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为了明确宽垄沟灌下不同水氮处理冬小麦的产量、耗水特性和水氮生产函数,本研究设计灌水下限为田间持水率的60%(W1)、70%(W2)和80%(W3)3种灌溉处理,120 kg/hm2(N1)、220 kg/hm2(N2)和320 kg/hm2(N3)3种施氮处理,共9组试验处理,运用耗水量-施氮量-产量构建水氮生产函数的Jensen模型与SSA-BP模型。结果表明,宽垄沟灌下冬小麦产量在N2W2处理最大,为8 121.75 kg/hm2;耗水量在N3W3处理最大,为444.61 mm;水分利用效率在N2W2处理最大,为2.07 kg/m3;氮肥偏生产力在N1W2处理最大,为64.03 kg/kg; Jensen模型下的水分敏感指数累积曲线表明,在整个生育阶段拔节-抽穗期的水分敏感指数最大;针对BP神经网络收敛速度慢等问题,引入麻雀搜索算法进行优化,构建SSA-BP模型下的水氮生产函数,通过多次训练对比发现,SSA-BP模型比原始BP模型迭代次数更少,误差更小;对水氮生产函数进行产...  相似文献   

2.
滴灌施肥水肥耦合对温室番茄产量、品质和水氮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40,自引:3,他引:40  
【目的】水肥是限制作物增产的两大因子,不合理的灌溉与施氮不仅难于增加产量,还会增加土壤剖面硝态氮累积、降低作物品质及水氮利用效率。针对西北半干旱地区温室蔬菜灌水和施肥存在的问题,通过滴灌施肥水肥耦合对温室番茄产量品质和水氮利用的影响,研究滴灌施肥条件下温室番茄高产优质高效的灌水施肥制度。【方法】通过温室番茄小区试验,设常规沟灌施肥(100%ET0,N240-P2O5120-K2O150 kg·hm-2)以及3个滴灌水量(高水W1:100%ET0、中水W2:75%ET0、低水W3:50%ET0)和3个施肥水平(高肥F1:N240-P2O5120-K2O150 kg·hm-2、中肥F2:N180-P2O590-K2O112.5 kg·hm-2、低肥F3:N120-P2O560-K2O75 kg·hm-2),共10个处理,分析番茄生长产量、品质、土壤硝态氮分布以及水氮吸收利用对不同灌水量和施肥量的响应规律。【结果】与常规沟灌施肥相比,滴灌施肥增加番茄产量31.04 t·hm-2、干物质量3 208 kg·hm-2和总氮吸收量73.13 kg·hm-2,增幅分别为46.9%、54.0%和82.4%,同时增加果实中维生素C(Vc)含量61.8%;降低土壤中硝态氮含量;水分利用效率(WUE)和氮肥利用率(NUE)分别增加46.4%和76.5%。滴灌施肥条件下,W1F2处理总干物质量最大(9 248 kg·hm-2),产量和植株氮素吸收量均与灌水量和施肥量正相关,增加施肥量带来的增产效应大于灌水,且W1F2处理产量和氮素吸收量增加幅度最大。增加灌水量,降低施肥量,WUE逐渐下降,NUE逐渐上升,W3F1处理WUE最大(47.7 kg·m-3),W1F3处理NUE最大(65.6%),且W3F2处理的WUE和W1F2处理的NUE增加幅度明显大于其他处理。土壤中硝态氮含量受灌水、施肥以及水肥交互效应影响显著,随灌水量的增加呈先增大后降低的趋势,随施肥量的增加逐渐增大,在滴头正下方没有明显累积,在湿润土体的横向边缘产生累积,W1F2处理土壤中硝态氮含量较小,分布更均匀。增大灌水量显著降低番茄Vc、番茄红素和可溶性糖含量以及营养累积量;增大施肥量,品质含量以及营养累积量呈先增大后降低的趋势;W3F2处理获得最大的Vc和番茄红素含量及营养累积量,最大的可溶性糖含量及较大的营养累积量。【结论】温室番茄滴灌施肥技术能够达到高产优质和高效的目的,当追求产量和氮肥利用率时,高水中肥(W1F2:100%ET0,N180-P2O590-K2O112.5 kg·hm-2)处理能获得较高的产量和NUE以及较低的土壤硝态氮含量;当追求品质和水分利用效率时,低水中肥(W3F2:50%ET0,N180-P2O590-K2O112.5 kg·hm-2)处理获得最大的维生素C、可溶性糖和番茄红素含量以及较高的水分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提高南疆地区复播玉米产量,探索不同水氮梯度下复播玉米生理特性及产量变化。【方法】设置3个灌溉水平分别为复播玉米需水量(ETC)的80%(W1)、100%(W2)、120%(W3),4个施氮水平0 kg/hm2(N0)、168 kg/hm2(N1)、306.5 kg/hm2(N2)、444.5 kg/hm2(N3),并以当地水氮施用模式为对照组(CK),分析不同水氮处理对复播玉米株高、叶面积指数(ILA)、叶绿素含量(SPAD)、光合速率(A)、蒸腾速率(E)、干物质累积、产量及其构成要素等指标的影响。【结果】灌水量为100%ETC(W2)和306.5 kg/hm2(N2)施氮水平下水氮表现出明显的正交互作用,随着灌水量与施氮量的提高,复播玉米株高、ILA及SPAD随之显著提高。A和E在观测时段内均表现出先增后减的单峰日变化特征,W2N2处理下获得最大A为38.43μmol/(m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水分和氮肥互作对水曲柳碳氮代谢及光合特性的影响,采用桶栽试验,设置高氮24 g/桶(N1)、中氮12 g/桶(N2)和低氮0.5 g/桶(N3)等3个施肥水平,充分灌溉(W1)、轻度亏水灌溉(W2)和重度亏水灌溉(W3)等3个灌溉水平,组成9个处理,研究了水曲柳氮代谢关键酶活性、渗透调节物质、叶绿素含量、光合参数等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充分灌水和适量氮肥可促进氮代谢关键酶活性的增加,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随施氮量的减少呈逐渐降低的趋势,随亏水程度的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高氮充分灌水处理的叶绿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最高,随氮肥和亏水程度的增加呈降低的变化,且和氮肥对水曲柳GS、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光合色素及蒸腾速率有显著的互作效应。研究说明,氮代谢和光合作用对水分和氮素的响应存在差异,且存在互作效应,充足灌水有利于植物光合作用,而轻度亏水有利于氮素代谢和转运,且在轻度亏水条件下,保证氮肥的充足供应,仍然能够保证水曲柳叶片正常的光合水平,保证植株的正常生长。  相似文献   

5.
Abd  El-Razek  AM  Atta  YI  Hassan  AF 《南方农业学报》2012,42(8):916-922
【目的】2008~2009、2009~2010年分别在埃及El-Sharkia省Zankalon研究站进行不同灌溉和氮肥水平对甜菜产量、品质及水分指标的影响试验。【方法】采用裂区设计,分别设3个灌溉处理即 I1(60%田间持水量)、I2(80%田间持水量)和I3(100%田间持水量)和3个施肥处理即N1(50 kg N/fed)、N2(70 kg N/fed)和N3(90 kg N/fed)。【结果】灌水处理I1的甜菜块根和糖产量最高、根径最大,其次为处理I2,处理I3的最低。随着灌溉水平的提高,甜菜块根长和蔗糖含量明显下降。当施用90 kg N/fed氮肥,甜菜根长、根径、块根和糖产量明显提高,但糖分则有所降低。灌溉和施氮肥处理均对蔗糖纯度没有明显影响。3个灌溉处理I1、I2和I3的水分利用量分别为3579.7、3042.0和2504.0 m2/fed,季节耗水量分别为58.12、52.06和47.29 cm,而甜菜块根产量、糖产量的水分利用率分别为15.86、13.78、13.35 kg 块根/m3水和2.73、2.61 and 2.56 kg 糖/m3水。随着施氮水平的提高,获得一定甜菜根产量和糖产量,所需的实际耗水量和水分利用率也不断提高。在东尼罗河三角洲地区的甜菜平均季节作物系数为0.87。【结论】可在东尼罗河三角洲地区推荐使用Kc经验值来计算耗水量。  相似文献   

6.
日光温室甜瓜根系生长及单果重的水氮耦合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不同灌水量和施氮量对温室甜瓜根系生长及单果重的影响,探讨根系生长与单果重和水氮供应的关系,为温室甜瓜的水氮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日光温室内光温湿等环境参数,以‘一品天下208’甜瓜为试验材料,试验设灌水量(W)和施氮量(N)2个因素,采用Penman-Monteith修正公式确定灌水量,设置0.7ETc、1.0ETc和1.3ETc3个水分水平;施氮量在常规施氮量N2(130 kg N·hm-2)的基础上设置了一个下限施氮量N1(70 kg N·hm-2)和一个上限施氮量N3(180 kg N·hm-2)3个氮素水平,共9个处理。应用完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研究不同水氮处理组合对温室甜瓜根系生长分布及单果重的影响。【结果】甜瓜根系在0-30 cm土层内,随着土层深度的加深,根长增加幅度变缓;在相同水处理条件下,甜瓜总根长、单果重、水分利用效率均随施氮量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在中水中氮(W2N2)条件下,根系总长和单果重达到最大值,分别为6 625.48 cm和818.94 g;在相同氮处理条件下,甜瓜根系总长和单果重随灌水量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水分利用效率随灌水量的增加逐渐降低,氮肥偏生产力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减小。细根根长、根系干质量与产量显著相关,根系越发达,甜瓜产量增加越明显。表明合理的灌水量和施氮量可以促进根系对水分和养分的吸收,进而提高产量。甜瓜根系总长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变化规律可以采用方程:y=A(1-Bx)进行模拟,模型决定系数R2达到0.9以上。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甜瓜根系生长状况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综合主成分能够反映出全部根系信息的92.727%,综合评价最高的处理为中水中氮(W2N2)。不合理的灌水和施氮导致甜瓜单果重、根系各项特征参数、水分利用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明显降低。【结论】在本试验条件下,滴灌施肥的施氮量和灌水量控制在N2(130 kg N·hm-2)和W2(1.0ETc)时,有利于促进根系生长,进而提高甜瓜单果重以及水氮利用效率,是试验地区膜下滴灌条件下温室甜瓜生产中适宜的水氮组合。  相似文献   

7.
氮肥运筹对旱地胡麻水分利用特征及产量的调控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西北旱区适宜胡麻高产高效生产的氮肥运筹方式,采用大田试验,研究60kg·hm~(-2)(J1)、120kg·hm~(-2)(J2)和kg·hm~(-2) 180(J3) 3个不同施氮水平,氮全部基施(N1)、氮肥2/3基肥+1/3追肥(现蕾初期)(N2)、氮肥1/2基肥+1/2追肥(现蕾初期)(N3)、氮肥1/3基肥+2/3追肥(现蕾初期)(N4)和氮肥1/3基肥+1/3追肥(分茎期)+1/3追肥(现蕾初期)(N5)5个施肥时期对胡麻水分利用特征及其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120kg·hm~(-2)显著增加胡麻盛花期至青果期0~20 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且氮全部基施(N1)、2/3基肥+1/3现蕾期追肥显著提高盛花期至青果期0~40cm土层土壤含水量;J2处理下胡麻籽产量较J3和J1处理显著提高5.38%和8.32%,不同施氮水平下各处理间N2处理产量均达到最大值,J2N2处理较其余处理产量高出1.22%~25.27%;不同施氮水平处理下对胡麻贮水量、耗水量、水分利用效率影响均达极显著水平,J2施氮水平显著增加苗期土壤贮水量,J3施氮水平显著增加现蕾期、成熟期土壤贮水量,在不同施氮水平下随着施氮量增加耗水量呈降低趋势,J1处理耗水量较J2、J3处理显著高3.59%、10.34%,水分利用效率呈增加趋势,J3较J2、J1处理显著高7.47%、18.79%,不同施肥时期处理下J2N2、J2N4处理显著提高胡麻现蕾期土壤贮水量,不同处理间水分利用效率J2N2处理较其余处理显著高出15.09%~32.43%。由此表明,施氮120kg·hm~(-2),氮肥2/3基肥和1/3追肥(现蕾初期)可有效提高胡麻现蕾期浅层土壤含水量及贮水量,且显著提高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为定西区最佳氮运筹方式。  相似文献   

8.
在2016-2018年连续2年进行小麦田间试验,以前期氮肥不同水平分期追施水肥一体化研究为基础,探讨滴灌条件下,水肥一体化处理对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的影响.设置3个氮(N)肥水平:N1180 kg/hm2,N2240 kg/hm2,N3270 kg/hm2;3个水分(W)水平:W1生育期不灌水,W2生育期灌2次水,W3生育期灌3次水,共9个处理,分别为W1N1、W1N2、W1N3、W2N1、W2N2、W2N3、W3N1、W3N2、W3N3.结果表明,连续2年,与W1N1处理相比,W3N2和W3N3处理使小麦平均产量分别增加31.88%和15.28%.小麦各生育期耗水量均表现为拔节—开花期耗水量最多,开花—收获期耗水量次之,播种—拔节期耗水量最少.小麦全生育期耗水量以W3N2处理最低,与W1N1处理相比,小麦全生育期平均耗水量降低21.39%;小麦平均水分利用效率以W3N2处理最高,与W1N1处理相比,小麦平均水分利用效率增加11.70%.综合考虑,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在W3N2处理下最高,因此,小麦施纯氮240 kg/hm2,底施60%纯氮、拔节期追施25%和灌浆期追施15%纯氮,同时在小麦拔节期、开花期和灌浆期进行3次灌水的滴灌水肥一体化处理是小麦高产又节水的最优模式.  相似文献   

9.
节水减氮对温室土壤硝态氮与氮素平衡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针对日光温室蔬菜生产中肥水超量施用问题,以提高氮肥利用率和实现温室菜田可持续利用为目标,研究节水减氮在温室蔬菜生产中的增效潜力,推荐适宜水氮用量。【方法】采用当地典型种植茬口冬春茬黄瓜-秋冬茬番茄,在沟灌方式下设计农民习惯灌溉(W1,>100%田间持水量)和减量灌溉(W2,75%-95%田间持水量)2个灌水水平;农民习惯施氮(N1)、较农民习惯减氮25%(N2)、减氮50%(N3)和无氮(N0)4个氮肥水平,对应黄瓜季施氮1 200、900、600和0 kg·hm-2,番茄季施氮 900、675、450和0 kg·hm-2,共W1N1、W2N2、W2N3、W1N0和W2N0 5个水氮用量组合处理,3年6季定位研究蔬菜关键生育期0-100 cm土体硝态氮动态变化,分析氮素平衡和经济效益,推荐合理水氮用量。【结果】农民习惯水氮管理W1N1处理土壤硝态氮积累明显,并向土壤深层迁移。节水减氮W2N3处理3年0-60 cm土层硝态氮供应保持在相对适宜水平,平均硝态氮含量为53.3-80.9 mg·kg-1;0-100 cm土体硝态氮未出现明显积累,平均含量较W1N1处理下降13.9%-31.1%;氮素表观损失下降56%,氮肥利用率提高2.4-3.3个百分点,并保持较高的经济效益。依据0-20 cm土层硝态氮含量与产量之间的显著回归关系,获得最佳产量土壤硝态氮含量黄瓜为37.4-72.9 mg·kg-1,番茄应低于90 mg·kg-1。根据蔬菜氮素需求量和关键生长期适宜的土壤硝态氮含量,结合根区土壤水分监测,推荐与供试条件相近的温室,沟灌冬春茬黄瓜产量160-180 t·hm-2下灌水450-550 mm配合施氮600 kg·hm-2较适宜,秋冬茬番茄产量70-80 t·hm-2时灌水170-200 mm配合施氮250 kg·hm-2较适宜。分析水氮减施增效原因为:节水20%-30%使土壤硝态氮趋近根区分布,节氮50%降低土壤剖面硝态氮积累,节水20%-30%配合减氮50%将根区硝态氮供应维持在适宜水平的同时,降低进入损失途径的氮素,从而实现增效。【结论】华北平原沟灌温室黄瓜-番茄农民生产现状节水减氮潜力较大。优化水分管理是实现氮肥减施增效的关键,在合理灌水量下,推荐适宜的施氮量是水氮减施增效的有效措施。较农民习惯管理节水20%-30%配合减氮50%,能有效降低氮素损失,提高氮肥利用率,保持较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0.
以丹粳17为试验材料,研究生物菌肥对水稻氮素利用率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生物菌肥处理下,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农学氮素利用率有降低的趋势.水稻的氮肥利用率表现为:W1N1>W1N2>W0N1>W0N2.施用生物菌肥处理的水稻氮肥利用率与对照达到极显著差异.氮肥偏因素生产力与农学氮素利用率的变化规律一致,即中氮处理水稻氮肥偏因素生产力高于高氮处理.不同氮肥水平下增施生物菌肥均可显著提高水稻的产量,中氮处理下增产效果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11.
为了明确冬小麦耗水量、产量以及干物质积累量对不同灌水量和施钾量的响应规律,试验选取节水抗旱品种‘石麦22’,设置了2个灌溉水平W1(拔节期灌溉60 mm)和W2(拔节期和开花期分别灌溉60 mm),以及3个施钾水平K1(K_2O 225 kg/hm~2)、K2(K_2O 135 kg/hm~2)和K3(K_2O 90 kg/hm~2)。试验结果表明:灌溉水量和施钾量对叶绿素含量和干物质积累量影响显著,随着施钾量的增加,灌浆期叶绿素含量的上限值和成熟期叶片衰减后叶绿素的下限值越高;成熟期干物质的积累表现为:K1K2K3,K1的干物质积累量比K2和K3分别增长了0.78%~2.2%和4.0%~4.3%。各处理中W2K1的耗水量最大,W1K3的耗水量最小,其值分别为399.33 mm和347.33 mm,K1处理的耗水量相比K2和K3分别增加了0.7%~3.6%和4.1%~6.3%,W2处理的耗水量比W1增加了8.2%~11.3%;灌溉水量、施钾量以及水钾交互作用对理论产量的影响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各处理中W2K1的产量最高,W2K3的产量最低,其值分别为10 469.23 kg/hm~2和8 727.1 kg/hm~2;成熟期W1K2的干物质分配比例表现最好,穗占比达到了64.22%,且W1K2的水分利用效率达到了2.81 kg/m~3,比其他处理提高了3.3%~15.2%。所以从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和提高穗在干物质积累中所占比例的角度考虑,W1K2为最佳的水钾处理方式。  相似文献   

12.
【目的】2008~2009、2009~2010年分别在埃及El-Sharkia省Zankalon研究站进行不同灌溉和氮肥水平对甜菜产量、品质及水分指标的影响试验。【方法】采用裂区设计,分别设3个灌溉处理即I1(60%田间持水量)、I2(80%田间持水量)和I3(100%田间持水量)和3个施肥处理即N1(50kgN/fed)、N2(70kgN/fed)和N3(90kgN/fed)。【结果】灌水处理I1的甜菜块根和糖产量最高、根径最大,其次为处理I2,处理I3的最低。随着灌溉水平的提高,甜菜块根长和蔗糖含量明显下降。当施用90kgN/fed氮肥,甜菜根长、根径、块根和糖产量明显提高,但糖分则有所降低。灌溉和施氮肥处理均对蔗糖纯度没有明显影响。3个灌溉处理I1、I2和I3的水分利用量分别为3579.7、3042.0和2504.0m2/fed,季节耗水量分别为58.12、52.06和47.29cm,而甜菜块根产量、糖产量的水分利用率分别为15.86、13.78、13.35kg块根/m3水和2.73、2.61and2.56kg糖/m3水。随着施氮水平的提高,获得一定甜菜根产量和糖产量,所需的实际耗水量和水分利用率也不断提高。在东尼罗河三角洲地区的甜菜平均季节作物系数为0.87。【结论】可在东尼罗河三角洲地区推荐使用Kc经验值来计算耗水量。  相似文献   

13.
研究水氮耦合效应对春玉米产量、干物质积累及氮素吸收分配的影响,为水分和氮肥的合理利用提供理论依据。试验采用裂区设计,设灌溉定额为低量W1(50 mm)、中量W2(150 mm)、高量W3(250 mm),设氮肥为不施加N0(0 kg/hm2)、中量施加N1(180 kg/hm2)、高量施加N2(240 kg/hm2)。结果表明:2018年和2019年中量灌溉定额和中量施氮组合(W2N1)产量分别为12 261.67 kg/hm2和14 805.12 kg/hm2,与高量灌溉定额和中量施氮组合(W3N1)产量(分别为12 702.97 kg/hm2和15 259.82 kg/hm2)差异不显著;2018年和2019年高量灌溉定额和中量施氮组合(W3N1)在完熟期干物质积累量达到最高,分别为每株338.26 g和353.37 g,其氮素积累量分别为258.18 kg/hm2和256.46 kg/hm2  相似文献   

14.
氮肥与双氰胺配施对温室番茄生产及活性氮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田间条件下氮肥与硝化抑制剂双氰胺(dicyandiamide,DCD)配施对温室番茄产量、品质及活性氮损失的影响,明确DCD在棚室蔬菜生产体系中的作用及其硝化抑制效果,为氮肥减施增效提供依据。【方法】试验在河北省永清县番茄主产区北岔口村进行,供试作物为番茄。试验设5个处理,分别为不施氮对照(N0)、传统施氮(Con)、传统施氮+双氰胺(Con+DCD)、减量施氮(Opt)和减量施氮+双氰胺(Opt+DCD),定期对温室番茄追肥期间土壤无机氮、N2O排放量和NH3挥发损失量等指标进行测定。利用流动分析仪测定土壤无机氮含量,气相色谱仪测定N2O排放量,硼酸吸收-标准稀酸滴定法测定NH3挥发量。应用SAS软件对不同处理的产量、品质和各个指标进行方差分析。【结果】氮肥与DCD配施可以提高番茄产量,Con+DCD较Con、Opt+DCD较Opt处理分别提高了20.2%和2.4%,其中Con+DCD产量显著高于Con;同时,Con+DCD和Opt+DCD的氮肥农学效率(NAE)和氮肥偏生产力(PFP)均显著高于Con和Opt,其中Con+DCD较Con、Opt+DCD较Opt处理的NAE分别提高了176.7%和22.3%;此外,配施DCD显著降低了棚室番茄果实的硝酸盐含量,Con+DCD较Con、Opt+DCD较Opt处理分别降低了28.6%和19.3%,其他品质指标处理间差异不显著。氮肥与DCD配施显著降低了NO3--N在0-100 cm土层的累积,Con+DCD和Opt+DCD的NO3--N累积量分别为607.1和441.8 kg·hm-2,较Con(708.4 kg·hm-2)和Opt(524.2 kg·hm-2)降低了14.3%和15.7%。各处理N2O排放通量和NH3挥发速率的峰值分别出现在施肥后第3天和第2天,总体来看,DCD能有效降低N2O排放和NH3挥发损失,Con+DCD较Con、Opt+DCD较Opt处理的N2O累积排放量和NH3挥发累积量分别降低了51.2%、75.4%和17.2%、21.9%。【结论】在本试验条件下,氮肥与DCD配施提高了温室番茄的产量、氮肥农学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减少了土壤NO3--N在0-100 cm土层的累积,降低了N2O排放量和NH3挥发损失量,且以减氮50%并配施DCD(Opt+DCD)的效果最好。因此,在温室番茄生产中,适当减氮并配施DCD是一种科学有效的施肥管理方式。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讨根区交替灌溉与减施氮肥对葡萄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4年生辽峰葡萄为试材,设置常规灌溉(CI)和根区交替灌溉(AI)2种灌溉方式,不施氮(NN,0 kg/hm~2纯N)、推荐施氮量(RN,100 kg/hm~2纯N)和习惯施氮量(FN,200 kg/hm~2纯N)3个氮素水平,分析不同水氮耦合方式对葡萄新梢生长、树体冗余生长量、光合特性以及果实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溉方式与施氮量存在显著的互作效应,以CIFN处理新梢长度最大,分别比AIRN和AIFN处理提高11.9%和6.8%。同一灌溉方式下,施氮处理新梢修剪量高于不施氮肥处理(P0.01),与CI处理相比,AI处理灌溉方式树体新梢修剪量降低21.1%。与CI处理相比,AI处理叶片净光合速率(氮素处理均值)升高,蒸腾速率降低,叶片瞬时水分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且AI与RN耦合后叶片瞬时水分利用率最高,分别比CIRN和CIFN处理提高17.6%和34.0%(P0.05);AI灌溉方式提高了果实产量、可溶性糖含量和维生素C含量,且与RN耦合糖酸比显著提高。综合考虑不同水氮耦合处理,根区交替灌溉与推荐施氮互作可以调控树体生长,创造良好的光合性状,提高叶片水分利用效率,实现节水减肥,有利于葡萄果实产量和品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16.
为确定青海省玻璃连栋温室黄瓜种植的最佳施氮量,研究了不同施氮量对黄瓜生物性状、产量、品质和氮肥偏生产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施N 240kg/hm2处理下,黄瓜株高最高为194.8cm,叶片数最多为15.8个/株,茎粗最粗为0.93 cm,产量最高为105000kg/hm2,氮肥偏生产力最高为437.50kg/kg,VC含量最高为119.6mg/kg,且显著高于其它处理。随着氮肥施用量增加,黄瓜的生物性状、产量、品质和氮肥偏生产力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施氮量(x)与黄瓜产量(y)的关系式为y=-3.729x2+1919.4x-146747,R2=0.8117**,黄瓜的最佳施氮量为240-257 kg/hm2。可为青海省玻璃连栋温室黄瓜种植的合理施肥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为探究不同水氮配比对新疆阿拉尔地区棉花花铃期土壤无机氮时空分布规律以及棉花产量的影响,设置棉花花铃期不同灌水量、氮肥运筹模式的田间试验(N0:0 kg/hm2;N240:240 kg/hm2;N360:360 kg/hm2;W1:3 600 m3/hm2;W2:4 200 m3/hm2;W3:5 400 m3/hm2),分别测定土壤0~30 cm、30~60 cm土层土壤硝态氮、铵态氮含量以及棉花产量,通过综合对比分析,得到棉花种植期最优施肥量和灌水投入量。结果显示:N240、N360施氮处理能显著提高花铃期棉花根层硝态氮含量;施肥处理下,随着灌水水平的提高,土壤铵态氮含量会呈现短期上升趋势,之后又降低至灌溉前水平;在W2灌水量、N240施氮量条件下,棉花花铃期施加总肥料用量的42%,总灌水量的57%,棉花产量可达到6 648.05 kg/hm2。研究结果表明,在W2灌水量、N240施氮量条件下,棉花花铃期施加总...  相似文献   

18.
水氮是影响作物生长的两个重要因素,在设施农业中,广大农户为了追求高产而进行盲目地灌水和施肥,导致产量减少、品质下降、土壤盐碱化、地力破坏等问题。本文针对杭嘉湖地区温室甜瓜灌水和施肥不合理的问题,采用膜下滴灌施肥技术,研究不同水氮输入量对温室甜瓜干物质累积量与养分吸收分配、产量及品质的影响,为温室甜瓜优质高产及水肥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根据温室内小型气象站数据,采用彭曼-蒙特斯(Penman-Monteith)修正公式计算作物需水量(ETc),设置ETc的60%(W1)、ETc的80%(W2)、ETc的100%(W3)3个水分水平和70(N1)、105(N2)、140 kg·hm-2(N3)3个氮素水平,另设传统沟灌施肥CK(ETc,140 kg·hm-2)为对照,共10个处理,应用完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与传统沟灌施肥(CK)相比,滴灌施肥下W3N3处理的甜瓜叶片净光合速率和叶绿素含量分别增加了52.3%和39.0%。成熟期干物质增加了40.96 g,增幅为39%。整株氮、磷、钾累积量分别增加了75.40%、88.20%、67.08%;产量增加了6.78 t·hm-2,增幅为35.27%。滴灌条件下,提高灌水和施氮均能够显著提高光合作用效率,增加干物质累积量和养分吸收量,进而提高产量。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甜瓜品质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其中综合主成分能够反映出全部品质指标的91.27%,综合评价最高的处理为中水中氮(W2N2)。温室甜瓜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能够达到提质增产和水肥高效利用的目的,滴灌施肥条件下,施氮量为N3(140 kg·hm-2),灌水量为W3(1.0 ETc)时,甜瓜干物质累积量、养分吸收量和产量均为最高。当同时追求产量和肥料利用效率时,高水中氮(W3N2)处理能获得较高的产量和氮肥偏生产力;当追求甜瓜品质和水分利用率时,中水中氮(W2N2)处理能获得最大的VC、可溶性糖、可溶性固形物和较高的水分利用率。  相似文献   

19.
为探究黑龙港流域典型半干旱半湿润区不同水氮处理对青贮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的影响规律,试验设计灌水量和施氮量2个因素,设置4个灌水水平0.25I(W1)、0.50I(W2)、0.75I(W3)、1.00I(W4)(I为高水处理的灌水量),3个施氮水平(N1:120 kg/hm~2、N2:240 kg/hm~2、N3:360 kg/hm~2),以高水高氮(W4N3)处理为对照,共计12个处理。各小区采用随机布置,于2019年4—8月在河北省巨鹿县开展田间试验。结果表明:轻度亏水(0.75I)、中等施氮量(240 kg/hm~2)能保证青贮玉米正常生长发育。青贮玉米各生育阶段耗水量由大到小依次为拔节期、抽穗期、苗期、灌浆期,高水高氮的W4N3处理总耗水量最大为492.67 mm,显著高于其余处理。青贮玉米鲜重产量变化范围为59.65~107.49 t/hm~2,增加灌水显著提高青贮玉米产量,产量随施氮量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灌水、施氮以及二者交互作用对WUE有极显著影响,其中施氮量为提高WUE的主要因素。W4N2处理WUE最大,与W4N2相比,W3N2处理WUEw仅减少2.57%,差异不显著。轻度亏水(0.75I)、中等施氮量(240 kg/hm~2)较W4N3处理在鲜重产量仅下降8.68%的情况下,可获得较高的WUE(22.21kg/m3),每亩可节约31.5 m3的灌水量,减小120 kg/hm~2的施氮量,采用该方案可达到节水减氮高效目的。  相似文献   

20.
不同水肥条件对温室黄瓜生长及产量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寻找利于黄瓜高产优质的合理灌水施肥组合,在水肥一体化条件下探究不同灌水下限、施氮量、施钾量对黄瓜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对于灌溉下限分别设置高水(W3:85%田持)、中水(W2:75%田持)、低水(W1:65%田持)三个水平;对于施肥量分别设置高氮(N3:468kg·hm-2)、中氮(N2:360kg·hm-2)、低氮(N1:252kg·hm-2)和高钾(K3:702kg·hm-2)、中钾(K2:540kg·hm-2)、低钾(K1:378kg·hm-2)各三个水平,为缩小试验规模,采用正交试验方法对三因素进行组合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提高灌水下限,可以增加植株鲜重,W3灌溉水平下单株鲜重平均达到561.3g;大量施入氮肥虽不利于茎的生长但对于叶片生长有促进作用,N3处理叶片鲜重最大(225.6g);钾肥施入量对生长发育无显著影响。综合比较W3N2K2水肥组合最有利于植株生长。灌水下限、施氮量和施钾量均对黄瓜产量具有显著影响,随着灌水下限的提高黄瓜增产明显,W3处理产量平均达到131.6t·hm-2;随着氮肥钾肥施入量的增加黄瓜产量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黄瓜全生育期耗水量与灌溉量呈正比关系,不同灌溉处理灌水量与耗水量关系曲线K值分别为1.53,1.04,0.79,随着灌溉量的增加耗水量逐渐趋于平稳;鲜果品质随着灌水下限的提高而降低但与钾肥施用量呈正相关关系,经评分法分析,W1N2K3水肥组合可以得到最优品质。通过模型精确预测,得出在灌水下限为田持的85%,施氮量381.3kg·hm-2,施钾量600.7kg·hm-2时可以得到最高产量,同时品质较为优质,预测产量为136.14t·hm-2,为最佳灌水下限与肥料施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