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太原市绕城高速公路路域土壤特性与重金属污染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揭示高速公路路域内部不同功能区强烈人为活动对土壤环境质量的影响,以太原市绕城高速路域内不同功能区为研究对象,于各功能区内随机布点,采集表层土壤样品72个,并对其土壤剖面结构、土壤pH值、土壤质地、土壤有机质、土壤重金属元素含量等理化性质和分布规律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路域内土壤母质来源复杂,剖面层次混乱,土壤反应偏碱性、粗粒化、有机质含量升高和表聚现象较明显.路域土壤重金属污染较为严重,不同功能区的污染元素和污染程度有显著差异.综合污染程度以绿化带含量最高,依次为中央隔离带、互通、路堤边坡、路堑边坡、自然坡.路域土壤的随机空间变异十分突出,无论是土壤性质还是重金属污染积累都如此.路域中存在一些高度污染的区域,必须予以密切关注.  相似文献   

2.
汽车尾气会给高速公路路域环境带来一定程度的硫(S)、铅(Pb)污染,而绿化树木可通过吸收作用从而有效降低这些污染物在空气中的含量,目前这方面的研究较少。对山东省高速公路路侧主要绿化树木叶片S、P质量分数的研究表明,I107杨树(Populus Linn.)叶片S、Pb质量分数与高速公路车流量呈显著正相关。I107杨树叶片S、Pb质量分数对高速公路路域环境污染具有一定指示作用,不同路段杨树叶片的S、Pb质量分数存在明显差异,济青高速公路路侧杨树叶片的S、Pb质量分数最高,其次是京沪高速,最低的是日东高速。I107杨和龙柏对S污染物的吸收能力较强,其次是垂柳(Salix babylonica L.),较差的是紫叶李(Prunus cerasifera cv.Pissardii.)、大叶女贞(Ligustrum lucidumAit)和雪松(Cedrus deodara(Roxb.)Loud);而I107杨和紫叶李对Pb的吸收能力较强。  相似文献   

3.
融雪剂在路域土壤中的累积、扩散及其对土壤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我国吉林省多条常年使用融雪剂的高速公路为对象,研究了融雪剂成分在路域土壤中的累积、扩散及其对土壤相关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道路使用氯盐型融雪剂后,路域土壤表层(0-20cm)的酸碱性、电导率及盐分离子的组成均有明显变化,总体呈电导率增加.Na~+、Cl~-的含量及比例上升的趋势,其中以道路隔离带土壤的变化量最为显著,并已表现出明显的盐化及钠质化趋势.(2)融雪剂对当地路域土壤的影响范围为距路基3m范围内,在此范围内土壤电导率及主要盐分离子Na~+、Cl~-的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土壤.各离子成分在土壤剖面的迁移、分布无明显规律性,其原因主要与土壤本身的理化特性及环境条件如降雨量等因素有关.(3)融雪剂成分在路域土壤中的大量蓄积改变了土壤的自然物质组成,其中Na~+、Cl~-的累积是影响土壤理化性质的主要因子,一方面其含量的增加可引发土壤的盐化、酸化、钠质化以及土壤结构的破坏.同时,Na~+浓度的提高也加大了其余养分离子置换流失的可能,成为影响植物正常生长、降低土壤肥力和增加环境风险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山东省高速公路两侧土壤的铅污染及绿化带的防护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汽车尾气会对高速公路两侧土壤和绿化树木带来一定程度的Pb污染,而两侧的绿化带可对Pb污染起到防护作用,目前这方面的研究还很少。本文对山东省5条主要高速公路两侧土壤和绿化树木叶片Pb含量进行取样测定,研究了山东省高速公路两侧Pb污染现状,并对不同模式绿化林带对公路Pb污染的防护作用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山东省高速公路两侧土壤存在一定程度的Pb污染,主要集中在路侧50 m范围内;高速公路Pb污染与车流量之间呈显著正相关,车流量对Pb污染有一定指示作用;高速公路Pb污染也明显增加了绿化带内侧树木叶片的Pb含量,车流量较大的公路对树木的污染也越重;在不同绿化模式下,两侧林带对公路Pb污染的防护作用存在较大差别,宽度过大的林带并不是防护Pb污染的理想措施。  相似文献   

5.
道路运行会对路域土壤和植被产生间接的破坏,采用样方法对国道213合作市郊段路域小型取土区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人为干扰对路域生态环境造成了明显的破坏,路域人为取土区植被和土壤在自然状态下的整体修复情况一般。受地表径流影响,取土区中央土壤肥力自然修复较好,坡面土壤肥力自然修复较差。由于取土区中央特殊的生长环境,植被自然修复状况一般,植物种类与对照区明显不同;在土壤肥力和修复时间的双重作用下,坡面植被自然修复结果较差。因此,建议加强环保宣传,制定路域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及时对干扰区进行人工修复。  相似文献   

6.
宝牛高速公路路域植被恢复效果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高速公路路域植被恢复效果,以宝牛高速公路路域植被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了路基、路堑、路肩平台、渣场和取弃土场5种不同位置的植被群落特征、多样性及草本植物地上生物量等恢复情况。结果表明:(1)宝牛高速公路路域的植物种类较为丰富,而且极大部分植物种是自然入侵的乡土植物,各位置的植物种生活型都以草本植物为主,该路域植被恢复还处于初期阶段。(2)不同路域位置的丰富度表现为自然>路肩平台>渣场=取弃土场>路基>路堑,从Shannon-Weiner指数、Simpson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来看,路域植被之间以及和自然植被之间的变化都不显著。(3)在路基护坡中,拱形骨架护坡模式的植被恢复效果较好;路堑护坡中,效果最好的是土工格室护坡。(4)对于渣场而言,建议人工种植苜蓿提高土壤肥力,并且在恢复植被前尽量覆土,从而为植被生长提供较好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7.
高速公路路域土壤质量退化演变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由于道路建设,原有土壤被扰动,形成了一种新的人为土-路域土壤。文章对路域土壤的成因和特点进行了阐述,并以呼集高速公路卓资段的实例来说明路域土壤的特点。研究分析了路域土壤的理化特性,土壤污染特征。结果表明:路域土壤形成过程中,土壤的粉沙粘粒含量、有机质和养分含量趋于下降、pH值趋于升高;土壤理化性质的恶化是土壤粉沙粘粒和有机质被道路建设所影响的结果,进而造成土壤粗粒化,并且路域内部有潜在土壤污染的可能.  相似文献   

8.
我国高速公路建设取得巨大成绩,至2007年我国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5.3万km。高速公路在促进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一定程度的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本文分析了高速公路对环境污染的表现形式,提出高速公路发展的循环经济原则、综合效应原则、最小破坏原则、景观效应原则等4项环境友好原则,并且阐明了在设计、施工、营运等环节的措施。  相似文献   

9.
高速公路作为建设类线性工程,路线较长,经常跨越不同地貌类型区,造成的人为水土流失严重,做好水土保持防护对于保护生态环境极为重要。对我省三条高速公路水土保持防护措施实施情况的调查表明,目前存在问题较多,在分析其原因的基础上,结合山西实际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0.
青藏高原地区典型公路路域水环境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阐明青藏高原地区公路路域水环境特征及影响因素,为青藏高速公路建设及水环境保护措施提供理论基础及科学依据。[方法]基于2015年6—7月对共玉公路(青海省共和县至玉树县)和青藏公路(格尔木市至拉萨市)路域水环境测试结果,对青藏高原地区公路路域水环境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经T检验,青藏高原地区公路路域径流污染具有显著性差异,各水质指标存在不同程度的变异性,变异系数(Cv)变化范围为11%~396%,表明不同径流水体污染物因所处位置不同而有所差异;对比了典型路域水环境特征,新建公路(共玉公路)的水环境质量好于运营期公路(青藏公路),高速公路运营后对路域水环境影响明显;对不同径流水体进行了Person检验。结果显示,悬浮物(SS)与其他水质参数之间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相关性,说明SS不仅是青藏高原地区路域径流污染的主要污染物,且是其他污染物(重金属和化学需氧量COD)的载体。[结论]路面径流是路域水环境污染的重灾区,对降雨径流进行收集处理及采用新型的路面,布置径流处理措施,将有效地降低路域水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