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随着柞蚕业的发展,可利用的蚕场已被蚕民掠夺性地放蚕而严重影响了柞树的正常生长:为了使柞蚕业可持续发展,要大力加强蚕场建设,尤其要重视蚕场自然肥源的保护和利用,因为它关系到柞树生长、柞蚕事业的兴衰和自然界生态的大问题。  相似文献   

2.
蚕场的柞树一般生长到5~6年生时需要进行轮伐更新,以满足柞蚕不同龄期对柞叶成分的生理要求,也为养蚕操作提供了方便。当前突出的问题是蚕场柞树轮伐或砍伐方法不当、养蚕用叶过重、蚕场的生态平衡受到破坏、树势衰退、产叶量低、担蚕量明显下降,严重影响了柞蚕的正常生产。对此,怎样轮伐更新才能更有利于柞树的生长、促进柞蚕业生产和保持生态平衡呢?笔者根据实践和调查,提出以下建议:  相似文献   

3.
蚕场是柞蚕的饲料来源及生产基地,养蚕业又是我国传统的优势特产之一。凤城市柞蚕收入占农业总收入的15%左右,是农业生产的两大王牌(种植业和蚕业)之一。柞蚕生产在辽宁省占1/7,在丹东地区占1/2左右。柞蚕收入占农业总收入比例大的原因是凤城市有得天独厚的柞树资源,  相似文献   

4.
一些年来有些蚕场遭到破坏,既影响了蚕业生产,又影响了水土保持。蚕场遭到破坏,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对蚕场建设和柞树管理不善造成的。柞树的遭遇是双重的,一是林业政策,二是蚕业政策;解决水土保持和水土流失,一靠政策,二靠科学,不能把罪过推到蚕业生产本身上去。——摘自周明安同志生前对《柞蚕生产与山区植被》一文的评语。  相似文献   

5.
本文分析了凤城市柞蚕生产面临的几个问题,阐述了凤城市推广应用柞蚕新品种,推广普及蚕业新技术,提高蚕业服务水平,搞好蚕场生态示范区建设等发展柞蚕生产的几项举措。  相似文献   

6.
丛娟 《新农业》2004,(11):51
凤城市的柞蚕饲养业具有传统性、大宗性、广谱性和派生性。在开放搞活的形势下,又具有外向性。然而柞蚕饲养属于生物再生产,其中的主要生产要素——柞蚕场,由于多年使用和输出。特别是随着能源的紧缺.人们频繁的砍伐更新。使蚕场地力逐年下降,柞树树势逐渐衰退。蚕场及其柞树是发展蚕业的基础.其质量好坏,不仅关系到柞蚕业的兴衰。而且与生态环境有着密切的关联。必须因势利导,扬长避短,增加投入.使资源永续利用.造福子孙后代。  相似文献   

7.
《新农业》2020,(10)
正柞蚕场是柞蚕生产赖以生存的基础,其建设、使用和管理科学与否,不仅关系到柞蚕的产量和质量,而且关系到山区的生态平衡。1推进生态型柞蚕场建设1.1柞树补植加密一是柞树补植。柞树是柞蚕场主体,在沙化蚕场里,柞树缺株少墩现象都比较严重,有的缺株率达50%~60%。因此柞树补植既能增加柞蚕场单位面积的柞树株数,提高产叶量和产茧量,又能增加柞蚕场郁闭度,促进植被恢复,达到治理沙化、保持水土的目  相似文献   

8.
一、柞蚕场的管理 (一)柞蚕场的补植抚育 辽宁各地的柞蚕场,目前柞树缺株少墩现象相当普遍,需坚持补植柞树,借以逐年提高柞蚕场资源的利用和单位蚕场面积产茧量,同时改善柞蚕场的生态环境。有些退耕地和荒山坡,凡适于栽植柞树,则营建人工林新蚕场。  相似文献   

9.
柞蚕场优化结构的研究吴振多,王福廷,郎庆龙,刚少斌李海洋,史薇(辽宁省蚕业科学研究所)(辽宁省农科院土肥所)柞蚕场是放养柞蚕的饲料基地,多为天然次生柞树林经人工砍伐修剪而成。在柞蚕场群落结构中,柞树是柞蚕饲料的生产者,其生物量约占70%,草灌植物是柞...  相似文献   

10.
一、柞蚕场的管理(一)柞蚕场的补植抚育很多地方的柞蚕场,目前柞树缺株少墩现象相当普遍,需坚持补植柞树,借以逐年提高柞蚕场资源的利用和单位蚕场面积产茧量,同时改善柞蚕场的生态环境。有些退耕地和荒山坡,凡适于栽植柞树,则营建人工林新蚕场。1.补植时期通常,柞树补植以晚秋或早春为宜,冷凉地区以春季为  相似文献   

11.
柞蚕场是放养管理柞蚕和柞蚕幼虫期摄食、生长发育及营茧的场地。柞蚕场是集经济林、水土保持林和薪柴林于一体的特有林种。具有优化结构的柞蚕场 ,既有相当于一般森林的生态效益 ,又有特殊的放蚕功能 ,是最宝贵的生态经济资源。1 按照优化结构模式建设柞蚕场柞蚕场优化结构的研究表明 ,柞蚕场植被结构主要有柞树密度、树型养成、轮伐周期、草灌植被类型和柞树树种等。其中 ,影响生态经济效益最大的是柞树密度 ,贡献分值为 3 4.0 1 ;其次是树型养成和草灌植被类型 ,贡献分值分别为 2 5 .0 3和 2 4.81 ;轮伐周期的贡献分值为1 2 .0 8;树种的…  相似文献   

12.
随着市场对柞蚕需求的不断增加,强调柞蚕蚕场管理与软化病防治等措施,能有效解决如何提高良种繁育中的选择培育,降低种茧蛹期病毒率,防止品种退化、病害等影响柞蚕蚕种质量的问题。一、柞蚕场的管理目前柞树缺株少墩现象相当普遍,需坚持补植柞树,借以逐年提高柞蚕场资源的利用和单位蚕场面积产茧量,同  相似文献   

13.
王利媛 《新农业》2006,(2):53-53
刘喜庆是凤城市边门镇敖家村三组蚕农,丹东市蚕业劳动模范,放养柞蚕40多年,对中刈柞树的管理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培养的树形全部达到中刈化,养蚕连年增产,是当前丹东地区中刈柞树管理的榜样。敖家村椿树沟共有蚕场512亩,现已改成中刈型柞蚕场352亩。刘喜庆中刈柞树管理的主要技术是“中刈留桩”、“中刈放拐留拳”和“合理砍伐更新”。  相似文献   

14.
柞蚕重点产区科学发展思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辽宁省风城市是中国柞蚕茧主产区之一,现有柞蚕场170万亩,年放养柞蚕1.7万把,年产柞蚕茧1万吨左右,农民直接收入超亿元。柞蚕饲养业是风城市农村经济结构中传统的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近几年,我市蚕业生产以市场为导向、以管理为动力、以科技为手段,发挥资源优势,改善蚕场环境,增加科技含量,稳定传统产业,实现了重点蚕区蚕业的科学发展,促进了柞蚕生产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步增长。  相似文献   

15.
凤城市商品茧生产连续五年获得丰收,但是随之而来蚕场吃“光”的问题越来越突出,造成了柞树树梢严重冻害,有的甚至死株,严重影响了柞树产叶量。为了避免低温冻害对柞树的影响,笔者对蚕场柞树冻害进行调查分析,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促进蚕业生产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对现有养蚕柞林进行科学分级、分类指导、优化配置,做到立体培养,建设后的柞园第一层为中刈拐枝伞形树冠,柞树密度、中干柞树密度、柞树郁闭度、柞树整体比例达标。第二层为密植的草木植物,第三层为枯草落叶形成的腐殖质土层。柞园的生态功能和生产能力显著提升,实现柞园管理园林化。在科学规划、量化使用蚕场的前提下,投放利用率高的柞蚕种茧,节约使用蚕场,实现生态效益最大化前提下的柞蚕效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17.
正现行的养蚕模式是多投种,广种薄收。这既浪费树叶,又收茧不多,想收好茧就更少,因此造成收入低甚至赔钱,更重要的是把树叶吃个净光,严重影响蚕场生态。为了改变现行的养蚕模式,充分利用一切科学技术,努力建造集约化、生态型柞蚕饲养模式,达到投入少、产出多、产量高,从而维护柞蚕场的生态平衡。一、建设生态型柞蚕场柞蚕场是饲养柞蚕的基地,又是山区生态环境重要组成部分,蚕场建设的主要目标是将蚕场的空闲地补栽柞树,  相似文献   

18.
所谓"旅游观光蚕业"就是利用养蚕的生产过程、生产场所、蚕业成果,以及连带的休闲产品,为人们提供集旅游、观光、休闲、益智、品尝等功能性的生产形态。1蚕业旅游资源的范围1.1蚕业生产场所包括桑蚕、柞蚕、蓖麻蚕、天蚕的生产场所,分别为:桑树林、蓖麻地、蚕房、柞蚕场和原生态柞林。这些生产资料本身就可以成为人们学习参观的对象,如果辅以进行一些必  相似文献   

19.
由于柞林蚕场保护和利用不合理,我国老蚕区柞林蚕场土壤沙化严重、柞树叶质量差、病毒污染重、繁种质量低.建国后,柞蚕种繁育基地发生两次大的北移,第1次是由辽宁省丹东市移到辽宁省西丰县,现又由辽宁省西丰县移到吉林省.目前,吉林省的柞蚕种茧生产量占全国的70%以上,已成为全国的柞蚕种生产基地.  相似文献   

20.
针对我市柞蚕场普遍存在的柞树密度不足、根刈柞产叶量不高、局部蚕场植被退化、个别地块出现砂化情况等现象,用单一方法根本解决不了问题,必须采用系统工程方法,即对密度不足的柞蚕场进行柞树育苗移栽和橡实直播补植、改根刈柞为中刈柞,扩大树冠面积,增加产叶量,采取小柞树穿带、种植草灌植物、增加地表植被,对已砂化和被侵蚀的蚕场实行休蚕养树、修建闸沟并培植植被。通过以上技术措施根本改善蚕场的生态环境,提高蚕场等级,使多数蚕场达到2类以上标准,蚕场生态结构实现三层覆盖,第一层为中刈拐枝型树冠,第二层为密植的草灌植物,第三层为枯草落叶形成的腐殖质土层,蚕场郁闭度在60~80%,蚕场输入输出平衡。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永续利用的能力。使蚕场生态环境和蚕区整体生态环境的根本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