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不同药剂对麦蚜的防治作用及对麦田天敌昆虫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为了明确杀蚜药剂对麦蚜的防治效果、适宜的防治时期、对生态环境安全性和粮食作物食品安全性的影响,对4.5%氯氰菊酯、40%氧化乐果、40%毒死蜱、3%啶虫脒、10%吡虫啉等9种防治麦蚜的药剂进行了筛选,发现各药剂对麦蚜的防效较好,喷药后7 d防效均在90%以上.9种农药在喷施后的3 d内,对麦蚜的主要天敌蚜茧蜂和瓢虫影响较大,两种天敌数量锐减,但到7 d时各处理蚜茧蜂数量均有回升,其中不同剂型的吡虫啉、啶虫脒和鲁植顺克处理的蚜茧蜂数量同对照相差不大.由于瓢虫本身数量较少,而且喷药期内麦田瓢虫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因此,种群数量回升不明显.在5月3日、5月8日、5月13日用4.5%高效氯氰菊酯、40%氧化乐果、5%蚜螨虫净超微乳油、20%吡虫啉可湿性液剂四种药剂进行了不同时期防治麦蚜农药试验,表明在麦蚜发生初盛期喷施杀蚜剂可以有效防治麦蚜.各农药处理小麦收获晒干后的农药残留量均在国家安全标准之内.根据试验结果,建议在麦蚜发生初盛期喷施吡虫啉或0.7%阿维.BTWP,可以减少喷药次数,提高作物产量,同时保护田间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2.
几种新型杀虫剂对棉田烟粉虱防治效果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验研究了5种杀虫剂对棉田烟粉虱的田间防治效果。结果表明:50%氟啶虫胺腈 WDG、12.5%阿维菌素·啶虫脒ME和1.8%阿维菌素EC综合防效较好,不仅速效性快,而且持效期较长,优于常用杀虫剂20%啶虫脒SP和10%吡虫啉EC。  相似文献   

3.
目前,防治茶树小绿叶蝉的药剂很多,但多为联苯菊酯或吡虫啉及其混配剂。为明确几种常用农药的防治效果,进行了防治茶树小绿叶蝉(Empoasca flavescens(Fah.)]药效时比试验。结果表明,联苯菊酯仍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但在实际生产应用中可以与吡虫啉或啶虫脒混配使用,以延长持效期,减少用药次数。  相似文献   

4.
魏勇  龚亮  何琪 《茶叶通讯》2010,37(1):20-22
田间药效试验表明:高效氯氟氰菊酯与啶虫脒、吡虫啉和阿维菌素3种药剂混合使用防治茶假眼小绿叶蝉3d后防治效果在85%以上.明显高于其单用防治效果,施药后7d其防治效果仍均在80%以上。高效氯氟氰菊酯与阿维菌素混合使用也可显著提高其防治效果,但持效期较短,药后7d其防治效果均在60%以下。  相似文献   

5.
香蕉黄胸蓟马是为害香蕉最主要的害虫之一,目前急缺高效的防治方法。近年来应用的花蕾注射法为控制香蕉黄胸蓟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精准施药方式,但适用该方法的药剂筛选鲜有报道。为了获得适用于此方法的高效低毒的杀虫剂,本文采用花蕾注射法在田间筛选了22种化学农药对香蕉黄胸蓟马的防效,结果表明,在推荐剂量下,吡虫啉、螺虫乙酯、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溴氰虫酰胺、阿维菌素、虫螨腈等6种杀虫剂对香蕉黄胸蓟马的防治效果最高,处理后28 d的防治效果分别为99.80%、99.67%、99.48%、99.61%、99.33%和98.96%;同时,研究还发现吡虫啉与溴氰虫酰胺具有一定的协同增效作用,当其制剂用量分别在0.5 mL/L+0.5 mL/L和0.5 mL/L+0.25 mL/L时增效作用明显,防治效果分别为98.75%和95.81%,优于单剂的防治效果。本研究结果表明,吡虫啉、螺虫乙酯、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溴氰虫酰胺、阿维菌素、虫螨腈用于花蕾注射防治香蕉黄胸蓟马高效、可行,另外,吡虫啉与溴氰虫酰胺复配使用可以更有效地减少蓟马防治中的农药用量。  相似文献   

6.
室内测定了久效磷、氧化乐果、抗蚜威、吡虫啉对异色瓢虫幼虫、蛹、成虫的触杀毒力.结果表明,与氧化乐果和久效磷相比,抗蚜威、吡虫啉对异色瓢虫不同虫态均有较强的选择性,是防治麦蚜和棉蚜、保护自然天敌的理想药剂.  相似文献   

7.
两种悬浮种衣剂对燕麦蚜虫及红叶病的防治效果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为给种衣剂在燕麦上的推广应用提供依据,研究了吡虫啉和噻虫嗪两种种衣剂对燕麦蚜虫及红叶病的田间防治效果及增产作用.结果表明,两种种表剂以4~6 mL/kg种子剂量一次性包衣后,对燕麦蚜虫和红叶病均有较好防效,在燕麦扬花期对麦蚜的防效大于50%,成熟期对红叶病的防效也在43%以上,增产效果显著.相比而言,吡虫啉种衣剂防治效果优于噻虫嗪.  相似文献   

8.
应用转Bt基因抗虫棉后,棉蚜上升为重要害虫,每年需化防3~5遍,国家对久效磷等5种有机磷高毒农药禁用并即将停止生产,需替代药剂。为此,笔者测定了抗生素类、烟碱类等四种中等毒力药剂:阿维菌素、吡虫啉、增效吡虫啉、增效丁硫威及复配剂共11种处理对棉蚜的防治效果,并以久效磷、甲基对硫磷常用量作对照比较。1材料和方法试验于2005年在山东滨州市东郊连作棉田进行。共设13种药剂处理,即1%阿维菌素(浙江海门化工厂产)(1)EC3000倍;(2)4000倍;(3)5000倍;(4)1%阿维菌素6000倍+10%吡虫啉(杭州尔达有限公司产)WP10000倍;(5)1%阿维菌素8000倍+10%…  相似文献   

9.
假眼小绿叶蝉是浙江松阳县茶园最主要的害虫,发生为害较重。2008年进行了7种新农药防治小绿叶蝉的药效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除尽、吡蚜酮、天王星和艾美乐对小绿叶蝉防治效果较好;烯啶虫胺防治小绿叶蝉总体效果较对照药剂吡虫啉差;氯噻啉、美加农防治效果不甚理想。  相似文献   

10.
以琯溪蜜柚为研究对象,通过田间试验研究30%乙唑螨腈SC、43%联苯肼酯SC、240 g/L螺螨酯SC及5%阿维菌素EC等四种药剂对红蜘蛛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乙唑螨腈对蜜柚红蜘蛛的防治效果最好,可以作为防治琯溪蜜柚红蜘蛛的首选农药;联苯肼酯及螺螨酯防效次之;而阿维菌素的防效相对较差,建议与其他杀螨剂复配用药。  相似文献   

11.
化学杀虫剂对弱筋小麦籽粒安全性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探索弱筋小麦优质、高效、安全生产的杀虫剂使用方法,以扬麦13为材料,采用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评价了三种化学杀虫剂在不同时期喷施对籽粒安全性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三种化学杀虫剂在不同时期施用,均对小麦生长安全,不影响小麦的食用安全性。喷施化学杀虫剂后,显著降低籽粒蛋白质含量,显著提高淀粉含量,极显著提高蛋白质产量、淀粉产量和千粒重,RVA粘度特性大多数参数值上升,出粉率和弱化度显著提高,形成时间、稳定时间、评价值降低,而对拉伸仪参数无显著影响;吡虫啉和氧化乐果对品质改善的作用略大于毒死蜱。在抽穗开花期至花后7 d喷施,可获得较高的千粒重、蛋白质产量和淀粉产量,同时蛋白质含量较低,淀粉含量较高,粉质参数中形成时间、稳定时间较低,弱化度较高,更有利于弱筋小麦品质的形成;喷施时期对扬麦13直链淀粉含量、总淀粉含量和RVA粘度特性参数、拉伸仪参数的影响较小,均未达到显著水平。药剂和喷施时期之间互作不显著。  相似文献   

12.
施磷量对不同类型专用小麦产量和品质的调控效应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为给优质小麦合理施肥提供依据,以强筋小麦中优9507、中筋小麦扬麦12号、弱筋小麦扬麦9号为材料,在缺磷土壤(速效磷含量4.10mg/kg)上研究了施磷量对小麦籽粒产量、蛋白质、淀粉及其组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强筋小麦中优9507在施磷量(P2O5)0~144kg/ha,中筋小麦扬麦12号和弱筋小麦扬麦9号在施磷量(P2O5)0~108kg/ha范围内,籽粒产量随施磷量增加而增加,继续增加施磷量,籽粒产量则呈下降趋势。中优9507与扬麦12号清蛋白含量施磷处理均高于不施磷处理,扬麦9号施磷则降低了清蛋白含量;增施磷肥后中优9507球蛋白含量下降,扬麦12号先下降后上升,而扬麦9号球蛋白含量有所上升;在上述施磷量范围内,醇溶蛋白、谷蛋白和总蛋白含量随施磷量增加而增加,直链淀粉、支链淀粉、总淀粉含量均随施磷量增加而下降,继续增加施磷量,醇溶蛋白、谷蛋白和总蛋白含量下降,直链淀粉、支链淀粉、总淀粉含量有所上升。  相似文献   

13.
熊飞  张琛  余徐润  周亮  王忠 《麦类作物学报》2013,33(6):1270-1276
为从微观角度了解小麦胚乳淀粉体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以强筋小麦徐麦30、中筋小麦扬麦11和弱筋小麦扬麦13为材料,利用显微技术研究了小麦胚乳背部和腹部淀粉粒的大小、数量和发育等特性。结果表明:(1)小麦胚乳淀粉粒粒径在颖果发育前期增加速率较快,而在发育后期增加较慢。同一品种腹部大淀粉粒粒径长度高于背部。品种间大淀粉粒粒径表现为扬麦13>扬麦11>徐麦30,小淀粉粒径表现为扬麦13>徐麦30>扬麦11。(2)在小麦胚乳发育过程中单位面积大淀粉粒的数量呈现先降后升的变化趋势。小麦胚乳大淀粉粒数量表现为徐麦30>扬麦11>扬麦13。胚乳细胞中小淀粉粒数量呈现持续增加的趋势,前期增加速率较快,后期较慢,品种间大小淀粉粒总数量均表现为扬麦13>扬麦11>徐麦30。(3)不同专用小麦成熟籽粒背部和腹部淀粉粒的形态及分布存在差异。同一品种腹部大淀粉粒数量较多,小淀粉粒数量较少,而背部小淀粉粒数量较多,大淀粉数目较少。三种专用小麦相比,弱筋小麦扬麦13小淀粉粒的数量最多,且排列疏松;而强筋小麦徐麦30小淀粉粒数量较少,且与蛋白体紧密结合,质地致密;中筋小麦扬麦11介于两者之间。  相似文献   

14.
不同品质类型小麦优质高产群体氮效率的差异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为给小麦分类栽培措施的确定提供依据,于2000~2002年在扬州选用5个不同品质类型小麦品种,通过不同类型小麦氮肥运筹调控试验,研究了小麦优质高产群体与普通群体的氮效率差异.结果表明,同一品种不同群体类型间氮肥农学效率、氮肥吸收效率表现为强筋和中筋小麦优质高产群体高于普通群体,而弱筋小麦优质高产群体略低于普通群体;氮素利用效率则表现为强筋小麦优质高产群体低于普通群体,中筋小麦两者之间相近,弱筋小麦优质高产群体高于普通群体;不同群体的氮收获指数差异表现为优质高产群体与普通群体相比互有高低;不同类型专用小麦的各氮效率指标与籽粒产量及蛋白质含量之间表现出不同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不同类型专用小麦氮肥施用参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给氯高效小麦品种的筛选与培育以及不同类型专用小麦的优质高效栽培提供依据,以强筋小麦皖麦38、中筋小麦扬麦10号和淮麦18、弱筋小麦宁麦9号和建麦1号为材料,研究了不同类型专用小麦施氮参数的特征.结果表明,不同类型专用小麦要实现籽粒目标产量和蛋白质含量指标,氮肥当季利用率和百公斤籽粒吸氮量适宜范围不同.强筋小麦皖麦38要实现产量7 500 kg/ha以上、蛋白质含量14%以上,百公斤籽粒吸氯量为2.9~3.2 kg,适宜值为3.2 kg,氮肥当季利用率为68%左右(58%~78%).中筋小麦要实现产量7 500 kg/ha以上、蛋白质含量12%以上,扬麦10号百公斤籽粒吸氮量适宜范围为2.6~2.9 kg,适宜值为2.9 kg,氮肥当季利用率为55%左右(50%~60%);淮麦18百公斤籽粒吸氮量2.8 kg左右,氮肥当季利用率为55%左右.弱筋小麦宁麦9号要实现产量6 000 kg/ha以上、蛋白质含量低于11.5%,百公斤籽粒吸氮量适宜范围为2.4~2.8 kg.适宜值2.5 kg,氮肥当季利用率为50%左右(45%~55%).  相似文献   

16.
长江中下游麦区是中国弱筋小麦优势产业带,小麦赤霉病、白粉病和条锈病是该麦区主要病害,当前弱筋小麦主导品种综合抗性较弱,影响其生产安全。为培育多抗优质弱筋小麦品种,以高产中筋小麦品种扬麦16为轮回亲本,以兼抗白粉病、条锈病的软质小麦92R137为供体亲本,构建了BC1群体,利用分子标记在BC1F2代基础农艺性状较优良的株行中筛选抗白粉病基因 Pm21、抗条锈病基因 Yr26和软质麦相关基因 Pinb-D1a均纯合的单株,并鉴定BC1F6代对赤霉病、白粉病和条锈病的抗性,同时检测籽粒硬度、湿面筋含量、面团形成时间、稳定时间等重要品质指标以及小区产量,最终育成高抗赤霉病、免疫白粉病和高抗条锈病的弱筋小麦新品种扬麦38,于2022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17.
灌浆期涝渍害对弱筋小麦籽粒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江中下游是我国主要的弱筋小麦产区,该区小麦生育后期涝渍害频发,严重影响小麦的高产和稳产。为探明涝渍害对弱筋小麦产量及品质的影响,以优质弱筋小麦品种扬麦13、扬麦15、扬麦22为材料,采用人工模拟涝渍害的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灌浆期涝渍害对弱筋小麦籽粒产量及其构成要素、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SDS沉淀值、吹泡仪参数、溶剂保持力SRC和粉质仪参数等主要品质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1)灌浆期涝渍害导致小麦产量显著下降,有效穗数和穗粒数降低是引起扬麦13减产的主要因子,扬麦15和扬麦22的有效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均降低导致减产。(2)涝渍害处理的扬麦13和扬麦22的湿面筋含量较对照显著上升,蛋白质含量和SDS沉淀值在处理间无显著差异。涝渍害处理7 d对供试小麦吹泡仪参数影响较大,扬麦13和扬麦15的L值和W值在涝渍害处理7 d后均显著提升,扬麦13的水SRC较对照显著下降。涝渍害处理7 d对供试小麦的粉质仪参数无显著影响。(3)供试的3个弱筋小麦品种籽粒品质受基因型的影响大于涝渍害。  相似文献   

18.
选取近年来国审以及省审的16份优质小麦品种,通过大田种植并根据其综合性状表现,筛选出适合江苏淮河以南地区种植的优质小麦品种。结果表明,16份小麦品种虽然抽穗期相差较大,但成熟期相近。产量以扬麦系列的品种相对较高,镇麦系列的品种产量相对较低。其中实际产量超过550 kg/667 m2的有7个品种,分别为扬麦15、扬麦24、扬麦13、瑞华麦518、扬麦23、明麦133和扬麦28。依据粗蛋白质和湿面筋含量对16个参试品种进行分类,属于强筋的共有5个品种,分别是宁麦资126、农丰88、镇麦10号、镇麦12号和镇麦168;属于中强筋的共有4个品种,分别是扬麦13、瑞华麦518、国红3号和镇麦15;其余7个品种均为中筋小麦品种,分别是隆麦28、扬麦15、扬麦23、扬麦24、扬麦28、光明麦1311、明麦133。以上结果说明江苏淮河以南地区优质麦生产应以强筋和中强筋品种为主。综合生育期、产量、品质和抗性等,适合江苏淮南地区生产的优质小麦品种为扬麦13和瑞华麦518。  相似文献   

19.
Aphid parasitoids are common in Brazilian wheat fields, and parasitize aphids at the wheat tillering stage. However, there is little information available about when this natural enemy occurs in wheat crops.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initial occurrence of aphid parasitoids in four commercial wheat crops in northern Paraná during the 2009 crop season. We installed two Malaise traps at each wheat farm, and 400 tillers were assessed weekly in each field for aphid abundance. During this study, we captured 4,355 aphid parasitoids and 197 aphids. Three species of braconid parasitoids were identified, including Aphidius colemani (Viereck 1912), Lysiphlebus testaceipes (Cresson 1880), and Diaeretiella rapae (McIntosh 1855). The aphids species identified were Rhopalosiphum padi (Linnaeus 1758) and Sitobion avenae (Fabricius 1775). This study showed that aphid parasitoids are present in wheat crops even when aphid densities are low, and in one farm, occurred before the aphids colonization. These reports can justified the high efficiency of these natural enemies against aphids in wheat field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