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针对杨叶锈病的发生状况、病原菌形态及其侵染能力、危害规律及不同品种间抗性、综合防治技术进行了研究。认为当地病原菌为白杨栅锈菌(Melampsora magnusiana、M.rostrupii),无转主寄主,以夏秋季发病最重,防灾控灾时应采用以营林措施为主的综合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2.
樟子松枯梢病的病原菌为松壳色二孢菌(Diplodia pinea),具腐生性,是一种典型的潜伏侵染的寄主主导病害。因此,对该病的防治应以生态系统的自控能力和樟子松枯梢病流行规律为依据,采取以营林防治为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与之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3.
森林病害樟子松枯梢病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陈江燕等 ,《辽宁林业科技》,1999,4 :2 5~ 2 8)腐必清和“11371”防治杨树细菌溃疡病试验 (张育红等 ,《辽宁林业科技》,1999,4 :32~ 33)持续林业与森林保护 (王桂清等 ,《辽宁林业科技》,1999,5:4 2~ 4 4 )杨树冰核细菌溃疡病损失估测及防治指标 (项存悌等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1999,5:1~ 5)杨树冰核细菌溃疡病寄主的结构抗病性 (刘雪峰等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1999,5:6~ 8)锥栗对栗疫病抗性与超氧物岐化酶之间的关系(叶国藩 ,《福建林学院学报》,1999,4 :32 0~ 32 3)预防迎春 5号…  相似文献   

4.
毛竹枯梢病病原为竹喙球菌 Ceratosphaeria phyllostachydis Zhang。病原菌在 1 0 %毛竹煎汁蔗糖培养基 (B S) ,2 5℃ ,1 2小时明暗交替条件下培养 40~ 5 0天孢子量最多。病原菌分泌的毒素是一种还原性多糖 ,是致病的主要成分 ,在 2 0℃~ 2 5℃、振荡、连续黑暗和 p H6条件下培养 1 2天产毒最多。病害的发生与气候和竹林经营管理水平密切相关。通过实施清除病原 ,隔断侵染源、钩梢、垦复施肥、化学防治等综合防治技术 ,建立综合治理工程区 ,使病害发生面积下降了 74.7% ,消灭了严重危害区和中等危害区 ,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分别下降了 88.6 %和 90 .4%。  相似文献   

5.
谢阿彬 《绿色大世界》2012,(9):73-75,77
通过对永春县绿化苗木主要病虫害发生种类、危害症状、寄主及其受害率和危害程度,以及防治的调查、研究和实践,总结了12种主要病虫害的防治方法,并提出了植物检疫、生产管理、生物防治、物理机械防治和化学防治技术相结合的综合防治策略。在此基础上,结合地方气候特征,总结出了12~2月、3~5月、6~8月和9~11月4个阶段病虫害防治的年事管理措施及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6.
经鉴定,桉树溃疡病的病原为Phoma eucalyptica Sacc.。该病原菌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是25~30℃,最适pH为5~7.5。病原菌分生孢子在25℃下24 h内萌发率93%,葡萄糖和蔗糖溶液对孢子的萌发有一定促进作用。病原菌对高温的耐受性较强,菌丝和分生孢子的致死温度分别为58℃和65℃。病原菌菌丝和孢子通过伤口侵入寄主体内,无伤接种不发病。  相似文献   

7.
白蛾周氏啮小蜂的人工繁殖与利用研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白蛾周氏啮小蜂是美国白蛾的有效天敌 ,群集内寄生于美国白蛾蛹。通过 8种不同的人工繁蜂寄主的选择 ,选出了取材容易、成本低廉的繁蜂替代寄主 :柞蚕蛹、赤松毛虫蛹和黄粉虫蛹 ,以柞蚕蛹最佳。通过人工大量繁殖与释放研究 ,找到了合适的繁蜂方法、放蜂时间、放蜂量、蜂虫比和放蜂次数。 5a来共繁殖并释放小蜂 8.5亿头 ,累计防治面积1.2 8万hm2 ,放蜂防治区白蛾周氏啮小蜂的寄生率达到 5 6 .85 %~ 6 8.92 % ,天敌总的寄生率达 89.86 %~ 94 .6 0 % ,使美国白蛾得到了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8.
杨潜叶跳象生物学特性及防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潜叶跳象(RhynchaenusempopulifolisChen)属象甲科跳象属,是杨树的一种主要叶部害虫,1999~2001年在公主岭市桑树台林场发生危害,最高虫口单叶密度1 5头,有虫株率达100%。为摸清该虫的生物学特性,我局自2000年起进行了2a的观察研究,并进行了防治试验,现将结果总结如下:1分布与寄主1 1分布吉林、辽宁、河北、山西、山东等省均有分布,吉林省发现于公主岭市桑树台。1 2寄主小黑杨、小叶杨、青杨、北京杨、加拿大杨均可取食,尚未发现取食其它植物。2形态特征2 1成虫近椭圆形,长2 3~2 7mm,宽1 3~1 5mm,密生黄褐色纤毛,触角、足为浅黄褐色…  相似文献   

9.
记述了 1 991~ 1 996年采集的蝗虫 5科 1 2属 2 4种的采集地点、时间、海拔及国内外分布和寄主  相似文献   

10.
苹果腐烂病是由一种顽固的弱寄主真菌——苹果黑腐皮壳菌(Valsa mali Miyabe et Ya-mada)引起的病害,其寄生树体后,每年都要发生,单一的防治措施很难成功。为了探索高寒坝上苹果腐烂病的发病特点、规律和防治办法,我们详细调查了坝上尚义县8个果园的发生、发病情况,于1993~1994连续2年在尚义县大坝沟等3个果园设计进行了苹果腐烂病综合防治试验研究,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索松沫蝉危害松属树种的机理和综合控制松沫蝉的危害,文章综述了松沫蝉的地理分布、危害树种、形态特征、生活习性、产卵规律、寄主偏好、林间分布、防治方法以及对寄主树造成的间接影响等,为综合防治和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对在景洪市勐养农场发现的一种橡胶树茎干褐斑溃疡病进行病原菌鉴定,并在室内不同温度条件下测试菌丝生长效果和杀菌剂抑制效果。结果表明,病原菌为Nectria pseudotrichia;在不同温度培养条件下,病原菌菌丝适宜生长温度为15~30℃,生长范围5~35℃。评价了11种杀菌剂对分离物的影响,50%多菌灵、50%多·福·溴菌腈、30%苯甲·丙环唑、240 g/L戊唑醇等4种农药在25℃时最有效,可用于田间防治。  相似文献   

13.
天牛肿腿蜂是双条杉天牛幼虫和蛹的一种体外寄生蜂。以成蜂在树干虫道内越冬。在室温条件下一年繁殖5~6代,可用松天牛,杉棕天牛等幼虫作寄主进行人工繁蜂。该蜂有钻入木质部寻找寄主寄生的能力。林地放蜂防治双条杉天牛幼虫的寄生率达70%左右。  相似文献   

14.
食用菌常见病害症状识别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做好食用菌病害防治工作 ,是取得食用菌高产、优质的重要保证 ,在食用菌病害防治上应贯彻预防为主 ,综合防治的方针 ,做好培养架、菇房、培养料等方面的消毒工作 ,然后根据生产中的具体情况采取适当措施 ,及时加以防治。下面介绍几种食用菌生产过程中经常发生的病害的症状及防治方法。1真菌性病害1.1褐腐病 :褐腐病又称湿腐病。病原菌 :疣孢霉(Mycogone perniciosaMagnus)属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丝孢目丛梗孢科。寄主有 :双孢蘑菇、平菇、草菇。1.1 .1症状 :此病是栽培蘑菇过程中发生普遍的一种子实体病害 …  相似文献   

15.
樗蚕Philosamiacynthia危害椿树及泡桐、石榴。在河间市一年可发生2~3代,1代历期为80~90天,以幼虫危害寄主叶片,总食叶量可达到406.86cm2/头。樗蚕的发生程度主要取决于气候条件,特别是温、湿度适宜与否。其次是受越冬蛹基数、寄主树种的多寡以及天敌数量的影响,在防治上应采取综合防治的措施,如人工消灭越冬蛹和大龄幼虫法、灯光诱杀成虫法,以减少幼虫发生量。药剂防治必须掌握在幼虫孵化盛期至3龄前这一关键期。  相似文献   

16.
王军  韦爱梅  孙思 《林业科学》2007,43(7):51-54
通过接种青枯菌与非病原的大肠杆菌,对2个桉树无性系和1种非寄主树木的根表吸附菌量及根内含菌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青枯菌对感病寄主根表的吸附量多于对抗病寄主和非寄主根表的吸附量,对感病寄主根部的侵入量多于对抗病寄主但少于对非寄主根部的侵入量;病原菌较非病原菌对感病寄主根表的吸附量大,但二者对感病寄主根部的侵入量则依据根部伤口的有无而互有高低.青枯菌接种24 h内,感病寄主根表吸附菌量和根内含菌量呈上升趋势,在抗病寄主及非寄主根表的吸附菌量和根内含菌量却呈下降趋势.从统计学上看,青枯菌对寄主根部的吸附和侵入都显示出了一定的选择性,但由于病原细菌能够大量地吸附和侵入抗病寄主和非寄主根部,非病原细菌也能够大量地吸附和侵入桉树根部,因此这种选择性的生物学意义不大,青枯菌对桉树根表没有表现出明显的识别行为.  相似文献   

17.
大小蠹多数侵染活立木或伐倒木、过火木等,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暴发流行,并可引起次生性病虫害,是许多国家重点防治对象。信息化学物质作为大小蠹种内和种间通讯载体,在其综合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作者综述了大小蠹信息素的产生、释放,信息素组分及其功能,大小蠹寄主、非寄主挥发物组分及其对小蠹入侵行为的影响,为大小蠹的综合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杨树叶锈病是危害杨树幼苗及幼林的主要叶部病害之一,危害极为严重。文章就杨树叶锈病分布与为害、病原菌种类与生物学特性、生理小种分化、寄主抗病性及抗病机制、防治技术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概述,并探讨了杨树叶锈病的控制策略。  相似文献   

19.
花椒跳甲 Podagricomela shirahatai(Chujo)属鞘翅目、叶甲科 ,也称花椒潜叶甲、花椒桔啮跳甲、俗称串椒牛。该虫是专食花椒叶的害虫 ,尚未发现其它寄主。花椒跳甲在长治市的黎城、平顺等县 1年发生 2代 ,以成虫在树下 3~ 6 cm土中及周围的草丛、石缝中越冬。防治上采用地面施药 ,可杀死大量的出土成虫和 1~ 2代入土化蛹的老熟幼虫。用2 5 %对硫磷微胶囊剂或 2 5 %辛硫磷粉剂等喷洒地面后浅锄或耙匀 ,防效可达 85 %以上。成虫期树上防治 ,喷施 40 %氧化乐果 1 0 0 0倍液、5 0 %对硫磷乳油 1 0 0 0~ 1 5 0 0倍液 ,防效均可达 90 %以上  相似文献   

20.
花椒枯梢病是陇南、天水山区花椒枝条上发生的一种新病害 ,引起大量嫩梢枯死。对该病的危害情况及病原菌的分生孢子萌发特性、侵染循环、防治方法作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 ,其病原为一种茎点菌 (Phoma sp.)。分生孢子萌发的适宜温度为 15~ 2 5℃ ,比菌丝体生长适温范围窄。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器在病组织中越冬 ,每年 5月份当气温回升 ,湿润多雨时 ,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 ,散落在破伤、有分泌物的枝条上萌发 ,引起初次侵染。在生长季节可多次再侵染。该病的发生与虫害、气候、栽培管理、品种等多种因素有关 ,必须采取综合措施防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