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8 毫秒
1.
根据阜新地区的气候特点,在深入研究玉米需水规律、干旱敏感性及水分运行规律的基础上,从品种选择、蓄水保墒、抗旱播种、水肥调控和田间管理等方面,总结阜新地区玉米机械化高产栽培技术,为半干旱地区的玉米生产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2.
针对阜新地区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特点,以提高玉米产量为突破口,建立阜新地区玉米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体系。其核心技术是在研究并明确玉米耗水规律、土壤水分运动规律基础上,引进筛选抗旱耐旱品种,推广适期早播、增加镇压强度的平衡施肥、化肥一次深施、秸秆还田、地膜覆盖等配套技术,进而有效提高水分利用率和化肥利用率,为玉米高产高效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3.
阜新地区是辽宁玉米主产区,全市玉米生产除收获环节之外基本实现了机械化。玉米收获机械化成为制约阜新地区玉米生产机械化技术发展的瓶颈,也是深入推广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的难点。论述了阜新地区的玉米机收发展现状,分析了阜新地区发展玉米机收存在的制约因素,提出了今后阜新地区发展玉米机收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阜新地区是辽宁玉米主产区,全市玉米生产除收获环节之外基本实现了机械化。玉米收获机械化成为制约阜新地区玉米生产机械化技术发展的瓶颈,也是深入推广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的难点。论述了阜新地区的玉米机收发展现状,分析了阜新地区发展玉米机收存在的制约因素,提出了今后阜新地区发展玉米机收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总结玉米免耕(少耕)栽培在阜新地区玉米生产中的优势,如提早播种缩短播期、保持土壤有良好结构、增强耕地蓄水保墒能力、节本增效等,总结适合阜新地区的玉米免耕(少耕)高产栽培技术要点,为阜新玉米生产节本增效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6.
阜新地区干旱的地理环境和特殊的气候严重制约玉米产量的提高。为提高阜新地区的玉米产量,根据生产实践,从地块选择、种子选用、栽培方法、田间管理等方面,详细探讨有效增加玉米产量的技术要点和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7.
机械化保护性耕作的大力实施,有力促进了阜新地区玉米生产机械化发展,但玉米机械化收获始终是制约当地玉米全程机械化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就阜新地区玉米机收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阜新地区玉米生产机械化取得了较快发展。但从总体上看,全市玉米生产机械化发展动力不足,尤其是玉米机械化收获水平相对较低,成为玉米生产机械化发展的瓶颈。提高玉米机械化收获水平,加快玉米生产机械化发展,是提升阜新地区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机械化保护性耕作的大力实施,有力促进了阜新地区玉米生产机械化发展,但玉米机械化收获始终是制约当地玉米全程机械化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就阜新地区玉米机收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0.
为推进阜新地区玉米机收的快速发展,介绍阜新市玉米机收现状,并以自走式联合收获机为例,对比分析人工收获玉米及机械收获玉米的经济效益.针对阜新玉米机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玉米生长期干旱与灌溉投入问题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比较分析东北、西北春播玉米区、华北、黄淮夏播玉米区不同频率年玉米全生长期降水量(有效)、逐月降水量与相应时段需水量的关系,引入缺水率,评价各区域玉米生长期的干旱缺水状况;在此基础上,对玉米生长期干旱与灌溉投入问题进行简要分析,为国家现代玉米产业技术体系玉米增产目标的实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以室内盆栽玉米幼苗为材料,研究400mg/L乙烯利(CEPA)提高玉米幼苗抗旱的机理。结果表明:干旱条件下,CEPA能显著提高玉米幼叶相对含水量(RWC),增强其渗透调节能力(OA),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其膜相对透性(RP)。随干旱时间的延长,玉米幼叶的净光合速率(Pn)和气孔导度(Gs)皆下降,尤其在严重胁迫下,CEPA对维持叶片Pn有一定极积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云南省夏玉米不同生育期干旱变化规律,为该区夏玉米合理布局和防御生育期内阶段性干旱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云南省1960—2014年32个典型气象站点逐日气象资料,计算夏玉米生育期逐旬作物水分亏缺指数(crop water deficit index,CWDI),采用线性趋势和M-K检验分析了云南省不同地区夏玉米干旱的时空变化特征,并探究了CWDI与夏玉米产量的关系。【结果】①云南省夏玉米初始生长期、快速生长期、生长中期、生长后期和全生育期平均干旱站次比分别为50.30%、12.36%、5.88%、6.00%和10.35%。②1960—2014年夏玉米初始生长期干旱站次比和CWDI均呈减小趋势,快速生长期、生长中期、生长后期和全生育期则均呈上升趋势,且快速生长期和生长中期干旱面积和强度上升幅度相对较大,上升趋势主要集中在滇西南。③云南省夏玉米各生育阶段不同等级干旱发生频率整体上表现出中部高四周低的分布特征,其中滇中干旱频率最高,滇西南最低;云南省夏玉米各生长阶段干旱强度上升幅度较大区域主要集中在滇西南和滇东北,上升幅度较小区域主要集中在滇中中西部和滇西北。④云南省夏玉米生长中期水分供需状况对夏玉米产量影响较大。【结论】一定幅度的干旱强度上升,有利于云南省西部夏玉米增产,尤其是滇西南地区;但会导致中东部夏玉米减产,尤其是滇东北。  相似文献   

14.
灌溉处理对冬小麦-夏玉米不同品种土壤水分和WUE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下,于2008—2010年采用不同小麦和玉米品种,研究不同灌溉处理下土壤水分动态及对冬小麦和夏玉米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影响。2a试验结果均表明,灌水在不同土层的入渗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大致以1a为周期,冬小麦生长期间,0~60 cm土层土壤水分变异较大,60 cm以下土层土壤水分夏玉米无法利用是导致灌水利用效率低的原因。通过分析冬小麦和夏玉米的WUE表明,抗旱节水品种的WUE随着灌溉次数的增加而减小,而非抗旱节水品种的WUE则相反;抗旱节水品种的产量在适度水分胁迫下变化不大,而耗水量有所减少,非抗旱节水品种在适度水分胁迫时,产量减少幅度较大,致使WUE有减小趋势。因此,在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的华北地区,选用抗旱节水品种,适度减少灌水次数,可以减少无效灌水的入渗,在不影响产量的情况下,提高WUE。  相似文献   

15.
以抗旱性不同的二个玉米品种('郑单958'和'户单四号')为材料,采用防雨池栽的方式控制土壤水分,研究扬花期干旱-复水对玉米冠层结构、产量、耗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扬花期干旱-复水后二个玉米品种的叶面积指数和株高均出现补偿效应,'郑单958'补偿效应优于'户单四号';'郑单958,的群体透光系数在干旱-复...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东北的半干旱地区,由于春旱造成的土壤墒情不足,严重影响着大田作物的发芽和出苗。进而严重地影响着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坐水种是一种较好的抗旱播种方法,苗期补灌技术也是一种旱地农业生产措施,垄作区田不仅是一项水土保持措施,而且也能改善土壤的水分环境,促使作物增产。在田间试验基础上,对有限的坐水、补水和垄作区田的技术集成对东北半干旱地区玉米产量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并予以了定量的描述,以求为东北半干旱地区玉米的节水栽培提供出一套可调控的定量化组合方案。  相似文献   

17.
刘乔斐  周自云  杜妮妮 《农业工程》2021,11(11):112-120
研究不同干旱胁迫与复水处理对玉米光合作用的影响,为优化玉米蹲苗提供技术措施。以郑单958玉米品种为研究材料,采用水培法,测定不同干旱胁迫与复水周期下玉米幼苗光合色素、光合参数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等光合生理指标。随着干旱胁迫周期的增加,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分别呈现先减小后增加和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和光化学猝灭系数(qP)呈现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非光化学猝灭系数(qN)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干旱胁迫下,玉米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和水分利用效率(WUE)显著下降,胞间CO2浓度(Ci)显著升高(P<0-05);最大净光合速率(Pnmax)、表观量子效率(AQE)和暗呼吸速率(Rd)显著降低,光补偿点(LCP)显著增加(P<0-05)。复水后,叶绿素含量、Pnmax、AQE、LCP、光饱和点(LSP)总体表现为增加的趋势,Rd总体表现为降低的趋势;Pn、Gs、Tr、Ci、WUE、Fv/Fm、ΦPSⅡ、qP和qN总体上随着复水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加,表现为一定的补偿效应,但3次干旱胁迫下的Pn和WUE复水后仍然很低,甚至在复水后3 d降低到负值。玉米幼苗经2次干旱复水后补偿性吸水显著,3次干旱对玉米幼苗可能造成一定伤害,复水后补救作用有限。因此,玉米在蹲苗时应严格控制干旱锻炼的次数,避免因干旱太过对植株造成损伤,影响幼苗生长。   相似文献   

18.
节水抗旱组合技术措施对玉米产量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节水抗旱组合技术“机械化暗式坐水点播技术 机械化苗期补灌技术 垄作区田保水技术”的实施效果的实验研究为基础,采用SAS统计分析方法,对水分(播种期坐水量和苗期补灌水量)、垄作区田对玉米产量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建立了产量与水分、区田关系的数学模型。结果表明,在甘南县2003年实际条件下、玉米产量随坐水、补水量的增加而提高;区田起到了增产的效果,比较而言,灌水对产量的影响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19.
评估生长季旱涝对作物产量的影响有助于农民采取措施增产保收。本研究基于1988—2017年气象站点数据和灾情、产量等统计数据,以中国东北三省为研究区,通过对比多时间尺度指标——标准化降水指数(SPI)和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与旱涝受灾率的关系,选择优势指数表征东北春玉米生长季干湿状况,基于HP滤波构建相对气象产量,利用距离相关分析方法选取合理时间尺度和关键月份的指数,分析这些指数与春玉米相对气象产量的关系以及不同生育阶段水分条件与产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SPI、SPEI均能表征东北地区农作物受旱和受涝状况,整体上SPEI在表征东北地区旱涝时更具优越性,尤其在辽宁省,因旱受灾率与SPI和SPEI相关系数差距明显,因涝受灾率与SPEI相关系数最大值为0.54,与SPI相关性不显著。(2)辽宁省SPEI3-8与相对气象产量的距离相关系数最大,吉林省和黑龙江省SPEI6-8与相对气象产量的距离相关系数最大;各省对应的SPEI与相对气象产量呈向下的抛物线趋势,其中辽宁省春玉米产量受干旱和雨涝的共同影响,吉林、黑龙江两省主要受干旱灾害的影响。(3)辽宁省春玉米在拔节—抽穗期主要受干旱影响,生长季后期受洪涝灾害影响较前期加重;当SPEI为1.0左右时,吉林省春玉米在出苗—拔节、拔节—抽穗期可达到最高产,抽穗—乳熟期受干旱影响严重;黑龙江关键生育期主要受旱灾影响,在出苗—拔节、拔节—抽穗期正常偏湿年份可达到最高产量,但中度及以上雨涝仍会导致玉米减产,抽穗—乳熟期在轻度湿润时可高产,重度湿润时会因涝减产。本研究对东北三省地区预估旱涝灾害对春玉米产量影响和及时采取灾害防御措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