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中华鳖穿孔病的病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陕西省西安、咸阳和宝鸡等地区养殖的鳖穿孔病病原菌进行了分离鉴定,在分离出的6种菌株中,经过人工感染试验,其中9401,9402,9403和9405菌株对健康幼鳖表现出较强的致病力,出现与自然病鳖相同症状;对小白鼠感染试验,4种菌株均能致死。由此说明这4种菌株为穿孔病的病原菌。对菌体形态特征、培养特性和生理生化反应的鉴定,证明致病菌为嗜水气单胞菌和普通变形杆菌。  相似文献   

2.
中华鳖穿孔病的病原菌及其防治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从具有典型穿孔病症状的中华鳖体分离到C-1,C-2,C-3,C-4,C-55株细胞,经人工感染试验均对健康产生了较强的致病力,出现与自然病鳖相同的症状,由此证实这5菌株中华鳖穿孔的病原菌,对菌体形态特征,培养特性和生理生化反应的鉴定。证明致病菌为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hydrophila)和产碱假单胞菌(Pseudomonasalcaligenes)。同时进行了病原菌的药敏试验,提出了较  相似文献   

3.
进行了中华鳖穿孔病病原菌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hydrophila)和普通变形菌(Proteusvulgaris)的人工感染、药敏和治疗试验。结果表明,两种菌经肌注、体表划痕法感染,均能使鳖表现出与自然病鳖相一致病症,两种菌均对庆大霉素、卡那霉素、诺氟沙星高度敏感。人工感染后第4天分别用硫酸庆大霉素、硫酸丁胺卡那霉素和复方诺氟沙星腹腔注射治疗,每100g体重剂量分别为1.2,4,16mg/d,连续4d均能完全治愈。  相似文献   

4.
鳖嗜水气单胞菌甘肃株和上海株的生物学特性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甘肃灵台县和上海市奉贤县水产养殖场患病鳖病原菌的分离、培养、鉴定,两地菌株均为嗜水气单胞菌。经过对该菌形态学、革兰氏染色、21项生理生化特性比较,以及两菌株毒力比较和动物感染试验,表明甘肃菌株(G-97-7)和上海菌株(S-96-10)是引起鳖白点病(疖疮)、穿孔病(鳖甲溃烂)和出血等细菌性疾病的原发性致病菌。该病菌广泛地存在于自然界水体中。  相似文献   

5.
一种中华鳖穿孔病病原菌的分离和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患有穿孔病的中华鳖的病灶中分离到菌株N9910和N9911。用二菌株分别进行小白鼠和鳖的感染试验,均能使小白鼠死亡及鳖发病,感染鳖出现与自然发病鳖相似的症状,并从人工感染的死亡鳖中再次分离到相同的细菌。经形态特征、培养特性及生理生化反应测定,二菌株均鉴定为摩氏摩根氏菌(Morganella morganii)。药敏试验结果表明:二菌株对氯霉素、菌必治、氟哌酸及丁胺卡那霉素均呈高度敏感。  相似文献   

6.
中华鳖穿孔病感染途径与防治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进行了中华鳖穿孔病病原菌嗜水气单胞菌和普通变形菌的人工感染,药敏和治疗试验。结果表明,两种菌经肌注,体表划痕法感染,均能使鳖表现出与自然病鳖相一致病性,两种菌均对庆大霉素,卡那霉素,诺氟沙星高度敏感。人工感染后第4天分别用硫酸庆大霉素,硫酸丁胺卡那霉素和复方诺氟沙星腹腔注射治疗,每100g体重剂量分别为1.2,4,16mg/d,连续4d均能完全治愈。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广西武鸣县某养鳖场患病黄沙鳖幼鳖进行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旨在找出黄沙鳖幼鳖的发病原因,为生产实践中有效防治该病提供参考。【方法】用常规方法从患病濒死黄沙鳖幼鳖的心脏、肝脏及病灶等处分离病原菌,通过人工感染试验确定分离菌株的致病性,用API20NE生化鉴定系统对病原菌进行鉴定,药敏试验采用K—B纸片扩散法,并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用高度敏感药物对该病进行防治。【结果】分离获得的两株优势菌株(WMB.A和啪.B)对健康黄沙鳖均有很强的致病性,都是导致黄沙鳖幼鳖发病死亡的病原菌,经API20NE生化鉴定系统鉴定均为类志贺邻单胞菌(Plesiomonasshigelloides)。两株分离菌株的药敏试验结果虽不尽相同,但均对菌必治、舒普深、氟哌酸、多粘菌素B和环丙沙星高度敏感,对青霉素G、氨苄青霉素、苯唑青霉素、特治星、先锋霉素VI、复方新诺明、万古霉素、阿莫西林、头孢克肟、头孢噻吩、阿洛西林、头孢氨苄、新生霉素、头孢克洛和磺胺-6-甲氧嘧啶(钠)不敏感。选用菌必治拌料(50mg/kg·d)连续投喂6d,治疗效果良好。【结论】广西武鸣县某养殖场黄沙鳖幼鳖发病死亡是由类志贺邻单胞菌感染引起,可选用菌必治、舒普深、氟哌酸、多粘菌素B和环丙沙星等5种药物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8.
鳖穿孔病病原的分离鉴定与药敏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病鳖中分离到CD-1,CD-2,CD-3,CD-4细菌菌株4个,经人工感染试验均对鳖有较强的致病力,出现与自然鳖相似的症状。对4个分离菌株进行形态特征,培养特性,生化反应鉴定,证明致病菌为嗜水气单胞菌。用多种药物对分离的菌株进行药敏试验,结果表明,4个菌株对丁胺卡那,妥布霉素,氟哌酸,庆大霉素高度敏感,对青霉素、羧苄青霉素、氨苄青霉素则不敏感。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山瑞鳖红底板病的病原菌及其对药物的敏感性,为生产中有效防治该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常规方法从患红底板病山瑞鳖的肝脏、心脏和腹水中分离病菌,人工感染确定其致病性,以API 20NE生化鉴定与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鉴定病原菌,并采用K-B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从患病山瑞鳖的心脏、肝脏和腹水中分离到3株优势菌株,经鉴定均为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与标准株ATCC 7966的亲缘关系最近,同源性达99.6%.3株病原菌对舒普深、菌必治、多粘菌素B和先锋必等4种药物均高度敏感,而对先锋霉素Ⅵ、青霉素G和氨苄青霉素等3种药物均不敏感.[结论]引起广西南宁市某养鳖场山瑞鳖红底板病的病原菌是嗜水气单胞菌,可选用舒普深、菌必治、多粘菌素B和先锋必等药物进行治疗.放养密度大、水质条件差和相互咬伤是山瑞鳖在保温越冬期间红底板病暴发性流行的诱发因子.  相似文献   

10.
对人工养殖大鲵发生的“赤皮病”病原菌进行了分离培养、人工感染试验,鉴定出该病的致病菌为Ⅰ-型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fluorescens)。发病大鲵表现症状为全身肿胀,呈充血发炎的红斑块和化脓性溃疡。菌株对链霉素、氯霉素、氟哌酸、庆大霉素、“鱼病康-I”均高度敏感。伤口涂抹氯霉素软膏和肌肉注射硫酸庆大霉素治疗发病大鲵,每天剂量为15mg·kg-1,7d后完全治愈,治愈率为93.4%.养殖中饵料加入“鱼病康-I”,可防治该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野生鳖与养殖鳖肌肉营养、保健价值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析了中华鳖(Ttronyx sinensis)肌肉中蛋白质及氨基酸、脂肪及脂肪酸等营养成分的含量,并与野生鳖肌肉营养成分作对照。结果表明:养殖鳖肌肉中蛋白质及赖氨酸、谷氨酸和丙氨酸的含量明显降低,而缬氨酸、甘氨酸和丝氨酸的含量显著提高;脂肪及二十碳五烯酸和二十二碳六烯酸的含量显著增加,但亚麻酸和花生四烯酸的含量明显降低;胆固醇的含量显著增高,此外发现,缬氨酸为鳖肉食用营养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在此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新型水产养殖消毒剂——碘伏的制备、稳定性、毒性和消毒效果 .通过产品的理化性能、毒理、定量杀菌效果等试验了解产品性能 .结果表明 :该产品稳定 ,定温下有效期至少 1a;在使用体积分数范围内 ,对鳗鱼、甲鱼无刺激性 ;对家畜 L D50 >50 0 0 mg· kg-1,对欧洲鳗、日本鳗、甲鱼的 L D50 分别为 144 5、1750、3975mg· kg-1;2 2℃下 ,对嗜水性单胞菌最低杀菌体积分数为 1.0× 10 -6,杀菌率达 10 0 % ,在 3.0× 10 -6的体积分数下作用 4 h;对日本鳗爱德华氏病治疗有效率达 80 % ,对欧洲鳗赤鳍病治疗有效率达 85% .适当提高温度和酸度可提高消毒杀菌效果  相似文献   

13.
将分离自中华鳖Trionyx sinensis主要细菌性疾病—肠道出血性败血症、鳖穿孔病(疖疮病)、红脖子红底板病、鳖腐皮病的4株病原菌,在体积分数为3.5%的福尔马林溶液中灭活24h。在灭活的4株菌中添加不同佐剂,充分混匀后分别制备成总含菌量为6×10^9个/mL的4价菌苗,分别免疫8只ICR小鼠,并设不加佐剂免疫组及空白组作为对照。经3次免疫后,随机选3只小鼠抽血制备血清,用间接ELISA方法测定抗体效价,除空白对照组外,其它4组小鼠的免疫血清效价为1:1.6×10^4-1:2.56×10^5,各免疫组的效价依次为弗氏佐剂〉白油佐剂〉蜂胶佐剂〉不加佐剂。另外5只小鼠用于免疫保护性试验。结果表明:3种佐剂的免疫保护率均为100%,而不加佐剂组免疫保护率为80%,空白对照组死亡率为100%。考虑到弗氏佐剂的成本较高且白油佐剂有副作用,故选择蜂胶作为免疫佐剂,制备了中华鳖4价菌苗。用该菌苗免疫接种50只体重为100~150g/只的健康中华鳖,注射剂量为0.2mL/只,并设置对照组(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共接种20只健康中华鳖。分别于免疫后第20、30、40、50天随机采集3只受免疫的中华鳖和对照组的1只中华鳖血液并制备血清,用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制备的针对中华鳖IgM的单抗3H3介导的ELISA方法,测定血清中的抗体效价。结果表明:当中华鳖免疫后40d,血清中抗体效价达到最高,为1:6.4×10^4;免疫后50d将受免中华鳖分成4组,分别用4种菌株以5LD50(9×10^6个/mL)进行攻毒试验(0.5mL/只),结果免疫保护率均达到100%,而对照组死亡率均为100%。  相似文献   

14.
中华鳖健康养殖方式的新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模拟中华鳖的野生生态环境,根据中华鳖的生活习性,利用农民的稻田建设成符合中华鳖健康生长的生态养殖池,总占地面积的30%用作种植陆生植物,另外70%用作培植水草(不超过水面3%)、投放少量鱼类,采用生物鲜活饲料10%和人工配合饲料90%结合投喂、中草药防病保健,成品中华鳖的体色、体质和外观形状均与野生环境下生长的中华鳖接近。  相似文献   

15.
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15只健康中华鳖的胃黏膜上皮和腺上皮细胞的超微构造。结果显示,胃黏膜上皮为单层高柱状,细胞上部胞质中充满黏液性颗粒,其形状多样化;上皮中有少量淡染的亮细胞,其结构与周围细胞基本相同,只是数量有差异;上皮细胞之间具有明显的细胞连接。胃腺上皮细胞还未分化为独立的主细胞和盐酸细胞,但腺体细胞的结构同时具备两种细胞的特征,即既有发达的细胞内小管和丰富的线粒体,又有大量膜包分泌颗粒和粗面内质网。上述结果表明,中华鳖胃黏膜上皮具有分泌黏液的细胞结构:一种胃腺细胞可同时执行分泌盐酸和胃蛋白酶原的功能。  相似文献   

16.
鳖的红脖子病是由嗜水气单胞菌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本试验运用中医学理论对其进行辨证施治 ,组方凉血解毒散应用于预防和临床治疗 ,获得了很好的治疗效果 .证明该方与抗菌素一样能有效地防治鳖的红脖子病 .并通过抑菌试验 ,验证了本方对嗜水气单胞菌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7.
配制蛋白水平分别为34%,37%,40%,43%和46%的五组等能饲料,饲养中华鳖日本品系稚鳖(370±005 g)8周,探讨饲料不同蛋白水平对稚鳖生长、饲料利用率以及消化酶活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试验鳖的增重率、饲料利用效率随着饲料蛋白含量的增加而提高,在43%蛋白饲料组达到最佳值(P<005);当饲料蛋白含量增加到46%,试验鳖生长表现不再显著提高(P>005)。随着饲料蛋白水平的提高,试验鳖胃、肝脏和肠道的蛋白酶活性均呈现上升趋势,其中胃和肝脏蛋白酶活性均在43%蛋白饲料组达到最大值,肠道蛋白酶活性在46%蛋白饲料组最高。各组织中淀粉酶活性以及肝脏脂肪酶活性随饲料蛋白水平的提高显著下降(P<005),胃和肠道脂肪酶活性下降趋势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