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本试验通过测定血清生化指标和肌肉营养成分,评价冰鲜杂鱼和人工配合饲料对大口黑鲈肌肉品质及健康状况的影响。养殖过程中冰鲜组大口黑鲈全程投喂冰鲜杂鱼,饲料组大口黑鲈全程投喂大口黑鲈专用人工配合饲料。在商品鱼上市前,冰鲜组和饲料组各随机采集6尾用于测定血清生化指标,再各随机采集6尾用于测定肌肉营养成分。结果显示:饲料组大口黑鲈血清中谷草转氨酶(AST)活性显著高于冰鲜组(0.01≤P0.05),血清中碱性磷酸酶(ALP)活性极显著高于冰鲜组(P0.01),血清中总蛋白(TP)和白蛋白(ALB)含量极显著低于冰鲜组(P0.01)。冰鲜组大口黑鲈肌肉中总氨基酸(TAA)含量显著高于饲料组(0.01≤P0.05),且肌肉中各种氨基酸的氨基酸评分(AAS)和化学评分(CS)以及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均高于饲料组。饲料组大口黑鲈肌肉中亚油酸(C18∶2)含量极显著高于冰鲜组(P0.01)。结果表明,本试验条件下,冰鲜组大口黑鲈肌肉营养品质特别是蛋白质品质及氨基酸组成要优于饲料组,且健康状况也优于饲料组,但饲料组大口黑鲈肌肉中亚油酸含量较冰鲜组极显著升高。因此,大口黑鲈的人工配合饲料配方还需要进一步的优化,来满足消费者对大口黑鲈的营养需求。  相似文献   

2.
探究配合饲料不同糖脂比替代冰鲜鱼对中华绒螯蟹生长、体组成和性腺发育的影响。在为期6周的饲养试验中,采用5种不同糖脂比(4.09、3.00、1.93、1.40、1.05)的中华绒螯蟹配合饲料(各配合饲料分别命名为:diet 1、diet 2、diet 3、diet 4、diet 5组)替代冰鲜鱼,观察不同糖脂比下的配合饲料对中华绒螯蟹[初始平均体重(98.36±8.17) g]的生长性能、体组成、性腺指数及性腺脂肪酸的营养成分等的影响。结果显示:存活率方面,冰鲜鱼组的中华绒螯蟹成活率(63%)显著低于配合饲料组(P<0.05)。增重率方面,diet 3组(糖脂比1.93)中华绒螯蟹增重率最高[(0.89±0.07)%]。体组成和性腺发育方面,diet 3组(糖脂比1.93)中华绒螯蟹的肝胰腺中总脂肪含量[(21.11±6.14)%]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性腺中的总脂肪含量[(38.45±6.78)%]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性腺指数[(14.67±2.35)%]显著高于除diet 4组外的其他组(P<0.05);性腺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方面,各处理组...  相似文献   

3.
试验旨在研究人工配合饵料与鲜活饵料对翘嘴鳜的生长性能、肌肉营养成分及消化酶活性的影响。选择平均体重42.90 g的翘嘴鳜6 000尾,随机分成2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 000尾鱼。各组分别投喂人工配合饵料和鲜活饵料,进行200 d的养殖对比试验。结果显示,人工配合饵料组与鲜活饵组翘嘴鳜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肥满度和肝体比均差异不显著(P>0.05);鱼体水分和蛋白质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鲜活饵组总氨基酸(∑TAA)含量极显著高于人工配合饵料组(P<0.01);两组肌肉必需氨基酸(EAA)/总氨基酸(TAA)分别为36.41%和37.20%,必需氨基酸/非必需氨基酸(NEAA)分别为66.85%和69.52%,均符合FAO/WHO标准要求。以氨基酸评分(AAS)评价时,两组鱼肌肉第一限制性氨基酸均为缬氨酸(Val);以化学评分(CS)评价时,两组鱼肌肉第一限制性氨基酸均为蛋氨酸+胱氨酸(Met+Cys);人工配合饵料组与鲜活饵组分别测得10、11种脂肪酸,人工配合饵料组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含量极显著高于鲜活饵组(P<0....  相似文献   

4.
试验旨在研究蝇蛆粉替代鱼粉对德国镜鲤生长性能、体组成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选取体质健壮、规格整齐的德国镜鲤540尾,随机分为6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对照组为基础饵料,试验组分别采用蝇蛆粉替换基础饵料中20%、40%、60%、80%和100%的鱼粉。试验期102 d。结果显示,40%组、60%组、80%组、100%组鱼的增重率、蛋白质效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0%组、40%组、60%组、80%组、100%组全鱼水分、肌肉水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0%组全鱼粗灰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100%组全鱼粗灰分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80%组鱼肌肉粗灰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0%组、40%组、80%组、100%组全鱼粗蛋白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40%组、100%组鱼的肌肉粗蛋白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0%组鱼血清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0%组、60%组、80%组鱼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40%组、6...  相似文献   

5.
试验旨在研究植物乳杆菌MH079448对日本鳗鲡(Anguilla japonica)肌肉品质的影响。选取810尾幼鱼,随机分为3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90尾鱼。植物乳杆菌组(LP组)鱼饲喂添加植物乳杆菌的饵料,恶喹酸阳性对照组(OA组)和空白对照组(C组)鱼饲喂添加与植物乳杆菌等量的无菌生理盐水饵料,OA组鳗鲡幼苗以5 mg/L恶喹酸抗生素单次药浴12 h。试验期28 d。结果显示,LP组日本鳗鲡肌肉的硬度、黏性、弹性和咀嚼性均高于C组(P>0.05)。与C组、OA组相比,LP组日本鳗鲡肌肉中的水分含量显著升高(P<0.05),肌肉中鲜味氨基酸含量显著升高(P<0.05),鲜味氨基酸/总氨基酸的占比显著升高(P<0.05),赖氨酸含量显著升高(P<0.05)。研究表明,添加植物乳杆菌能够改善日本鳗鲡肌肉硬度、黏性、弹性和咀嚼性,提高水分含量,提升肌肉的鲜味氨基酸含量。  相似文献   

6.
采用常规生化分析方法,对大鳞副泥鳅和泥鳅的胴体率、肥满度以及全鱼、肌肉、皮肤、肝脏、肠道、性腺等部位的常规营养成分以及氨基酸和脂肪酸的组成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大鳞副泥鳅的肥满度、皮肤的粗蛋白质含量和背肌、腹肌、皮肤、肠道、头部等部位以及全鱼的粗脂肪含量显著大于泥鳅,腹肌粗蛋白质含量显著低于泥鳅(P<0.05)。两种鳅的肌肉、皮肤、性腺、肠道和肝脏中检测出18种氨基酸和26种脂肪酸。氨基酸含量中谷氨酸含量最高,8种必需氨基酸(EAA)中,色氨酸含量最低,赖氨酸含量最高(性腺中亮氨酸含量最高)。结合氨基酸评分(AAS)和化学评分(CS)得出大鳞副泥鳅肌肉和皮肤部位的氨基酸评分均小于泥鳅,各部位鲜味氨基酸(DAA)含量均低于泥鳅。两种泥鳅的饱和脂肪酸中棕榈酸含量最高,单不饱和脂肪酸中,油酸含量最高。大鳞副泥鳅肝脏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含量显著高于泥鳅(P<0.05)。除亚油酸外,大鳞副泥鳅背肌、性腺和皮肤中∑PUFA的含量以及各部位的花生四烯酸含量均低于泥鳅。综上,大鳞副泥鳅的粗蛋白质含量低于泥鳅,从氨基酸和脂肪酸的组成及含量来分析,大鳞副泥鳅的蛋白质质量略低于泥鳅。大...  相似文献   

7.
为了综合评价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IPA)模式在黄颡鱼养殖中的应用效果,选取IPA模式、常规池塘养殖(UPA)模式和野生环境(WE)下的黄颡鱼各50尾为研究对象,在养殖322 d后对其生长性能、形体指标、血清生化指标及肌肉营养成分差异进行比较。结果显示:1) IPA组黄颡鱼的成活率显著高于UPA组(P<0.05),但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略低于UPA组(P>0.05)。2) IPA组和WE组黄颡鱼的肥满度、肝体指数和脏体指数显著低于UPA组(P <0.05); IPA组的肥满度显著高于WE组(P<0.05),而肝体指数和脏体指数2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3) IPA组和UPA组血清中总蛋白含量显著低于WE组(P<0.05); IPA组血清中总胆红素、碱性磷酸酶、总胆汁酸和总胆固醇含量显著低于UPA组(P<0.05); IPA组血清中γ-谷氨酰基转移酶和谷草转氨酶活性显著高于WE组(P<0.05); IPA组血清中肌酐、葡萄糖含量显著低于UPA组(P<0.05)。4) IPA组和WE组肌肉中粗脂肪含量显著低于UPA组(P<0.05),但粗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UPA组(P<0.05); IPA组肌肉中氨基酸总量显著高于UPA组(P<0.05),而显著低于WE组(P<0.05); IPA组必需氨基酸和鲜味氨基酸总量显著高于UPA组(P <0.05); 3组黄颡鱼肌肉中第一限制性氨基酸均为苯丙氨酸+酪氨酸,且IPA组和WE组的必需氨基酸指数显著高于UPA组(P<0.05); IPA组和WE组黄颡鱼肌肉中n-3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和二十碳五烯酸(EPA)+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含量显著高于UPA组(P<0.05),且饱和脂肪酸总量显著低于UPA组(P<0.05)。由此得出,IPA组黄颡鱼具有较高的成活率,较好的体形,其肌肉营养品质优于UPA组黄颡鱼,且健康状况也优于UPA组黄颡鱼,但仍差于WE组黄颡鱼。因此,应进一步优化IPA的环境条件(如流速因子、养殖密度等)以及人工配合饲料配方以迎合消费者对于黄颡鱼营养和味道的需求。  相似文献   

8.
本试验旨在研究低鱼粉饲料中补充蛋氨酸对军曹鱼(Rachycentron canadum)生长性能、体成分及肌肉氨基酸组成的影响。在低鱼粉饲料中添加DL-蛋氨酸,配制蛋氨酸水平分别为0.72%、0.90%、1.00%、1.24%、1.41%、1.63%和1.86%的7种等氮等脂饲料。选取初始体重为(9.79±0.04)g的军曹鱼840尾,随机分为7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40尾鱼,进行为期16周的饲养试验。结果表明:0.90%和1.00%组的成活率显著高于0.72%组(P0.05)。随着饲料中蛋氨酸水平的升高,军曹鱼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蛋白质效率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在1.00%组达到最大值,显著高于其余各组(P0.05)。1.00%组的饲料系数最低,除与0.90%和1.24%组差异不显著(P0.05)外,显著低于其余各组(P0.05)。0.72%组全鱼粗蛋白质含量显著低于其余各组(P0.05);0.90%组全鱼粗脂肪含量达到最高,除与0.72%和1.00%组差异不显著(P0.05)外,显著高于其余各组(P0.05);1.24%组全鱼粗灰分含量显著高于0.72%和0.90%组(P0.05)。随着饲料蛋氨酸水平的升高,军曹鱼肌肉中苯丙氨酸、赖氨酸、亮氨酸、丙氨酸、蛋氨酸以及必需氨基酸和总氨基酸含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但1.00%组肌肉中苏氨酸、缬氨酸、异亮氨酸、组氨酸含量显著高于1.63%组(P0.05)。由此可见,在低鱼粉饲料中补充蛋氨酸可提高军曹鱼的生长性能和体蛋白质含量;以增重率作为评价指标,经二次回归分析可知,军曹鱼对饲料中蛋氨酸的需要量为1.12%(占饲料蛋白质的2.43%)。  相似文献   

9.
本试验旨在研究低蛋白日粮中不同比例氨基酸对藏羊背腰最长肌肉品质、氨基酸和脂肪酸组成以及维生素和矿物质含量的影响。选取90只体重相近[(15.60±0.10) kg],健康的高原型藏羊公羔,随机分为3组,每组30只,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6只羊。日粮精料中蛋白水平为12%,3组分别为LP-L组(赖氨酸与蛋氨酸为1∶1);LP-M组(赖氨酸与蛋氨酸为2∶1);LP-H组(赖氨酸与蛋氨酸为3∶1)。试验期共97 d,其中7 d预饲期,90 d正试期。结果表明:1)解冻损失指标LP-L组显著低于LP-H组(P<0.05),蒸煮损失和剪切力指标LP-L组显著低于LP-M和LPH组(P<0.05);2)添加不同氨基酸比例对各组肌肉中氨基酸的组成没有显著影响(P>0.05);3)在不饱和脂肪酸中,反式亚油酸、二十二碳三烯酸和十五碳烯酸含量LP-L组显著高于LP-M组(P<0.05);十七碳烯酸、亚油酸和α-亚麻酸LP-L组显著高于LP-M和LP-H组(P<0.05);4)α-维生素E、γ-维生素E和维生素E指标LP-L组显著高于LP-M组(P<0.05),矿物质元...  相似文献   

10.
不同养殖模式翘嘴鲌肌肉营养品质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评价池塘与大湖不同养殖模式翘嘴鲌(Culter alburnus)肌肉营养品质差异,试验分析了商品翘嘴鲌肌肉常规营养成分、氨基酸、脂肪酸、矿物元素含量等营养指标。结果表明:大湖翘嘴鲌肌肉水分含量显著低于池塘翘嘴鲌(P<0.05),粗蛋白质含量高于池塘翘嘴鲌,差异不显著(P>0.05)。池塘与大湖翘嘴鲌肌肉,除了赖氨酸和组氨酸以外(P<0.05),绝大部分氨基酸含量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大湖翘嘴鲌肌肉的总氨基酸、必需氨基酸和鲜味氨基酸含量分别较池塘翘嘴鲌高出2.72%、2.87%和2.50%。根据氨基酸评分(AAS)和化学评分(CS)结果,池塘与大湖翘嘴鲌肌肉中第一限制性氨基酸均为蛋氨酸+胱氨酸,赖氨酸相对含量最高,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分别为68.81和69.62。池塘翘嘴鲌的棕榈油酸(C16:1)含量显著高于大湖翘嘴鲌(P<0.05),而大湖翘嘴鲌肌肉的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s)、高不饱和脂肪酸(HUFAs)、必需脂肪酸(EFA)、EPA+DHA含量则高于池塘翘嘴鲌(P>0.05)。试验检测了池塘与大湖翘嘴鲌肌肉11种矿物元素,其中镁有显著差异(P<0.05),重金属元素(铬、镉、铅)含量均在限量范围以内。综上所述,大湖养殖翘嘴鲌营养品质优于池塘养殖。  相似文献   

11.
黄颡鱼幼鱼的赖氨酸需要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评估饲料中赖氨酸水平对黄颡鱼幼鱼生长性能、营养成分和血液指标的影响,进而确定黄颡鱼幼鱼的赖氨酸需要量,试验设计6种等氮等脂的饲料(粗蛋白质45.00%,粗脂肪7.00%),饲料中晶体赖氨酸的添加水平分别为0、0.30%、0.60%、0.90%、1.20%和1.50%,实测各饲料中赖氨酸水平分别为1.58%、1.89%、2.15%、2.41%、2.67%和2.90%。试验选取初始体重为2.00 g左右的黄颡鱼幼鱼360尾,随机分为6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20尾,进行为期12周的养殖试验。结果表明:1.58%组黄颡鱼幼鱼的成活率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黄颡鱼幼鱼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随着赖氨酸水平的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且在赖氨酸水平为2.41%时具有最大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饲料效率和蛋白质效率均以1.58%组最低,显著低于除2.15%组外的其他各组(P0.05)。饲料中赖氨酸水平对黄颡鱼幼鱼的肥满度、肝体比和内脏比无显著影响(P0.05)。饲料中赖氨酸水平对全鱼和肌肉干物质、粗脂肪含量以及肌肉粗蛋白质含量均无显著影响(P0.05),但显著影响全鱼和肌肉粗灰分含量以及全鱼粗蛋白质含量(P0.05),全鱼和肌肉粗灰分含量均以2.41%组最低,全鱼粗蛋白质含量以2.41%组最高。饲料中赖氨酸水平对黄颡鱼幼鱼全血中红细胞数、白细胞数、血红蛋白含量、红细胞压积无显著影响(P0.05),对血清中总胆固醇、葡萄糖含量及谷草转氨酶活性亦无显著影响(P0.05),但对血清中谷丙转氨酶活性和甘油三酯含量有显著影响(P0.05)。以增重率为评价指标,通过线性模型分析得出黄颡鱼幼鱼对饲料中赖氨酸的需要量为2.61%(相当于饲料蛋白质的5.80%)。  相似文献   

12.
本试验采用生化分析方法,对野生和养殖半刺厚唇鱼肌肉常规营养成分、氨基酸含量进行测定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野生半刺厚唇鱼肌肉中粗脂肪含量显著低于养殖半刺厚唇鱼(P0.05),水分、粗蛋白质和粗灰分含量两者差异不显著(P0.05)。野生和养殖半刺厚唇鱼肌肉中均检测出18种氨基酸,野生半刺厚唇鱼氨基酸总量和必需氨基酸总量均显著高于养殖群体(P0.05),而4种鲜味氨基酸总量差异不显著(P0.05)。野生和养殖半刺厚唇鱼肌肉中必需氨基酸的氨基酸评分值(AAS)均接近或大于1,化学评分值(CS)均接近或大于0.5,必需氨基酸指数分别为79.83和73.20。氨基酸平衡性分析结果表明,半刺厚唇鱼氨基酸组成符合FAO/WHO标准,具有较好的平衡性,蛋白质品质较好。研究表明,半刺厚唇鱼的营养价值较高,是较优经济鱼类,养殖半刺厚唇鱼的营养价值仍然有提升空间。  相似文献   

13.
在池塘养殖中分别投喂鲜杂鱼和配合饲料以评估不同饵料种类对雌雄青蟹个体生长、形态学参数和营养品质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投喂鲜杂鱼组雌雄青蟹的体增重显著高于投喂配合饲料组(P0.05);饵料种类不会显著影响雌雄青蟹蟹体的水分含量、蛋白质含量、脂肪含量、磷含量、必需氨基酸总量、呈味氨基酸总量、鲜味氨基酸总量、饱和脂肪酸总量、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P0.05),而显著影响其灰分含量和脂肪酸总量(P0.05)。投喂鲜杂鱼组的C16:1(n-7)、C20:5(n-3)、C22:5(n-6)和C22:5(n-3)显著低于投喂配合饲料组,而其C18:2(n-6)、C20:4(n-6)、C20:3(n-6)和C20:2(n-6)则显著高于投喂配合饲料组(P0.05);投喂鲜杂鱼组青蟹蟹体的PUFA(n-3)显著低于投喂配合饲料组,而其PUFA(n-6)显著高于投喂配合饲料组(P0.05)。研究结果表明,鲜杂鱼饵料有利于青蟹的生长,且饵料种类会影响青蟹的营养品质。  相似文献   

14.
试验旨在分析阉牛不同部位肉品质。试验屠宰6头年龄、体重相近的阉牛,分别采集上脑、眼肉、外脊、里脊、大黄瓜条、胸肉、冈下肌肉样,测定营养指标、理化特性与氨基酸组成。结果显示,上脑脂肪(EE)含量最高,冈下肌次之,大黄瓜条最低;上脑蛋白质含量(CP)极显著低于其他部位(P<0.01)。冈下肌pH45 min值最高,大黄瓜条最低。大黄瓜条熟肉率均显著低于其他部位(P<0.05)。上脑亮度(L*值)均显著高于其他部位(P<0.05),冈下肌、上脑红度(a*值)均显著高于外脊、眼肉(P<0.05)。冈下肌必需氨基酸(EAA)含量均显著低于里脊(P<0.05);冈下肌的EAA含量极显著低于眼肉(P<0.01)。里脊的必需氨基酸/总氨基酸(EAA/TAA)、必需氨基酸/非必需氨基酸(EAA/NEAA)极显著高于冈下肌(P<0.01),显著高于胸肉(P<0.05)。7个部位呈味氨基酸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除缬氨酸(Val)、蛋氨酸+胱氨酸(Met+Cys)外,其他必需氨基酸评分均超出FAO/WHO标准;眼肉Val评分、异亮氨酸(Ile)评...  相似文献   

15.
本试验以初始体重为(0.042±0.002)g的拟穴青蟹仔蟹为研究对象,以鱼油和大豆油(1∶1)为脂肪源,配制脂肪水平分别为1.93%、3.95%、6.35%、8.14%、10.54%、12.30%、14.22%(实测值)的7种等氮等能试验饲料,养殖期为3周,用以研究饲料脂肪水平对拟穴青蟹仔蟹生长性能、体组成及消化酶活性的影响。每100只拟穴青蟹仔蟹为1个重复,每3个重复饲喂1种试验饲料。结果表明:1)饲料脂肪水平对拟穴青蟹仔蟹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有显著影响(P0.05)。随着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均呈先增后降的趋势,在饲料脂肪水平为8.14%时,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达到最大值。二次曲线回归分析确定当增重率达到最大值时,饲料脂肪水平为7.52%。拟穴青蟹仔蟹的成活率在饲料脂肪水平为14.22%的组最低,显著低于其余各组(P0.05)。2)饲料脂肪水平对全蟹中粗蛋白质和粗脂肪含量有影响显著(P0.05)。全蟹粗蛋白质含量随着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先升后降,在饲料脂肪水平为8.14%的组全蟹粗蛋白质含量达到最高;全蟹粗脂肪含量则随着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而持续上升,在饲料脂肪水平为14.22%的组全蟹粗脂肪含量达到最高。饲料脂肪水平对全蟹中水分和粗灰分含量没有显著影响(P0.05)。3)随着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拟穴青蟹仔蟹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活性均呈先增后降的趋势,3种酶活性的最大值均出现在饲料脂肪水平为8.14%的组。由此得出,以增重率为评价指标,拟穴青蟹仔蟹饲料中最适脂肪水平为7.52%。  相似文献   

16.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糖脂比对拟穴青蟹仔蟹生长性能、体组成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以初始体重为(41.4±0.3)mg的拟穴青蟹仔蟹为试验对象,分别投喂糖脂比为0.54、0.88、1.39、2.08和3.50的等氮(约44%)等能(约19.5 MJ/kg)饲料3周。结果表明:1)饲料糖脂比对拟穴青蟹仔蟹的终末平均体重(FABW)、成活率(SR)、增重率(WGR)以及特定生长率(SGR)均有显著影响(P0.05)。随着饲料糖脂比的增大,拟穴青蟹仔蟹的FABW、SR、WGR以及SGR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且均是糖脂比1.39试验组最高,显著高于糖脂比0.54和3.50试验组(P0.05)。2)饲料糖脂比对拟穴青蟹仔蟹的水分、粗蛋白质和粗灰分含量没有显著影响(P0.05),而对粗脂肪含量的影响显著(P0.05),糖脂比0.54试验组的脂肪含量最高,显著高于糖脂比2.08和3.50试验组(P0.05)。3)饲料糖脂比对拟穴青蟹仔蟹的淀粉酶活性没有显著影响(P0.05),但显著影响蛋白酶和脂肪酶活性(P0.05)。随着饲料糖脂比的增大,蛋白酶活性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脂肪酶活性呈降低的趋势,糖脂比1.39试验组的蛋白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他试验组(P0.05),糖脂比0.54和0.88试验组的脂肪酶活性显著高于糖脂比2.08和3.50试验组(P0.05)。以增长率为评价指标,经回归分析得出拟穴青蟹仔蟹饲料的适宜糖脂比为2.07。  相似文献   

17.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灵芝菌株发酵小麦秸秆对纤维降解及营养成分变化的影响。试验组选用泰山赤芝(G1组)、韩芝(G2组)、紫灵芝(G3组)和红灵芝(G4组)发酵处理小麦秸秆,对照组(CON组)小麦秸秆不接种菌株,每个处理3个重复。于23℃下避光培养48 d后测定发酵底物中各种营养成分含量,筛选发酵效果最优菌株。结果表明:1)与CON组比较,灵芝真菌发酵小麦秸秆可显著降低pH及乙酸、干物质、酸不溶木质素、粗纤维、中性洗涤纤维和半纤维素含量(P<0.05),显著提高粗蛋白质、粗灰分(G1组除外)、钙、磷和氨基酸含量(P<0.05),对乳酸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2)各菌株间比较,G1组的pH显著低于G4组(P<0.05),乙酸含量显著高于G3和G4组(P<0.05),精氨酸含量显著高于G4组(P<0.05),干物质含量极著高于G4组(P<0.01),粗脂肪含量极著高于G2、G3和G4组(P<0.01),中性洗涤纤维含量显著低于G3组(P<0.05),半纤维素含量极显著低于G3组(P<0.01);G3组的粗灰分含量显...  相似文献   

18.
为了综合评价投喂膨化饲料主养鳙(Aristichthys nobilis)模式在池塘养殖中的应用效果,本试验选取太湖区捕捞野生鳙(野生组)、膨化饲料池塘主养鳙(池塘组)、网箱生态养殖混养鳙(网箱组)各12尾,对它们的形态学指标及肌肉的常规营养成分、质构特性、重金属含量以及氨基酸和脂肪酸含量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池塘组鳙的肥满度、肝体指数和脏体指数均显著高于野生组(P0.05);野生组和网箱组鳙肌肉中粗脂肪含量均显著低于池塘组(P0.05),而各组间鳙肌肉中粗蛋白质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野生组和网箱组鳙肌肉的硬度和回复性显著高于池塘组(P0.05),而各组间肌肉弹性、凝聚性和胶黏性差异不显著(P0.05);野生组和网箱组的鳙肌肉中重金属镉含量显著高于池塘组(P0.05),而鳙肌肉中铜含量显著低于池塘组(P0.05);网箱组和野生组鳙肌肉中氨基酸总量和鲜味氨基酸总量显著高于池塘组(P 0.05),且肌肉中各种氨基酸的氨基酸评分(AAS)和化学评分(CS)以及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均显著高于池塘组(P0.05);网箱组和野生组鳙肌肉脂肪酸中的油酸、花生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含量显著低于池塘组(P0.05),其余脂肪酸含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综述所述,池塘膨化饲料主养鳙的肌肉具有高脂肪及EPA和DHA含量更丰富的特点,但肌肉硬度、回复性和鲜味氨基酸含量均较低。  相似文献   

19.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中添加发酵蚕沙对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生长、消化、免疫及炎症反应的影响。试验挑选240尾初始均重为(44.51±0.42) g的草鱼幼鱼,随机分为5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6尾鱼。各组分别投喂发酵蚕沙添加水平为0(对照组)、5%、10%、15%和20%的试验饲料。试验期8周。结果表明:1)15%和20%发酵蚕沙组的终末均重、增重率、特定生长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饲料系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10%、15%和20%发酵蚕沙组的肝体比和脏体比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15%和20%发酵蚕沙组的肠体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3)10%、15%和20%发酵蚕沙组的鱼体粗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0%发酵蚕沙组的鱼体粗灰分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4)对照组的肠道脂肪酶和胰蛋白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5)15%发酵蚕沙组的血清补体3和免疫球蛋白M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20%发酵蚕沙组的血清谷丙转氨酶...  相似文献   

20.
本试验旨在研究脱脂蚕蛹替代饲料中鱼粉对建鲤生长性能、体成分及健康状况的影响,并对75%替代后添加晶体赖氨酸的效果进行研究。试验配制5种等氮(粗蛋白质36.8%)等能(粗脂肪5.5%)饲料,即含10%鱼粉的基础饲料(DSP0),脱脂蚕蛹分别替代基础饲料中25%、50%和75%鱼粉的3种饲料(DSP25、DSP50和DSP75)以及在75%替代基础上添加0.7%的晶体赖氨酸的饲料(DSP75-Lys)。将270尾平均体重为(15.30±2.97)g的建鲤幼鱼随机分为5组,每个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8尾鱼。试验期为56 d。结果表明:直接替代组(DSP0、DSP25、DSP50、DSP75组)的末重(FBW)、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摄食量(FI)和蛋白质效率(PER)均随替代水平的升高逐渐下降,其中DSP75组的FBW显著低于DSP0组(P<0.05),WGR、SGR和PER显著低于DSP0和DSP25组(P<0.05);直接替代组的饲料系数(FCR)随替代水平的升高而逐渐升高,且DSP75组显著高于DSP0和DSP25组(P<0.05);直接替代组的肥满度(CF)和腹腔脂肪指数(IFI)均随替代水平的升高先降低后升高,且DSP75组显著高于DSP25组(P<0.05);直接替代组的比肠长(RGL)随替代水平的升高逐渐升高,且DSP75组显著高于DSP0组(P<0.05)。直接替代组的全鱼粗蛋白质、水分及肌肉各氨基酸含量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但DSP75组全鱼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DSP0组(P<0.05),全鱼粗灰分含量显著低于DSP0组(P<0.05)。直接替代组的血清谷丙转氨酶(ALT)活性随替代水平的升高逐渐升高,且DSP75组显著高于DSP0、DSP25和DSP50组(P<0.05);直接替代组的血清葡萄糖(GLU)含量随替代水平的升高逐渐降低,且DSP50和DSP75组显著低于DSP0组(P<0.05);直接替代组的肝胰脏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性随替代水平的升高逐渐降低,且DSP75组显著低于DSP0和DSP25组(P<0.05);随替代水平的升高,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胆固醇(CHOL)含量逐渐降低,肝胰脏丙二醛(MDA)含量逐渐升高,但各直接替代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添加晶体赖氨酸后,试验鱼各指标均有所改善,且鱼体粗蛋白质含量还显著高于DSP0组(P<0.05),但转氨酶活性及抗氧化指标仍与DSP75组无显著差异(P>0.05)。本试验条件下,综合考虑生长性能、体成分及健康状况指标,脱脂蚕蛹可替代建鲤饲料中50%以下的鱼粉,同时添加晶体赖氨酸可提高鱼体的蛋白质沉积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