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采用投喂鸡粪浆的方法培养轮虫,并与5种微藻培养轮虫的脂肪酸组成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鸡粪轮虫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HUFA含量达25.9%,仅次于小球藻轮虫和新月菱形藻轮虫,EPA和DHA的含量分别为11.2%和4.4%;在5种微藻培养的轮虫中,用小球藻、新月菱形藻和球等鞭金藻培养的轮虫营养价值较高,而用微绿球藻和衣藻培养的轮虫营养价值相对较低;轮虫的脂肪酸组成受饵料影响显著,但又不完全取决于饵料。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藻粉作为轮虫培育饵料的可行性,研究了两种藻粉(螺旋藻粉、小球藻粉)分别与微藻蛋白核小球藻、斜生栅藻按一定比例搭配投喂萼花臂尾轮虫的饵料效果。结果表明,用藻粉和微藻适当比例搭配投喂轮虫其效果接近或超过单一用微藻在最适密度下的培养效果;两种微藻中又以蛋白核小球藻与藻粉按4∶1比例搭配对轮虫的饵料效果更好;螺旋藻粉和小球藻粉之间的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3.
海产饵用微藻固定化保种技术↑(*)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12种海产饵料微藻固定化保种培养试验的结果表明,除了隐藻门的波海红胞藻固定化后未见生长,蓝藻门的聚球藻红色品系生长缓慢,存活时间低于3个月外,其他象等鞭金藻3011、旋鞭巴夫藻、牟氏角刺藻、绿色杜氏藻和盐泽螺旋藻等存活时间均在1年以上。将固定化的藻种存放在4℃左右的冰箱中,微型小球藻、朱氏四片藻、浅色紫球藻、三角褐指藻和双点舟形藻等的存活时间可达2年左右。微藻固定化后的生长和存活时间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取5000 mL灭菌后的凡纳滨对虾养殖尾水于5000 mL高压灭菌的烧杯中,分为10组,分别为蛋白核小球藻组(C1)、蛋白核小球藻+大型溞组(C2)、衣藻组(C3)、衣藻+大型溞组(C4)、隐藻组(C5)、隐藻+大型溞组(C6)、蛋白核小球藻+衣藻组(C7)、蛋白核小球藻+衣藻+大型溞组(C8)、衣藻+隐藻组(C9)、衣藻+隐藻+大型溞组(C10),每个处理组设3个平行。各藻种原始藻液25 mL,接种初始密度为1×10^( 8) 个/mL,大型溞密度为1个/L。试验烧杯置于25 ℃、3000lx和14L∶10D光暗比的培养箱内常规培养。每间隔3 d的10:00测定溶液的pH、溶解氧、总氮、氨氮、硝态氮、亚硝态氮、总磷和叶绿素a等水质指标,研究不同藻—溞组合系统对凡纳滨对虾养殖水体净化效果及其生长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各处理组藻类及大型溞均可正常生长,且藻—溞组合系统具有较好的水质净化调控效果,尤其是蛋白核小球藻+衣藻+大型溞组,至试验结束时其硝态氮、亚硝态氮和氨氮的去除率分别为82%、77%和99%;混合藻生长速度要低于单一藻培养,其中蛋白核小球藻组和衣藻组微藻的相对生长速率最高,分别为27.7%和26.9%;且蛋白核小球藻最有利于大型溞的生长繁殖,至试验结束时由5个增至88个,其次是衣藻,增至80个,而隐藻最差,仅增至59个。培养初期,大型溞的扰动作用能够促进藻类的生长,随着大型溞数量的增多,大型溞的牧食压力能够阻止藻密度过密,从而能够长久维持有益藻相的稳定。在本试验研究条件下,接种蛋白核小球藻、衣藻以及大型溞最适于养殖水环境调控,维持藻相稳定。  相似文献   

5.
本文系斜带髭鲷鱼苗室外水泥池不同生态系的育苗试验。在育苗前的“养水"期间,1号池接入小球藻、微绿球藻、扁藻、金藻、轮虫、桡足类、枝角类等生物饵料;2号池仅接入小球藻、轮虫生物饵料。在水温19.1-23℃、比重1.019、pH值8.5的条件下。二池鱼苗经100d的培育后,平均全长各为31mm和29mm,平均体重各为0.90g和0.75g,成活率18.5%和10.1%。试验表明:在育苗前期,生物饵料的多样性有利于开口仔鱼的摄食和营养,也利于鱼苗的生长发育和成活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6.
实验室条件下,分别以面包酵母和扁藻为饵料培养褶皱臂尾轮虫(以下简称轮虫)。结果表明,轮虫摄食扁藻的生长繁殖效果要好于摄食酵母。以扁藻为食物,其带卵率和带卵数分别为45.5%和3.1个,而以酵母为食物,其带卵率和带卵数仅分别为32.5%和2.2个。在轮虫接种密度情况下(经一个培养周期7天),轮虫密度分别为54个/ml、32.5/ml。  相似文献   

7.
轮虫是一些水生动物或其幼体的良好食饵,其大量培养供应的技术,无疑是很重要的。本文报告一种海水和咸淡水种——褶皱臂尾轮虫(B.Plicatilis)的繁殖生态条件和大量培养技术的实验结果。此种轮虫为广盐性生物,能在2—50‰的盐度范围内生长繁殖,但其适宜的繁殖盐度为10—30‰,而尤以15—25‰为最适宜。休眠卵子能在1.5—35‰的盐度范围内孵化,但以15—20‰为最适宜;最高的孵化率为10.47%。在5—35℃的温度范围内,休眠卵子都能孵化,但孵化时间则随温度的不同而有明显差异。最适宜的孵化温度为20—25℃,时间短,孵化率高;在适宜温度范围内,变温似较恒温对孵化更有利。最高的孵化率为17.53%。在5—40℃的实验温度范围内,此种轮虫都能繁殖生长。但以高温者繁殖快,低温者很慢。较适宜的繁殖温度为25—40℃,而以30—35℃条件下繁殖最快。在温度超越30℃时,轮虫的个体显著变小,这种体形变异是可逆的。实验证实:小新月摄氏菱形硅藻、亚心形扁藻,衣藻和小球藻都是此种轮虫的好饵料;而从大量培养角度看,以扁藻为饵则尤为适宜。较适宜的饵料密度为:扁藻1—15万个/毫升;硅藻5—100万个/毫升。而以扁藻2.5—5万个/毫升左右和硅藻50万个/毫升左右为最适宜的饵料密度。轮虫分布密度小者,其繁殖速度快;分布密度大者,繁殖慢。大量培养中兼顾繁殖速度和数量的关系,以每升培养基中含有1,000个轮虫的接种密度较为适宜。在饵料条件突变、过多或过缺的情况下,轮虫即进行有性生殖,形成休眠卵子。培养中利用此特点,突然停止给饵,一般在二、三日内即可采收得休眠卵子。在大玻璃交瓶、水族箱、水泥池和土池中都能进行不同规模的大量培养,实验中都已取得培养效果。大量培养中最重要的问题为饵料条件,要维持适宜且经常的饵料密度,才能保证轮虫及时、迅速地繁殖生长。在大量培养中,在饵料培养基(或轮虫和饵料混同培养基)中加入2—5‰的人尿,则培养效果更好。培养中最高密度达到324,000个/升的活体轮虫,在培养容器的水底腐渣中最高达到1,400,000个/升的个体很小的褶皱臂尾轮虫。在饵料与轮虫同池培养时,如作高密度培养,则必须另外备有可以补充的饵料来源,以防突然饵料不足,影响轮虫大量培养使用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1992 ̄1995年,将细小裂面藻作为水产动物的饵料进行试验,结果:单独投喂裂面藻,轮虫密度10天内由3个/ml增殖与400个/ml左右,与对照组海水小球藻无显著差异;卤虫22 ̄24天出现卵囊,总成活率54%,与对照组杜氏藻无显著差异;对虾幼体只能由Z1变态到Z2,且总成活率与对照组角刺藻差异显著;用裂面藻培育的轮虫和卤虫幼体作对虾Z2以后的补充饵料,能顺利发育变态,直到出池。认为裂面藻作为轮虫和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讨不同饵料对褶皱臂尾轮虫种群生长繁殖的影响,通过在浓缩小球藻的基础上分别添加蛋黄、鱼肝油、三文鱼油、鱿鱼油和维生素,采用6种不同饵料(或组合)培养轮虫20 d,分析比较各组在轮虫的密度、怀卵量、抱卵率以及水质指标(p H、DO、氨氮)等方面的差异。结果表明,投喂不同的饵料,轮虫密度各组间存在差异,鱼肝油组轮虫密度最大,达到466个/m L,其次是鱿鱼油组和三文鱼油组,单独投喂浓缩小球藻的对照组轮虫密度最小;轮虫怀卵量各组间差异极显著(P0.01),鱼肝油组显著高于其它组(P0.05),最高达到908个/m L,其次为鱿鱼油组,对照组最低;鱼肝油组的抱卵率和日平均增殖率最高,其次是鱿鱼油组;对照组和维生素组的轮虫培养水体水质保持较好,蛋黄组水质最差。研究表明,投喂鱼肝油对轮虫的生长繁殖有显著促进作用,采用浓缩小球藻和鱼肝油混合投喂培养轮虫,可提高轮虫质量和营养价值。  相似文献   

10.
铜绿微囊藻和小球藻对水环境pH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盐碱池塘优势微藻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osa)为研究对象,采用正交实验方法,研究不同温度(20℃,25℃,30℃)和光照强度(2000 lx,4000 lx,6000 lx)组合条件下两种微藻对水环境pH的影响。结果显示,处于对数生长期的铜绿微囊藻和小球藻均能使水环境pH上升。在本实验范围内,不同温度和光照强度组合条件下,铜绿微囊藻的生长均能使水环境pH显著上升至9.50以上,在温度25℃、光照强度2000 lx条件下,藻密度达最大值1.1×10~7 cells/m L,水环境pH也达到峰值10.83;小球藻生长亦能使水环境pH的上升,并随温度升高、光照强度增强而增大,在温度30℃、光照强度6000 lx条件下,藻密度达最大值8.1×10~6 cells/m L,水环境pH也达到峰值7.73。通过ANCOVA分析,水环境pH和藻细胞密度呈正相线性相关,铜绿微囊藻水环境pH和藻细胞密度相关系数R~2=0.904,小球藻水环境pH和藻细胞密度相关系数R~2=0.903。与小球藻相比,同等藻密度的铜绿微囊藻更易使水环境pH显著上升(P0.01),是池塘养殖水体pH偏高的主要原因之一,本研究旨在通过控制藻相方式进行水环境调控,从而防止池塘pH偏高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宁夏地区夏季不同模式养殖池塘的浮游微藻群落结构特征,采集了当地棚塘接力养殖(PT)、稻渔种养(DY)、土池养殖(TC) 3种模式的池塘水体样品,分析了其浮游微藻群落组成及其与水质因子的相关性。结果显示,共检出浮游微藻5门27属,总数量为1.52×104~2.39×108 ind./L,生物量为0.16~97.78 mg/L,数量多样性为0.03~3.31,生物量多样性为0.29~3.58。不同模式池塘的浮游微藻群落结构差异显著。PT模式池塘的微藻群落无明显共性特征,蓝藻(Cyanophyta)、绿藻(Chlorophyta)和硅藻(Bacillariophyta)占优势情况均有出现,如拟鱼腥藻(Anabaenopsis sp.)、鱼腥藻(Anabaena sp.)、颤藻(Oscillatoria sp.)、盘星藻(Pediastrum sp.)、卵囊藻(Oocystis sp.)、小环藻(Cyclotella sp.)等;TC模式池塘的微藻优势属单一,分别以盘星藻、小球藻(Chlorella sp.)和微囊藻(Microcystis sp.)占优势;DY模式池塘的微藻多样性丰富,以小球藻、栅藻(Scenedesmus sp.)、盘星藻、卵囊藻、刚毛藻(Cladophora sp.)等绿藻和小环藻、菱形藻(Nitzschia sp.)等硅藻为优势藻。蓝藻生物量与水体中硝酸盐氮(NO3–-N)、亚硝酸盐氮(NO2–-N)、化学需氧量(COD)浓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研究表明,宁夏地区夏季温度高、光照时间长,池塘水体中C、N营养高,易形成以微囊藻、拟鱼腥藻等有害蓝藻优势种群;调控池塘水质时应将其作为关键控制点之一,防控有害藻华暴发而导致减产降效的不良状况发生。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不同浓度的Hg2+胁迫不同时间(1~7 d)后,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osa)、斜生栅藻(Scenedesmus obliquus)和莱茵衣藻(Chlamydomonas reinhardtii)生长及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变化情况。测定的主要参数有光系统II(PSII)的最大光能转化效率(ΦM)、相对光合电子传递效率(rETR)、饱和光强(Ik)和细胞密度。试验结果表明,Hg2+胁迫下3种微藻的细胞密度和叶绿素荧光参数与Hg2+浓度、胁迫时间有一定的相关关系,细胞密度和叶绿素荧光各参数间有极显著的相关关系(P<0.01)。通过计算Hg2+对3种微藻不同胁迫时间的半抑制浓度(EC50),发现3种微藻对Hg2+的耐受性大小顺序为:斜生栅藻>莱茵衣藻>蛋白核小球藻。  相似文献   

13.
轮虫的营养强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轮虫的营养成分及其影响因素 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是生活在海水中的微小滤食性生物,轮虫对饵料的种类无选择性,只是对饵料颗粒的大小有所选择,它的营养成分主要由所能摄食到的饵料中获得。根据轮虫的这种生活习性,可以选用营养全面的饵料或专门的强化剂来对轮虫的营养进行调整。完全用海洋微藻培养的轮虫一般营养比较全面,  相似文献   

14.
报导了不同密度、饵料对缢蛏浮游幼体阶段生长速度及成活率的影响.不同密度共设五组,每组设一个平行组,各组密度分别为3、6、9、12、15个/mL;不同饵料共设五组,每组设一个平行组,饵料各组分别为金藻、新月菱形藻、角毛藻、海水小球藻、混合藻.结果表明,在水温23~24℃,经5d培养,不同密度组各组成活率无显著差异.壳高日生长密度为3个/mL组与其他各组之间有显著差异,其他四个密度组之间无显著差异.在不同饵料组壳高日生长中,角毛藻组与其他各组之间差异极显著.新月菱形藻、海水小球藻、混合藻组与金藻组差异极显著.新月菱形藻、海水小球藻、混合藻三组之间无显著差异.日生长最快为角毛藻组24.84 μm/d,最慢为金藻组16.14μm/d.不同饵料成活率金藻组最高为57.77%,最低为海水小球藻组31.1%.  相似文献   

15.
唐晟凯  王庆  杨家新 《水利渔业》2005,25(6):34-35,37
驯化的蒜头藻经过培养可以达到一定的密度,其对轮虫种群增长的促进作用优于海水小球藻、酵母,用此轮虫以及海水小球藻、酵母强化的轮虫、蛋黄分别投喂中华绒螯蟹蚤状幼体Z1到Z2期,发现这4种饵料所喂养的蚤状幼体的存活率分别为59.5%、55.0%、50.0%、35.5%;蜕皮时间分别为68.5 h、71.5 h、76.5 h、73.5 h.由此可见,海水蒜头藻强化的轮虫能明显缩短蚤状幼体从Z1到Z2的蜕皮时间,并能提高存活率.  相似文献   

16.
于2007年6月至9月对利津县陈庄重盐碱地南美白对虾养殖池塘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和生物量进行了研究。共采集水样48个。结果表明,利津重盐碱地养殖池塘浮游植物主要是淡水普生种类,一些是典型的盐水种。浮游植物的优势种为小色球藻、小席藻、针晶兰纤维藻、微小平列藻、铜绿微囊藻、类颤藻鱼腥藻;绿藻门的尖细栅藻、卵形衣藻、湖生卵囊藻和普通小球藻;硅藻门的星肋小环藻、近缘针杆藻;金藻门的卵形单鞭金藻;裸藻门的绿色裸藻;隐藻门的卵形隐藻、啮蚀隐藻和尖尾兰隐藻等。浮游植物的平均密度为6.98×107L-1,变化范围在0.05×107~17.4×107L-1之间;平均重量为51.7 mg/L,变化范围在0.23~207.72mg/L之间。  相似文献   

17.
用3种不同的小球藻对轮虫进行投喂,研究接种时的携卵率及温度对轮虫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饵料的种类对轮虫的摄食和生长影响不大,携卵率高的轮虫其增殖率也相对较高,在适温范围内,28~29℃为轮虫生长的最适温度。  相似文献   

18.
云斑尖塘鳢仔鱼饵料动物的非纯化培养及摄食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塘泥和水体中的浮游动物种源,对云斑尖塘鳢(Oxyeleotris marm oratus)仔鱼的饵料动物进行非纯化培养并做了仔鱼的摄食试验。结果表明:培养过程中,各类饵料动物组成1~8 d以轮虫类占绝对优势,比例达到50%以上,9~10 d以枝角类和桡足类无节幼体占优势,比例达到30%以上;各类饵料动物密度变化曲线呈倒“V”字型,其中饵料动物总密度、轮虫类和枝角类密度均在第7 d达到最高值,分别为47.6个/mL、29.5个/mL和16.5个/mL。从仔鱼对饵料的摄食比率看,大小范围为50~100μm的饵料动物仅适合9日龄以下的仔鱼摄食,随着仔鱼的发育,趋向于摄食较大个体的饵料动物。  相似文献   

19.
利用越冬后闲置的温室大棚,在水泥池内用天然海水和含有藻种的养殖废水培育褶皱臂尾轮虫。培育用水的比重为1.009~1.011,水温16~25℃,轮虫种由培育池内上一年的冬卵萌发而成,以小球藻、微绿球藻等混合型藻类作为轮虫的饵料。试验结果表明,温度是培育轮虫的一个关键因素,水温在18~25℃时,培育15d即可达到密度峰值。如全部采用养殖废水,培育不出轮虫;若培育过程中不用敌百虫杀灭敌害,则轮虫产量低。饵料是培育轮虫的另一个关键因素,以藻类作饵料,操作简便,易管理,轮虫在投喂前也无须事先强化培育。此种培育方法具有操作简便,产量高而稳定,可以提前培育等优点。  相似文献   

20.
采用投喂小球藻、角毛藻、鱼腥藻、螺旋藻以及小球藻和角毛藻5组饵料分别投喂扁玉螺浮游幼虫,每天测定壳宽和存活率,结果表明,8天后,投有角毛藻的2组存活率较高,生长较快。笔者认为,角毛藻是扁玉螺浮游幼虫的适合饵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