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农业生产过程中会产生的大量农林废弃物,存在体量大、利用率低、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食用菌能有效将农林废弃物转化为人类优质高蛋白食品,食用菌菌渣亦可作为食用菌栽培基质原料、作物肥料、动物饲料、生物质燃料、养殖垫料、环境修复材料等在农业生产中得到循环利用。为了探索解决农林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问题,在总结食用菌栽培基质和菌渣综合利用途径研究现状基础上,提出了“菌-果-畜-粮”循环农业发展模式构想,并以陕西省商洛市为例,具体分析了该模式的产业基础与生态、经济效益。总体而言,该模式能够实现农林废弃物资源多级循环和转化,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最后,对相关亟需解决的问题和攻坚方向进行展望,以期为循环农业发展和农业资源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思路参考。  相似文献   

2.
“种植-养殖-沼气”循环农业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种植-养殖-沼气"循环农业技术是指以沼气工程为纽带,以种植业为前提,以畜禽饲养为中心的种植、养殖、沼气、水产等多业结合不同循环类型的生态系统,探索并建立"种植-养殖-沼气"三位一体的循环农业模式,包括沼气池的建造,沼气、沼液、沼渣的综合利用。  相似文献   

3.
"养猪–沼气-种菜"生态循环农业是指以沼气生产工程为中心,以蔬菜种植为前提,以养猪为源头的养殖、沼气、种植、水产等多业结合不同循环类型的生态循环系统,探索并建立"养猪–沼气-种菜"三位一体的循环生态农业模式,包括沼气、沼液、沼渣的综合利用。通过分析"养猪–沼气-种菜"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在生产中存在一些问题,为解决"养猪–沼气-种菜"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存在的问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猪-沼-果”生态循环农业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续2012年第9期16页)"猪-沼-果"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是果农利用山地开发一片果园、建设一个猪场、建设一个沼气池,猪场的粪便进入沼气池产生的沼气可用作燃料或照明,沼气废液用作果园的有机肥,使种植养殖产业有机结合的一种农业模式。  相似文献   

5.
丁强  王鸿磊  邹积华  崔从光  宋俊芬  慕美财  高民  马云飞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7):16525-16526,16535
[目的]有效利用农业资源特别是对农作物秸秆和畜禽粪便的高效处理和利用。[方法]以山东久发食用菌股份有限公司为例,总结了以食用菌为纽带所建立的循环农业模式,并对该模式带来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进行了分析。[结果]以食用菌产业为纽带的循环农业模式主要是利用大量农牧业废弃物(麦秸、畜禽粪便等)发展食用菌产业,以培养料的规模生产加工销售为主导,实现区域内资金、技术、原材料、生产对象的最大集约化,吸纳更多的剩余劳动力从事食用菌生产;同时对产生的大量菌渣进行多途径的利用,不仅解决了食用菌生产中大量废弃菌渣的问题,而且进一步延长产业链条,增加从业者的收入,实现农业资源转化增值的最大化。[结论]该模式能充分利用农业生物质资源,减轻农业废弃物的环境污染,显著增加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6.
以食用菌种植为纽带的循环农业模式(英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有效利用农业资源特别是对农作物秸秆和畜禽粪便的高效处理和利用。[方法]以山东久发食用菌股份有限公司为例,总结了以食用菌为纽带所建立的循环农业模式,并对该模式带来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进行了分析。[结果]以食用菌产业为纽带的循环农业模式主要是利用大量农牧业废弃物(麦秸、畜禽粪便等)发展食用菌产业,以培养料的规模生产加工销售为主导,实现村域内资金、技术、原材料、生产对象的最大集约化,吸纳更多的剩余劳动力从事食用菌生产;同时对产生的大量菌渣进行多途径的利用,不仅解决了食用菌生产中大量废弃菌渣的问题,而且进一步延长产业链条,增加从业者的收入,实现农业资源转化增值的最大化。[结论]该模式能充分利用农业生物质资源,减轻农业废弃物的环境污染,显著增加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7.
陕西省杂交油菜研究中心覆盖油菜研发团队研发的“草-旅-畜-沼-果”生态循环观光农业模式,该模式以覆盖油菜为载体,在果园行间裸露的土地上间作油菜,可以抑蒸保墒、提高果园土壤水分利用率和有机质含量、培肥果园土壤、抑制恶性杂草,减少化肥施用量,实现以地养地、无机换有机、秋雨春用,助力山地苹果园提质增效、生态修复和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8.
永春县发展循环农业的实践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循环农业不仅是农业发展新的理念和策略,更是一种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发展的新的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近年来,永春县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成功实践了"猪-沼-果"的生态模式,同时,立足食用菌产业快速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并实施循环农业"8341"模式.该模式实现了食用菌、畜牧、果蔬、茶叶、制药等农业生产良性互动循环,有效解决了燃料、肥料、饲料之间的矛盾,对改善和保护农村生态环境,促进农民增收节支,建设生态家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2月中旬,江苏省农委在全省首批选择11个县(市)区,开展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县建设,搭上"示范县"这列快车,如皋加快向生态循环农业转型。目前如皋的生态循环农业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以"猪粪收集-沼气发电-有机肥生产-种植业利用"为链条的一体化设施栽培循环利用模式,以"秸秆-食用菌种植-沼渣沼液还田"为链条的大田种植循环利用模式,以及秸秆制粒作燃料的非农业循  相似文献   

10.
依据"4R"农业循环经济理论,采用田间试验、数据采集、数据统计与分析的方法,研究分析了果园植草对果园生态环境及果园土壤理化性状的改善,沼肥叶喷的效果及对抑制果园病虫害发生的作用,蓄水窖址选择、建窖大小、窖水灌溉及其他配套技术应用等,总结制定出了适合宝鸡基本生态条件的"果-畜-沼-窖-草"五位一体循环利用技术,为该项技术在宝鸡苹果主产区大面积推广提供了技术依据,以实现果品生产无害化,提高果品商品率。  相似文献   

11.
近代森林-环境问题与森林养分循环研究进展(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对主要生命元素全球循环的研究中发现,森林不只是环境污染的蓄积库,同时也是一个重要的污染发生源。而且两者的相对强度正接近平衡。环境污染是否造成了森林生长的削弱和衰亡,也基本形成了两种相对的观点,即“有害说”和“有益说”的理论。此外,由于特殊的地缘格局,各国环境政策关系微妙,所有这些研究最终都离不开从养分循环的角度寻求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在紫薇上,有3种白粉菌寄生——Uncinulliella australiana,Erysiphe lagerstroemiae和Phyllactinia corylea经研究,在昆明地区紫薇上的白粉菌应为Uncinulliella australiana,这与雅安地区所发生的紫薇白粉菌同属一种。菌丝体在紫薇芽鳞下越冬,春天来临或给予合适的条件,菌丝体便开始发育蔓延,对紫薇造成初侵染。分生孢子的散布受降水、温度相对湿度及风速的影响。降水明显对分生孢子散布不利。分生孢子散布具有明显的昼夜变化节律。在一年中,紫薇白粉病在春季开始发生,雨季(6月到9月)达到高峰,在晚秋停止了发展。  相似文献   

13.
 采用实地访问和田间调查典型区的设点方式,对云南省保山市主要作物施肥状况进行调查,并在此基础上对农田N,P,K元素输入输出的数量特征及其平衡状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农田生态系统中N,P2O5的盈余量分别为148.9kg/hm2和93.8kg/hm2,钾(K2O)亏缺73.1kg/hm2,水田中的盈余量、亏缺量均大于旱地,应加强钾肥的施用。有机肥在肥料结构中的比例较小,应加大有机肥的投肥强度,增加养分再循环率,同时也有效地增加了钾肥的供应强度。  相似文献   

14.
我国农田养分再循环——潜力和问题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本文强调了养分再循环在建立我国持久农业中的实际意义。养分再循环潜力巨大,可提供纯养分达3514万吨,相当于我国1989年化肥总产量的1.96倍。养分再循环需要解决一系列技术问题。笔者认为:如何建立我国在养分再循环基础上的施肥制度和防止养分再循环可能出现的环境问题是两个重点问题。笔者提出了这两方面研究工作的例子。  相似文献   

15.
对RRIM600 和热研7-33-97 橡胶人工林生态系统养分积累、生物循环以及土壤养分平衡状况进行研 究。结果表明院(1)热研7-33-97 橡胶人工林总养分积累量与养分归还量都低于RRIM600,而养分吸收量、存留量以 及胶乳中养分流失量却高于RRIM600;(2)两品系橡胶人工林各营养元素积累量大小顺序为K>P>N,橡胶林各养分 元素循环量(吸收、存留、归还及胶乳流失)大小顺序为N>K>P,并且热研7-33-97 比RRIM600 养分消耗更多,养分 流通量更大;(3)随着林龄的增长,两个品系橡胶人工林养分循环流通量都逐年增加,而橡胶林土壤中养分失衡状况 也在逐渐加剧。  相似文献   

16.
养分循环是研究森林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部分。国内外学者对森林生态系统的研究有很长的历史,建立了养分的分室模型,经历了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研究从一个静态向动态转变的过程。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养分循环进入动态模拟阶段,推进了对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的研究。本文综述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的发展概况、养分循环过程及其动态模拟过程,为整体了解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7.
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特征参数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根据在黄土残塬沟壑区刺槐林地养分循环研究的实践,对目前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研究中普遍采用的养分吸收系数、养分利用效率、养分循环强度和生物循环系数等特征参数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若干改进意见.同时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枯落物平衡指数、土壤养分平衡指数等新的特征参数,并阐述了将Deanglis的养分再循环指数概念应用于林地的计算原理.  相似文献   

18.
湿地土壤碳循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湿地是地球上碳储量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其碳储量约占陆地生态圈总碳量的20%.湿地碳的90%以上储存在湿地土壤中.湿地土壤碳的循环对全球大气碳的收支平衡以及全球气候变化可能产生重大影响.概述了湿地土壤碳素变化与温室气体排放的关系、湿地土壤碳素循环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固定化氮循环细菌技术 (INCB)在物理生态工程 (PEEN)试验区的释放效果 ,INCB释放氮循环细菌对水生高等植物根部菌数的作用 ,PEEN试验区分布对INCB释放细菌效果的影响 ,PEEN INCB技术试验区布设对INCB释放氮循环细菌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 ,采用INCB技术 ,使INCB在PEEN试验区内表现出明显的释放效果 ,进水处氮循环细菌最大可能数 (MPN)值与试验区各处氮循环细菌MPN值相比均有极显著差异 (P <0 0 0 5 ) ;应用PEEN INCB技术后 ,INCB生态浮岛水生植物根区与无INCB生态浮岛水生植物根区的氮循环细菌数MPN值相比均有极显著差异 (P <0 0 1)。物理 生态工程试验区的布设格局对氮循环细菌的释放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对农林业系统沙兰杨-小麦-玉米群落类型中营养元素氮、磷、钾循环过程和特征进行了分析;计算了氮、磷、钾营养元素在系统中的再循环指数及其灵敏度。结果是输出趋于减少营养物质再循环指数,植物地上部分营养物质的归还对于增加再循环指数是最为关键的。从整体上看,磷再循环指数的灵敏度比其它两个元素要大,说明磷的循环过程是最不稳定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