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番茄白粉病是一种世界性病害。1900年SaJmon首先在意大利发现番茄白粉病,将其病原菌鉴定为蓼白粉菌(Erysphe polygoniDC.)。1919年日本泽田兼吉首先报道我国台湾省番茄上的白粉病菌为蓼白粉菌(E.polygoniDC.)。在我国的云南、河南、新疆、辽宁、吉林、黑龙江和内蒙古也曾有过对番茄白粉病的报道。近些年,随着我国温室番茄种植面积的增加,白粉病在我国的番茄生产中有逐年加重趋势,  相似文献   

2.
为明确云南省昆明市团结乡地区南瓜白粉病病原菌种类及生理小种,通过病原菌孢子形态观察、分子鉴定及国际通用的甜瓜白粉病生理小种鉴别寄主与标准鉴定体系,对该地区的南瓜白粉病病原菌及生理小种进行鉴定。结果表明,该白粉病菌孢子形态呈椭圆形,内有纤维状体;rDNA-ITS序列与单囊壳属(Podosphaera xanthii)ITS序列聚为一类,一致性高达99%;病原菌样本对鉴别寄主的抗感反应与单囊壳白粉菌生理小种2France表现一致。因此,引起昆明市团结乡地区南瓜白粉病的病原菌为单囊壳属白粉病菌(P. xanthii)的生理小种2France。  相似文献   

3.
草莓白粉病:Sphaerotheca aphanis(wallr)Braun为子囊菌亚门,白粉菌目,白粉菌科,单囊壳属.无性阶段属半知菌亚门,丛梗孢目,粉孢属的oidiun humuli.此病是我省草莓上一种常发性,普遍发生的主要病害,为害最重.  相似文献   

4.
《中国瓜菜》2015,(6):16-20
为明确江浙沪地区甜瓜白粉病致病菌种类及优势生理小种,2014年秋季从江浙沪地区包括江苏宿迁宿城、淮安、南京六合、南京玄武、苏州吴中、南通海门,上海嘉定、奉贤,浙江宁波等地大棚甜瓜植株上采集了9份白粉病菌,通过镜检白粉孢子、考马斯亮蓝染色菌丝推断上述白粉病菌为单囊壳白粉菌Podosphaera xanthii;以南京玄武地区的白粉病菌DNA为模板扩增克隆其r DNA内转录间隔区(ITS)序列,分析确认其为单囊壳白粉菌Podosphaera xanthii;采用国际通用的13个鉴别寄主对上述白粉病菌进行喷雾接种鉴定,根据鉴别寄主抗感反应确认上述甜瓜白粉病菌为单囊壳白粉菌生理小种1,未发现其他生理小种。本研究初步明确了江浙沪地区甜瓜白粉病菌的菌种及优势生理小种,为甜瓜抗白粉病育种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如何防治辣椒白粉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明远 《蔬菜》2002,(4):23-23
辣椒白粉病,在北京地区已不是一种新病,笔者早于1981年在四季青乡就发现过。不过,长期以来发生量极小,一般不需要防治。但是自1999年以来,几乎每年的10月,都有不少的保护地辣椒发生此病。不光是管理粗放的地块发生,而似乎越是生产条件好的地方,病害越重。此病发生以后,倒没有出现绝收现象,但也搞得满田都是黄叶、枯叶或落叶,且果实变小。而这茬辣椒(或甜椒)正是在元旦、春节上市,一旦发生了白粉病,造成的经济损失十分严重。辣椒白粉病比较难防治,这主要是由病菌危害特点所决定的。它属于鞑靼内丝白粉菌,在营养生长阶段菌丝…  相似文献   

6.
正茄果类蔬菜包括番茄、辣椒、茄子,现在秋天正值茄果类蔬菜白粉病容易发生的季节。根据文献记载,辣椒白粉病和茄子白粉病在1919年在台湾即有报道,但报道较多的是在20世纪70年以后,包括美国、英国、日本及澳大利亚等国都有相关的报道。笔者1978年在也门共和国胡斯省白托纳地区工作期间,在茄子、番茄上也见到过白粉病,其是由拟白粉菌(Oidiopsis sp.)所致,相比辣椒白粉病,其危害更为严重。  相似文献   

7.
张燕 《中国蔬菜》2012,1(2):87-92
对四川省西昌地区茄子白粉病病原菌进行了初步鉴定,并对其分生孢子萌发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西昌地区茄子白粉病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单生,初生分生孢子顶端略尖,大小为(65.44~84.98)μm×(17.31~22.09)μm,次生分生孢子两端钝圆,大小为(69.92~83.32)μm×(15.82~21.53)μm|分生孢子梗不分支,2~4个细胞,长102.59~179.50 μm,未发现有性世代,初步鉴定为旱金莲内丝白粉菌〔Oidiopsis tropaeoli(Berger.)〕。分生孢子萌发特性研究表明,其最佳萌发温度为25 ℃,致死温度54 ℃|相对湿度90%以上分生孢子可以萌发,保湿条件下萌发率最高|光照对孢子萌发有一定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8.
以欧洲葡萄F1代株系15-1-9为试验材料,在叶片上接种葡萄白粉菌后,分别在0、5、10、15、20、25、30 d取样,测定叶片的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多酚氧化酶(PPO)活性、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丙二醛和木质素含量等生理特性的动态变化,为葡萄白粉病的防治和葡萄抗白粉病育种提供基础参考资料。结果表明:葡萄叶片感染白粉菌后,POD、CAT、PAL的酶活性均高于未接种的健康叶片(CK),呈上升趋势,而PPO活性则呈下降趋势,并且在后期略有回升。接种后叶片的可溶性蛋白质含量降低,丙二醛、木质素的含量有不同程度上升。由此可见,葡萄白粉菌的侵染对叶片内的生理特性的动态变化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9.
杨禄山  郭晔  胡洋  文颖强 《园艺学报》2020,47(4):623-634
利用CRISPR/Cas9系统定点编辑葡萄白粉病感病基因VviEDR2(Enhanced disease resistance 2),在VviEDR2的DUF1336结构域设计靶位点VviEDR2-T1,构建CRISPR/Cas9敲除载体,通过农杆菌介导法转化‘无核白’葡萄胚性愈伤组织。对PCR阳性植株进行靶位点扩增测序,结果表明,共有8个转基因植株在靶位点处发生不同类型的双等位基因突变,编辑效率为32%;突变体植株生长势较弱,叶片较小,茎秆丛生、细弱。进一步对突变体植株进行抗病检测,结果表明,接种葡萄白粉菌(Erysiphe necator Schw.)5 d后,突变体植株叶片上白粉菌孢子仅能萌发出少量较短初级菌丝,表皮细胞产生大量明显的H2O2,而野生型叶片中白粉菌萌发出大量初级菌丝、次级菌丝和吸器,无明显H2O2产生。这些结果表明,可以利用CRISPR/Cas9技术编辑葡萄感病基因VviEDR2,提高葡萄白粉菌抗性。  相似文献   

10.
以辣椒4个不同抗性品种为材料,研究成株期感染白粉菌后,叶片组织内苯丙氨酸解氨酶(PAL)、β-1,3-葡聚糖酶和几丁质酶的活性变化。结果表明,4个材料接种白粉病病原菌后3种酶活性均有所提高。受白粉菌侵染后,抗病品种的PAL和β-1,3-葡聚糖酶活性明显高于感病品种。几丁质酶的活性变化与辣椒对白粉病的抗性无关。  相似文献   

11.
草莓白粉病(Sphaerotheca aphanis(wallr))是草莓生产上一种常发性、普发性病害,尤其在保护地中,温度高,空气湿度大,光照不足,通风不良,草莓白粉病更易发生。发生严重时,病叶率在45%以上,病果率在50%以上。草莓白粉菌属于专性寄生菌,在全世界各地都有分布,主要分布在北美、欧洲  相似文献   

12.
甜瓜白粉病是危害甜瓜生产的重要病害之一,在世界很多地方均有分布,我国各地也均有发生。甜瓜白粉病可造成植物光合能力下降,引起早衰,甚至死亡,严重影响甜瓜的产量和品质,掌握甜瓜白粉病的发生规律和相关防治技术对控制其大规模发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一般情况下,苦瓜的白粉病和霜霉病的识别是比较容易的,主要根据其症状来区分:苦瓜白粉病在叶片的正面、背面形成白粉斑,苦瓜霜霉病在叶片背面长出白色霉状物或病斑受叶脉限制。但在实际田间或大棚内,不可能看到如此典型的症状,有时只看到叶片正面现浅黄色小斑,很少见到霉层。许多苦瓜种植者常将白粉病当霜霉病来防治,造成用药不对,不但没有把病害控制,反而延误病害防治时间致使病情加重。现将这两种病害的诊断与防治方法介绍如下。1诊断1.1苦瓜白粉病苦瓜白粉病是由瓜白粉菌及瓜类单囊壳白粉菌(均属子囊菌亚门真菌)引起的病…  相似文献   

14.
以4个番茄品种为材料,通过人工接种番茄白粉菌,研究感病后番茄叶片的叶绿素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番茄植株感病后的叶绿素含量均下降,与健康叶片叶绿素含量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不同品种以及不同生育期植株感病后叶绿素含量下降幅度不同.其中,“露佳”苗期植株感病后叶片叶绿素含量下降幅度最大,下降了6.484 spad,而“露佳”在花期和果期感病后下降幅度最小,分别下降了0.05 spad和0.9 spad.  相似文献   

15.
利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的方法对内蒙古不同地区籽用美洲南瓜白粉病病原菌种类进行鉴定,并采用国际通用的13 个甜瓜生理小种鉴别寄主和鉴别标准体系,对不同地区白粉病菌的生理小种进行鉴定。对20 份籽用美洲南瓜种质的抗病性进行鉴定,并采用苗期人工接种的方法对籽用美洲南瓜六世代群体进行抗性统计分析,开展白粉病抗性遗传研究。形态学鉴定结果表明,籽用美洲南瓜白粉病病菌具有成串的椭圆形分生孢子,具有纤维状体。系统发育树鉴定结果表明该白粉病菌ITS 序列与GenBank 中已公布的瓜类单囊壳白粉菌(Podosphaera xanthii)的序列聚在一个分枝,确定内蒙古地区白粉病菌为单囊壳白粉菌P. xanthii。初步确定内蒙古地区籽用美洲南瓜白粉病存在4 个生理小种,分别为小种4、小种2F 和小种1,还有1 个未知的小种。种质抗性鉴定结果表明,20 份籽用美洲南瓜种质中有7 份抗病种质,4 份中抗种质,1 份高抗种质。内蒙古地区籽用美洲南瓜抗白粉病基因由1 对主效隐性单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不同时间紫外线照射对黄瓜白粉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紫外线防治黄瓜苗期白粉病,照射时间长孢子萌发率低,相对防治效果好,但对寄主影响大。紫外线照射时间越长,对白粉菌孢子的致死效果越好,随着照射次数的增加,致死率逐渐增加,但始终达不到100%,如每次处理时间30 min,每天处理1次,4~7 d孢子的致死率分别是95.5%、97%9、7%、98%。紫外线每次照射时间越长,照射次数越多,病情指数在照射前后变化越小,说明每次处理时间越长,处理次数越多,防病效果越好。但对黄瓜苗生长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以金银花褐斑病菌拟茎点霉(Phomopsis sp.)、黑圆斑病菌旋丝毛壳(Chaetomium bostrychodes)、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链格孢(Alternaria)、金银花白粉病菌忍冬叉丝壳(Microsphaera lonicerae)5种病原菌为试材,采用平板对峙培养和田间有效性检验的方法,研究了金银花根际土壤微生物的拮抗活性和田间防效,以期筛选出1株对金银花白粉病田间防效最佳的生防潜力菌。结果表明:在筛选出的6株生防潜力菌中,解淀粉芽孢杆菌7T6(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 7T6)对金银花白粉病的防效最佳。田间随机区组试验显示,在试验第3天时,解淀粉芽孢杆菌7T6菌液对金银花白粉病的防效略低于药剂对照43%戊唑醇SC;第7天时,解淀粉芽孢杆菌7T6菌液用量在325 g·(15kg)-1和650 g·(15kg)-1时防效分别达到81.22%和88.47%,与43%戊唑醇SC的防效87.40%在统计学上无差异。表明虽然解淀粉芽孢杆菌7T6菌液的杀菌速效性略低于化学农药...  相似文献   

18.
以发病的佩兰叶片为试材,采用形态学、致病性、分子系统学鉴定方法对该地区的佩兰白粉病病原菌进行研究,以期探明河南商丘地区的佩兰白粉病病原菌的系统进化关系,为其防治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该白粉菌分生孢子透明,圆形或椭圆形,有明显的纤维体,大小为(18~27)μm×(15~22)μm,分生孢子梗直立、圆柱形、简单无分枝,大小为(112~180)μm×(9~12)μm,分生孢子形成在分生孢子梗上,串生,4~6个。没有观察到病原菌的子囊壳。病原菌接种叶片与自然状态发病叶片的病症相似,均为不定形的污白色斑。对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ITS)序列进行PCR扩增、测序获得565 bp的目的片段(Gen Bank登录号:JX546297),在Gen Bank上进行比对分析,与Podosphaera fusca序列同源性为100%,初步鉴定该病原菌为棕丝单囊白粉菌(Podosphaera fusca)。  相似文献   

19.
根据葡萄EF1-α基因序列设计引物F-g-6/R-g-6,根据葡萄白粉菌细胞色素P450基因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F-P450-Un/R-Un,分别建立葡萄叶片和葡萄白粉菌的real-time PCR检测方法,用于计算分子病情指数。结果表明:使用real-time PCR方法对酿酒葡萄‘赤霞珠’叶片DNA和葡萄白粉菌DNA测定的灵敏度分别为10-2和10-5 ng·μL-1,分别是常规PCR的100倍和1 000倍。同时建立葡萄叶片DNA和白粉菌DNA各自的标准曲线,标准曲线循环阈值与模板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99637和0.99564。利用建立的real-time PCR检测方法对葡萄尚未发病的30个田间样品进行检测,共检测到22个样品中含有葡萄白粉菌,其分子病情指数与18d后的田间病情指数极显著相关(相关系数为0.916)。建立的葡萄白粉菌潜伏侵染量real-timePCR分子检测体系,能够为葡萄白粉病的早期诊断和监测预警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20.
以河南商丘地区草本药用植物猪殃殃白粉菌为试材,采用分子系统学方法研究了其形态学、致病性鉴定、分子生物学鉴定及其系统进化关系,以期为白粉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猪殃殃白粉菌着生于叶的两面及茎上,随着病原菌的发展,蔓延至覆盖整个叶子表面。显微分析结果表明,病原菌分生孢子梗直立,(100~260)μm×(10~12)μm,产生2~3个未成熟的分生孢子。足细胞(28~65)μm×(9~11)μm,紧邻着2~3个短细胞。分生孢子桶-柱形,(22~42)μm×(15~20)μm。对其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ITS)序列进行PCR扩增,测序获得632 bp序列,Gen Bank登陆号为KX396590。经MEGA 5.0软件分析,其与奥隆特高氏白粉菌Golovinomyces orontii ITS序列AB430813序列聚为一枝,而来自其它属种白粉菌的5条ITS序列亲缘关系较远。河南商丘地区的猪殃殃白粉菌为奥隆特高氏白粉菌G.orontii。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