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主要分析GHR、GHRH、GHRHR基因的多态性,以及其与小尾寒羊肉质性状的关联,以期为优质绵羊新品种培育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采用PCR技术,检测小尾寒羊群体中GHR、GHRH和GHRHR基因的多态性,利用SPSS软件分析以上3种基因的不同基因型与肉质性状的关联性。结果表明,GHR与GHRHR共有3种基因型,分别为II、ID、DD,而GHRH基因仅检测到2种基因型,分别为II、DD。GHR基因中II基因型频率最高,为0.625,ID的基因型频率为0.313,DD的基因型频率最低,为0.063;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283,处于中度多态性(0.25≤PIC<0.50);小尾寒羊GHR基因的DD基因型肉质的色泽显著低于ID、II基因型(P<0.05)。GHRHR基因中II基因型频率最高,为0.687 5,DD基因型频率最低,为0.062 5,ID基因型频率为0.2500;多态信息含量为0.258,处于中度多态性(0.25≤PIC<0.50);GHRHR基因的DD基因型的剪切力显著高于ID、II基因型(P<0.05)。GHRH基因中DD基因型频率最低,为0.43...  相似文献   

2.
为寻找同羊中与生长性状相关的分子标记,试验对ETAA1基因InDel的多态性与同羊生长性状进行了关联分析.以166只无亲缘关系的同羊为研究对象,通过Ensembl数据库筛选ETAA1基因潜在的InDel位点,利用PCR和琼脂糖凝胶电泳对筛选到的InDel位点进行检测和分型后,进一步对InDel位点不同基因型的同羊生长性状进行关联分析.结果 显示,位于绵羊3号染色体的ETAA1基因第1内含子存在一个插入12 bp的InDel突变;根据插入的类型,可以分为II,DD和ID 3种基因型;检测出的InDel位点多态性对同羊公羊臀端高有显著影响,该位点Ⅱ基因型个体臀端高显著高于ID型与DD型(P<0.05).因此,可以把ETAA1基因此位点InDel多态作为同羊臀端高性状选择的候选分子标记.  相似文献   

3.
【目的】以秦川牛糖原磷酸化酶基因PYGM为候选基因,研究其在秦川牛生长和胴体性状形成中的作用。【方法】以300头(24±2)月龄纯种秦川牛为试验材料,通过DNA测序和PCR-RFLP技术,研究PYGM基因的多态性对秦川牛个体宰前活体质量、胴体质量、体高、体斜长和屠宰率共5个性状的影响;运用RT-PCR技术分析PYGM基因在秦川牛成体和4~5月龄胎牛2个阶段的肺脏、心脏、肝脏、舌、背最长肌及脾脏6种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半定量RT-PCR检测结果显示,PYGM基因在秦川牛胎儿和成年时期的心脏、舌及背最长肌组织中的表达量均显著高于其他组织。并在该基因中筛查到了2个新的单核苷酸变异(SNP)位点,分别为PYGM内含子1上的C→T突变和内含子6中的C→G突变。群体多态性分析结果表明,秦川牛群体在这2个位点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并且处于中度多态。2个SNP位点中A和C等位基因为优势等位基因,SNP 1位点上AA和AB基因型个体的宰前活体质量和胴体质量显著高于纯合的BB基因型个体;SNP 2位点上CC基因型个体的体高显著高于DD基因型个体。【结论】PYGM基因可以作为秦川牛品种改良中与肌肉生长相关的候选基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陕北白绒山羊激素敏感脂酶(Hormone sensitive lipase,HSL)基因外显子1的SNP遗传多态性及其与产绒、胴体和生长性状的相关关系,为陕北白绒山羊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测定168只陕北白绒山羊部分生长、胴体指标。利用PCR-SSCP技术分析HSL基因外显子1的SNP遗传多态性。【结果】陕北白绒山羊HSL基因外显子1有AB和AA 2种基因型,在群体中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AB与AA基因型个体的绒长差异极显著(P<0.01),体高和背膘厚差异显著(P<0.05),其他性状均无显著差异;AB基因型个体初生重、断奶重、绒长、周岁重、体高、体长、管围、背膘厚大于AA基因型,但AA基因型个体毛长、产绒量、胸围、眼肌面积大于AB基因型。【结论】陕北白绒山羊HSL基因外显子1具有多态性,该基因可能是陕北白绒山羊产绒及胴体性状的主效基因,或者与控制这些性状的主效基因相连锁。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秦川牛脂联素基因第2外显子的多态性及其与部分产肉性状的关系。【方法】以405头24月龄的秦川牛为研究对象,利用PCR-SSCP和测序技术对其脂联素基因第2外显子的多态性进行检测,并对发现的多态位点与秦川牛产肉性状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秦川牛脂联素基因第2外显子存在AA、AB和BB 3种基因型,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696,0.207和0.097;等位基因A和B的基因频率分别为0.799和0.201。BB基因型个体在64 bp处发生了G→C突变,导致22位的谷氨酸(GAA)转变为谷氨酰胺(CAA)。胸围、宰前活质量、胴体质量、背膘厚和眼肌面积等指标,AA型个体显著高于AB型(P<0.05);AA型个体腿臀围显著高于AB型(P<0.05),极显著高于BB型(P<0.01)。【结论】脂联素基因第2外显子可能是影响秦川牛产肉性能的主效数量性状座位或与之紧密连锁,可作为秦川牛产肉性状的辅助选择标记。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GH基因与绵羊的生长发育性能的关系,采用PCR-RFLP的方法分析了GH基因内含子Ⅱ的PvuⅡ位点在5个绵羊群体中的多态性,并与绵羊体质量和体尺等性状进行了关联分析。结果表明:GH基因内含子Ⅱ的PvuⅡ位点在5个绵羊中检测到两种基因型即AB基因型(264 bp/429 bp/693 bp)和BB基因型(264 bp/429 bp)。大尾寒羊、小尾寒羊、豫西脂尾羊、湖羊、杜泊羊的AB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786、0.750、0.424、0.471、0.459,BB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214、0.250、0.576、0.529、0.541。湖羊的GH基因内含子Ⅱ的PvuⅡ位点显著偏离Hardy-Weinbery平衡状态(P<0.05),小尾寒羊、豫西脂尾羊、杜泊羊的GH基因内含子Ⅱ的的PvuⅡ位点极显著偏离Hardy-Weinbery平衡状态(P<0.01)。关联分析表明,AB基因型绵羊的体质量、体长、胸宽、臀端高、管围、尻高、颈长等指标显著大于BB基因型绵羊(P<0.05)。研究表明,GH基因内含子Ⅱ的PvuⅡ位点对绵羊的生长发育性能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7.
为探索生长激素受体(GHR)基因在中国黄牛不同群体中的变异以及GHR基因作为影响牛肉质性状候选基因的可能性,采用PCR-SSCP技术对雷琼牛、云南高峰牛、BMY牛及中国西门塔尔牛共367头个体GHR基因部分外显子遗传变异进行检测,分析群体遗传特征,并运用SPSS17.0软件中GLM模型分析所检测的遗传变异与中国西门塔尔牛部分肉质性状的关联性。结果表明:在GHR基因DNA序列中发现T229C多态位点,雷琼牛群体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其他群体偏离平衡。对GHR基因T229C位点与胴体性状关系分析表明:该位点对肌肉生长性状效应显著,对宰前活重、胴体重、屠宰率、胴体产肉率、净肉率、肉骨比、头与蹄重、脂肪覆盖率也有显著影响。结果提示GHR基因可作为牛屠宰及肉质性状的候选基因。  相似文献   

8.
【目的】转录组候选基因纤维连接蛋白1(Fibronectin 1,FN1)对于骨分化、骨形成和骨细胞迁移起关键作用。对FN1基因预测突变位点进行DNA池检测,并与山羊生长性状进行关联分析,以期为山羊的遗传育种和性状改良提供分子标记。【方法】利用DNA池检测和PCR-RFLP技术,分析福清山羊、努比亚黑山羊和简阳大耳羊中FN1基因的7个预测突变位点的遗传多态性,并与其生长性状进行关联分析。【结果】通过DNA池检测和PCRRFLP发现,7个预测位点中只有Del66652位点存在多态性,且在3个山羊群体中都只存在Ⅱ和ID基因型,都不处于哈迪温伯格平衡(P>0.05),多态性信息含量小于0.25。关联分析发现,努比亚黑山羊ID基因型个体的管围显著优于Ⅱ基因型(P<0.05),ID基因型的胸围指数极显著优于Ⅱ基因型(P<0.01)。简阳大耳羊ID基因型个体的胸围指数和管围指数显著优于Ⅱ基因型(P<0.05)。【结论】Del66652位点与努比亚山羊和简阳大耳羊的生长性状显著相关,且ID基因型为优势基因型。Del66652位点可作为影响山羊生长性状的分子标记位点,为提高山羊...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GH基因与绵羊的生长发育性能的关系,采用PCR-RFLP的方法分析了GH基因内含子Ⅱ的PvuⅡ位点在5个绵羊群体中的多态性,并与绵羊体质量和体尺等性状进行了关联分析。结果表明:GH基因内含子Ⅱ的PvuⅡ位点在5个绵羊中检测到两种基因型即AB基因型(264 bp/429 bp/693 bp)和BB基因型(264 bp/429 bp)。大尾寒羊、小尾寒羊、豫西脂尾羊、湖羊、杜泊羊的AB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786、0.750、0.424、0.471、0.459,BB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214、0.250、0.576、0.529、0.541。湖羊的GH基因内含子Ⅱ的PvuⅡ位点显著偏离Hardy-Weinbery平衡状态(P0.05),小尾寒羊、豫西脂尾羊、杜泊羊的GH基因内含子Ⅱ的的PvuⅡ位点极显著偏离Hardy-Weinbery平衡状态(P0.01)。关联分析表明,AB基因型绵羊的体质量、体长、胸宽、臀端高、管围、尻高、颈长等指标显著大于BB基因型绵羊(P0.05)。研究表明,GH基因内含子Ⅱ的PvuⅡ位点对绵羊的生长发育性能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0.
从分子遗传学角度出发,在鸭THRSPα已获基因全长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突变位点,将部分突变位点在随机群体中的多态性与肉鸭随机群体各性状进行关联分析。结果表明,8bp插入缺失位点缺失型纯合子DD型个体数极少,但DD型个体的腹脂重和腹脂率显著低于II和ID型个体;SacI位点无AA基因型,该位点与皮下脂肪厚性状有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生长激素受体(GHR)和生长分化因子9(GDF9)基因多态性与内蒙古白绒山羊生产性状的相关性。【方法】采集452只阿拉善品系内蒙古白绒山羊雌性个体(其中包括382只18月龄左右的育成羊和70只36月龄左右的成年羊)的耳组织并测定其体质量和体尺数据。提取试验羊耳组织的DNA,通过InDel分型和琼脂糖凝胶电泳技术鉴定出452只内蒙古白绒山羊GHR和GDF9基因的多态性,利用SPSS 23.0分析软件探讨其与生产性状的相关性。【结果】在内蒙古白绒山羊GHR基因第1内含子中检测到9-bp插入缺失标记(InDel)位点(NC_022312:g.42801_42809delCTGTGGCAT),该位点属于低度多态(PIC0.25)且处于哈代-温伯格平衡状态(P0.05);在GDF9基因3′调控区检测到12-bp InDel位点(NC_022299.1:g.66028950insTACTTTCAACAA),该位点属于中度多态(0.25PIC0.50)且处于哈代-温伯格非平衡状态(P0.05),2个InDel位点均存在纯合插入型、杂合型和纯合缺失型3种基因型。在育成羊中,GHR基因第1内含子中9-bp InDel位点纯合插入基因型个体体质量、体长、胸围和胸宽均值显著大于杂合基因型个体(P0.05);在成年羊中该位点两种基因型间各生长指标差异不显著(P0.05)。在育成羊中,GDF9基因3′调控区12-bp InDel位点杂合基因型和纯合缺失基因型个体体质量、体高和胸围均值极显著大于纯合插入基因型(P0.01);在成年羊中,GDF9基因该InDel位点纯合插入基因型个体体质量、胸围和管围均值显著大于纯合缺失基因型(P0.05)。【结论】GDF9基因3′调控区12-bp InDel位点和GHR基因第1内含子中9-bp InDel位点多态性与内蒙古白绒山羊体质量和部分生长性状具有显著或极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猪GHR基因两个SNPs位点多态性与其生长性状的相关性,为保护广西巴马小型猪的遗传资源及推进猪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的发展奠定基础.[方法]采用PCR-RFLP和错配PCR-RFLP(CRS-PCR-RFLP)检测巴马小型猪×长白猪杂交F2代(简称巴×长F2代)资源家系中猪GHR基因G1248A和A1801G两个SNPs位点的多态性,并对其相关生长性状进行关联分析.[结果]猪GHR基因G1248A和A1801G两个SNPs位点在巴×长F2代资源家系中均表现出AA、AG和GG 3种基因型.G1248A位点对巴×长F2代生长性状的影响表现为:除2月龄GG基因型个体的胸围尺寸显著大于AA、AG基因型个体(P<0.05,下同),4月龄GG基因型个体的体重显著高于AA、AG基因型个体外,其他月龄的相关生长性状在不同基因型个体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下同).A1801G位点对巴×长F2代生长性状的影响表现为:除1和6月龄GG基因型个体的体高显著低于AA、AG基因型个体,3和6月龄GG基因型个体的胸围尺寸显著大于AA、AG基因型个体外,其他月龄的相关生长性状在不同基因型个体间差异也不显著.[结论]猪GHR基因G1248A位点的G等位基因对个体体重、胸围有正选择作用,而A1801G位点的G等位基因对个体体高有负选择作用,对个体胸围有正选择作用,均可作为猪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的遗传选择标记.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猪HGD基因第14外显子单核苷酸多态性对猪胴体和肉质性状的遗传效应。【方法】以金华×皮特兰资源家系F2代猪为研究材料,用PCR-SSCP方法检测猪HGD基因第14外显子的多态片段,并分析了猪HGD基因型间胴体和肉质性状的差异。【结果】发现了3种基因型(CC、CT和TT)。对纯合子个体测序检测发现,在猪HGD基因第14外显子序列EF011080 143 bp处存在C→T的单核苷酸变异,这一变异导致相应的蛋白质序列中脯氨酸(Pro)到丝氨酸(Ser)的替换。在试验猪群中,等位基因C的频率比等位基因T高,为78.3%;CC基因型个体占多数,达67.3%;适合性χ2检验表明,该座位在金华×皮特兰资源家系F2代猪群体中处于非遗传平衡状态。CT基因型猪腿臀重分别较CC和TT基因型猪高0.33和0.45 kg(P<0.05);CT基因型猪臀背膘厚、眼肌面积、肌肉粗蛋白含量和眼肌电导率分别较CC基因型猪高0.31 cm,3.29 cm2,0.73%和1.38(P<0.05);CT基因型猪的眼肌pH45、腿臀肌肉pH45和腿臀肌温度分别较CC基因型猪低0.26,0.23和1.21℃(P<0.05)。【结论】HGD基因可能是影响猪胴体、肉质性状的主效基因或与主效基因紧密连锁的标记基因。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寻找可用于标记辅助选择的分子标记,为延边黄牛分子生物学选种提供依据。[方法]以46头纯种延边黄牛血样为试材,利用PCR-SSCP技术对GHR基因的第8外显子进行检测并测序,检测了延边黄牛群体内GHR的遗传变异。[结果]对扩增产物进行的SSCP检测发现,有3种基因型,分别为AA、BB、AB,其中AA、BB为纯合子,AB为杂合子。以AA和BB个体为样本的测序分析发现,有一个新多态性位点。GHR基因多态位点遗传分析表明,AA型个体较多,AB型和BB型个体较少。GHR基因的AA基因型效应在部分生长性状上优于其他基因型,差异达到显著水平。[结论]研究提示,GHR基因有可能作为延边黄牛生长性状的候选基因;在育种时应结合多个基因位点才能达到有效选育目的。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以东北农业大学高、低腹脂双向选择品系第9世代肉仔鸡为试验材料,利用PCR-RFLP法对鸡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基因进行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检测,分析该基因多态性与鸡生长和胴体组成性状的关系。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该基因c.*822G>A突变位点不同基因型对肉仔鸡5周龄、7周龄体重和屠体重有显著影响(P<0.05),对出生重、1周龄和3周龄体重有一定的影响(P<0.2)。AA基因型个体的5周龄、7周龄体重和屠体重显著高于AG和GG基因型个体(P<0.05)。本研究首次推测I-FABP基因可能是影响鸡体重的主效基因或与影响该性状的主效基因紧密连锁。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宁夏六盘山区黄牛杂交改良群体生长激素受体(GHR)基因的多态性进行分析,为宁夏黄牛杂交改良选育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PCR-RFLP),对该群体70个个体的GHR基因多态性进行检测。[结果]扩增出338bp的目的片段,PCR产物被限制性内切酶AluI消化后表现出多态性,其中AA基因型频率为75.71%;BB基因型频率为24.29%。[结论]共检测到AA和BB2种基因型,六盘山区黄牛杂交改良群体GHR基因具有多态性。  相似文献   

17.
张春珍  李聚才  杨易  于建勇 《安徽农业科学》2011,(13):7854-7856,7889
[目的]对宁夏六盘山区黄牛杂交改良群体生长激素受体(GHR)基因的多态性进行分析,为宁夏黄牛杂交改良选育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PCR-RFLP)对该群体70个个体的GHR基因多态性进行检测。[结果]扩增出了338 bp的目的片段,PCR产物被限制性内切酶AluI消化后表现出多态性,其中AA基因型频率为75.71%;BB基因型频率为24.29%。[结论]共检测到AA和BB 2种基因型,六盘山区黄牛杂交改良群体GHR基因具有多态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绵羊(Ovis aries)RFXANK基因多态性及其与肉用性状之间的关系,为优质肉羊育种提供有效的分子遗传标记。【方法】采用液相捕获技术测定杜泊羊(D)、小尾寒羊(XH)和滩羊(T)3组91头羊,通过液相捕获技术获取RFXANK的突变位点,并从中选出3个多态位点(rs160009883、rs420498050、rs405773959)。针对筛选出的位点,采用飞行质谱检测技术对杜滩寒三元杂交羊(DTH)、杜泊羊、小尾寒羊和滩羊共30只进行遗传分型,并与其肉用性状进行关联分析。【结果】rs160009883位点AA基因型宰前活重、胴体重、净肉重极显著高于CC基因型(P<0.01),AA基因型净肉率显著高于CC基因型(P<0.05),CA基因型净肉重显著高于CC基因型,AA、CA基因型胸围显著高于CC基因型;rs420498050和rs405773959位点AA基因型宰前活重、屠宰率、净肉重、胴体重、净肉率极显著高于GG基因型,AA基因型胸围、背膘厚显著高于GG基因型;3个位点不同基因型与GR值、肌纤维直径、肌纤维密度、蛋白质、肌苷酸、丙氨酸和缬氨酸均呈显著相关,与...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催乳素受体(prolactin receptor, PRLR)基因InDel突变对绒山羊种群生长特性的影响。[方法]以陕北白绒山羊为研究对象,采用PCR扩增和测序技术法检测分析陕北白绒山羊PRLR基因的多态性,利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法分析PRLR基因不同基因型与陕北白绒山羊生长性状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在所检测的1 176只陕北白绒山羊群体中,PRLR基因第2内含子存在1个16 bp InDel突变,形成了纯合插入型(II)、杂合型(ID)与纯合缺失型(DD)3种基因型;在育成羊群体中,该InDel突变与生长性状无显著关联(P>0.05),在成年羊群体中,InDel突变与管围性状显著相关(P<0.05);在育成羊和成年羊全部群体中,InDel突变仍与管围性状显著相关(P<0.05)。[结论]PRLR基因16 bp InDel突变可能会对陕北白绒山羊生长发育产生显著影响,该位点可作为陕北白绒山羊辅助育种的候选分子标记。  相似文献   

20.
通过PCR-SSCP技术检测了大通牦牛IGF-I基因的遗传多态性,对具有SSCP多态性的片段进行克隆和测序,找出等位基因的多态位点,将该位点多态性与大通牦牛生长性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PCR-SSCP检测到大通牦牛具有AA、AB、BB 3种基因型,A(B)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0.902 8(0.097 2);对IGF-I基因第1内含子进行序列比对,发现一处单碱基C的缺失/插入,造成了该位点多态性的出现;6月龄和12月龄基因型为AA的大通牦牛的体质量和体斜长最小二乘均值显著高于AB和BB基因型(P<0.05);18月龄基因型为AB的大通牦牛的体高最小二乘均值显著高于BB型(P<0.05),说明大通牦牛品种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生长性状有高于AB和BB基因型的趋势,可以作为大通牦牛品种选育的目标基因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