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研究冬小麦光合特性、干物质积累和产量对干旱胁迫的响应,为冬小麦春季灌溉制度提供基础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盆栽试验,以冬小麦品种邯麦17号为材料,在拔节期设置充分灌水(CK)、轻度干旱(T1)、中度干旱(T2)和重度干旱(T3)4个处理。【结果】拔节期冬小麦叶片水分利用效率在T2处理下最高;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胞间二氧化碳浓度和叶绿素含量随着干旱胁迫的加剧均有所降低。光系统Ⅱ(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PSⅡ的潜在活性(Fv/Fo)和经过PSⅡ的电子传递速率(Fm/Fo)均表现为T1> CK> T2>T3。与CK相比,T1和T2处理地下部分干物质积累量分别提高11.8%和3.0%,T3处理降低4.0%;T1、T2和T3处理地下部分干物质占比分别提高4.0%、...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优化匀播冬小麦的滴灌配置方式。【方法】以新冬22号为材料,在立体匀播方式下,采用双因素裂区试验,主区滴头间距,设20 cm(T1)和30 cm(T2)2个处理,副区毛管间距,设30 cm(D1)、40 cm(D2)、50 cm(D3)、60 cm(D4)、70 cm(D5)5个水平。研究滴头间距和毛管间距对匀播冬小麦土壤水分时空分布,根干质量、根系形态、产量形成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在适宜的滴头间距和毛管间距处T1D1、T1D2、T1D3和T2D1、T2D2有利于土壤水分,根干质量、根系形态、土壤含水量、水分利用效率及产量均保持较高水平,以T1D2表现最优;而...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膜下减量滴灌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评价出复播大豆高产稳产又能促进土壤有机碳积累的最佳膜下滴灌量。【方法】 于2019年,田间设置4 200 (W0)、3 780 (W1)、3 360 (W2)、2 940 (W3)、2 520 (W4)、2 100 (W5) m3/hm2 6个膜下滴灌量和未覆膜滴灌量4 200 m3/hm2处理 (CK),研究膜下不同滴灌量对复播大豆土壤CO2呼吸、土壤有机碳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结果】 覆膜条件下,不同测定时期各处理土壤中CO2排放速率基本表现为W2>W3>W4>W5>W1>W0,且W2和W3处理之间均无差异;土层0~ 30 cm的SOC、AOC、CPMI含量均随着滴灌量的增加呈现“先增后降”的趋势,均以W2或W3处理达到最大,其大豆产量以W3处理最高,为3 304.90 kg/hm2,较W0、W1、W2、W4、W5处理分别提高了7.45%、5.16%、0.77%、8.42%和18.68%。同等滴灌量条件下,覆膜W0处理的各指标均高于未覆膜CK处理。【结论】 复播大豆采取地膜覆盖且滴灌量为2 940~3 360 m3/hm2时可增加耕作层(0~30 cm)土壤SOC和AOC的含量,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不同土壤水分对设施茄子生长、产量、品质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为华北地区设施茄子精准节水灌溉和增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茄杂2号茄子品种为研究对象,以田间持水量(Field Capacity)为基准,分别设W1:土壤含水量为50%~55%FC,W2:土壤含水量为60%~65%FC,W3:土壤含水量为70%~75%FC,W4:土壤含水量为80%~85%FC,W5:土壤含水量为90%~95%FC 5个处理,每个处理3次重复,研究5种不同土壤水分对设施茄子生长、产量、品质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在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设施茄子的株高、茎粗随土壤含水量的增加呈现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设施茄子产量与灌水量呈二次函数关系Y((Y))=-3.202 1X2+1 278.5X-26 511(R2=0.994 3),W4处理产量最高,为101 029.91 kg/hm2;降...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不同配肥模式对滴灌棉花氮素吸收利用规律。【方法】 采用大田单因素随机区组方法,设置4种施肥方式,第1种为1/3时间施肥,1/3时间浇水,1/3时间施肥、第2种为1/2时间施肥,1/4时间浇水,1/4时间施肥、第3种为1/4时间施肥,1/4时间浇水,1/2时间施肥、第4种为1/4时间施肥,1/2时间浇水,1/4时间施肥,分别记为W1、W2、W3、W4。研究滴灌条件下不同配肥模式棉花全氮含量以及氮素在各器官中的分布积累特征。【结果】 (1)不同配肥模式下滴灌棉花植株平均全氮含量表现为W1>W2>W3>W4;(2)不同器官滴灌棉花全氮含量在表现为叶>花蕾>铃>茎;(3)不同配肥模式下滴灌棉花的氮肥农学利用率和氮肥偏生产力都表现为W1>W3>W2>W4【结论】 棉花氮素吸收利用和产量最高的N-W-N模式下,最优的配肥时段是W1(1/3时间浇水,1/3时间施肥,1/3时间浇水)处理。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新疆南疆地区水肥耦合对滴灌冬小麦生理生长及产量的影响。【方法】以新冬52号为供试材料,两因素裂区试验设计,设置灌水处理3个水平:W1(2 241m3/hm2)、W2(3 486m3/hm2)、W3(4 731m3/hm2);设置施肥处理(氮素)4个水平:N0(0 kg/hm2)、N1(135 kg/hm2)、N2(195 kg/hm2)、N3(255 kg/hm2),分析不同水氮组合对滴灌冬小麦株高、叶面积、光合特性(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细胞间隙CO2浓度(Ci)、产量及水氮利用效率的变化。【结果】(1)随着灌水量的增加或施N的增加, 新冬52号冬小麦的株高、叶面积、光合特性和产量呈现同步增加趋势;(2)但灌水量过少时(W1处理),增加N并不明显提高产量和光合性能;当灌水量提高到W2和W3水平后,株高、叶面积、光合特性和产量随着施N的增加呈现明显的增加趋势,表现出以水带肥的良好效果。 (3)在各处理中, W3N2(灌水4 731m3/hm2、施氮N195kg/hm2)的产量最大(8 570 kg/hm2),相对应的各项光合特性值也达到最大值; (4)W2N2处理(灌水3 486m3/hm2、施N195kg/hm2)的产量则处于次大值(8 465 kg/hm2),W2N2的光合特性值并非最大,但其N农学利用率达到最大值(16.69 kg/kg ),灌溉水生产效率也达到最大值(1.66 kg/m3 );(5)W2N2与W3N2相比,虽然产量减少了105 kg/hm2(减少1.2%),但灌水量减少了1 245 m3/h2(减少26.3%)、施肥量减少60 kg/hm2(减少23.53%)。【结论】灌水3 486 m3/hm2和氮肥195kg/hm2 的技术组合可作为新冬52号冬小麦的节本增效生产方案。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干旱胁迫对沙棘幼苗生长的影响,设置4个土壤含水量处理,分别是田间最大持水量的75%±5%(CK)、60%±5%(T1)、45%±5%(T2)、30%±5%(T3),对比分析各处理沙棘幼苗生长性状、光合参数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随着干旱程度的增加,沙棘幼苗株高、地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呈逐渐减小的趋势,在轻度干旱下影响较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随干旱程度的加重先升高后降低,说明在干旱胁迫下沙棘幼苗通过提高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以抵抗伤害,当伤害程度超过植物承受范围时其调节能力下降。沙棘幼苗可以在轻度干旱下正常生长;在育苗生产中,应使田间最大持水量保持在60%以上。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灌水频率和灌水量对黄瓜根系土壤水分分布及生长的影响,构建合理的日光温室滴灌技术体系。【方法】 以黄瓜品种黄乳4号为材料,在滴灌条件下设置1d(D1)、3d(D2)、5d(D3)3个灌水频率和W1(150 m3/667 m2)、W2(200 m3/667 m2)、W3(250 m3/667 m2)3个灌水量的田间试验,在生育期内测定黄瓜各项生长指标。【结果】 全生育期中,黄瓜耗水呈现初瓜期少,盛瓜期大,末瓜期少的规律;黄瓜株高、叶面积、果实干物质和产量随着灌水量的增大,均呈现增加趋势,随着灌水频率的增大,均呈现下降趋势,黄瓜产量在D3W3处理下达到最大,为11 380.1 kg/667 m2;灌溉水利用效率则随灌水量的增大呈现先增大后减小趋势且随灌水频率的增加逐渐降低,在D3W1处达最高,为67.21 kg/m3。黄瓜品质除可溶性固形物、果长、果径外,其他均随灌水量的增大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在中水灌溉时达最大。【结论】 D3W2(5d,200 m3/667 m2) 处理得分最高,表现为高产优质,且水分利用效率较高,为最佳滴灌频率和灌水量。  相似文献   

9.
为探明覆膜滴灌条件下优化水分管理对水稻光合特性及根系内源激素的影响,以‘T-43’(抗旱性)和‘新稻1号’(干旱敏感性)为试验材料,生育期内设8 670(W1)、10 200(W2)和12 000 m3/hm2(W3)3个灌水量处理,测定抽穗期和抽穗后20 d水稻叶片生长、光合荧光特性、根系内源激素、水分利用效率(WUEy)及籽粒产量等指标。结果表明,与W3处理相比,W1条件下2个水稻品种的比叶重(SLW)、叶面积指数(LAI)、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及净光合速率(Pn)均显著下降,根系脱落酸(ABA)含量均显著增加(P<0.05);W2条件下‘T-43’在抽穗期SLW和ABA含量较W3增加10%和90%,但高效叶面积率、叶绿素a和b含量、Pn、Tr、非光化学淬灭系...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究马铃薯对不同生育期干旱胁迫的响应,明确马铃薯各生育期的需水特性,本研究以马铃薯栽培品种华颂7号为试验材料,在大田遮雨棚下对马铃薯各生育期进行干旱胁迫处理,研究不同生育期干旱胁迫对马铃薯植株生长、干物质积累、块茎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幼苗期干旱胁迫处理(T1)后恢复灌水,相较于对照,成熟期马铃薯株高、根长、干物质积累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在产量和产量构成方面,幼苗期干旱胁迫处理后恢复灌水,大薯率较对照显著提高11.00个百分点、小薯率较对照显著降低10.34个百分点,块茎产量较对照显著增加31.34%。块茎形成期和块茎膨大期干旱胁迫处理(T2、T3)的块茎产量较CK显著下降58.41%和27.84%,T2处理的大薯率较对照显著降低了25.34个百分点,但T3处理的大薯率、中薯率、小薯率与对照相比无显著差异。相较于对照,淀粉积累期干旱胁迫处理(T4)对马铃薯单株干物质积累、块茎产量和产量构成影响不显著。因此,可对华颂7号在幼苗期进行适...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深松耕作下灌溉定额对新疆南疆滴灌棉田棉花生长发育及水分利用效率和产量的影响,优化新疆滴灌棉田灌水制度,为新疆南疆地区棉花生产实现高效用水,节水保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9年,深松40 cm条件下,设置2 400 m3/hm2(W1)、3 000 m3/hm2(W2)、3 600 m3/hm2(W3)和4 200 m3/hm2(W4)4个滴灌定额的田间试验,测定并分析不同滴灌定额对棉花生长发育、水分利用效率及产量的调节效应。【结果】深松40 cm条件下,棉花株高和叶面积指数均随灌溉定额的增加呈线性增大趋势,W3和W4处理株高与叶面积指数显著高于W1处理;灌溉定额的增加,促进生育后期生物量的形成,有利于产量提高,但灌溉定额过大,反而不利于生物量积累与产量形成,不同处理生物量累积表现为W3>W2>W4>W1的变化规律,且W3处理显著高于W1处理(P<0.05),分别较W1、W2和W4处理高出18.8%、9.6%和13.9%;增加灌溉定额,各生育期0~80 cm土层内土壤含水量均呈递增变化趋势,但灌溉量过大,容易造成水分下渗;对于产量性状而言,W3处理单株结铃数显著较W1处理增加10.9%,W2和W3处理籽棉产量显著高于W1和W4处理(P<0.05),W2处理分别较其他处理高出10.9%、0.6%和11.8%;水分利用效率随灌溉定额的增加显著降低(P<0.05),处理间均达到显著性差异。【结论】深松40 cm条件下,当灌溉定额在3 000~3 600 m3/hm2,更有利于促进棉花生长发育和干物质积累,能更好的平衡水分利用与产量的关系,利于产量形成。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等行距密植机采模式下不同耐旱性棉花品种冠层特性对滴水量的响应及作用机理,为干旱区棉花节水灌溉和耐旱性品种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用耐旱性强的品种新陆早22号和耐旱性弱的品种新陆早17号为试材,设亏缺滴灌(W1)、限量滴灌(W2)、常规滴灌(W3)处理,研究滴水量对耐旱性不同棉花品种棉花冠层结构、光分布、群体光合和呼吸速率以及产量的影响。【结果】 叶绿素含量(Chl)、群体光合(CAP)和呼吸速率(CR)随滴水量的增加呈显著上升趋势,在W3处理下表现为最大值,其中新陆早22号在盛花至盛铃后期上述参数在W2、W3条件下无显著差异,但均显著低于W1处理;冠层开度(DIFN)和冠层PAR透过率则随滴水量的增加呈下降趋势,各处理间均表现为W1>W2、W3;新陆早17号和新陆早22号分别在W3、W2处理下籽棉产量最高,W2处理下水分利用效率最高。品种间,新陆早22号的Chl、叶面积指数(LAI)、CAP和CR在盛花至吐絮期比新陆早17号高0.8%~10.5%、3.4%~15.0%、1.3%~16.7%、2.9%~22.9%,籽棉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比新陆早17号高8.9%、9.2%。籽棉产量与LAI、CAP、CR、Chl均呈正相关,与DIFN呈负相关。【结论】 在等行距密植条件下,根据棉花品种对水分的敏感性不同,灌水量控制在3 900~4 800 m3/hm2时,可以使棉花在生育中期维持较高的叶绿素含量和叶面积指数、适宜的冠层开度以及均匀的光分布,促进光合速率的提升,在不显著降低棉花产量的前提下提高水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3.
为探究利用小麦秸秆及浸提液对谷田杂草的化感作用。室内试验设置小麦秸秆浸提液1(T1)、2(T2)、10(T3)、100 g/L(T4)共4个处理和对照(CK1,0 g/L),测定对稗草(Echinochloa crusgalli(L.) Beauv)、反枝苋(Amaranthus retroflexus L.)、狗尾草(Setaria viridis(L.) Beauv)、藜(Chenopodium album L.)4种杂草种子发芽率、根长、芽长、发芽化感指数、根长化感指数、芽长化感指数、综合化感指数的影响;田间试验设置0(CK2)、2 250(W1)、4 500(W2)、9 000 kg/hm2(W3)4种小麦秸秆覆盖还田量,50%(P1)、70%(P2)、100%(P3)3种地膜覆盖遮光处理,测定4...  相似文献   

14.
目的土壤呼吸速率是反映生态系统对胁迫的敏感程度和响应模式的重要参数之一,生态恢复过程可引起土壤呼吸速率变化,研究地震灾区不同生态恢复方式的土壤呼吸动态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对准确认识灾害干扰区生态恢复过程中的区域性碳循环特征至关重要。方法选择干旱河谷气候区(汶川县威州镇)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绵竹市汉旺镇)的生态恢复示范区为研究区,以受损治理区(DTA)、自然恢复区(NRA)和未受损区(UA)为处理样地,于2015年9月至2016年9月,对土壤呼吸速率(Rs)、5 cm深土壤温度(T5)、5 cm深土壤湿度(W5)、近地面温度(T0)及近地面湿度(W0)进行动态监测,分析土壤呼吸的动态特征及其对土壤温度和水分的响应。结果(1)日尺度Rs最高值出现在11:00—15:00,最低值出现在10:00或18:00,在2个气候区总体上均表现为UA > DTA > NRA,且表现为明显的单峰曲线,具有一定的波动性;季节尺度Rs夏秋季最高,冬季最低,不同季节Rs总体上表现为UA > DTA > NRA。(2)干旱河谷气候区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土壤湿度分别 < 27%和 > 16%时,土壤呼吸主要受土壤温度调控;相对于单因素模型,Rs与T5和W5的双因素模型回归关系更好,T5和W5对Rs的解释量(R2)均有所提高且大于0.762。(3)干旱河谷气候区DTA、UA和NRA的温度敏感系数Q10分别为2.34、1.95、2.78,亚热带季风气候区Q10则分别为1.99、1.25、2.90,表现为NRA对土壤温度变化最为敏感。结论与UA比较,干旱河谷气候区DTA与NRA土壤呼吸速率分别降低41%和50%,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则分别降低21%和23%。   相似文献   

15.
分析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在不同旱直播方式下的表现,选择合适的播种方式,从而促进水稻生长发育,提高水稻产量。以辽宁省沈阳市辽中区北粳1705为研究对象,试验设置3种旱直播方式,即旱条播(T1)、旱穴播(T2)、旱撒播(T3),以机械水直播为对照,分析不同旱直播方式对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其他处理相比,T2处理的出苗率最高,出苗率由高到低依次为T2、T1、T3、CK;与其他处理相比,T2处理的总茎数及分蘖成穗率最大,T2处理的分蘖成穗率比CK处理高17.69%;与其他处理相比,T2处理的株高、穗粒数、穗数、单穗粒重、千粒重、结实率、理论产量、实际产量均最高。综合来看,旱穴播方式的水稻各性状表现最佳,能够达到促进水稻生长及提升水稻产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不同灌水量对旱稻(旱香1号)和水稻(粮香3号)的产量及生育特性的影响,为新疆旱稻种植的适宜灌溉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覆膜滴灌栽培模式,以旱稻和水稻为研究对象,水稻为对照,设置5个灌水量,分别为 375 mm(W1)、525 mm(W2)、675 mm(W3)、900 mm(W4)、1 125 mm(W5),研究滴灌覆膜下不同灌溉量对旱稻和水稻产量和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 不同灌水处理下,旱稻和水稻随灌水量减少生育期延迟、株高、叶面积指数、干物质量、产量、WUE等呈下降趋势。675 mm(W3)处理下旱稻产量及WUE显著提高,分别为4 506 kg/hm2、0.67;1 125 mm(W5)处理下水稻产量最高为7 485 kg/hm2,WUE为0.67。当灌水量大于675 mm后增加灌溉量旱稻产量无显著差异,且旱稻在 675 mm(W3)灌溉量时比水稻产量高60.45%、水分利用效率高61.19%。旱稻各灌溉下产量平均值比水稻高11.24%、水分利用效率高10%、节水22.2%。【结论】 新疆干旱区种植旱稻受水分限制小,在节约水资源、提高产量的同时,新疆旱稻种植的最优灌水量为675 mm。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光合有效辐射与土壤水分变化对芒萁Dicranopteris dichotoma光响应进程及原初光化学反应的影响,分析芒萁单优层片发育成因。  方法  设置不同光合有效辐射[轻度遮光(透光率为35.96%,L1),中度遮光(13.00%,L2)和高度遮光(4.75%,L3)]与土壤水分[充足水分(土壤相对含水量为75%~80%,W1),中度干旱(50%~55%,W2),重度干旱(25%~30%,W3)]双因素控制试验,并以全光处理为对照,比较分析盆栽芒萁光合特征参数和叶绿素荧光诱导动力学参数的变化特征。  结果  ①轻度遮光条件下,重度干旱显著降低了芒萁的净光合速率(Pn)、表观量子效率(YAQ)和最大净光合速率(Pmax),轻度遮光条件下充足水分(W1)和中度干旱(W2)的Pn大约比重度干旱(W3)和对照(ck)高34.4%~69.2%;②中度遮光和高度遮光条件下,各浇水处理间芒萁的Pn大致相近且略高于ck,光补偿点(LCP)和暗呼吸速率(Rd)差异不显著(P>0.05),增加遮光强度能够缓解水分亏缺对芒萁的光合特征参数的负面影响;③在相同水分处理条件下,随着遮光强度增加,芒萁的荧光参数呈现先增加后下降的变化特征。④轻度和中度遮光下重度干旱降低了芒萁的光合机构能力,高度遮光时,随着土壤水分的降低,盆栽芒萁叶片的电子传递效率(ψO)、电子传递量子产额(φEo)、能量流参数和光合性能指数(PIABS)均出现上升趋势,说明弱光环境下芒萁表现出明显的抗旱性。⑤遮光和干旱处理未对芒萁的PIABS和综合性能指数(PItotal)产生显著的抑制作用,说明芒萁的PSⅡ没有受到严重损害。  结论  因此,中度遮光+充足水分组合处理有利于盆栽芒萁积累光合产物,中度遮光与中度干旱下盆栽芒萁拥有最高的PSⅡ活性,盆栽芒萁对遮光和土壤水分变化的环境表现出较强的适应性。图3表3参38  相似文献   

18.
为了实现旱作区化肥减量增效的可行性,研究化肥配施有机肥对玉米生长及产量的影响。2019—2020年,以粮饲兼用玉米品种‘金凯5号’为供试材料,设不施肥(CK)、单施商品有机肥(T1)、单施化肥(T2常规用量)、化肥配施商品有机肥(T3)、化肥减量15%配施有机肥(T4)及化肥减量30%配施有机肥(T5)共6个处理。结果表明:2年各施肥处理与CK相比,施肥均能促进玉米生长,显著增加营养器官干物质累积量,提高玉米产量肥料农学效率与偏肥生产力,对生长与产量影响大小依次为:T3>T4>T5>T2>T1>CK。其中,化肥减量配施有机肥(T4、T5)与单施化肥(T2)相比,增加玉米株高0.24%~3.12%,穗位高增加0.28%~3.27%,叶面积指数增加2.36%~8.91%,不同生育...  相似文献   

19.
为探究适于喜树Camptotheca acuminata生长的最佳氮素水平和氮素形态,采用盆栽法,以2年生喜树实生苗为材料,以分析纯硫酸铵[(NH42SO4]、硝酸钾(KNO3)为氮肥,设置对照(ck)、铵态氮(NH4+-N)[T1(2.5 g·株-1)、T2(5.0 g·株-1)、T3(7.5 g·株-1)、T4(10.0 g·株-1)]和硝态氮(NO3--N)[W1(2.5 g·株-1)、W2(5.0 g·株-1)、W3(7.5 g·株-1),W4(10.0 g·株-1)]处理,研究不同水平铵态氮和硝态氮施肥对喜树生长生理特性、叶绿素荧光参数及光系统Ⅱ核心复合体叶绿体相关基因(psbA,psbB,psbC和RbcL)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从整个生育期看,与ck相比,合理增施(T1~T3,W1~W3)铵态氮和硝态氮显著促进了喜树的生长发育、叶绿素合成、叶绿素荧光特性及叶绿体相关基因的表达(P < 0.05)。本试验条件下,T3和W3施肥处理效果最佳(P < 0.05),且W3优于T3(P < 0.05),认为喜树属于喜硝植物;高氮T4和W4处理下处理后期(处理60~105 d),喜树叶片受到明显的光抑制(P < 0.05),表明高氮不利于植物光合特性的提高。适当增加铵态氮和硝态氮可以显著促进喜树的生长和光合效率;喜树在7.5 g·株-1的铵态氮和硝态氮施氮量下生长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20.
水氮是影响作物生长的两个重要因素,在设施农业中,广大农户为了追求高产而进行盲目地灌水和施肥,导致产量减少、品质下降、土壤盐碱化、地力破坏等问题。本文针对杭嘉湖地区温室甜瓜灌水和施肥不合理的问题,采用膜下滴灌施肥技术,研究不同水氮输入量对温室甜瓜干物质累积量与养分吸收分配、产量及品质的影响,为温室甜瓜优质高产及水肥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根据温室内小型气象站数据,采用彭曼-蒙特斯(Penman-Monteith)修正公式计算作物需水量(ETc),设置ETc的60%(W1)、ETc的80%(W2)、ETc的100%(W3)3个水分水平和70(N1)、105(N2)、140 kg·hm-2(N3)3个氮素水平,另设传统沟灌施肥CK(ETc,140 kg·hm-2)为对照,共10个处理,应用完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与传统沟灌施肥(CK)相比,滴灌施肥下W3N3处理的甜瓜叶片净光合速率和叶绿素含量分别增加了52.3%和39.0%。成熟期干物质增加了40.96 g,增幅为39%。整株氮、磷、钾累积量分别增加了75.40%、88.20%、67.08%;产量增加了6.78 t·hm-2,增幅为35.27%。滴灌条件下,提高灌水和施氮均能够显著提高光合作用效率,增加干物质累积量和养分吸收量,进而提高产量。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甜瓜品质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其中综合主成分能够反映出全部品质指标的91.27%,综合评价最高的处理为中水中氮(W2N2)。温室甜瓜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能够达到提质增产和水肥高效利用的目的,滴灌施肥条件下,施氮量为N3(140 kg·hm-2),灌水量为W3(1.0 ETc)时,甜瓜干物质累积量、养分吸收量和产量均为最高。当同时追求产量和肥料利用效率时,高水中氮(W3N2)处理能获得较高的产量和氮肥偏生产力;当追求甜瓜品质和水分利用率时,中水中氮(W2N2)处理能获得最大的VC、可溶性糖、可溶性固形物和较高的水分利用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