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李红敬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4):7482-7483
对珠江黑脊倒刺鲃食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黑脊倒刺鲃主要以藻类、底栖动物、浮游动物等为食,其出现率分别为97.03%、33.09%和35.32%,浮游植物个体数百分比(88.93%)最大,底栖动物的重量百分比(86.38%)最大。其食物类群的季节变化不明显,春季的摄食强度较大。  相似文献   

2.
对珠江黑脊倒刺鱼巴食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黑脊倒刺鱼巴主要以藻类、底栖动物、浮游动物等为食,其出现率分别为97.03%、33.09%和35.32%,浮游植物个体数百分比(88.93%)最大,底栖动物的重量百分比(86.38%)最大。其食物类群的季节变化不明显,春季的摄食强度较大。  相似文献   

3.
刘勃 《农家致富》2009,(20):38-39
把鲌鱼和河蟹的各自养殖技术有机结合,发挥综合养殖优势。河蟹以底栖为主,一般多在夜间摄食附生藻类、有机碎屑、水生植物、底栖动物、人工沉性饲料;鲌鱼活动于上层水体,一般在白天摄食水体中适口野杂鱼类、人工浮性饲料。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秦岭水域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特征和多样性规律,于2014年4月采集调查秦岭水域底栖动物样本并对其群落结构和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共鉴定出底栖动物33种,隶属3门5纲17科,其中,水生昆虫占绝大部分,共12科;底栖动物密度为0~145ind/m~2。其中,四节蜉(Baetis)出现频率最高,食底泥者是底栖动物主要的功能摄食类群。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表明,秦岭水域底栖动物物种多样性指数、物种均匀度和物种丰富度指数在不同采样位点之间差异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5.
底栖藻类-苦草对猪粪废水中营养物质的去除效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探究底栖藻类和沉水植物(苦草)对猪粪废水的处理效果,及苦草恢复重建的环境条件,通过设置不同浓度的猪粪废水处理,进行了为期32d的室内模拟实验。结果表明:底栖藻类、苦草、底栖藻类-苦草处理组对高浓度猪粪废水的COD和氮、磷均存在显著的去除效果;COD的最大去除率均大于86%,底栖藻类-苦草混合培养对高、中浓度猪粪废水中磷、氮的平均去除率分别大于62%和70%,高于二者单独培养的处理组(均小于59%和65%)。实验期间,底栖藻类、苦草和浮游藻类Chla含量的变化以及苦草的CAT、MDA含量变化表明,高浓度的猪粪废水会对苦草产生短期的逆境胁迫,但底栖藻类的存在可以减缓高浓度氮磷对苦草的胁迫效应,在中浓度氮磷且有底栖藻类存在的条件下,有利于苦草的恢复重建。  相似文献   

6.
2008年6—10月对浙江秀山岛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进行了调查,共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51种,隶属于4门、7纲、33科、41属。其中,软体动物19种,占37.26%;甲壳动物28种,占54.90%;多毛类3种,占5.88%;其他无脊椎动物只有海葵1种,占1.96%。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生物量大小比较:九子沙滩(47.99g/m^2)〉滑泥公园(32.23g/m^2)〉海岙码头(7.78g/m^2)〉兰山码头(5.34g/m^2),而物种多样性旧,)大小依次为滑泥公园(2.98)、九子沙滩(2.78)、海岙码头(1.55)、兰山码头(1.34)。研究认为秀山岛潮间带湿地越来越多用于旅游开发和临港工业建设可能是大型底栖动物物种多样性较低的主要原因,且临港工业建设对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比用于旅游开发所产生的影响大,特别是物种数减少较明显。  相似文献   

7.
在水温24~27℃时,黄颡鱼从仔鱼出膜至夏花历时30 d左右.仔稚鱼发育分为仔鱼前阶段、仔鱼阶段、稚鱼前阶段和稚鱼阶段,每个阶段又分为3个时期,共计12个时期.仔鱼的开口饵料主要为轮虫和小型枝角类.进入稚鱼阶段有2次食性转变,第1次由浮游动物转为底栖动物,第2次由底栖动物转为以动物性饵料为主的杂食性,并开始摄食人工精饲料.仔、稚鱼的摄食强度随个体生长而增强,并在稚鱼期有明显的昼夜摄食变化.  相似文献   

8.
根据2013年11月(秋)和2014年2月(冬)、5月(春)、8月(夏)在南麂列岛海洋自然保护区潮间带调查所获大型底栖藻类数据,对南麂列岛海洋自然保护区潮间带大型底栖藻类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优势种以及多样性进行研究。将调查数据整理并录入到南麂列岛生物多样性地理信息系统,使用Arc GIS软件绘制南麂列岛潮间带调查断面分布图、藻类生物量分布图和调查断面藻类多样性指数专题图。使用Arc GIS软件进行距离分析和地形分析,并分别结合藻类调查数据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调查断面与南麂岛之间的距离和调查断面春季生物量之间存在弱相关关系,而与生物多样性指数之间不存在相关关系。除在10°~20°坡度范围内调查断面的生物量异常外,生物量随着坡度的增加而减少,并且藻类的群落结构随着坡度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就全年潮间带大型底栖藻类生物量而言,阴坡坡向藻类生物量阳坡坡向藻类生物量半阳坡坡向藻类生物量半阴坡坡向藻类生物量,并且不同坡向的大型底栖藻类生物量随季节的变化程度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9.
2014年4月对黑河流域(秦岭段)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和分布特征进行野外调查,鉴定出底栖动物15种,隶属3门4纲12科。在各类群生物中,水生昆虫占绝大部分,共9科12种,其他各类群所占比例都不足7%。黑河流域优势种为四节蜉(Baetis)、新石蝇(Neoperla)、蜉蝣(Ephemera)、扁蜉(Ecdyrus)、优势度分别为0.51、0.05、0.05和0.03。底栖动物密度变化范围在19~104 ind·m-2之间,四节蜉(Baetis)的出现频率最高为88.9%。食底泥者是底栖动物主要的功能摄食类群。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表明:黑河(秦岭段)底栖动物物种多样性指数、物种均匀度和物种丰富度指数在不同采样位点之间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辐射减弱对浮游藻类和底栖藻类竞争的影响,构建了浅水生态系统,设置遮光组和不遮光的对照组两种处理,通过测定水中氮、磷营养盐、浮游藻类生物量及底栖藻类生物量等指标,分析遮光时浮游藻类和底栖藻类生长变化,研究辐射减弱对浮游与底栖藻类竞争的影响。结果表明,遮光条件下,水体浮游藻类Chl a降低15%,DO浓度平均增加9%,TN、TP浓度分别增加30%和24%时,底栖藻类Chl a增加48%。说明辐射减弱虽可显著降低水体光照强度和浮游藻类生物量,但可提高水体中氮、磷营养盐浓度,促进底栖藻类生物量增加。因此,在辐射减弱背景下,不利于浮游藻类生长,而有利于底栖藻类竞争。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小型鱼类麦穗鱼(Pseudorasbora parva)对盐度和酸碱度的耐受性.结果表明,24、48、72和96 h其盐度的LC50分别为11.668、11.428、11.376和11.246g/L;其酸度的LC50分别为9.02×10-5、7.21×10-5、4.37×10-5和2.88×10-5 mol/L,相应的pH分别为4.05、4.14、4.36和4.54;其碱度的LC50分别为5.50×10-4、3.80×10-4、3.48×10-4和2.95× 10-4 mol/L,相应的pH分别为10.74、10.58、10.54和10.47.结果提示,麦穗鱼属于狭盐性鱼类,其适宜生存的酸碱度范围(pH 5.5~9.5)大于黄鳝等种类,但小于鲤鱼等种类.  相似文献   

12.
黄浦江上游渔业水域鱼类组成及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洪波  王淼  张玉平  孙振中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5):6737-6739,6741
2007~2008年在黄浦江上游渔业水域横潦泾和斜塘分别设立1个监测点,分春、夏、秋、冬季采集鱼类样品。横潦泾共采集2 521个鱼类标本,隶属4目、8科、34属,主要优势种有麦穗鱼(Pseudorasbora parva)、鲫(Carassius auratus)、斑条鱊(Ataenianalis)等。斜塘共采集2 088个鱼类标本,隶属5目、12科、27属,主要优势种有似鳊(Pseudobrama simoni)、麦穗鱼(Pseudorasbora parva)、鲫(Carassius aura-tus)等。利用香农威纳指数(H')、物种均匀度指数(J)和物种丰富度指数(D)方法分析2个水域鱼类组成及多样性。结果表明,2个水域四季的香农威纳指数(H')和物种均匀度指数(J)均为春季秋季冬季夏季,物种丰富度指数(D)为春季秋季夏季冬季。横潦泾水域全年的物种丰富度指数(D)要明显高于斜塘。刀鲚(Coilia ectenes)、日本鳗鲡(Anguilla japonica)等的洄游活动以及溶解氧、水温等环境因素对物种多样性的季节变化起到明显的作用。浮游植物丰度的区域差异影响到植食性鱼类种类的分布,进而影响到了鱼类多样性指标的空间分布。此外,水流等环境因素以及航运等人为因素对鱼类多样性指标的空间分布也起到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13.
张晓华 《安徽农业科学》2000,28(3):375-376,378
在饲料中梯度添加 0 .5 %~ 9%玉米花粉 ,进行了 40d的室内水族箱饲养麦穗鱼 (Pseudorasbora)幼鱼的实验。结果表明 :在饲料中添加 0 .5 %以上的玉米花粉 ,能显著促进鱼类生长 ,提高鱼类对饲料的消化与分解能力。从饲料成本、鱼类生长率等方面综合考虑 ,适宜的玉米花粉添加剂量为 0 .5 %和 1%  相似文献   

14.
毒死蜱与鱼肝微粒体P450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评估毒死蜱对水生生态系统的风险,比较研究了毒死蜱对斑马鱼、麦穗鱼及太阳鱼的急性毒性,3种鱼肝微粒体P450酶系对毒死蜱的脱硫转化作用及毒死蜱对肝微粒体P450酶系的影响。结果表明,毒死蜱对斑马鱼、麦穗鱼及太阳鱼的96 h-LC50分别为1.94, 0.0273,0.0681 mg·L-1。3种鱼肝微粒体P450酶系对毒死蜱代谢的Vmax/Km值分别为:1.67×104,5.00×104,2.00×104,即代谢能力大小为麦穗鱼>太阳鱼>斑马鱼,与急性毒性试验结果相吻合,从而P450酶系的脱硫转化活性可以一定程度上解释毒死蜱对3种鱼的毒性差异。试验浓度毒死蜱对3种鱼的P450酶系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水产养殖业生产捕捞环境的水质科学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麦穗鱼仔鱼为材料,研究了苯酚、铬对麦穗鱼的急性毒性以及苯酚对其的遗传毒性。[结果]苯酚对麦穗鱼仔鱼24、48、72、96 h的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53.236、47.039、38.729和36.56 mg/L;铬对麦穗鱼仔鱼24、48、72、96 h的LC50为366.367、319.530、284.205和190.757 mg/L。苯酚和铬对麦穗鱼仔鱼的安全质量浓度分别为0.365 6和1.907 57 mg/L。在染毒96 h后0~42 mg/L浓度范围内苯酚对麦穗鱼仔鱼微核的产生具有明显的影响,且随着浓度的升高而增加。[结论]苯酚对麦穗鱼属于高毒物质,而铬对麦穗鱼属于中等毒性物质。  相似文献   

16.
麦穗鱼营养成分组成测定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常规分析方法对麦穗鱼营养成分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麦穗鱼鱼体的水分、灰分、脂肪、蛋白质的含量分别为80.20%、3.33%、3.40%、12.80%。100g鱼体中9种常规矿物元素含量分别为P630.00mg、Ca973.08mg、Mn0.20mg、Zn39.00mg、Cu0.56mg、K232.77mg、Na79.13mg、Mg45.43mg、Fe2.23mg;氨基酸含量为11.64g,其中必需氨基酸含量为4.76g,占40.89%;脂肪酸含量为3.44g,其中饱和脂肪酸1.06g,不饱和脂肪酸2.38g,多不饱和脂肪酸占36.34%。  相似文献   

17.
以毒死蜱、对硫磷及马拉硫磷为供试农药,以斑马鱼、剑尾鱼、麦穗鱼及太阳鱼为供试生物,研究了3种农药对4种鱼的急性毒性,4种鱼肝细胞色素P450对3种农药的脱硫代谢作用及两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毒死蜱对于上述4种鱼的96hLC50分别为1.94、0.171、0.0273、0.0681mg·L-1;对硫磷为2.6、0.0559、1.78、1.02mg·L-1;马拉硫磷为7.07、0.907、6.03、0.172mg·L-1。4种鱼肝脏P450对于毒死蜱代谢的Vmax/Km值分别为1.67×104、2×104、5×104、2×104min-1;对于对硫磷代谢的Vmax/Km值分别为2×104、5×105、1.11×105、1.43×105min-1;对于马拉硫磷的值分别为5×103、5×104、2.5×103、1.67×104min-1。96hLC50值与Vmax/Km值大体呈负相关,其中毒死蜱的相关性较弱,对硫磷及马拉硫磷的相关性较强(R2值分别为0.2181、0.8490、0.5102)。研究结果说明P450在鱼类耐药性形成过程中发挥了阻碍作用。  相似文献   

18.
研究除草剂丁草胺对麦穗鱼的毒力、抗氧化酶系(GST、SOD和CAT)和丙二醛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丁草胺对麦穗鱼24h半致死浓度(LC50)为0.4512mg/L,随处理浓度的升高,麦穗鱼体内抗氧化酶系(GST、SOD和CAT)活性先升高后降低,其活性表现为低浓度诱导和高浓度抑制;抗氧化酶系活性与丁草胺处理浓度呈抛物线型浓度-效应关系,MDA含量与丁草胺处理浓度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9.
调查了5366只家鸭,次睾吸虫总感染率为19.6%,其中,东方次睾吸虫(Metorchisorientalis Tansbe,1921)感染率为9.3%,台湾次睾吸虫(M.taiwanensis Morishta etTseuchimochi,1929)为11.7%,混合感染率为1.4%.这两种吸虫的最高感染月份分别为9月(21%)和8月(32%).东方次睾吸虫感染度低于台湾次睾吸虫(P<0.01).从螺类调查和人工感染试验确证次睾吸虫的第一中间宿主是纹沼螺(Parafossarulus stritulus(Benson)).次睾吸虫尾蚴主要在白天逸出,呈明显的日周期变化,水温与光照是影响逸出的主要因子.实验条件下,东方次睾吸虫完成一个生活史至少需128d,其中螺内88d,鱼体30d,鸭体15d.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锐劲特对麦穗鱼 ( Pseudorasbora parva)脑 ACh E活性、敏感性、恢复的影响。结果表明 :分别以 0 .0 1 2 5、0 .0 2 5、0 .0 5、0 .1 mg/L锐劲特处理麦穗鱼 96 h后 ,ACh E活性均无显著变化 ,说明锐劲特不影响 ACh E活性 ;同样地 ,以上述浓度锐劲特预处理试鱼 4 8h,也不影响 ACh E对 5mg/L马拉硫磷敏感性 ;但与单独的 2 mg/L浓度的马拉硫磷相比 ,以不同浓度锐劲特与马拉硫磷混合物处理过的试鱼 ACh E恢复较慢 ,且 1 6 8h后 ,差异显著 ( P<0 .0 5) ,说明锐劲特影响被抑制 ACh E的恢复 ,但是影响程度与锐劲特浓度关系不明显。应该重视农药相互作用对环境生物适合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