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随着荒野研究的热潮席卷全球,在其广为人知的生态价值以外,荒野还具有疗愈价值。荒野疗法在欧美常作为一种替代疗法,以治愈现代医学难以解决的社会病和疑难杂症。文中根据人类与荒野关系和荒野内涵探究荒野疗法诞生的思想根源,对荒野疗法的定义、基本内容和相关概念进行辨析,归纳了各阶段有关荒野疗法作用机理和疗效研究的成果,以美国为参考探究如何对荒野治疗项目进行规范和监管,探讨荒野疗法对我国自然保护地疗憩实践的启示与建议。  相似文献   

2.
我国目前的保护地保护与利用、规划与管理的矛盾突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人满为患,生态压力剧增,大批省级风景名胜区则无人问津且疏于管理。而美国的州立公园系统为国家公园有效承担起生态安全屏障功能,州立公园的基本功能之一就是在资源保护和管理的原则下,以适中的成本提供邻近家庭且基于资源型的户外游憩机会,实现公民自然和文化福利。文中介绍了美国州立公园系统概念与定位、规划体系构成、规划编制依据以及规划方法,总结了美国州立公园的规划经验,包括具有完备法律法规体系保障规划实践、公众参与和多方案比较机制以及多样性的分析方法支持决策等,提出了完善我国保护地体系的建议,以期为我国保护地体系规划、建设和实施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3.
荒野的保护和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荒野是未受人类影响,并需要永久保留其自然特点的地区。在人口迅速增长、经济高速发展的当今世界,荒野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本文概述了荒野的发展历史和现状;分析了荒野保护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介绍了一些国家采取的对策和措施,以及荒野科研情况。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自然保护地的定义、体系、保护目标等涉及自然保护地管理的相关内容进行梳理和总结,以期为各类自然保护地管理者制定保护管理规划与决策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5.
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构建是我国国家治理进程中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科学规划、完备制度"是保护地体系稳健发展的必然路径,保护地规划制度研究及建设非常紧迫。文中剖析了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局(NPS)的组织管理结构与国家公园体系的构成,梳理了国家公园体系百年发展的重要法案历程,探析了隶属NPS的丹佛规划设计研究中心(DSC)全权负责下的规划体系,发现NPS垂直式统筹管理和从"一园一法"到"基本法"进而"各专项保护"的法案发展历程,二者正是美国国家公园规划制度建设发展的双重基石。研究启示有3个方面:一是我国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构建亟待与管理体系的重构协同发展;二是完善立法以实现强制性保护和引导性发展;三是结合我国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构建特征,提出由6个层级构建规划体系及其规划制度建设设想,以期探索我国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科学规划体系。  相似文献   

6.
江西省生态环境优良,是全国首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省域自然保护地类型丰富,分布广泛。通过梳理江西省现有各类自然保护地现状特征及存在的不足,提出了以问题为导向、以保护为目标、以空间优化为重点、以生态管控为手段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技术路径,以及"四园七区多点五廊"的省域自然保护地体系构想,并对国家公园建设、自然保护地分区及目标管理等关键内容提出了建设性意见,为当下国家公园为主体的省域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中国国家公园概念及自然保护地体系定义,通过系统分析中国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现状、发展历程、建设形势、国际借鉴、取得的成绩,结合中国划定生态保护红线、主体功能区规划、建立国家公园体制和各类自然保护地情况,借鉴国际经验,提出了中国自然保护地定义,对今后的建设重点、目标、方向和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建设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实行国家公园体制,目的是保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安全屏障,给子孙后代留下珍贵的自然资产。"国家公园是把属于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的禁止开发区域,纳入全国生态保护红线区域管控范围,实行最严格的保护。目前,我国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正在逐步建立,拥有各类自然保护地1.18万处,面积约占我国陆地面积的18%。今年,我国10个国家公园试点将完成验收,正式设立第一批国家公园。本刊将在本期开始开设"国家公园"专栏,以散文诗的形式展现国家公园的风采。  相似文献   

9.
从省域尺度出发对自然保护地进行集群式研究是有效提升区域自然保护地整体保护效能的关键,一方面能强化自然保护地的整体保护与协同管理,另一方面也能创新自然保护地的保护模式,对推动中国特色自然保护地体系的建设有重要意义.创新性地提出了自然保护地群的概念,明确了其具有空间聚集性、生态连通性、多样性等特征,探索了从区域尺度到生态系...  相似文献   

10.
发达国家自然保护地森林资源生态保育制度综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森林生态系统是陆地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衡量一个国家生态系统是否稳定、可持续的重要指标,我国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正在建设和完善中,自然资源保育制度尚存在许多不足。文中通过对西方发达国家(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日本)自然保护地体系的研究,发现其通过规划、管理、立法等政策调整,将自然保护地立法与相关林业立法相互协调,同时重视公众参与、引入特许经营以及界外管理等措施能够对森林资源生态保育起到积极推动作用,并对构建我国森林资源生态保育制度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1.
对国内自然保护地规划体系和美国等国家公园规划体系进行分析研究,借鉴国内自然保护地既有规划基础与国外国家公园先进规划模式,构建中国国家公园规划体系。中国国家公园规划体系层次划分为系统规划、总体规划、专项规划、详细规划、年度工作计划。分析认为,国家公园规划对象是复杂多变的,因此规划过程应采用适应性管理;规划应重视对原住民历史文化的保护,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国家公园的综合科学考察是规划的基础,需要高度重视;规划过程积极引导公众参与,促进国家公园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社区保护地是世居民族基于当地传统生态智慧自发地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和管理的实践产物,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文中通过梳理国内外社区保护地的缘起和发展脉络,指出其发展贯穿于当地世居民族的生态保护实践过程中;通过对社区保护地地位与作用的分析,阐明其在保护主体、保护方法、保护对象、保护动力、保护效果等方面均与自然保护地相补充,可多方位助力我国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在此基础上对社区保护地由生态价值、文化价值、精神价值和社会价值构成的多元价值体系进行挖掘剖析,旨在提高认知深度,为后续保护与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
国土空间规划引领下的我国自然保护地规划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国土空间规划改革引领的背景下,探讨自然保护地规划体系、规划路径及难点对我国自然保护地规划理论与方法、规划制度确立和完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文中论述了国土空间规划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协同推进,分析了自然保护地体系重构和“三区”划定工作中综合评价、整合、归并的研究难点,厘清了从国土“三调”到生态保护红线划定过程中的三阶段技术关键点,即编码转换和基数转换摸清本底、生态保护优先的评价技术、综合分析与三线划定;提出了我国自然保护地规划体系融入5级3类国土空间规划的路径,即应开展全国、省域自然保护地体系规划并对接融入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分国家级、省级和自然保护地单位3个级别,详细规划应包括控制性规划、设计与施工等;通过上述探讨,明晰我国自然保护地“三区”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的研究难点,提出自然保护地规划融入国土空间规划路径的设想。  相似文献   

14.
Wilderness can be defined in both political and popular terms. Political wilderness is designated by a government and given a resultant protected status. Popular, or perceived, wilderness is wilderness as defined in the mind of an individual. We investigated the potential for maps of perceived wilderness created in a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 (GIS) environment to be used in the management of politically designated wilderness and other protected areas. Using data gathered through a questionnaire survey of the wilderness preferences of recreational users of Colorado's San Juan National Forest (SJNF), we divided users into four “purism groups” that reflect the discrimination demonstrated by the user in personally defining the wilderness setting. We determined specific conditions considered by each group to be undesirable in the wilderness setting, and using GIS, mapped the extent of perceived wilderness in the SJNF for each purism group with a method that excluded areas of the National Forest demonstrating undesirable conditions. We assessed the potential for maps of perceived wilderness to be used in the management of political wilderness and other protected areas by comparing the extent of perceived wilderness in the SJNF to recreation opportunity spectrum (ROS) class groupings, the extent of politically designated wilderness, and inventoried roadless areas in the National Forest.  相似文献   

15.
我国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规则与路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是我国构建科学合理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加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本文为贯彻《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了我国现阶段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的目的、对象、任务、原则等总体要求,提出了体系转换、整合归并、范围调整和区划优化规则,以及预案、确认和实施三步走的实现路径,探讨了整合优化后自然保护地的分类分级分区管理以及治理支撑体系,以期为我国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提供技术参考和指导,以推进自然保护地勘界立标、总体规划等基础工作,构建统一规范、管理高效、具有中国特色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提升我国自然保护地建设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