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2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9 毫秒
1.
李理  苏维词    刘灿 《水土保持研究》2014,21(4):251-255
为定量评价贵州省生态可持续发展状态,以贵州省2007—2011年统计年鉴数据为依据,基于生态足迹方法,对贵州省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计算分析。结果表明:研究期内贵州省人均生态足迹不断增长,由2007年的0.962 4 hm2增长到2011年的1.044 3 hm2;人均生态承载力持续下降,由2007年的0.427 4 hm2减少到2011年0.405 2 hm2;生态赤字不断加大,其中2010年生态赤字最大,达到0.648 km2/人,持续的生态赤字表明贵州生态环境处于不安全状态,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人均生态足迹增加的主要原因是能源消耗足迹的增加,耕地资源的减少,导致人均生态承载力下降。基于此提出了加强土地资源的管理和利用等方面的建议,以减少生态赤字。  相似文献   

2.
高标  崔凤午 《水土保持研究》2012,19(6):105-110,116
运用生态足迹理论计算吉林省1996-2010年的人均生态足迹与人均生态承载力,分析人均生态足迹与人均生态承载力的动态变化,利用SPSS软件分析得到人均生态足迹与人均生态承载力的发展预测模型.结果表明:人均生态足迹在1996-1998年呈现先升后降;1998-2010年一直保持增长的趋势,从1.7841hm2/cap增长到3.2013hm2/cap,在1996-2010年期间,人均生态承载力由1.3710m2/cap减少到1.3028hm2/cap,生态赤字从0.5601m2/cap增加到1.8985hm2/cap,吉林省的发展处于不可持续的状态;万元GDP生态足迹由3.7692hm2减小到1.0144hm2,并存在进一步减小的趋势.发展预测模型显示:2011-2025年,吉林省人均生态足迹将由3.4201hm2/cap增大到6.0073hm2/cap,人均生态承载力由1.3001hm2/cap降到1.2581hm2/cap,生态赤字将由2.1200hm2/cap增大到4.7492hm2/cap.吉林省必须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改变现有的经济发展模式、加大科技创新、提高人民素质,否则,生态赤字将会不断地加大,可持续发展状况将进一步恶化.  相似文献   

3.
生态足迹方法是分析区域可持续发展状况的重要方法。基于生态足迹模型对长沙市1996—2008年的生态足迹进行计算,并利用灰色模型对其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分析。结果表明:在1996—2008年,长沙市人均生态足迹由1.232 6 hm2增加到1.872 2 hm2;同期人均可利用生态承载力由0.391 8 hm2逐年下降到0.355 0 hm2,人均生态赤字由1996年的0.840 8 hm2增加到2008年的1.517 2 hm2,呈增长趋势。同时根据预测出的研究区域2011—2020年的人均生态足迹和人均可利用生态承载力,得到2020年研究区域人均生态赤字将增加到2.736 3 hm2,表明当前长沙市处于一种不可持续的发展状态,区域超负荷的生态状态呼吁当地政府部门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发展生态经济,建设生态文明,以真正实现资源环境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4.
基于生态足迹和灰色关联度的甘肃省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生态足迹分析法对甘肃省2000-2008年的人均生态足迹和人均生态承载力进行了测算,并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分析了甘肃省经济增长与资源消耗的关系。结果表明:甘肃省人均生态足迹由1.909 hm2增长到2.843 hm2,年均增长5.1%。人均生态承载力由0.949 hm2增长到0.969 hm2,年均增长0.26%。人均生态赤字由0.96 hm2增长到1.874 hm2,年均增长8.72%。生态协调系数由1.337降为1.12,年均下降2.19%。建筑用地、林地生态足迹与经济发展的关联度最大。第一产业对生态赤字的影响最大,第三产业对生态赤字的影响最小。  相似文献   

5.
郑艳茹    郑艳东  葛京凤    徐晨曦 《水土保持研究》2014,21(5):230-235
为了证实河北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确定的土地利用结构调控指标是否科学与合理,根据1999—2008年的统计数据,运用改进的生态足迹模型计算并预测河北省2010年、2020年人均生态足迹、人均生态承载力,将预测结果与河北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确定的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目标测算的人均生态承载力进行比较。结果表明:(1)河北省人均生态足迹1999—2008年共增加0.218 1 hm2,增长率达到32.18%,人均生态承载力共增加0.019 8 hm2,增长幅度为28.09%,人均生态赤字由2006年增长到最大值0.450 2 hm2 后回落至2008年的0.418 8 hm2,表明河北省正朝着降低生态赤字,提高生态承载力的方向进行。(2)根据预测值与规划确定值相比较可知,2010年人均生态承载力的实际发展将会比规划预期增加0.16%,人均生态赤字减少0.18%,2020年人均生态承载力的实际发展将会比规划预期增加18.41%,人均生态赤字减少6.29%,说明本轮规划的预计生态供给均可实现。河北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的实施将会降低人均生态赤字,体现了规划确定的土地利用结构调控指标的科学与合理性,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土地生态环境的恶化趋势,促使生态环境向有利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6.
生态足迹方法是一种定量衡量人类对自然资源利用程度以及自然界为人类提供生命服务功能的新方法。将该方法应用于鲁西北地区的德州市生态经济发展分析,结果表明2002-2006年德州市人均生态足迹由1.373 5 hm2增长到3.703 6 hm2,年均增长33.93%;人均生态承载力由0.493 7 hm2增长为0.560 2 hm2,年均增长2.69%;人均生态赤字由1.174 hm2增加到3.067 hm2,年均增长32.25%,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已超出了当地生态承载力的限度,并不断加速,人地关系趋于紧张。  相似文献   

7.
应用生态足迹模型对鲁西南可持续发展能力定量测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可持续发展定量测度的核心是确定人类是否生存于生态系统的承载力范围之内,生态足迹是一种定量测量人类对自然利用程度的新方法。以鲁西南地区为研究对象,对2006年生态足迹分为生物资源足迹、化石能源足迹、生态环境污染足迹3部分进行实证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鲁西南2006年的人均生态足迹为3.166 hm2,人均可利用生态承载力为0.411 hm2,人均生态赤字为2.755 hm2,人均生态足迹已经远远超过人均生态承载力,表明鲁西南经济发展对生态系统的压力和强度甚高。  相似文献   

8.
以海南省为例,基于生态足迹模型,计算海南省2012年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分析其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的关系,力求为处理海南省的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提供科学依据。分析表明:海南省2012年人均生态足迹为1.574 7 hm2/人,人均生态承载力为1.153 6 hm2,生态足迹是其生态承载力的1.37倍左右。对区域生态供需平衡关系进行分析,生态承载力供需平衡指数处于1.1~1.5区间,存在赤字问题,生态承载状况超载,并提出了海南省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应采取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9.
山西省水资源生态足迹时空变化特征及驱动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水生态足迹模型,结合生态承载力和生态赤字原理,探讨了山西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利用LMDI模型,分析了山西省2005—2015年水资源生态足迹变化的驱动因素;利用ARIMA模型预测了山西省未来5年的水资源生态足迹。结果表明:(1)2005—2015年山西省人均水资源生态足迹一直大于其生态承载力,水资源供给处于生态赤字状态,年均水资源生态赤字最高为朔州市0.372 hm2/人,最低的为长治市0.184 hm2/人;(2)山西11个行政区的水资源生态足迹账户中,除了太原市外,2005—2015年都以农业用水为主,其次为工业用水,城镇公共用水占有比例较为稳定,居民生活用水和生态环境用水占总用水生态足迹的比例有小幅提升;(3)结构效应是促进山西省水资源生态足迹增长的主要因素,经济效应为第二重要因素,人口效应对于山西省水资源生态足迹的贡献度比较低,技术效应是抑制山西水资源生态足迹过快增长的关键因素;(4)运用ARIMA (2,2,3)模型预测了山西省水生态足迹发展趋势,结果表明:未来5年山西省水生态足迹仍将继续上升,但上升趋势有所减缓,在2019年后开始缓慢下降。  相似文献   

10.
以澧水流域为研究对象,通过生态足迹的方法,实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与补偿量之间的转化,结合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测算了研究区域的生态补偿额度。研究表明:(1)从2001—2013年澧水流域各县(市、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率来看,降幅最大的是澧县,其次是临澧县;增幅最大的是武陵源区,其次是桑植县。(2)2013年澧水流域的人均生态足迹为3.203 6 hm2,而实际生态承载力为0.600 0 hm2,人均可利用生态承载力为0.528 0 hm2,则人均生态赤字为-2.675 6 hm2。(3)计算出了澧水流域各县(市、区)的生态补偿标准,其中澧县需要支付的生态补偿量最高,为26.97亿元;其次是石门县和临澧县,分别为8.87亿元和6.44亿元。研究结果将为澧水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张爽  李忠魁 《水土保持研究》2014,21(1):294-298,315
基于国内外相关研究理论与最新成果,对北京市2011年的生物资源、能源资源、水资源、建筑用地的生态足迹及生态承载力进行了分类测算和实证分析,并通过不同计算方法探究影响生态足迹结果的因素。结果表明,2011年北京市人均生态足迹和承载力分别为0.07 ghm2/人和3.36 ghm2/人,生态赤字高达-3.29 ghm2/人,严重的亏损不利于可持续发展。建议严格控制人口数量,建立节约高效的生产消费体系,采用先进技术提高土地生态承载能力,并尽可能减少对周围地区生态环境负担的转移,形成自给自足的经济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2.
基于生态足迹的巫山县土地承载力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谭波  傅瓦利 《水土保持研究》2010,17(5):105-108,113
巫山县地处三峡库区的腹心地带,三峡水库蓄水后,人地矛盾将更加尖锐。以巫山县为研究对象,运用生态足迹模型对巫山县2006年生态足迹进行定量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2006年巫山县的人均生态足迹为1.296 9 hm2,可利用的人均生态承载力仅为0.559 2 hm2,人均生态赤字高达0.737 7 hm2。其中,生态赤字部分主要来源于耕地产品、草地类产品和能源的消费。可见,巫山县的人类社会活动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已经超过了巫山县生态系统的承受能力,区域发展处于不可持续状态。并在结果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实现巫山县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