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对试验猪用猪囊尾蚴细胞抗原免疫前、感染前、免疫后及用猪带绦虫卵感染后每隔10d经前腔静脉采血1次,分离血清,同时制备全血干血纸,分别用血清ELISA和干血纸ELISA进行检测。结果免疫组猪均在免疫后12d检出抗体;攻击感染组猪在攻击虫卵20d检出抗体,21d抗体水平达高峰,并一直持续到32周;阴性对照组的OD值一直在0.24~0.65。2种样品的检测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明亚洲带绦虫和牛带绦虫在家猪体内的发育规律及致病性,试验用两种带绦虫卵分别灌胃感染家猪,于不同时间剖检,观察两种带绦虫在家猪体内的发育情况,并取肝组织进行病理检查.结果表明:家猪对两种带绦虫卵均易感,是亚洲带绦虫的适宜中间宿主,牛带绦虫的非适宜中间宿主;亚洲带绦虫囊尾蚴寄生数量多,各期发育良好;而牛带绦虫囊尾蚴寄...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猪囊尾蚴乳酸脱氢酶(LDH)的表达,试验选择四川省雅江县呷拉乡猪带绦虫病患者,给其口服槟榔-南瓜子驱虫,收集、制备虫卵悬液(8万个/mL),再给3头20日龄三元杂交乳猪猪灌胃虫卵悬液,每头1 mL,40 d后收集、制备猪囊尾蚴蛋白,进行双向电泳(2-DE)分析,将凝胶蛋白斑点转移至聚偏氟乙烯膜(PVDF膜),用自制的大鼠抗猪带绦虫LDH血清作为一抗、健康大鼠血清作为阴性对照进行蛋白质印迹(Western-blotting)分析。结果表明:双向电泳凝胶共检测到(207±9)个蛋白质斑点,相对分子质量(Mr)为14 400~94 000,等电点(pI)为3.0~10.0;试验组特异性抗原抗体阳性杂交斑点为1个,阴性对照未见阳性杂交斑点;将Western-blotting检测的抗原抗体阳性杂交斑点与原双向电泳凝胶斑点进行比对,找到对应蛋白斑点,经ImageMaster 2D Platinum 5.0软件分析后初步确定该蛋白斑点的pI/Mr为7.03/35 368,与猪带绦虫LDH的pI/Mr理论推导值接近,说明猪囊尾蚴表达LDH。  相似文献   

4.
亚洲带绦虫是以猪为中间宿主的人体带绦虫,为了研究其幼虫的肝趋向性和组织选择性,试验分别用亚洲带绦虫虫卵灌胃和酶法孵化出六钩蚴后以静脉注射方式感染幼猪,35d后剖检,观察六钩蚴在猪体内的分布、发育和引起病变的特征。结果表明:两种途径入侵家猪的亚洲带绦虫六钩蚴都仅在肝脏发育成囊尾蚴;经静脉感染的幼猪肝脏、肺脏、肾脏、肌肉和皮下组织可检出以嗜酸性肉芽肿为主要特征的病变;经灌胃感染的幼猪则仅见肝脏出现病变,其他组织器官未见明显病变。  相似文献   

5.
牛囊尾蚴病也称牛囊虫病,是由牛带绦虫(属于圆叶目、带科、带属)的幼虫--牛囊尾蚴的侵害而引起的.牛吃了含有绦虫虫卵的人粪便或被虫卵污染的饲草,而被感染.虫卵在牛消化道内孵出六钩蚴钻人肠壁的小血管及淋巴管,随血液带到身体各部,但只有在骨骼肌和心肌里才能发育为成熟的囊尾蚴.牛囊尾蚴病是一种人畜共患寄生虫病,成虫牛带绦虫寄生在人的小肠,不但给人的健康带来危害,而且对畜牧业生产带来巨大损失,因此囊虫病在动物卫生检疫中是必检的寄生虫病.  相似文献   

6.
<正>猪囊尾蚴病是一种世界性分布的人畜共患病寄生虫病。猪囊尾病是由猪带绦虫,链状带绦虫的中绦期幼虫猪囊尾蚴寄生于人、猪、犬、猫的肌肉、成虫寄生在人的小肠而引起的。感染者是主要传染源,通过排出的孕节和虫卵感染易感对象。本病的易感者是人和猪,包括野猪,人对猪囊尾蚴普遍易感。人是终末宿主,自然条件下是猪带绦虫的唯  相似文献   

7.
为建立猪带绦虫实验动物模型,本实验通过口服激活、未激活囊尾蚴和尾静脉注射激活的囊尾蚴感染昆明小鼠、BALB/c小鼠、SD大鼠、豚鼠、金黄地鼠、沙鼠,对各种鼠体内的绦虫的感染、生长发育及寄生部位等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在感染45 d的金黄地鼠体内检出可见虫体,检出的虫体多数吸附在小肠.本实验建立了猪带绦虫的实验动物模型,使得解决猪带绦虫实验材料的来源问题成为可能,也为猪带绦虫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猪带绦虫六钩蚴45W-4B抗原对仔猪的免疫保护作用。方法用IPTG诱导表达融合蛋白GST-45W-4B。用GST柱进行纯化,以Montanide ISA 206为佐剂制成疫苗免疫仔猪。间接ELISA检测仔猪血清抗45W-4B IgG抗体水平,MTT法进行外周血淋巴细胞殖试验。免疫1个月后全部实验组经口攻击感染25000彬头猪带绦虫虫卵,攻虫3个月后剖检,计算减虫率及保护率。结果免疫组注射疫苗的第2周起,抗体为阳性,45W-4B组持续升高至第8周,淋巴细胞增殖明显高于未免疫感染组。用该抗原制备的疫苗获得了95%的减虫率和33%的保护率。结论该抗原对猪囊尾蚴病具有很好的免疫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为了快速鉴别诊断一例人绦虫感染病例,采用聚合酶链式法(PCR)扩增线粒体cox1和Cytb基因片段,对PCR扩增的产物经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和基因序列测序。分别与NCBI数据库中带绦虫cox1和Cytb基因序列进行比对,同时选用MEGA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核酸序列与NCBI数据库中牛带绦虫同源性均为99%,进化分析表明与牛带绦虫的亲缘性最近。表明该病例属于牛带绦虫感染。  相似文献   

10.
中西医结合治疗猪蛔虫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1发育史猪蛔虫病发生很普遍,以2-6个月的猪最易感染此病。蛔虫卵污染土壤十分普遍,虫卵在适宜的温度下发育为成熟侵袭性卵。当猪在取食啃土时把虫卵吃进肚内。在肠内孵化为幼虫,穿进肠黏膜,进入肠静脉,随血液循环到达肝脏,再经肝微血管到心和肺动脉而移至肺,在肺内蜕化成长,钻进肺泡,顺小气管、气管到咽喉,再进入消化道在小肠内发育为成虫。  相似文献   

11.
《中国兽医学报》2015,(7):1164-1167
将72只试验用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内毒素(Endotoxin,ET)致病组和CA保护组。3组动物经相应处理后分别在第3、4、8、12h采集十二指肠、空肠组织作为检测样本,运用PAS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大鼠在发生内毒素血症时,小肠黏膜组织的杯状细胞(GC)数量、分泌型IgA(sIgA)含量均不同程度地下降,表明小肠黏膜免疫系统遭到破坏,而CA则能明显降低ET所导致的损伤作用,对小肠黏膜免疫系统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作者旨在研究阿如拉-7味散对感染致病性E.coli O1大鼠肠黏膜机械屏障、免疫屏障和化学屏障的影响。选用60只6~8周龄SD大鼠进行试验,分为空白对照组、未治疗组、环丙沙星组和阿如拉-7味散高(1.08g·kg-1)、中(0.54g·kg-1)、低(0.27g·kg-1)剂量组,共6组,每组10只。试验结束时,计算其保护率,并采集小肠各段进行HE染色,测定小肠黏膜形态指标;同时采集血清和回肠组织,ELISA试剂盒法检测血清中的D-乳酸和二胺氧化酶(DAO)含量以及回肠黏膜中的分泌型免疫球蛋白(sIgA)和肠三叶因子(ITF)含量。结果表明:(1)阿如拉-7味散中剂量对感染致病性E.coli O_1大鼠的保护率最好,为50%;且对小肠黏膜形态有一定的改善和修复作用,其效果与环丙沙星相当;(2)环丙沙星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D-乳酸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阿如拉-7味散高、中剂量组DAO含量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3)除阿如拉-7味散低剂量组外,其余各组与未治疗组相比回肠黏膜sIgA含量显著提高(P<0.05);未治疗组大鼠回肠黏膜ITF含量与其余各组相比显著降低(P<0.05)。结果提示,阿如拉-7味散对感染致病性E.coli O_1大鼠引起的肠黏膜损伤有一定的修复作用,其中中剂量(0.54g·kg-1)效果最佳,与抗生素环丙沙星的修复效果相当。  相似文献   

13.
肠毒综合症是指由球虫病、坏死性肠炎、溃疡性肠炎以及病毒感染引起的肠道发炎,黏膜出血、坏死、身体中毒和消化功能紊乱、下痢为特征的此类疾病总称。1发病原因小肠球虫感染,造成肠黏膜的损伤,并发魏氏梭菌感染而发生肠毒症。滥用抗生素,导致消化道内微生态平衡被破坏,革兰氏阴性菌减少,革兰阳性菌增加,阳性厌氧菌大量繁殖而发生。饲养条件的恶化,病毒的继发感染都加重该病。该病多由小肠球虫隐性感染导致消化功能障碍,肠道微生态平衡被破坏,引起厌氧菌感染,进一步恶化了消化道内环境,继发病毒等使病症加重。造成该病爆发,大批量死亡。2流…  相似文献   

14.
利用组织化学法和图像分析法研究庆大霉素和不同剂量的“乳猪壮”在防治仔猪大肠杆菌病时对仔猪小肠的上皮内淋巴细胞、杯状细胞的数量变化.试验选用60头刚出生的0日龄的杜×大×长三元杂交健康仔猪,随机分6个处理组,每个处理组设10只(雌雄均有),分别饲喂生理盐水、庆大霉素和4种不同剂量的“乳猪壮”,试验期为7d.结果显示,各试验组仔猪小肠黏膜上皮内淋巴细胞数量由十二指肠向空肠、同肠逐渐减少;杯状细胞的数量由十二指肠向空肠、回肠逐渐增加.4mL乳猪壮组对仔猪小肠黏膜上皮内淋巴细胞、杯状细胞的数量明显高于其他组且差异极显著(P<0.01).结果显示,4 mL乳猪壮组对改善仔猪小肠黏膜的防御功能,提高肠道的防御能力有一定作用,可以防治仔猪大肠杆菌病.  相似文献   

15.
正1鸡蛔虫病1.1流行病学蛔虫卵是主要传染源。成熟的雌虫在鸡肠道内产卵,卵随粪便排出体外,在适宜的条件下,经过1~2周时间卵发育成小幼虫,具备感染能力,此时的虫卵称感染者虫卵,虫为圆形线状虫体,以3~4月龄的鸡群最易感染,被这虫卵感染后,饲料、饮水,鸡群就会感染这种病。幼虫在鸡胃内脱掉卵壳进入小肠,钻入肠黏膜里,经血液循环和一段时间后返回肠腔发育为成虫,这个过程是30~50 d,除了小肠外,还在腺胃和  相似文献   

16.
鹅鸭绦虫病的病原体为剑带绦虫和带壳绦虫,其中剑带绦虫是我省鹅、鸭最常见的一种小肠寄生虫,它的成虫寄生在小肠内,长度从几厘米到二三十厘米不等。当虫卵被排出后,在水中被它的中间宿主——剑水蚤吞食并发育为感染性幼虫。鹅鸭吃了这种剑水蚤后而感染发病。 (一)症状 成年鹅鸭感染发病后的症状较幼鹅鸭为轻。患病鹅鸭表现为消瘦、精神萎靡、离群静坐、翅膀下垂、脚软、走路摇晃、甩头、运动失调,两脚作划水动作,麻痹由两脚开始,发展到全身,向后坐或倒向一侧而死亡,排出的灰白色稀粪中常见乳白色绦虫节片。 (二)防治措施 (1)成年禽…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采用RT-PCR技术扩增猪带绦虫六钩蚴TSOL16免疫原基因,将扩增产物与pMD18-T载体连接,重组质粒经PCR、酶切鉴定后进行测序;构建TSOL16基因的pGEX-4T-1原核表达载体,用IPTG诱导表达后进行SDS-PAGE、Western blot分析;将所表达的蛋白免疫小鼠,经ELISA检测血清抗体验证其免疫原性。结果显示:所克隆的TSOL16基因片段长度为559bp,含有1个402bp的开放阅读框架,编码134个氨基酸,与已报道的猪带绦虫六钩蚴TSOL16基因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9%;表达的融合蛋白大小为40Ku,并能被猪带绦虫六钩蚴阳性血清所识别;免疫小鼠在1周后即检测到血清抗体,第30d即达到较高水平,说明该融合蛋白具有较好的免疫原性。  相似文献   

18.
猪囊虫病又称猪囊尾蚴病,是由猪带绦虫寄生于人体小肠所引起的肠寄生虫病.其幼虫为猪的囊尾蚴,寄生于猪、野猪等中间宿主引起的动物寄生虫病.其症状因寄生部位不同而异,主要寄生在横纹肌,亦见于其它实质器官和组织,如肩胛外侧肌、臂肌、咬肌、腰肌、腹内斜肌、膈肌、舌肌和心肌以及脑、眼、淋巴结、胃壁、食道和肺脏等处.猪囊尾蚴在猪体内可寄生3∽5年,一般猪感染虫卵后约经60∽70 d即发育为成熟的囊尾蚴,大小为5 mm×(8∽10)mm,呈乳白色椭圆的半透明囊体,内充满囊液,头节倒缩囊内.囊尾蚴寄生的猪肉俗称“豆猪肉”或“米糁肉”.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血浆D-乳酸、内毒素、二胺氧化酶和肠道菌群及肠道黏膜形态等指标的测定,探讨壳聚糖锌(CS-Zn)对断奶仔猪小肠组织学形态和功能的影响。选择体重7.25 kg左右的"杜长大"三元杂交断奶仔猪120头随机分为5组,分别饲喂5种日粮,基础日粮不添加外源锌(对照组),试验组在基础日粮基础上分别添加501、00mg/kgCS-Zn、100 mg/kg硫酸锌和3 000 mg/kg氧化锌(均以锌计),试验期28 d。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CS-Zn-100组血浆D-乳酸水平,DAO活性和内毒素含量显著降低(P<0.05),盲肠和结肠内容物中大肠杆菌、沙门氏菌数量显著降低(P<0.05),乳酸杆菌数量显著提高(P<0.05),十二指肠、空肠绒毛高度和绒毛高度/隐窝深度显著提高(P<0.05),隐窝深度显著降低(P<0.05)。结果提示,壳聚糖锌具有调节断奶仔猪肠道菌群平衡、改善肠黏膜形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剑带绦条虫病是寄生于鹅小肠内的常见寄生虫病。常引起鹅感染发病,尤其对幼鹅危害特别严重,可造成大批死亡,给养鹅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是鹅的一种重要寄生虫病。剑水蚤是矛形剑带绦虫的中间宿主,它们生活在沼泽、水洼、河流等处,并常集中于覆有植物的靠岸水域,沿河放牧或捞水草喂鹅,常造成鹅的感染机会。虫体以其头节附着在肠粘膜上,引起肠粘膜损伤和消化机能障碍,当虫体大量寄生时,引起肠管套叠、扭转或破裂以致死亡。由于虫体在肠道内迅速生长,夺取宿主营养而使患禽生长发育受阻,此外,虫体的代谢产物被宿主吸收后,出现中毒反应。常见病鹅腹泻,精神沉郁,食欲减退,生长发育不良,贫血消瘦等。有的病鹅头突然倒向一侧,行走摇摆不稳,甚至倒地仰卧或侧卧,做划水动作。雏鹅严重感染时常引起死亡。成年鹅一般为带虫者,主要表现为腹泻,消瘦,体重下降,产蛋率降低或停止产蛋。消灭中间宿主剑水蚤切断矛形剑带绦虫发育环节,定期驱虫是防治鹅矛形剑带绦虫感染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