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正>白银市的农业结构在向养殖业、种植业、加工业合理的三元结构发展过程中,不断进行玉米品种的改良,积极发展粮饲兼用型玉米,一方面促进种植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为白银市畜牧业提供基础保障。1白银市粮饲兼用玉米种植的现状1.1粮饲兼用型玉米内涵粮饲兼用型玉米在获得玉米高产籽粒的同时,还可以产大量可被畜禽充分利用的秸秆。种植粮饲兼用型玉米,既可生产粮食,又可生产青贮饲料。这种玉米在籽粒完全成熟时,叶片  相似文献   

2.
正1全区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概况近年来,大兴安岭地区按照市场需求和本地资源条件,合理调整了粮、经、饲作物的种植比例,使大兴安岭地区种植业结构在最近几年呈现"一增两减"趋势,即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增加,传统作物小麦、大豆种植面积减少。全区高效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已经占全区播种面积的20%。  相似文献   

3.
沿江稻区多元多熟种植模式及其高效技术途径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针对市场经济日益发达、人地矛盾不断加剧、产品需求日趋多样的现实,结合长江下游沿江农区的生态特征和资源特点,研究并提出了沿江稻区种植业实行粮饲经菜多元多熟结构的优化途径。开发出粮饲肥、粮饲果、粮饲果、粮饲菜、稻田超高效等类型的多元多熟种植模式。与此同时,研究了与多元多熟种植模式相配套的高产高效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4.
宁南旱作农区种植业结构调整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宁南旱区种植业生产中存在的粮、经、饲比例严重失调,重夏粮轻秋粮等问题,在长期定位研究基础上,提出“压粮扩饲,压麦扩经,压夏扩秋”的种植业结构调整思路,在种植业结构优化方案中,粮经饲比例由现状的80:15:5调整为60:20:20;粮食作物内部,夏秋粮比由现状的1:0.9调整到1:1.4,该优化方案经宁南旱农试区多年的检验,性能确较稳定,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5.
针对市场经济日益发达、人地矛盾不断加剧、产品需求日趋多样的现实 ,结合长江下游沿江农区的生态特征和资源特点 ,研究并提出了沿江稻区种植业实行粮饲经菜多元多熟结构的优化途径。开发出粮饲肥、粮饲果、粮饲菜、稻田超高效等类型的多元多熟种植模式。与此同时 ,研究了与多元多熟种植模式相配套的高产高效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豫东平原农区"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模式的经济效应和生态效应。[方法]通过种植业结构调整,增添优质牧草种植,实行三元种植结构模式,优化小麦、玉米、棉花、大豆等主要农作物的最佳搭配比例,提高农民收入,优化农田生态。[结果]农-草-牧的耦合,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牛、羊、兔分别增长149.6%、92.6%、91.3%;禽类鸡(肉鸡、蛋鸡)、鸭、鹅分别增长139.3%、188.7%、33.3%,畜产品结构得以调整,减少了粮食消耗;拓宽了物质、能量转化途径,促进了物质能量循环。畜牧业的发展,牧草、秸秆过腹还田,营养元素归还量增多,有机氮比例增大,氮素转化效率显著提高。种植业调整后,每千克氮素产量增长23.1%,有机氮增加33.8%,无机氮有机氮之比为1∶0.8,化肥用量降低,土壤养分比例趋于协调,农田生态进入良性循环。农田养分输入输出状况良好, N、P、K输入均大于输出,保证了农田生态系统的开放型扩大上升循环。[结论]这种"粮-经-饲"协调发展、农牧有机结合的生态系统在豫东平原区具有广阔的推广前景。  相似文献   

7.
马铃薯是一种高产、高效、适应性广的粮经饲菜兼用作物,大力发展马铃薯生产对于调整农业结构和增加种植业效益有着重要意义。在两熟制稻区增种一季秋马铃薯,是发展马铃薯生产的重要方式。为适应现代农业对生产技术简化、高产、高效的要求,秋马铃薯免耕稻草覆盖栽培集成了免耕、稻草覆盖还田、间套作三大技术为一体,有着广阔  相似文献   

8.
旱作农业区种植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应当是:立足干旱特点,变对抗种植为适应种植,扩大耐旱作物品种面积,压缩高水肥作物品种;稳定小麦产量,适当扩大红薯、大豆、谷子、烟叶、油料、辣椒等高效作物面积;将粮经二元结构向粮、经、饲三元结构转变;以市场为导向,促进种植业结构优化高效;从改变生态环境着眼,正确处理山、水、田、草、林综合治理和旱作农业发展的关系;做到以林护农,以牧促农,粮、林、牧有机结合,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重视大麦生产 促进湖南养殖业更进一步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麦,无论做精饲料还是做青饲料,都是一种优良的饲料作物。发展大麦生产,是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养殖业发展的需要。在种植业结构调整中,种植大麦,是实现粮(粮食作物)经(经济作物)二元结构向粮-经-饲(饲料作物)三元结构转变,促进养殖业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正>粮经间作套种高效种植模式是在农田生产条件改善和科学技术进步的基础上,不断挖掘高产高效潜力,实现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科学合理的粮经间作套种多熟复合群体,具有延长生长季节,增加光合时间;提高种植密度,增大光合面积;改善光照分布,有利于透光并增加光截获量等特点。因地制宜推广发展粮经间作套种高效种植模式,有利于增加复种指数,提高光能利用率;有利于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合理调整种植业结构,有利于分带轮作,改善  相似文献   

11.
福建省耕地利用结构优化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在确定优化参数和约束方程的基础上,借助线性规划模型进行福建省耕地利用结构优化.优化后全省耕地粮食、经济和绿肥作物播种面积比例由2000年的67.22%∶28.01%∶4.77%调整为2010年的58.77%∶34.79%∶6.44%.适当调整或控制经济效益相对较低的稻谷、大小麦、大豆和甘蔗及适种性不广的玉米等作物播种面积,不同程度扩大甘薯、马铃薯、杂粮、油料作物、烟叶、蔬菜和绿肥等作物播种面积,耕地利用结构趋于合理,经济效益显著提高.2010年全省耕地主要农作物总产值达3051917.84万元,比2000年提高25.44%.在全省耕地利用结构优化方案控制下,对9个地市的耕地利用结构进行优化配置.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西藏1995—2002年之间农业生产总值、种植业、畜牧业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发现西藏现有的农业生产结构存在如下问题:(1)种植业和畜牧业是西藏农业产值的主要组成部分,种植业和畜牧业发展不协调。(2)种植结构单一,以粮食作物为主,粮:经:饲=87:11:2,比例不合理。在粮食作物内部麦类作物占绝对比重,经济作物以油菜为主,均表现出明显的单一性。(3)畜群结构单一,为牛、羊为主的反刍类动物占绝对比重的草食型畜群结构,加大了西藏的草畜矛盾,不利于西藏畜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针对这些问题,笔者提出以下调整措施:(1)降低粮食作物尤其是青稞和小麦的播种面积,增加蔬菜、水果的种植面积。(2)推广粮草轮作制度,加强农牧结合。(3)增加猪、鸡的数量,逐渐以耗粮型与草食型相结合的畜群结构代替单一的草食型畜群结构。  相似文献   

13.
[目的]调查广西沿海地区北海、防城港、钦州3个沿海市8个临海县(区)的主要粮食、经济作物种植结构的变化情况,为广西沿海地区农业发展、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实地考察、资料查询和座谈等形式,对1975~2010年广西沿海地区土地资源利用和各作物种植情况进行调查.[结果]在过去35年,广西沿海地区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呈波动式减少,经济作物、蔬菜和果树的种植面积不断上升.水稻的种植面积明显下降,占粮食作物的比重从93.12%下降到72.17%;玉米和红薯的种植面积明显增加;甘蔗和木薯的种植面积连续上升,并成为广西沿海地区最主要的经济作物;花生、大豆和黄红麻等占经济作物种植比重越来越小.[结论]建议广西沿海地区提高单产、改变耕作方式以提高农作物总产,同时调整种植结构,发展特色农业,以提高农民收入.  相似文献   

14.
鱼静  徐文修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5):12250-12252
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阿克苏绿洲种植业结构的演变规律。结果表明,1978-2007年,种植业结构由粮食作物为主的一元结构逐渐向粮、经、饲、果等多种作物并重的多元结构发展;种植模式由单作向多种作物复种、间套作多样化发展;农田化肥施用、灌溉面积均大幅增加。针对其演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今后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5.
以浙江省慈溪市为案例区,通过建立非粮化指数(NGP)解析种植结构非粮化演变过程,并利用实地调查、文献调研和统计年鉴数据估算农田氮磷投入量和径流流失量,评估其对农田氮、磷径流流失负荷的影响,为深入认识种植结构非粮化的生态效应和合理管控农业面源污染提供科学基础。结果表明:1995—2019年,慈溪市的种植结构存在明显的非粮化趋势,粮食作物种植面积锐减49.3%,而蔬菜和水果种植面积分别增长113.8%和108.4%。根据NGP,慈溪的非粮化过程可以分为3个阶段:稳定上升期(1995—2007年),回调下降期(2007—2013年)和快速上升期(2013—2019年)。2001—2018年,慈溪市种植业氮、磷投入总量增幅分别为38.8%和249.5%。至2018年,慈溪市农田氮、磷流失负荷分别为2 823.3 t和971.5 t。随着种植结构的非粮化,菜地已经取代稻田成为当地农田氮、磷流失的首要来源,占慈溪市种植结构年氮、磷流失总量的70.9%和89.2%,成为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的重点对象。建议各地针对不同非粮化类型制定差异化的管控政策,并将农田氮、磷养分流失负荷加入土壤质量评价体系,为引导下...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青岛市三大产业发展现状,分析了其三大产业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青岛市优化调整产业结构的对策建议,对第一产业,要转变思想,保证耕地面积,优化粮经比例,提高农业竞争力;对第二产业,要推进产业转型,提高企业专业化程度,促进多元化经营;对第三产业,要优化产业结构,发展高新科技产业,改革教育行业,提升办学质量。  相似文献   

17.
有效的农技推广是农业科技发挥作用的重要保障。农技推广服务外包是当前农村地区先进农业技术推广应用主体缺失背景下,解决农业生产经营与农村有效劳动力结构失衡的重要途径。基于对山东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种植农户的调查,应用二元Logistic模型和区间回归模型,探讨影响支付意愿及水平的因素。结果表明,对于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愿意支付的农户占被调查农户的比例分别为42.36%和60.53%;农户大多愿意从技术服务带来的收益中每百元拿出5-30元进行支付;农户的受教育程度、种植成本和作物用途、对技术服务作用的认知等因素显著影响农技推广外包服务支付意愿和支付水平。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各级政府需继续强化对农技推广服务的支持;引入农技服务人员和农户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机制;基层农技推广机构提升服务能力;各参与主体开展多种形式、多个层次的教育与培训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的选择与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广西那坡县农业结构存在的问题,运用比较优势理论,确定了农业特色优势产业选择的基准,并通过计量分析方法,测算出那坡县农业种植业主要农产品的比较优势度进行综合评判。研究结果表明,那坡县因耕地资源匮乏、耕作方式落后和生产销售成本高而在粮食等耕地密集型的农产品上缺乏比较优势,而在八角、中草药、桑蚕等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垄断型的经济作物上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建议把重点品种划分为3个层次进行培育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鄂尔多斯市玉米生产效率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玉米是鄂尔多斯市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最主要的饲料粮。据统计2009年部尔多斯市现有耕地37.07万hm^2,玉米播种面积28.57万hm^2。占耕地面积的76.8%。因此提高鄂尔多斯市玉米的生产能力和种植收益水平。对于稳定粮食生产,保障饲料粮供给、增加种粮农户收益都有很重要的意义。文章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对鄂尔多斯市的玉米生产效率进行研究,衡量玉米生产的综合效率、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情况,并提出改进生产要素投入的方式和政策建议,以期提高鄂尔多斯市农业生产管理水平,减少资源浪费,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户生产收入。  相似文献   

20.
在土质、光、热、水、肥和管理完全相同的情况下,每公顷种植青贮玉米的产量达63000kg,干物质产量21000kg、代谢能产量189000MJ、蛋白质产量1575kg,经济效益8340元。分别比种植玉米(收获粮食和秸秆)高出33.1%、17.98%、48.9%和66.8%;种植紫花苜蓿的干草产量达9300kg,其中干物质产量8091kg、代谢能产量75330MJ、蛋白质产量1581kg,经济效益5740元。比种植大豆高出199.7%、82.0%、35.2%和19.6%。可见种植优质饲料作物能够在同等面积的土地上生产出更多的营养物质,同时也能够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种植饲料发展养牛,每公顷可产生经济效益10740元,比用来种植玉米(包括秸秆总计5000元)提高5740元,增效幅度高达114.8%。种植的首选饲料作物是青贮玉米和紫花苜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