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术后胆管难取性残留结石的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术后肝内外胆管难取性残留结石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采用碎石、表麻胆管松动结石、水压冲击和结石表面注入H202后经胆道镜取石的方法治疗136例胆道难取性残留结石。结果:136例中,用活检钳碎石83例;用1%利多卡因注入含残石胆管、胆管壁松驰,结石松动套入取石网篮碎石18例;用生理盐水加压冲击胆管使结石松动,再用网蓝碎石19例;注入H202至残石表面,使之腐蚀碎石16例。结论:活检钳碎石,表麻后松驰胆管壁,生理盐水加压冲洗胆管和注入H202至残石表面腐蚀变小,再套入取石网蓝勒夹碎石,是治疗肝内外胆管术后残留难取性结石的较为简便、有效、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应用微创经皮肾穿刺取石术(MPCNL)治疗嵌顿性输尿管上段结石的疗效。方法:采用MPCNL治疗33例单侧嵌顿性输尿管上段结石,其中5例术后辅以体外冲击波碎石治疗。结果:MPCNL术后3d结石清除率为84.8%(28/33),术后1个月结石清除率为100%(33/33)。结论:微创经皮肾穿刺取石治疗嵌顿性输尿管上段结石有很高的清除率,联合体外冲击碎石可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输尿管镜联合钬激光碎石术与胆道镜配合取石网治疗肝内外胆管结石的临床效果。方法 66例肝内外胆管结石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36例,采用输尿管镜联合钬激光碎石术;B组30例,采用胆道镜配合取石网治疗。比较两组的结石取净率、手术时间、住院费用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A组碎石成功率明显高于B组(97.2% vs 63.3%,P<0.01)。A、B组手术时间、住院费用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输尿管镜联合钬激光碎石术治疗肝内、外胆管结石结石取净率高,效果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体外震波碎石术(ESWL)与输尿管镜下气压弹道碎石术(UPL)治疗输尿管结石的疗效。方法:258例输尿管结石病例中.用ESWL治疗191例,用UPL治疗67例。结果:ESWL单次碎石率为100%,UPL为97%;UPL2周内结石排清率为89.6%,ESWL则为89%;ESWL治疗输尿管结石改行UPL病例为10.0%,经UPL术后改行ESWL病例为10.4%。结论:ESWL及UPL治疗输尿管结石疗效均显著.无明显差别,各有特点。  相似文献   

5.
采用肝内1~3级胆管切开取石,肝胆管盆空肠Roux-y定向吻合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92例。手术切开胆总管后,采用边夹、边切、边缝、边牵引方法逐渐向上显露和切开肝内1~3级胆管,取净结石,解除肝胆管狭窄,修整肝胆管成一个宽大、平整光滑的肝胆管盆;然后行肝胆管盆空肠Roux-y定向吻合术、并建立一个联合的抗返流装置,术后以胆系及溃疡病症状为内容随诊83例,随诊时间3个月~4年。结果疗效优者44例,良者34例,差者5例,优良率约达94%。92例术后均行胆道引流管造影,发现9例肝内胆管终末支有残石,残石率为9.8%。讨论了不横断胆总管的肝胆管盆Roux-y定向引流术的优越性,认为该术式既能取净结石及解除肝内胆管狭窄,又能抗食糜逆流和可避免术后并发消化性溃疡,因此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比较理想和有效的术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提高复杂性肾结石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对138例复杂性肾结石行开放性手术治疗,术中采用气压弹道式碎石技术及腔内镜技术协助取石,42例术后残留结石行ESWL。结果:96例一次手术取尽结石,治愈出院。42例术后及时发现有残留结石,经ESWL全部粉碎,治愈出院。结论:开放性手术治疗复杂性肾结石术中配合气压弹道式碎石及腔内镜技术.术后辅以ESWL治疗残留结石等综合治疗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微创经皮肾穿刺输尿管镜碎石(mini-PCNL)联合输尿管镜碎石(URS)治疗非肾积水型肾鹿角形结石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mini-PCNL联合URS治疗非肾积水型肾鹿角形结石。结果:37例47侧肾结石均成功行一期取石术.其中属一期取净结石6例,二期取净结石24侧、三期取净结石9侧.结石总取净率83.0%(39/47);37例均未出现严重的并发症。结论:Mini-PCNL联合URS治疗中肾积水型肾鹿角形结石具损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为微创治疗非肾积水型肾鹿角形结石提供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肝内Ⅰ~Ⅲ级胆管切开术中联合胆道镜治疗复杂肝内胆管结石的效果。方法37例均行胆总管上段切开探查证实胆管狭管后,沿肝下缘分离肝门板或同时切除肝方叶或肝中叶下段至肝内Ⅱ~Ⅲ级胆管分支,切开狭窄段胆管,术中联合胆道镜取石,对切开胆管整形、缝合后与空肠上端Roux-en-y侧侧吻合。结果本组37例患者术后均一期愈合,术后临床症状消失,黄疸消退,结石取净率91.9%。结论合并肝部分切除的肝内Ⅰ~Ⅲ级胆管切开术中联合胆道镜,治疗复杂肝内胆管结石是完全可行的,并不增加术后并发症和病死率,是解决肝内胆管结石合并狭窄较为彻底和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采用肝内1~3级胆管切开取石,肝胆管盆空肠Roux—y定向吻合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92例。术后以胆系及溃疡病症状为内容随诊83例,随诊时间3个月~4年。结果疗效优者44例,良者34例,差者5例,优良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提高微创经皮肾输尿管镜治疗上尿路结石的成功率,减少并发症。方法:对采用该法治疗的19例上尿路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17例患者经一期肾穿刺微造瘘后取净结石,2例经二期取净结石。结论:微创经皮肾输尿管镜治疗上尿路结石具有穿剌通道细小,创伤小,痛苦轻。术中出血及并发症少.及结石清除较彻底等优点,其可替代经皮肾镜取石,是治疗上尿路结石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返流性胆管炎的病因与诊治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42例返流性胆管炎的临床特点、手术方式和疗效.结果 胆道返流的原因包括Oddi括约肌松弛(18例)、胆道重建术式不当或手术并发症(24例).42例患者行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26例,胃部分切除、胃空肠吻合术10例,去除手术并发症6例;术后胆道感染症状消失3...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预防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方法。方法:在Child术式基础上附加胰胆液分隔外引8流。结果;自1986年10月至1998年10月连续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31例,术后无胰瘘发生。结论:这种引流方法既可将胰液与胆液,肠液分隔开,避免胰液引起的自身消化作用;又可将胰液,胆液和肠液均引出体外,减轻空肠襻内压力,对预防术后胰瘘发生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应用纤维胆道镜治疗术后残石159例,其中肝内残石占93.1%,三、四级肝管以下残石占68.9%,取净率97.5%,使同期胆道术后最终残石率由67.3%,降至8.0%;讨论了提高残石取净率的方法,并报道了自制冲洗管反复冲洗和兼服中药排石汤二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的再手术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冯燕翔 《湛江医学院学报》2002,20(4):275-275,278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椎间盘切除术后复发的再手术治疗以及预防措施。方法:对33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经椎间盘切除术后复发再手术治疗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3例再手术治疗效果满意,其中优18例,良12例,可2例,差l例,优良率为90.9%,有效率为97.0%。结论:术前确诊、术中定位准确、采用恰当的手术方法和精心施术,既是防止初次手术后复发的关键措施,也是再次手术成功的保证。  相似文献   

15.
运用大体解剖学方法,对三头林麝的消化器官进行了研究,并与牛羊的消化器官进行了比较。林麝软腭长;雄性具有发达的上犬齿;瘤胃后背盲囊伸向左下方,后腹盲囊伸向右上方;网胃粘膜形成的网格皱褶极低,不形成次级网格;瓣胃粘膜的瓣叶少;结肠初长,旋袢管径粗细不等,胆管与胰管合并成一条总的胆胰管。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乙状窦后锁孔入路切除听神经瘤的手术操作技术。方法:15例听神经瘤采用单侧枕下乳突后“J”形皮肤切口.环钻骨瓣成形,显微镜下手术切除听神经瘤。结果:肿瘤全切除12例.次全切除3例。面神经解剖保留13例,2例术中断裂。术后无颅内感染、颅内血肿、皮下积液、脑脊液漏并发症。结论:乙状窦后锁孔入路是切除听神经瘤的一种有效、安全、便捷的微创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17.
1991~1993年6月,采用一期后矢状入路肛门直肠成形术治疗5例中、高位无肛病儿。结果:5例中除1例术后第2天因硬肿症死亡外,余4例术后大便控制功能与同龄正常儿相近(其中1例术后在熟睡时偶有少许稀便排出,但3个月后与正常儿相近)。讨论了该术式的可行性及优越性,并提出了适应征及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8.
为分析两种脂肪供能条件下3种不同油脂饮食对小鼠腹股沟皮下脂肪沉积及其巨噬细胞分型的影响,90只C57BL/6 J小鼠被随机分为6组,分别饲喂低脂猪油(Lar-10%)、低脂菜籽油(Rap-10%)、低脂橄榄油(Oli-10%)、高脂猪油(Lar-30%)、高脂菜籽油(Rap-30%)和高脂橄榄油(Oli-30%),16周后解剖取腹股沟皮下脂肪组织,并对其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含量检测,M1、M2型巨噬细胞标记物(CD11c和CD206)荧光双染,并通过ELISA检测其含量。结果表明:1)在低脂饮食条件下,三种油脂对小鼠腹股沟皮下脂肪组织重量、脂肪细胞横截面积、腹股沟皮下脂肪ROS含量均无显著影响(P>0.05);2)随着脂肪供能水平的提高,小鼠腹股沟皮下脂肪沉积显著增加(P<0.05),在高脂饮食条件下,Lar-30%组的小鼠腹股沟皮下脂肪组织重量显著高于Rap-30%和Oli-30%组(P<0.05),并且相对于其他两组,Oli-30%组小鼠腹股沟皮下脂肪组织中ROS含量极显著降低(P<0.01);3)高脂饮食会增加脂肪组织中巨噬细胞标记物CD11c和CD206的含量,但摄入橄榄油的小鼠CD206/CD11c比值显著高于摄入猪油和菜籽油的小鼠(P<0.05)。综上,降低脂肪供能水平能有效减少脂肪沉积,且与摄入猪油和菜籽油相比,摄入橄榄油可能通过增加CD206/CD11c比值,抑制巨噬细胞向M1型转化,减少脂肪组织中ROS的产生,降低炎症,从而减少脂肪沉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