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中美澳棉花生产的成本和效益与优势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中国三大棉区的棉花生产情况与美国和澳大利亚的棉花生产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特别是在植棉面积、产量、品质、成本构成和植棉效益方面进行比较分析,表明美国和澳大利亚均在棉花品种、生产技术、机械化和国家政策等方面比中国具有特点或优势,因而,提出了值得中国借鉴的美澳棉花生产经验,为提高我国棉花生产水平及植棉效益的提升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2.
美国玉米生产技术特点与启示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从玉米品种熟期选择、农事操作及玉米生育进程、土壤耕作类型与整地、灌溉与施肥、绿色覆盖作物及精准农业技术等方面介绍美国玉米生产的技术特点,并比较分析中美玉米生产的气候条件、生育进程差异,提出高产与高效协同发展、简化农事操作、推进子粒收获等建议。  相似文献   

3.
通过运用E-S模型与C-D生产函数,利用2004~2016年我国玉米三大优势区13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从年际变化、发展阶段和区域差异等3个层面,对我国玉米生产的主导技术进步模式进行分析与研判。结果表明,机械投入对劳动投入的替代作用日渐增强,生物化学投入对玉米生产的促进作用相对有限。现阶段我国玉米生产是以机械型技术进步为主。三大玉米优势区之间的技术进步模式存在显著差异,北方春玉米区和黄淮海夏玉米区的机械投入弹性系数要明显高于西南玉米区,北方春玉米区的生物化学投入弹性系数要相对低于黄淮海夏玉米区和西南玉米区。  相似文献   

4.
安阳市县域玉米比较优势分析与布局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应用综合比较优势指数法,对安阳市玉米生产县域的比较优势进行了测定和差异分析。结果表明,安阳市玉米生产不同县域之间综合比较优势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应按照比较优势进行玉米生产结构的调整,实现玉米生产的合理布局和专业化生产,以充分发挥玉米生产的比较优势。  相似文献   

5.
世界玉米生产回顾和展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明 《玉米科学》2010,18(3):165-169
对FAO统计数据的分析表明,过去47年玉米产量变化对世界谷物总产量的影响最大,其直接通径系数为0.375;单产提高对世界玉米总产量的贡献高达73%。美国和中国是世界两个主要玉米生产国,尽管中国玉米单产不断提高,但与美国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探讨了世界玉米生产的发展前景和中国玉米生产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6.
我国与美国玉米生产的差距浅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我国和美国玉米生产水平存在较大差距。本文从品种应用、土壤肥力、施肥水平与技术、病虫害防治、生产机械化水平等因素阐述了我国与美国玉米生产的差距。针对当前玉米生产现状,提出了缩小差距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7.
中国和美国雨养玉米区机械化施肥技术比较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比较美国雨养玉米和我国东北春玉米机械化施肥技术现状。美国在玉米推荐施肥技术方面的研究已经十分完善,并且施肥机械高度发达以适应大农场田块作业。我国在施肥技术方面也进行了多方面的深入研究,但施肥机械的发展还处在较低的水平。为适应我国土地规模化经营的发展,应该借鉴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经验,将施肥技术与施肥机械相结合,发展机械化的施肥技术。  相似文献   

8.
北方超级粳稻育种研究进展与前景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从育种理论、育种技术及新品种选育等方面,综合评述了中国北方超级粳稻育种研究的进展与前景,认为培育和推广超级稻是继株型育种和杂交稻之后,提高北方粳稻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北方水稻生产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利用籼粳稻杂交创造新株型和强优势,通过回交或复交优化性状组配,聚合有利基因,进而选育理想株型与优势利用相结合的超级稻”育种理论与技术路线确立之后,常规超级梗稻育种已取得了重大突破,成功地培育出一批优质抗病的超级稻新品种并已广泛应用于生产。与常规超级稻育种相比,超级杂交粳稻育种研究进展相对较缓慢。这一方面是由于北方气候与生态条件的限制,另一方面是育种技术研究相对落后。解决优势与生育期的矛盾、产量与品质的矛盾以及提高制种产量等问题,仍然是北方超级杂交粳稻育种所面临的严峻挑战。讨论了与超级粳稻育种有关的生理和遗传问题。  相似文献   

9.
采用田间试验,设置4∶2(四垄玉米两垄小麦)、3∶2(三垄玉米两垄小麦)、2∶2(两垄玉米两垄小麦)3种不同的玉米//小麦间作模式及玉米、小麦单作共5个处理,探讨不同玉米//小麦间作模式对作物产量、水分利用率及种间竞争等方面的影响。两年试验表明,玉米//小麦间作模式与单作模式相比具有显著优势,间作处理的土地当量比(LER)均大于1。玉米//小麦间作系统中,小麦相对玉米的竞争力(Awm)均大于0。在小麦收获后,3种不同间作处理的玉米相对生长率(RGR)相比单作玉米提高显著。在作物耗水等方面,玉米//小麦的全生育期耗水量及水分利用率均高于单作。间作模式能显著增加玉米//小麦间作的子粒产量,其中2∶2处理组在产量表现等方面为最优。  相似文献   

10.
中国核心优势产区玉米生产效率增长及其分解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采用参数的随机前沿分析(SFA)方法,利用2001~2008年的玉米投入产出的面板数据(Panel Data),对中国核心产区的玉米生产的全要素生产率(TFP)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在这一期间核心产区玉米生产率增长比较明显,全要素生产率已经成为核心产区玉米单产增长的最主要动力源泉,为单产增长贡献了69.3%的份额,其中,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的改善贡献了60.7%。东北优势区主要是技术效率提高的作用,黄淮海优势区和西南优势区主要是技术进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作为我国香蕉生产的主要产区,海南香蕉的生产对我国整个香蕉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首先分析了海南香蕉生产的自然生态条件优势、品质优势和产业基础优势。在此基础上,采用作物区域比较优势的分析方法,逐一通过对海南香蕉与其他香蕉主产区的比较优势分析、海南香蕉同海南省内其他5种热带水果的比较优势分析以及1988~2007年海南香蕉生产的比较优势变动分析,以综合评价海南省香蕉生产的比较优势。结果显示,海南省香蕉生产具有综合比较优势和规模优势,但却缺乏生产效率优势。根据分析结果,文章最后提出了一些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郭天宝  李美佳  于洁  李可  张彬 《玉米科学》2013,21(6):148-152
采用相关最新数据,对中国玉米的生产要素、贸易竞争力指数、国际市场占有率和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进行实证分析,并与国际相关指标进行对比解析。结果表明,近10年来中国玉米的国际竞争力虽有一定的竞争能力,但呈下降趋势。中国玉米竞争力存在价格和非价格两个方面主要因素,通过分析中国玉米竞争力发展的优劣势,未来中国玉米竞争能力的提高应注重发展特色玉米农业、降低成本、拓展市场多元化、完善政策扶持和保障等。  相似文献   

13.
借鉴美国经验科学发展我国的玉米产业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在分析了美国玉米生产的现状和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玉米产业现状,提出了加强优质、专用、抗逆和资源高效利用型玉米新品种的培育与推广;促进节本增效、规范化技术的研制和配套栽培技术的应用,尽可能降低生产成本;逐步建立健全优质、专用玉米标准化生产基地和产业化体系;加强技术培训,培育高素质的产业化生产劳动力;开展玉米产品安全性研究等发展方向或措施,为政府和农业主管部门的宏观决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中国马铃薯生产省域优势比较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利用2003~2005年全国20多个省(区)的农业统计年鉴,以产量优势指数、规模优势指数、集中度优势指数和综合优势指数分析了我国部分省(区)马铃薯生产比较优势状况,并通过GIS软件Acrview在1:4000000的地图上进行了空间表达。结果表明:我国马铃薯在单产、规模、集中度、综合反映上具有比较优势的省(区)分别有13个、9个、13个、11个。单产比较优势(省区)主要集中分布于我国西北、东北及与之相连的内蒙古等部分省(区)。规模优势区、集中度优势区、综合优势区分布大致相同,主要分布于我国西南(滇、黔)、西北、东北(黑、吉)的部分省(区)。  相似文献   

15.
我国水稻生产区域变化及其比较优势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1985-2011年中国各省份水稻生产情况的面板数据,运用水稻生产集中度和比较优势指标,分析我国水稻生产区域变化以及水稻主产区比较优势情况。结果表明,自1985年以来,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水稻生产集中度在48.00%左右,东南沿海地区水稻生产集中度从1985年的27.21%下降到2011年的17.36%,而东北三省水稻生产集中度则由1985年的3.16%上升到2011年的15.87%。比较优势分析结果表明,长江中下游地区和东南沿海地区水稻生产比较优势显著,东北地区比较优势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上述三大稻区应利用各自的生产优势,保障全国的水稻供给和需求均衡,从而确保我国的水稻生产以及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16.
PN78599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由美国先锋公司引入到我国的优良玉米杂交种,因其具有一般配合力高、品质优、抗倒伏、抗叶病表现突出等特点,全国各大育种单位相继以其为基础材料直接或间接选育出一批优良自交系,组配出一批高产、高抗、优质的玉米新品种应用到生产。主要利用的杂优模式为P群与塘四平头群、旅大红骨群、瑞德群、兰卡斯特群等。  相似文献   

17.
基于随机前沿模型的中国玉米种植业技术效率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吴园  李波  郝艳睿 《玉米科学》2019,27(4):181-188
采用超越对数生产函数随机前沿分析模型,利用我国15个玉米主产区的2007~2016年投入与产出面板数据,分类测算玉米种植技术效率、时序演变规律。结果表明,我国玉米主产区省份的生产种植技术效率水平较高,且整体呈上升趋势,在2013年达到最大值后趋于稳定。在玉米种植业中,增加劳动力的投入与直接物资与服务投入、提高种植规模达到适度规模水平对玉米产量的增加具有正向效应,传统玉米种植大省技术效率优势并不显著,农业自然灾害的发生对玉米生产技术效率具有显著的负效应。玉米生产种植技术效率存在区域差异,但差距逐渐缩小,具有趋同的趋势。技术进步在玉米种植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对现有投入要素增加以及对现有技术的推广扩散来提高生产效率的空间已经不大,玉米生产必须要转换新的增长动能,要加大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提升生产经营规模,实现适度规模经营,同时应加强农业灾害的监测预警等工作。  相似文献   

18.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are necessary to reduce the U.S. dependence on foreign oil. Sorghum (Sorghum bicolor L.) may be a reasonable alternative as an energy crop in the southern U.S. because it could easily fit into existing production systems, it is drought resistant, and it has large biomass production potential. An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to evaluate several types of sorghum as bioenergy crops in Alabama: grain sorghum - NK300 (GS), forage sorghum - SS 506 (FS), and photoperiod sensitive forage sorghum - 1990 (PS). These sorghum crops were compared to forage corn (Zea mays L.) - Pioneer 31G65 in 2008 and 2009 with and without irrigation, and under conventional (total disked area, 0.15 m deep) and conservation tillage (in-row subsoiling, 0.30 m deep) in a strip-split-plot design. The parameters evaluated were: plant population (PP), plant height (PH), sorghum/corn aboveground dry matter (ADM), biomass moisture content (ABMC), and biomass quality (holocellulose, lignin, and ash). Sorghum had greater ADM than corn; however, corn had lower ABMC than sorghum. Lodging was observed in PS and FS, probably due to high plant populations (>370,000 plants ha−1). Irrigation affected ADM positively in both years, but conservation systems improved ADM production only in 2009. Holocellulose, lignin, and ash variation differed significantly among crops but were lower than 8.3%, 2.0% and 1.9%, respectively, for both years and considered minor. Under conditions of this study, PS was considered the best variety for ADM production as it yielded 26.0 and 30.1 Mg ha−1 at 18 and 24 weeks after planting (WA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