪、马拉硫磷、硫丹可作为专用杀蚜剂。阿维菌素、高效氯氰菊酯、高效氯氟氰菊酯可作为防治绣线菊蚜的兼治药剂,一般不推荐为专用杀蚜剂。  相似文献   

9.
建立了采用分散固相萃取法进行样品前处理,分别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和气相色谱检测14%氯虫苯甲酰胺·高效氯氟氰菊酯微囊悬浮剂中2种有效成分在豇豆和土壤中的残留量及消解动态的方法。结果表明:豇豆和土壤中分别添加0.005~1 mg/kg 4个水平的氯虫苯甲酰胺和高效氯氟氰菊酯,其平均回收率为80%~105%,相对标准偏差为0.70%~9.5%。北京和海南2地氯虫苯甲酰胺和高效氯氟氰菊酯在豇豆中的半衰期为4~6 d,土壤中的为10~24 d。成熟时采收,豇豆中氯虫苯甲酰胺和高效氯氟氰菊酯的残留量均低于0.2 mg/kg。推荐14%氯虫苯甲酰胺·高效氯氟氰菊酯微囊悬浮剂在豇豆上的使用剂量为有效成分45 g/hm2,使用方式为喷雾,施药次数不超过3次,施药间隔期为7 d,安全间隔期为5 d。  相似文献   

10.
陈秀  张正炜  赵莉  张颂函 《植物保护》2020,46(2):272-275
为了筛选有效防治青菜黄曲条跳甲的药剂,在室内测定了5种杀虫剂对黄曲条跳甲成虫的毒力,并开展了这5种药剂对黄曲条跳甲的田间药效试验。毒力测定结果表明,10%啶虫脒WP对黄曲条跳甲的毒力最高,28%杀虫·啶虫脒WP毒力最低,LC50分别为7.20 mg/L和18.63 mg/L,5种药剂的毒力大小依次为:10%啶虫脒WP>42%啶虫·哒螨灵WP>5%鱼藤酮SL>15%哒螨灵EC>28%杀虫·啶虫脒WP。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42%啶虫·哒螨灵WP和15%哒螨灵EC的防效最优,10%啶虫脒WP、28%杀虫·啶虫脒WP和5%鱼藤酮SL 3种药剂总体防效相当,但低于42%啶虫·哒螨灵WP和15%哒螨灵EC。综合来看,建议使用42%啶虫·哒螨灵WP 126~189 g/hm2、15%哒螨灵EC 90~135 g/hm2、28%杀虫·啶虫脒WP 294~420 g/hm2、10%啶虫脒WP 60~90 g/hm2、5%鱼藤酮SL 150~225 g/hm2对青菜黄曲条跳甲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11.
多种农药残留经膳食暴露途径进入人体后,其联合毒性的潜在风险通常超过单一农药。为探明农药多残留的联合暴露毒性,采用经典MTT (噻唑蓝) 比色法,测定了阿维菌素、啶虫脒、多菌灵、百菌清、毒死蜱、高效氯氟氰菊酯、咪酰胺和三唑磷8种农药多种组合方式联合暴露下对HepG2人肝癌细胞增殖的抑制活性。结果表明:联合暴露24 h后,不同种类农药组合对HepG2细胞存活率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随着组合农药质量浓度升高,部分组合对HepG2细胞增殖的抑制效应分别呈现S型变化和线性变化。例如,二元组合 (多菌灵+高效氯氟氰菊酯) 在0~10.00 mg/L、三元组合 (多菌灵+阿维菌素+高效氯氟氰菊酯) 在0~24.12 mg/L、四元组合 (三唑磷+高效氯氟氰菊酯+多菌灵+阿维菌素) 在0~47.46 mg/L以及五元组合 (毒死蜱+阿维菌素+啶虫咪+高效氯氟氰菊酯+三唑磷) 在0~62.80 mg/L暴露条件下其抑制效应表现为S型变化,即随着组合农药质量浓度增大,细胞存活率先迅速降低,之后则缓慢降低;二元组合 (多菌灵+百菌清) 在0~8.46 mg/L、三元组合 (毒死蜱+啶虫脒+多菌灵) 在0~39.97 mg/L、四元组合 (多菌灵+高效氯氟氰菊酯+百菌清+阿维菌素) 在0~25.92 mg/L以及六元组合 (啶虫脒+毒死蜱+三唑磷+多菌灵+高效氯氟氰菊酯+阿维菌素) 在0~57.48 mg/L暴露条件下其抑制效应表现为线性变化,即随着组合农药质量浓度升高,细胞存活率呈线性降低。本研究对农产品中农药多残留的体外细胞毒性进行了评估,明确了不同农药多残留组合对HepG2人肝癌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剂量-效应关系,可为进一步探索农药多残留的细胞毒性机制和开展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1998~1999年在山西太原进行3%啶虫脒乳油防治棉蚜、麦蚜、菜蚜和苹果黄蚜田间小区药效试验。结果表明 ,啶虫脒对这几种蚜虫均有良好的防治效果。使用3%啶虫脒乳油0.6~0.9g(a.i.)/667m2 或10~20mg/kg稀释液 ,在蚜虫发生盛期喷雾防治 ,防治效果可达90%以上 ,持效期棉蚜、麦蚜、菜蚜可达10d以上 ,苹果黄蚜可达15d以上 ,与生产上推广使用的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5g(a.i.)/667m2或25mg/kg稀释液防效相当。是一种理想的防治农作物蚜虫可供选择药剂  相似文献   

13.
为了延缓麦蚜抗药性和降低杀虫剂使用量,本研究筛选了具有增效作用的高效氯氟氰菊酯和烯啶虫胺的复配比例,并研究了增效复配剂对麦蚜的田间防治效果。浸叶法测定结果表明,高效氯氟氰菊酯对麦蚜的LC50为25.01 mg/L,烯啶虫胺对麦蚜的LC50为28.21 mg/L。通过最佳增效配比的筛选,发现高效氯氟氰菊酯和烯啶虫胺的有效成分比为1.3∶1、1∶1.1、1∶1.7、1∶10.2时,对麦蚜的毒效比分别为1.28、1.49、1.64、1.50,表现为增效作用。深入研究发现高效氯氟氰菊酯和烯啶虫胺的有效成分为1∶4.5、1∶7.5和1∶10.2的混配组合的共毒系数均显示了显著增效作用,其中,当高效氯氟氰菊酯与烯啶虫胺有效成分比为1∶7.5时,混配剂的LC50为5.22 mg/L,共毒系数达到532.61。按有效成分比1∶7.5,将10%高效氯氟氰菊酯水乳剂与20%烯啶虫胺可溶液剂混用后,进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在药后1、3 d和7 d,混配剂的防效与高效氯氟氰菊酯单剂的防效无显著性差异,在药后1 d,混配剂的防效高于烯啶虫胺单剂的防效,在药后3 d及7 d,混剂与烯啶虫胺单剂的防效没有显著差异。混配剂的防效在药后7 d内不断上升,其中药后7 d防效达到92.98%。混配剂的使用可以达到对高效氯氟氰菊酯减量的目的,同时保证了对麦蚜的防效。  相似文献   

14.
为确定防治吐伦球坚蚧效果好的药剂及最佳防治时机,对吐伦球坚蚧越冬、越夏若虫进行了室内毒力测定及田间防效试验.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5%啶虫脒乳油对越冬、越夏若虫活性最高,LC50分别为31.268 mg/L和22.056mg/L.田间喷雾试验,14.6%噻虫嗪+9.4%高效氯氟氰菊酯悬浮剂对越夏若虫防效达99%以上.5%啶虫脒乳油对越冬若虫防效为98.76%.注干试验,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200倍液和20%吡虫啉乳油50倍液注干15 d后,对涌散期若虫防效为90.46%和94.16%;对越夏固定期若虫防效为92.51%和82.57%.以5%啶虫脒乳油和20%吡虫啉乳油对越冬若虫进行喷雾,防治效果与防治时机最佳.  相似文献   

15.
用3%的啶虫脒乳油6 000、3 000及2 000倍3个药液浓度与对照药剂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 500倍及对照药剂20%氰戊菊脂乳油2 000倍液进行防治柑桔蚜虫试验,结果表明,新生产的3%啶虫脒乳油对柑桔蚜虫防效高,与对照药剂的防效相当,具有良好的速效性与持效性,经方差分析,使用3%的啶虫脒乳油防治柑桔蚜虫以6 000倍液较为经济.  相似文献   

16.
用喷雾法防治油菜田茴香薄翅野螟,结果表明:0.5%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微乳剂、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和200 g/L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4种农药对茴香薄翅野螟的防效随着施药次数增加而增加;40%灭多威可溶性粉剂和25%杀虫双水剂的防效随着施药次数的增加防效逐渐下降; 48%毒死蜱乳油在不同施药次数下防效变化幅度较小,平均防效在95.85%左右;上述7种农药喷施1次后, 以48%毒死蜱乳油和40%灭多威可溶性粉剂的防效最好,分别达96.03%和94.82%。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和48%毒死蜱乳油喷施2次和3次时的防效都在95.70%左右。  相似文献   

17.
为明确食用菌培养液对农药污染物的降解活性,运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仪 (LC-MS/MS) 和超高效液相色谱仪-附带二级阵列管检测器 (UPLC-PDA) 技术,测定了乐果、啶虫脒、高效氯氟氰菊酯和多菌灵4种农药在糙皮侧耳液体培养基中的降解动态及随漆酶活性变化情况。结果表明:4种农药在培养液中残留降解动态符合一级动力学模型,高效氯氟氰菊酯、多菌灵、乐果和啶虫脒的降解半衰期分别为2.93、4.38、11.83和14.01 d,降解速率由高到低为高效氯氟氰菊酯 > 多菌灵 > 乐果 > 啶虫脒。灭菌后培养液中漆酶活性消失,农药降解速率降低。在1 h和4 h时,粗酶液浓度越高,农药降解率越大,4种农药的降解率与漆酶活性符合ExpDec1型函数关系。本研究证实了糙皮侧耳培养液对4种农药的降解具有促进作用,初步揭示了漆酶具有降解农药的活性,为糙皮侧耳降解农药资源开发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8.
氟啶虫胺腈等11种杀虫剂对瓜蚜的毒力及协同增效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寻防治瓜蚜的高效协同增效药剂组合,采用叶片带虫浸渍法测定了氟啶虫胺腈等11种杀虫剂对瓜蚜的毒力。结果表明:处理后24 h,氟啶虫胺腈对瓜蚜的毒力最高,吡蚜酮最低,LC50值分别为10.15和369.63 mg/L;48 h时依然是氟啶虫胺腈毒力最高,而高效氯氟氰菊酯最低,LC50值分别为2.35和117.57 mg/L。在此基础上进行协同增效药剂筛选,结果表明:按质量比计,氟啶虫酰胺与吡蚜酮1 : 1、氟吡呋喃酮与吡蚜酮1 : 5、氟啶虫胺腈与吡蚜酮1 : 3、氟吡呋喃酮与高效氯氟氰菊酯1 : 5、氟啶虫胺腈与高效氯氟氰菊酯1 : 5几种组合的增效作用显著,共毒系数分别达1 271、820、561、1 277和478。研究结果可为田间瓜蚜的高效化学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为筛选对地下害虫沟金针虫Pleonomus canaliculatus具有增效作用的氯虫苯甲酰胺与高效氯氟氰菊酯最佳复配组合,并评价其田间应用效果。采用浸渍法测定氯虫苯甲酰胺与高效氯氟氰菊酯不同配比下对沟金针虫3龄幼虫的共毒因子和共毒系数,并选择最佳配比加工成制剂进行室内安全性试验和田间药效试验,评价该复配剂对玉米田沟金针虫的防治效果。结果显示,氯虫苯甲酰胺与高效氯氟氰菊酯以配比2∶5、4∶5和2∶1复配时的共毒因子分别为41.16、23.88和36.07,经细化配比后,以配比1∶3、2∶5、4∶5、1∶1、2∶1和3∶1复配时共毒系数分别为121.77、228.03、284.41、175.05、150.98和135.80,其中以4∶5复配时的增效作用最显著;按照此比例配制的15%氯虫苯甲酰胺·高效氯氟氰菊酯悬浮种衣剂,以该种衣剂0.5、1、1.5、2、2.5 g (a.i.)/kg剂量处理后在玉米出苗后24 d的防治效果分别为54.76%、59.52%、66.67%、71.43%和78.57%。氯虫苯甲酰胺与高效氯氟氰菊酯复配防治地下害虫金针虫幼虫增效作用明显,15%氯虫苯甲酰胺·高...  相似文献   

20.
试验表明,氰氟虫腙20%乳油对菜青虫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氰氟虫腙20%乳油80mL/667m2,药后1、3、7、10d防效分别为89.2%、96.3%、95.4%、94.5%,与对照药剂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1%乳油的防效相当,明显优于高效氯氟氰菊酯2.5%水乳剂20mL/667m2、高效氯氰菊酯4.5%乳油40mL/667m2、氰戊菊酯20%乳油40mL/667m2的防效,该药剂不但防效理想、持效期较长,且毒性低、安全性好,值得在蔬菜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