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种子市场供应情况1.1 计划用种量与计划供种量2012年我市玉米种植面积7.0万hm2、水稻种植面积6.7万hm2,玉米种子需求量210万kg。高寒山区种植老品种3 333.3hm2左右,自留或串换种子10万kg左右,计划用玉米种200万kg。水稻种植6.7万hm2,其中籼稻2万hm2,需用种30万kg;粳稻4.7万hm2,其中杂交粳稻1.3万hm2,需种20万kg,常规粳稻3.3万hm2,需种150万kg。计划调供的种子数量:杂交玉米194万kg,少于计划用种量6万kg;杂交籼稻39万kg,超过计划用种量9万kg;杂交粳稻22.5万kg,超计划用种量2.25万kg;常规粳稻计划用种量83万kg。粳稻种子农民可自留串换,调节  相似文献   

2.
砂薄地冬小麦-夏玉米轮作施钾效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砂质潮土冬小麦-夏玉米轮作施钾效应,田间试验结果表明:砂质潮土地冬小麦产量随施钾量的增加而增加,以施钾量150kg/hm2(基肥:追肥=5:5)的经济效益最佳,增产822.7 kg/hm2,每公顷增收724.1元,产投比为2.42;玉米生产也以施钾量150kg/hm2分次施用为最佳,增产1368.4kg/hm2,每公顷增收1281.7元,产投比为2.52。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中,施钾量为150 kg/hm2时,两季连续分次施用钾肥经济效益最佳,施钾量为300 kg/hm2时,小麦分次施用钾肥而玉米不施钾肥的经济效益最好。  相似文献   

3.
1母本直播制种的优点 1.1增产显著 育苗移栽一般用种量为45~56kg/hm2,秧龄18~20d,5.5~6.5叶左右移栽,栽培密度为50万穴/hm2左右,基本苗150万~180万/hm2,成穗270万~300万/hm2.采用直播技术一般用种量为55~60kg/hm2,属于超稀播量,营养面积大,个体发育好,低节位分蘖多,成穗可达330万/hm2以上,比移栽田多30万~60万/hm2;而且主穗差异小,抽穗整齐,开花集中,增产增益较为明显.2000~2001年全县协优559制种,直播田平均单产为2.93t/hm2,移栽田为2.70t/hm2,增产0.23t/hm2,增幅达9.2%.经多年实验对比,水直播一般比育苗移栽增产6%~12%.  相似文献   

4.
杂交小麦品种绵杂麦168稀植高效栽培技术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解决杂交小麦生产用种量大,种子生产成本高这一难题,加速杂交小麦新品种在生产上的推广应用,特就施氮量与密度对绵杂麦168产量的影响进行了研究。试验采用两因素裂区设计,施氮量为主区,密度为副区,施氮量与密度各5水平。结果表明,施氮量、密度以及施氮量与密度的互作都极显著地影响绵杂麦168的产量。产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呈增加趋势;产量随着密度的增加也呈增加趋势,但在密度极高的情况下,产量又有所下降。在基础地力中等水平的情况下,在低用种量(密度≤165×104基本苗/hm2)下,在施氮量为150~300kg/hm2情况下,种植绵杂麦168可获得高于6750kg/hm2的产量和高于8000元/hm2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5.
1适时播种,培育壮秧 协优507在含山县作一季稻栽培,一般油菜茬稻在4月25日前后播种,麦茬稻在5月5日前后播种为宜,采取旱育稀植,苗床每20~25m2播干稻谷1.0~1.5kg;采取湿润育秧,秧田播量150~187.5kg/hm2,大田用种量22.5kg/hm2,稀播匀播.在一叶一心期,用150×10-6多效唑均匀喷施,促进分蘖,防止徒长,二叶一心时施断奶肥施尿素90kg/hm2,移栽前5d,施起身肥尿素75kg/hm2,移栽时秧龄30~35d左右.  相似文献   

6.
《种业导刊》2007,(4):46-48
为积极引导广大农民发展优质农产品生产,近日,河南省农业厅组织有关专家筛选出了一批春夏主要农作物主推品种.据了解,今年主推的水稻品种主要有: 豫粳6号 新乡市农科所选育,1995年通过河南省审定.属中晚熟粳稻品种,生育期150 d左右.适宜河南省沿黄稻区种植,产量9000~10500 kg/hm2.4月底5月初播种,用种量45~60 kg/hm2,每穴2~3粒种子苗.注意防治病虫害,后期切忌断水过早.  相似文献   

7.
氮素分期优化管理对冬小麦产量和籽粒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田间试验,对氮素分期优化管理方法对小麦籽粒品质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以期为高产、优质、资源高效、环境保护等多重目标并重的养分资源优化管理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氮素供应量最优的处理(冬小麦返青期氮素供应量即0~60 cm土壤Nmin+肥料氮为90 kg/hm2,拔节期追氮量即施用肥料氮30 kg/hm2)的冬小麦籽粒产量和其他氮素供应量处理没有显著差异;氮素供应量最优的处理冬小麦籽粒的粗蛋白和面筋含量显著低于在返青期和拔节期供氮量都高的处理(冬小麦返青期氮素供应量即0~60 cm土壤Nmin+肥料氮为150kg/hm2、拔节期追氮量即施用肥料氮90kg/hm2),但与其他处理相比差异不显著;以高产、资源高效和环境保护为前提的冬小麦氮肥分期优化施用量获得了最高产量的同时兼具较好的小麦籽粒品质.  相似文献   

8.
张玉娇  李军  郭正  岳志芳 《作物学报》2015,41(11):1726-1739
为探索不同肥力水平对渭北旱塬连作冬小麦田在长周期免耕/深松轮耕措施下土壤蓄水保墒和作物增产效应的影响,在模拟精度验证基础上,应用Win EPIC模型长周期定量模拟研究了1980–2009年渭北旱塬免耕/深松轮耕连作麦田5个不同施肥水平下(T1,N 75 kg hm–2+P2O5 60 kg hm–2;T2,N 120 kg hm–2+P2O5 90 kg hm–2;T3,N 150 kg hm–2+P2O5 120 kg hm–2;T4,N 180 kg hm–2+P2O5 150 kg hm–2;T5,N 255 kg hm–2+P2O5 90 kg hm–2)冬小麦产量和土壤水分效应。在30年模拟期间,各处理的冬小麦产量、年度耗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呈波动下降趋势,下降幅度表现为T5T4T3T2T1。0~5 m土层土壤有效含水量呈季节性波动降低趋势,且随施肥水平的升高而降低,5个处理的麦田平均干燥化速率依次为每年13.5、17.1、17.4、20.1和23.9 mm。0~1.5 m土层土壤湿度随季节降水波动;各处理在不同深度形成稳定的土壤干层,其中T1在1.5~2.0 m,T2和T3在1.5~3.0 m,T4和T5在1.5~4.0 m。上述结果表明,随着肥力水平的增加,旱作冬小麦产量和耗水量也增加,土壤干层加厚。综合考虑认为,在渭北旱塬免耕/深松轮耕长期连作小麦田适宜的施肥量为纯氮150 kg hm–2+P2O5 120 kg hm–2。  相似文献   

9.
在坝地和坡地设置固氮甘蔗品种RB 72-454用种量分别为8000芽/667m^2,9000芽/667m^2和10000芽/667m^2(ck)3种处理,经新植和宿根试验结果表明:品种出苗率、分蘖率、茎高、茎径、产量、蔗糖分均随用种量增大而呈下降趋势。用种量8000芽/667m^2坝地甘蔗产量8859kg/667m^2,蔗糖分15.59%,含糖量1174kg/667m^2,节本增收322.9元/667m^2,坡地产量7351kg/667m^2,蔗糖分15.6%,含糖量974kg/667m^2,节本增收349.9元/667m^2。用种量8000芽/667m^2有利品种植操生育、经济性状提高和节本增收。  相似文献   

10.
不同的施肥水平对大豆产量及品质影响较大,各肥料组合处理对产量、脂肪和蛋白质的影响都达到显著水平;蛋脂总量相对稳定,不同施肥水平间差异不显著。研究表明,氮肥对蛋白质的影响较大,磷钾肥对脂肪影响较大,但是每种肥料的影响作用都不是单独作用,而是与其它两种肥料的共同作用。此外,每种肥料都有一个最佳施用量。蛋白质含量最高的施肥组合为:尿素80 kg+磷酸二铵180 kg+氯化钾20 kg/hm2;脂肪含量最高的处理为:尿素60 kg+磷酸二铵180 kg+氯化钾50 kg/hm2;蛋脂总量最高的处理为:尿素60 kg+磷酸二铵120 kg+氯化钾50 kg/hm2;产量最高的处理为:尿素60 kg+磷酸二铵120 kg+氯化钾50 kg/hm2。  相似文献   

11.
两系杂交小麦品种绵杂麦168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解决杂交小麦生产用种量大,种子生产成本高的难题,加速杂交小麦新品种在生产上的推广应用,采用两因素裂区设计,进行施氮量与密度对两系杂交小麦品种绵杂麦168产量、品质及效益的影响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施氮量、密度以及施氮量与密度的互作都极显著地影响绵杂麦168的产量与品质.产量与各主要品质性状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呈增加趋势,在基本苗为45万~285万/hm2、纯氮施用量为150~300kg/hm2时,就可获得6 500kg/hm2,甚至7 500kg/hm2以上的产量;纯氮施用量为300kg/hm2时,粗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和稳定时间都能达到中筋小麦标准.产量随着密度的增加也呈增加趋势,但密度过高,产量又有所下降;低密度下的品质性状要优于高密度.施氮量对产量和各品质性状的影响要强于密度的影响.对经济效益的分析表明,在基本苗为45万~225万/hm2时,配合纯氮用量150~300kg/hm2,都可获得高于8 000元/hm2的相对经济效益.根据试验结果提出了两套优化栽培措施.  相似文献   

12.
杨瀛波 《种子世界》2002,(10):36-38
1 世界各国草业的发展情况 目前,欧洲的人工草地占到全部草地面积的一半以上。草地牧草占全部饲料生产的49%,比例从爱尔兰的87%,到荷兰、比利时、卢森堡与丹麦的30%。英国、爱尔兰、德国和波罗的海的人工草地生产水平为5000~8000kg/hm~2干物质,而丹麦和荷兰更达1万~1.2万kg/hm2干物质。西欧和北欧的人工草地,可以获得9000 L/hm2奶或950kg/hm2牛肉。东欧和俄罗斯有人工草地4928.1万hm2,干草总产量1.34亿t。在20世纪80年代,欧洲用于畜牧业的人工草地面积减少了2.8%,耕地也减少了2.9%,但用于环境保护的人工绿地和林地却有较大的增加。……  相似文献   

13.
1玉米精量播种的优点 1.1节省种子,降低成本 传统的播种方式,达到国家标准的种子需要45.0-52.5kg/hm2,而精量播种只需要6.00万-6.75万粒/hm2,用种量19.5-22.5kg/hm2,比常规播种节省22.5-30.0kg/hm2,降低了生产成本。  相似文献   

14.
1施足基肥,提高整地质量花生播种前,深耕深翻,施足基肥,施土杂肥4.5万kg/hm2,复合肥750kg/hm2,石灰粉或石膏粉600kg/hm2,硼砂15kg/hm2,硫酸锌15kg/hm2,撒施药剂防治地下害虫。然后耙匀耙平,保证地面平整,地表没有秸秆、坷垃、石块等杂物。  相似文献   

15.
北疆滴灌小麦平衡施用氮磷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提高滴灌冬小麦产量,降低氮磷肥料的浪费,采用两因素不完全随机设计,研究了北疆中高产田氮磷对滴灌冬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的范围内,施氮磷肥能够促进滴灌冬小麦增产,且二元二次拟合的相关系数达到了0.99。冬小麦的最高产量区间为氮水平200~360kg/hm2,磷水平为0~100kg/hm2。因此,北疆中高产田滴灌冬小麦生产中应适量施用氮肥,控施磷肥,配施锌等微量元素肥料,以保证获得高产并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6.
基于养分平衡和土壤测试的冬小麦氮素优化管理方法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养分平衡和土壤测试为基础,把氮素供应与作物氮肥特性结合起来,通过田间试验研究冬小麦分期优化供氮量。结果表明:冬小麦播种前0~30cm土壤Nmin大于30 kg/hm2时,不施基肥(氮),足以满足冬小麦从播种到返青期对氮素的需求;返青期保证供氮量90 kg/hm2 (0~60 cm土壤Nmin+肥料氮),可以满足冬小麦从返青期到拔节期对氮素的需求;拔节期保证供氮量100 kg/hm2 (0~90 cm土壤Nmin+肥料氮),可以满足冬小麦从拔节期到收获期对氮素的需求,最终达到目标产量。上述返青期90 kg/  相似文献   

17.
一季不施氮对冬小麦产量影响显著,对夏玉米产量影响不大;连续二季和三季不施氮使冬小麦和夏玉米产量都大幅度减产;连续四季以上不施氮使冬小麦和夏玉米产量分别稳定在1693~1807kg/hm^2和4575~4782kg/hm^2范围的较低水平。不施氮条件下,冬小麦的减产幅度大于夏玉米。不施氮主要通过降低两种作物的穗粒数影响产量。一季和连续两季不施氮使土壤无机氮含量迅速下降,连续两季以上不施氮使土壤无机氮含量稳定在较低水平。  相似文献   

18.
通过2年试验,分析了在吉林省土壤与气候条件下,氮肥用量与水稻产量的关系。得出了氮肥在40-240kg/hm2用量条件下,增产20.17%-150.72%,每kg氮肥增产0.0167-0.0327t稻谷,增产率为0.45%-0.94%。高产处理中(9.35-9.68t/hm2),有6.95%-8.47%的产量来自于磷、钾肥贡献,纯氮肥贡献率53.82%-55.94%,土壤基础肥力贡献率37.11%-37.71%。通过试验可以看出,氮肥用量160-200kg/hm2,增产率较高,每kg氮肥可以增产0.0318-0.0327t稻谷。氮肥施用水平低于80kg/hm2或高于200kg/hm2,氮肥增产率下降。在磷、钾肥固定的条件下,最高产量的氮肥施肥量为205.54-210.95kg/hm2,产量可以达到8.99-9.12t/hm2。  相似文献   

19.
为了缓解冀中南地下水超采,充分利用灌溉水、自然降水和土壤水,提高水的有效利用率,解决冬小麦高产与节水之间的矛盾,于2011—2016年在河北省中南部的石家庄、邢台、邯郸、保定等地开展了一系列节水栽培技术试验,明确了常规灌溉管理模式下冬小麦收获后可利用水分达934.05~1479.15 m3/hm2;常规灌溉管理模式下冬小麦全生育期间150 cm以下土层含水量均在16%左右,深层储水还能够供应小麦生长需要;"一水千斤"栽培模式下全生育期冬小麦平均总耗水量4404.0 m3/hm2,与常规灌溉管理模式下高产麦田总耗水量接近,土壤水消耗量平均提高了507.5 m3/hm2。探索了一套以一水两用、晚播增量、播后镇压、等行全密、春灌一水为主要技术措施的冬小麦"一水千斤"栽培模式,连续两年度进行示范,2014—2015年产量达到8074.5 kg/hm2,2015—2016年产量达到8130 kg/hm2。  相似文献   

20.
吴谦 《种子世界》2014,(3):46-47
<正>1选地整地,施好底肥选用pH6.0~8.5的沙壤土、轻壤土和重壤土田块为宜,并要具备一定的灌溉水源。整地要做到耕层土壤细碎,田面平整,即所谓的"田平泥融"。施优质有机肥3万kg/hm2、尿素300~375kg/hm2、碳铵450~525kg/hm2、硫酸钾225kg/hm2、硫酸锌22.5~30.0kg/hm2作为基肥,施肥后用耙将肥料混入150~225kg/hm2的全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