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正奶牛酮病是由奶牛体内碳水化合物及挥发性脂肪酸代谢混乱所引起的一种全身性功能失调的代谢性疾病。随着奶牛业的发展,尤其是奶产量的不断提高,乳牛酮病(临床和亚临床)发病率有上升趋势,笔者根据临床调查发现,在高产奶牛群中,临床酮病的发病率一般占产后母牛的3%~18%,亚临床酮病发病率一般占产后母牛的9%~25%。亚临床酮病虽无明显的临床症状,但会引起乳质量降低,泌乳量下降,牛体重减轻以及导致其他疾病的发生,从而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奶牛酮病应该引起同行和广大养殖户的重视,为有效预  相似文献   

2.
<正>奶牛酮病是由奶牛体内碳水化合物及挥发性脂肪酸代谢混乱所引起的一种全身性功能失调的代谢性疾病。随着奶牛业的发展,尤其是奶产量的不断提高,乳牛酮病(临床和亚临床)发病率有上升趋势,笔者根据临床调查发现,在高产奶牛群中,临床酮病的发病率一般占产后母牛的3%~18%,亚临床酮病发病率一般占产后母牛的9%~25%。亚临床酮病虽无明显的临床症状,但会引起乳质量降低,泌乳量下降,牛体重减轻以及导致其他疾病的发生,从而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奶牛酮病应该引起同行和广大养殖户的重视,为有效预  相似文献   

3.
奶牛酮病是高产奶牛常发病之一,是由碳水化合物供应不足导致机体动员体脂代谢,引起奶牛体内酮体大量积聚,进而引发全身代谢障碍致机体功能失调的一种疾病。近年来,由于奶牛饲养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奶牛的产奶性能也随之提升,从而使奶牛酮病的患病率也呈现逐年升高的趋势。目前我国奶牛酮病的发病率为15%,日本则高达17%[1]。高得吼等[2]对天水市5个奶牛场的奶牛进行酮病调查时发现,临床酮病发病率为6.54%、亚临床酮病发  相似文献   

4.
奶牛酮病是泌乳奶牛常见的、由碳水化合物和脂肪代谢紊乱所引起的一种严重营养代谢病,又称酮血症、酮尿病.该病的特征是酮血、酮尿、酮乳,出现低血糖、消化机能紊乱,产乳量下降,间有神经症状.多发于产犊后10~60天.本病多发于饲养管理良好的高产奶牛,且以3~6胎次的高产奶牛发病率较高.多发于产后第1个月内,大多出现于泌乳开始增加的第3周内,2个月后发病极少.冬夏两季多于春秋季节.资料显示,美国每年有4%~5%的奶牛患临床型酮病(Mary,2000);而加拿大的研究报道,在泌乳期的前9周,奶牛亚临床型酮病的发病率高达59%.……  相似文献   

5.
高产奶牛亚临床酮病的诊断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克春 《兽医导刊》2013,(11):41-43
一、奶牛亚临床酮病的产生研究表明,患有亚临床酮病的牛只每天要比非酮病牛的产奶量减少1到10 L不等,一旦开始泌乳,高产奶牛的亚临床酮病的发病率大约是40%,而临床型酮病的发病率仅为5%。由于亚临床酮病不容易被发觉,所以往往在牧场的日常管理中遭到忽视。一头患有亚临床酮病牛所带来的损失约为78美元,而且在此情况下增加了奶牛患有临床酮病及皱胃扭转,胎衣不下等疾病的概率。酮病病因涉及的因素很广,且  相似文献   

6.
奶牛酮病多发生于高产奶牛,主要是奶牛体内的碳水化合物和挥发性脂肪酸代谢异常导致的营养代谢性疾病。试验为更好地防控奶牛酮病,选择阿拉尔市某奶牛场的高产奶牛,利用血酮检测仪对奶牛酮病进行检测,且对奶牛的年龄、胎次、产后时间与酮病之间的关系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该奶牛场的临床型奶牛酮病总发病率20.95%,其中临床酮病占9.11%、亚临床酮病占11.84%。奶牛酮病在产后30 d内发病率最高,酮病的发生集中于4~9岁、2~4胎。  相似文献   

7.
2018年7月-2019年6月,笔者对本区域12个规模化奶牛场1054头奶牛进行亚临床酮病的调查,先后采集尿液、乳液2122份,临床使用尿酮试剂带、粉剂法等试剂进行测试,了解垦区奶牛亚临床酮病(隐性酮病)的发病情况。试验结果显示:亚临床酮病的阳性率平均为17.46%;奶牛产后21~40 d阳性率最高,占发病率的51.14%;二胎以上发病率占45.70%,8 t以上产奶量奶牛发病率占36.89%。  相似文献   

8.
奶牛酮病又称牛酮血症,酮尿症。是因奶牛体内碳水化合物和挥发性脂肪酸代谢紊乱所引起的一种功能失调的代谢疾病,其特征是血液、尿、乳中酮体含量增高,血糖浓度下降,消化机能紊乱,体重减轻,产奶量下降,神经症状。本病常见于产犊后3~6周饲养管理较好的奶牛,产3~6胎的奶牛发病率最高,临产母牛酮病发病率占母牛酮病发病率的2%~30%,且有逐年升高趋势。  相似文献   

9.
试验选取内蒙古乌兰察布市489头泌乳奶牛,通过对尿中和乳中酮体采用酮粉法检测进行奶牛亚临床酮病的监测与分析。结果表明,乌兰察布市泌乳奶牛亚临床酮病发病率为10.63%;第1和第2个泌乳月亚临床酮病发病率明显高于第3个及以上泌乳月;各胎次亚临床酮病发病率以3~5胎最高;日产奶量在30kg以上亚临床酮病发病率显著高于日产奶量在30kg以下奶牛;养殖小区以及规模户饲养奶牛的亚临床酮病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10.
亚临床酮病对泌乳早期奶牛繁殖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围产期亚临床酮病与泌乳奶牛繁殖性能及卵泡发育之间的关系,本试验选择了黑龙江省某大型集约化牛场开展试验,根据产后血酮水平确定亚临床酮病组和健康组奶牛共80头,该牛场亚临床酮病发生率为71%;两组奶牛跟踪到产后50 d进行直肠检查和B超检查了解卵泡发育状况,并记录繁殖性能数据。结果显示:与健康组奶牛相比,亚临床酮病组奶牛产后首次发情天数延长10 d,产后60 d内发情次数少0.58次;产后50 d子宫复旧不全高15%,与亚临床酮病呈显著正相关(R^2=8.74);产后60 d卵泡直径小3 mm(P<0.05)。结论:该牛场奶牛亚临床酮病发病率较高,是引起奶牛产后繁殖障碍的风险因素,也是造成卵泡发育受阻的不良因素,会导致奶牛繁殖力下降。  相似文献   

11.
酮病是泌乳奶牛常见的一种严重的营养代谢病,多发于产犊后10-60天。本病多发于饲养管理良好的高产奶牛,且以3-6胎次的高产母牛发病率较高。调查显示,美国每年有4%-5%的奶牛患临床型酮病(Mary,2000),而加拿大的研究报道,在泌乳期的前9周,奶牛亚临床型酮病的发病率高达59%。在我国高产牛群中,临床酮病的发病率一般占产后母牛的2%-20%,而亚临床型酮病的发病率一般占产后母牛的10%-30%,  相似文献   

12.
正2019年8月,北京市奶牛创新团队密云综合试验站到某奶牛示范场,指导酮病检测技术推广工作。笔者团队从该奶牛示范场的驻场兽医了解到,6月、 7月产后奶牛真胃变位发病率增多,7月发病率达到41%,亚临床酮病发病率达到95.7%。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团队对分娩奶牛采用瘤胃补液方式进行治疗。每天一次补液,连  相似文献   

13.
奶牛酮病是泌乳奶牛在产犊后几天至几周内 ,由于碳水化合物和脂肪代谢紊乱所引起的一种全身功能失调的代谢性疾病。临床特征是酮血、酮尿 ,低血糖 ,消化机能紊乱 ,昏睡或兴奋 ,渐进性消瘦 ,产乳量下降及偶尔发生运动失调。本病多发生于舍饲的高产母牛 ,其中以 2~ 5胎次的高产奶牛最多发。在高产牛群中 ,亚临床酮病的发病率更高 ,占产后母牛的 10 %~ 30 % ,是对养牛业危害严重的营养代谢病之一。近年来 ,双城地区的奶牛场、个体奶牛户饲养的奶牛中酮病时有发生 ,发病奶牛不但产乳量明显下降 (约降低 10 %~ 15 % ) ,而且发情延迟、配种不妊…  相似文献   

14.
探究亚临床酮病发病率与奶牛泌乳天数、胎次及体况的关系。选取7个规模化奶牛场的493头临床状况健康荷斯坦奶牛进行检测,采用全血中β-羟丁酸(BHBA)≥1.2 mmol/L作为亚临床酮病的标准。研究发现,奶牛亚临床酮病发病率为1.5%~62.5%,不同牧场之间发病率差异很大,亚临床酮病高发期为奶牛产犊后1个月内,高发胎次为3胎及以上,高发牛群的体况评分在3.5及以上。牧场应该提高饲料品质和改善产后护理来确保奶牛达到理想体况,降低奶牛亚临床酮病发病率,减少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5.
<正>奶牛酮病也叫作奶牛醋酮血症,主要是由奶牛体内的碳水化合物和挥发性脂肪酸代谢紊乱而引起的疾病,高产奶牛的发病率更高,该病的主要症状是奶牛食欲减退,血酮、乳酮以及尿酮含量异常升高,产奶量明显下降,如果疾病非常严重,奶牛在呼吸时会呼出带有丙酮气味的气体,奶牛的血糖明显降低。1奶牛酮病发生的原因该病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酮病主要是由饲喂环节不合理所致,例如饲喂的时间不规律、饲料质量较差、  相似文献   

16.
据报道,奶牛临床型酮病的发病率为1.1%~9.2%,如果将隐性酮病(亚临床型酮病)也计算在内,奶牛酮病发生率将高达12.0%~34.0%[1]。奶牛酮病主要发生在围产后期和产奶高峰期,从而严重影响了最高产奶日的产奶量,也严重影响了泌乳高峰期的维持时间,严重制约了奶牛养殖效益提升。为了探索一种操作简单、实用、安全、有效的奶牛隐性酮病治疗新方法。  相似文献   

17.
研究表明,患有亚临床酮病的牛只每天要比非酮病牛的产奶量减少1~10L,一旦开始泌乳,高产奶牛的亚临床酮病的发病率大约是40%,而临床型酮病的发病率仅为5%。由于亚临床酮病不容易被发觉,所以往往在牧场的日常管理中被忽视。一头患有亚临床酮病牛所带来的损失约为78美元,在此情况下,也增加了奶牛患有临床酮病及皱胃扭转、胎衣不下等疾病的概率。  相似文献   

18.
在冬季舍饲、饲料品质差的奶牛易发生临床性酮病,牛场的年发病率大约为0.5%。与冬季相比,每年5、7、8月是酮病的高发期。各年龄段的牛均可发病,以3~6胎母牛发病率最高。酮病通常发生于产后3~6星期,此时奶牛产奶量达到高峰,而食欲和干物质采食量没有达到高峰。奶牛产前和分娩后8星期内也可能发病,但比较少见。在泌乳早期,奶牛处于能量负平衡状态,此时肝脏会动员体脂,弥补能量缺乏,同时体重下降,奶牛会出现轻微的血酮、尿酮和奶酮升高的现象。这是高产奶牛的正常代谢调节,如果此时有任何应激因素影响采食,破坏了代谢平衡,奶牛就可能出现临床性酮病。  相似文献   

19.
<正>近年来,奶牛场酮病的发生率较高,对奶牛场的影响较大。美国奶牛的酮病发生率达到17%,印度达14.69%,而加拿大的研究报道,在泌乳期的前9周,奶牛亚临床酮病的发病率高达59%。我国奶牛脂肪肝的发病率超过30%,美国为35.0%~66.0%。由于本病给奶牛养殖业带来了巨大的危害,笔者将国内外有效防治本病的方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奶牛业的发展,尤其是奶产量的提高,奶牛酮病(尤其是亚临床酮病)的发病率有上升的趋势,已引起国内兽医学者的普遍关注。临床上,亚临床酮病虽无明显的症状,但由于会引起母牛泌乳量下降,乳质量降低,体重减轻,生殖系统疾病和其他疾病发病率增高,而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本研究采用酮粉法检测雅安市养殖场和散养农户泌乳奶牛尿、乳酮体,了解雅安市奶牛在不同自然饲养管理条件下亚临床酮病的发生情况,为寻求预防和控制雅安市亚临床酮病的适宜时机和方法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1材料与方法1.1实验奶牛雅安市各奶牛场及农户散养的泌乳奶牛536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