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农杆菌介导高羊茅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   总被引:3,自引:5,他引:3  
为建立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介导高羊茅(Festuca arundinaceaSchreb.)遗传转化体系,以草坪型高羊茅品种凌志的胚性愈伤组织为受体材料,通过gus基因瞬时表达检测,研究了多种因素对农杆菌介导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农杆菌介导高羊茅胚性愈伤组织转化的适宜条件为:愈伤组织在含BAP和NAA各0.5mg/L的培养基上预培养3d;菌液浓度OD600值0.7,感染时间15min;农杆菌预培养基和悬浮培养基以及共培养基中添加100μmol/L的乙酰丁香酮;共培养温度23℃,共培养时间3d,共培养基pH值5.2。不同浓度潮霉素筛选效果试验表明,采用低浓度(50mg/L)潮霉素连续筛选,再生获得的转基因植株数最多,因此是最为可取的筛选方式。  相似文献   

2.
黄淮麦区推广品种小偃22农杆菌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偃22小麦是目前陕西省生产上的主栽品种,在黄淮麦区其他地区也大面积推广种植。本文通过对小偃22小麦胚性愈伤组织的来源﹑生理状态和干燥时间,根癌农杆菌的接种浓度和侵染方式,AS的添加浓度,胚性愈伤组织和根癌农杆菌的共培养温度和共培养时间,潮霉素的筛选浓度和筛选方式等参数进行比较研究,建立了小偃22小麦农杆菌遗传转化体系。结果显示,以来源于幼穗的胚性愈伤组织作为转化受体较为适宜,愈伤组织生理状态为从幼穗直接诱导30d后继代1次并培养15d的胚性愈伤组织,农杆菌侵染前对胚性愈伤组织干燥处理30 min较为适宜;农杆菌菌液浓度为0.8OD,采用抽真空侵染5min+非真空侵染10min的浸染方式,共培养温度为22℃,共培养时间为72h,AS的适宜添加浓度为150μmol/L;筛选方式选用在抗性愈伤组织筛选阶段经75mg/L潮霉素筛选后,在分化阶段不再进行筛选或采用25mg/L低浓度潮霉素筛选。通过重复转化验证试验和分子生物学鉴定,表明该遗传转化体系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以玉米幼胚为受体转化海藻糖合成酶基因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本文将含酿酒酵母海藻糖合成酶基因(TPS1)的重组质粒pC1300WTPS,用农杆菌EHA105介导转化玉米幼胚,不经诱导愈伤组织而筛选分化直接成苗。通过对幼胚大小和半胱氨酸(Cys)浓度筛选,发现长度在1.5~2.0mm的幼胚更适合农杆菌介导的幼胚转化,并且在农杆菌与幼胚的共培养阶段添加200mg/L的半胱氨酸,能够有效降低幼胚在农杆菌浸染过程中的褐化率(29.3%),比对照褐化率(53.7%)减少约一倍。经PCR检测216株转化植株,得到1株阳性植株。  相似文献   

4.
根癌家杆菌介导的玉米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   总被引:47,自引:0,他引:47  
用根癌农杆菌菌株LBA4404(pTOK233)转化多种基因型的玉米幼胚。幼胚与农杆菌共培养3d后,检测到了GUS基因的瞬时表达。利用GUS基因的瞬时表达对农杆菌转化玉米的条件进行了优化,共培养后的幼不经含潮霉素的培养基筛选培养两个月后,获得了多种基因型的抗性愈伤组织。其中综3自交系的抗性愈伤组织分化出植株,P9-10、综3自交系R0结实得到后代。Southern杂交分析证实了霉素基因在玉米自交系P9-10基因组中的整合,建立了农杆菌介导的玉米遗传转化体系。  相似文献   

5.
农杆菌介导玉米转基因的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农杆菌介导玉米转基因过程中涉及的外植体选择、高渗和农杆菌共培养、选择培养基筛选转化体等因素对愈伤组织生长及转化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同一基因型玉米自交系中有少数幼穗幼胚诱导出的愈伤组织生长速度快,转化效率高;高渗和农杆菌共培养以及除草剂筛选抑制愈伤组织的生长,致使部分转基因愈伤不能分化成苗,并提出其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6.
水稻巯基蛋白酶抑制剂基因(OCI )转化甘薯获得转基因植株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用根癌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介导法将水稻巯基蛋白酶抑制剂基因(OCI)导入甘薯(Ipomoea batatas)品种栗子香,获得了转基因植株。所用菌株为根癌农杆菌LBA4404,其携带的pBinh质粒上含有新霉素磷酸转移酶Ⅱ(NPT Ⅱ)基因和OCI基因。将继代培养3d后的栗子香胚性悬浮细胞与LBA4404(OD600nm=0.5)共培养4d。将共培养后的胚性悬浮细胞首先在含有2mg/L2,4-D和300mg/L Carb(carbencillin)、但不含有Kan(kanamycin)的MS液体培养基中培养5d,然后在含有2mg/L2,4-D、50mg/L Kan和300mg/L Carb的MS液体培养基中进行选择培养。选择培养4周后,将直径约1mm的抗Kan细胞团转移到添加2mg/L2,A-D、50mg/L Kan和300mg/L Carb的MS固体培养基上,共转移200个细胞团,诱导得到了8个胚性愈伤组织。将这些抗Kan胚性愈伤组织转移到添加1mg/L ABA、50mg/L Kan和100mg/LCarb的MS固体培养基上,通过体细胞胚胎发生途径获得了13株再生植株。PCR和PCR-Southern检测结果表明,获得的13株再生植株中7株是转基因植株。  相似文献   

7.
红豆草胚性细胞系和非胚性细胞系DNA代谢动态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红豆草无菌苗胚轴为外植体诱导愈伤组织,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胚性细胞系”和“非胚性细胞系”。应用放射自显影方法研究了这两种细胞系的DNA合成动态,結果表明:前者DNA合成十分活跃,且DNA合成只限于发生胚的单细胞和细胞群。这些细胞迅速分裂,分别发育形成不同阶段的体细胞胚,在这一过程中,DNA代谢呈现有规律的变化,到球形胚时,DNA合成速率达到最高峰。体细胞胚中各细胞DNA合成速率的差异与体细胞胚形态学极性存在明显的相关性。至于“非胚性细胞系”,在启动分裂和形成愈伤组织过程中也是以细胞DNA复制为基础的,但在该类细胞系中,无论是DNA合成速率还是~3H-胸苷标记的细胞频率都远低于胚性细胞系。DNA代谢动态在这两类细胞系中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农杆菌介导籼稻转化体系的优化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以8个籼稻品种作材料,研究了携带抗稻瘟病基因Pi9片段的pCAMBIA1301质粒的根癌农杆菌EHA105转化籼稻幼胚愈伤组织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NB培养基适用于籼稻愈伤组织的诱导,共培养时间以3d为宜。40mg/L的潮霉素可用于籼稻愈伤组织的筛选,抗性愈伤率在69.4%~85.3%之间;抗性愈伤组织经分化培养,幼苗分化率在15.4%~47.4%;鉴于多数籼稻愈伤组织分化时对潮霉素特别敏感,因此分化培养基中不加潮霉素;但为了减少假阳性,生根培养基中分别用20mg/L和30mg/L的潮霉素对幼苗进行筛选。  相似文献   

9.
玉米未成熟胚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率与内源激素含量的关系   总被引:13,自引:6,他引:13  
以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率高低不同的9个玉米自交系未成熟胚为外植体,用改良N6培养基诱导培养愈伤组织。酶联免疫法测定不同培养时间后未成熟胚,以及由此诱导的胚性和非胚性愈伤组织,内源脱落酸(ABA)、吲哚乙酸(IAA)、赤霉素(GA3、GA4)和细胞分裂素(DHZRI、PA、ZR)含量。结果发现,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率与未成熟胚ABA和IAA含量正相关,与胚性和非胚性愈伤组织ABA含量正相关,与胚性愈伤组织GA3含量负相关。在胚性愈伤组织开始发生之际,外植体的ABA和IAA含量出现峰值,GA3含量出现低谷。因此认为,未成熟胚高水平的ABAI、AA含量和低水平的GA3含量,有利于胚性愈伤组织的诱导。但是胚性愈伤组织的ABA含量却低于非胚性愈伤组织,且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率与胚性愈伤组织IAA含量负相关。由此看来,胚性愈伤组织的诱导和保持,可能还与各种激素的协同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0.
农杆菌介导春小麦遗传转化体系的优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张彬  赵明  高志强  丁在松  石云鹭  方立锋 《核农学报》2007,21(2):124-127,131
采用携带GUS基因双元表达载体p1301-Pubi-Ecppc的根癌农杆菌菌株C58c1、LBA4404和EHA105对4个春小麦品种的幼胚愈伤组织进行了遗传转化。结果表明,3M1.5为最佳诱导培养基;扬麦158和扬麦10是用于小麦遗传转化的良好基因型。对农杆菌转化条件进行进一步优化,得出用农杆菌C58c1侵染预培养15d的扬麦158幼胚愈伤组织,当侵染液浓度为OD6000.8、侵染40min、共培养3d时,可以提高农杆菌介导小麦遗传转化的筛选频率和PCR阳性率。对所得到的具有hyg抗性的愈伤和抗性植株进行GUS基因化学组织检测和PCR分子鉴定,初步证明Ecppc基因已整合到小麦再生植株基因组中。本研究初步建立了农杆菌介导小麦的遗传转化体系。  相似文献   

11.
~(60)Coγ射线诱变选育热凝胶多糖高产菌株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李卫旗  何国庆 《核农学报》2003,17(5):343-346
利用60 Coγ射线对产生热凝胶多糖 (Curdlan)出发菌株GM 2 4的菌体细胞与原生质体分别进行辐照处理 ,发现60 Coγ射线对GM 2 4原生质体的诱变效应明显优于对其菌体细胞的作用。对最终诱变筛选获得的 1株高产稳定的Curdlan生产突变株A81研究表明 :与GM 2 4相比 ,其Curdlan产量提高了 5 0 4%,发酵周期缩短了 1 8%,发酵终止后底物残糖由 1 5 3g L降至7 4g L。糖的转化率从 38 7%提高至 5 8 2 %。这说明在Curdlan生产菌株的筛选中60 Coγ辐照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用 2MeV~ 9MeV 7个能量 ,5C~ 1 60C 1 2个剂量的质子处理 5个品种 ,研究质子对小麦的诱变效应。结果表明 ,M1代的生物损伤随剂量的提高而加重 ,在一定能量范围内 ( 6MeV以下 ) ,随能量的增加而加大 ,超过一定能量 ,生物损伤有所减轻 ;M1代较易出现γ辐照中少见的叶绿素条状缺失损伤。M2 代诱变效果显著 ,突变谱宽 ,有益突变频率明显高于γ射线 ,较易诱发早抽穗性状变异 ;明确诱变小麦的适宜能量为4MeV ,适宜剂量为 1 4× 1 0 10 ~3 7× 1 0 10 P cm2 。  相似文献   

13.
杜鹃抗盐突变体的筛选   总被引:14,自引:5,他引:14  
王长泉  宋恒 《核农学报》2003,17(3):179-183
利用杜鹃的离体叶片诱导不定芽 ,发现MS +BA2 0ppm +ZT0 1ppm培养基不定芽分化率最高。用γ射线作诱变剂 ,对离体叶片产生的不定芽进行了耐盐筛选 ,得到了耐 0 5%、0 7%和 1 %NaCl的变异株系 ,并对变异株系进行了初步鉴定。  相似文献   

14.
虞秋成  严建民 《核农学报》2001,15(6):345-350
为了把野生优质工业用油植物基因导入到普通栽培油菜品种中 ,本文报道了野生优质工业用油植物L .fendleri的原生质体培养及其原生质体与普通栽培油菜品种原生质体融合。结果表明 :L .fendleri原生质体及两种植物融合原生质体在P8培养基上诱导出愈率高 ;来源于下胚轴的原生质体出愈率高于子叶原生质体 ;低剂量γ射线辐照处理更有利于促进原生质体融合 ;子叶原生质体间细胞融合频率高于下胚轴原生质体间细胞融合频率 ;B5培养基 +2mgZT L对提高融合原生质体细胞愈伤组织再分化最适宜 ;原生质体融合细胞再生植株高度 60~ 70cm ,叶片形状偏向L .fendleri,叶片大小、茎秆粗细、花药大小介于双亲之间 ,花型、花色偏于B .napus,花药空瘪 ,无花粉粒 ,自交不能结实  相似文献   

15.
为正确表征云南文山三七种植区土壤中植物可利用态砷,选取NaH2PO4(0.5mol·L-1)、H2O、H3PO4(0.2mol·L-1)、EDTA(0.0625mol·L-1,pH=7)、NH4C(l1.0mol·L-1)和(NH4)2SO(40.05mol·L-1)6种提取剂,比较了它们对土壤中砷的提取效果,及其所提取的砷与三七植株各部位砷含量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NaH2PO4、H3PO4和(NH4)2SO4这3种提取态砷与土壤总砷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359、0.8177和0.8810。NaH2PO4和H3PO4的提取效率较高,平均提取效率分别为6%和11%;而(NH4)2SO4提取效率较低,平均仅为0.084%。NaH2PO4和(NH4)2SO4提取态砷与三七主根、须根和茎部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H3PO4提取态砷与三七主根和须根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综合考虑认为NaH2PO(40.5mol·L-1)是最佳提取剂,H3PO(40.2mol·L-1)提取剂次之,这两种提取剂均可较好地表征土壤中砷的三七可利用性。  相似文献   

16.
水稻无侧根突变体RM109的氧化还原代谢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郝再彬  苍晶  孙鑫 《核农学报》2002,16(4):193-196
比较无侧根突变体RM1 0 9和原品种大力根琥珀酸脱氢酶 (SDH)的活性发现 :RM1 0 9为大力的 60 %~ 70 % ,还原剂处理下大力的SDH活性显著增加 ,而RM1 0 9无变化。RM1 0 9的该酶受单显性基因控制。RM1 0 9对NAA、TIBA的耐性明显增加 ,对H2 O2 的耐性明显下降。结果表明 :氧化还原代谢有突变  相似文献   

17.
以旱稻基因型旱 65(OryzasativaL .)为母本 ,稗草长芒稗 (Echinochloacaudata)为父本进行远缘杂交 ,获得实粒种子。连续 5年试验结果表明 :( 1 )F0 高度不孕 ,并伴有杂交种发育夭折现象。去雄 82 4朵小花 ,结实率为 1 2 1‰。 ( 2 )F1杂种优势明显 ,育性正常 ,结实率 92 2 6% ,单株产量超母本 80 3 9%。 ( 3 )F2 农艺性状分离严重 ,但育性无分离。群体 40 5株无不育株出现。选育出的优良变异单株“远F2 1” ,超亲优势为 55 64%。 ( 4)对“远F2 1”衍生F3株系 1 60株考种株穗数、株高、穗长、主茎穗一级枝梗数、穗总粒数、穗实粒数诸性状 ,平均超亲优势分别为 2 3 2 %、1 5 1 8%、47 2 6%、3 3 84%、2 4 2 6%及 2 1 62 % ,差异显著。 ( 5)F5光合速率测定 ,超母本2 9 72 %。远缘杂交对不同属间引入目的基因 ,非常有效。  相似文献   

18.
不同钠盐胁迫对豌豆幼苗超弱发光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钠盐对豌豆 (Pisumsativum)萌发时超弱发光影响的比较研究表明 ,在等渗条件下豌豆幼苗受激发光强度顺序为 :Na2 CO3>NaCl>Na2 SO4 ;Na2 CO3盐胁迫对植物的伤害程度高于其他盐类 ;多盐比单盐存在时的毒害小 ,受激发光作用降低。  相似文献   

19.
辐照花粉对玉米F_1M_1结实及后代植株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用6 0 Coγ射线辐照玉米杂交种 (F1)的花粉 ,然后采取自交方法授粉 ,以探讨辐照花粉对F1M1结实及后代植株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选取两个遗传稳定的陆地型长绒种质系与 3个陆地棉品种按Griffing方法Ⅰ、模式Ⅰ全互交设计配成 5× 5共 2 5个杂交组合。对 9个经济性状进行调查 ,并建立Wr对于Vr的回归方程 ,测验“加性 +显性”模式的符合 ,制Wr对于Vr回归图 ,并估算各遗传参数。结果表明 ,纤维长度、纤维强度、马克隆值、籽棉产量、皮棉产量、单株铃数和单铃重遗传符合Hayman的“加性 +显性”模式 ,非等位基因间相互作用影响不显著。无论图解分析或平均显性度均表明纤维长度、纤维强度、马克隆值F1代为部分显性 ,加性效应方差在这 3个性状总遗传方差中占据相当重要的作用。分析性状中 ,与纤维长度、马克隆值和皮棉产量有关的增效基因 ,既有隐性也有显性 ,位点不同而有差异。纤维长度、纤维强度和马克隆值广义和狭义遗传力均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