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本文报道了家蚕叶面消毒剂消微灵对家蚕微粒子原虫的消毒效果,并对杀菌机理进行了探索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消微灵对家蚕微粒子原虫有显著、快速的杀灭效果:浓度为50mg/L,作用5min,对孢子的杀灭率可达95%以上;在10%有机物存在的情况下,浓度为75mg/L,作用5min,对孢子的杀灭率达99%。根据光镜和电镜的观察结果,推测消微灵的作用机理是药物通过孢壁进入孢内灭活孢原质达到杀灭作用。  相似文献   

2.
“熏毒威”叶面烟熏消毒,可以较好地杀灭叶面微粒子孢子。试验表明:2g/m~3烟熏桑叶1小时,对家蚕微粒子孢子及其它病原体有较强的灭活作用,对叶质蚕体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3.
防消灵对家蚕微粒子孢子(N·b),家蚕中肠型脓病多角体(CPB)均有很好的杀灭效果,此蚕药可用于蚕室、蚕县、蚕体、蚕座消毒、桑树树体消毒、桑叶叶片浸泡消毒,对蚕体和制种无不良影响,通过我场1993年春季攻毒试验,蚕、蛹、蛾未镜检出微粒子孢子,无毒蚕种100%,防消灵用于蚕桑生产,特别是蚕种生产的消毒病有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为了有效控制蚕儿食下传染,根据漂白粉液有效氯对微孢子有杀灭作用的原理,对桑叶实行全程消毒。试验表明:有效氯0.3%以上对家蚕微孢子有抑制作用;有效氯0.3%~0.5%对家蚕发育经过、强健性、全茧量、茧层量、产卵等均无影响;漂白粉液对桑叶消毒,浓度在0.4%,最高不超过0.5%,否则对桑叶叶质有影响。  相似文献   

5.
为了杀灭环境中的猪球虫卵囊,筛选了40%消毒威,菌毒消,绿养宁消毒液,并稀释配比成1:100、1:200、1:300的浓度,体外作用于孢子化与未孢子化的猪球虫卵囊。结果表明:40%的消毒威在1:200、1:100的浓度下使猪球虫的孢子化率为0%。3种消毒液对孢子化球虫卵囊作用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6.
<正>桑叶全程消毒能够从源头杀灭家蚕微孢子虫,杜绝食下传染,是预防家蚕微粒子病的重要措施。长期以来,我场使用漂白粉液进行桑叶消毒。漂白粉在使用过程中溶解不充分、沉淀多,对环境污染大,同时存在有效氯容易散失、渗透性差、释放不彻底等缺点,影响消毒效果。次氯酸钠是一种广谱消毒剂,对家蚕微粒子有很好的消毒效果,对家蚕病毒病、真菌病等病原亦有强大的杀灭效果。同时次氯酸钠具有无沉淀、渗透性强、环境适应性广等特点。鉴于此,我们使用次氯酸  相似文献   

7.
复方漂粉精(消毒王)在大面积生产广泛应用多年,从观察和监测的角度,对其进行了实验室显微观察及消毒效果再验证试验。试验的病原微生物为主要感染家蚕的病毒、细菌、真菌和微孢子虫,即核型多角体病毒(BmNPV)、质型多角体病毒(BmCPV)、苏云金芽孢卒倒杆菌(B.t)、曲霉菌(A.f)和微粒子孢子(N.b)。通过筛选试验选择0.5%硫代硫酸钠+1%卵磷脂+0.1%聚山梨醇+2%吐温-80为该产品的中和剂,将复方漂粉精(消毒王)配成目的浓度0.56%(W/W),以菌药混合法和载体病原液接触法分别处理2min、5min、10min、20min、30min,通过显微观察、培养试验、生物感染试验对病原形态的变化、有无菌落生长以及是否感染发病三项指标进行考查,试验表明:药液接触5min即可灭活多数病原微生物,对各种病原消毒效果指数达99%以上;有机物影响试验表明该药剂消毒作用受有机物的影响程度比漂白粉小,该药剂的消毒能力较强,即使有一定浓度有机物存在的情况下,在规定的时间内也能达到养蚕消毒的目的。同时对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NPV)和家蚕微粒子孢子(Nb),杀灭过程进行了显微观察。其结果证明该消毒剂对家蚕病原微生物同样具有较强的杀灭作用。  相似文献   

8.
1.口蹄疫病毒:2%火碱、0.3%过氧乙酸、1%强力消毒灵、1:800卫康、1:800消毒威、1:400菌毒消等均可在极短的时间内杀灭之。2.猪瘟病毒:2%火碱、5%漂白粉、1:800消毒威、1:800卫康、1:300消杀威、1:600菌毒消等对该病毒有很强的杀灭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新型消毒剂消特威(复合亚氯酸钠粉)对鸡新城疫病毒的杀灭效果及不同作用浓度对消毒效果的影响,为其在生产实际中的使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悬液杀灭试验,通过感染鸡胚,研究该消毒剂对鸡新城疫病毒的杀灭效果。结果:含0.5%硫代硫酸钠、1%吐温80、0.1%卵磷脂的TPS溶液能有效中和消特威的消毒作用;1∶3 000、1∶4 000、1∶5 000稀释的消特威溶液5 min对鸡新城疫病毒的杀灭率分别为100%、99.78%、94.34%;1∶4 000稀释溶液室温作用30 min可将鸡新城疫病毒完全杀灭;其消毒效果远优于对照药物。  相似文献   

10.
<正> “无病得高产”,这是蚕茧、蚕种生产丰收的宝贵经验。如何实现无病?除用高超的饲养技术增强蚕儿体质外,主要是用物理、化学手段全面系统的抓好蚕前、蚕中、蚕后的消毒。而蒸汽消毒被公认为是目前杀灭病源物最彻底、消毒效果最好的物理消毒方法。近年来由于家蚕微粒子病蔓延,在广大原蚕区光靠化学方法来消灭微粒子孢子已难达彻底。为做好防微杜微工作,安康地区蚕种场1992年春季在原蚕区普遍推行了联户修建蒸消灶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家蚕微孢子虫单抗金银染色法检测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徐兴耀  宁波 《蚕业科学》1998,24(1):11-14
使用新构建的抗家蚕微孢子虫(N.b)的单克隆抗体,结合免疫金银染色(IGSS),进行检测N.b。设计6种温度和5种时问,对N.b等9种微孢子虫检测,结果表明,该细胞株单抗直接IGSS法最佳工作条件:胶体金标记pH值6.2~6.5,金标抗体染色37℃、保湿30min,经显影后光镜观察,N.b孢子周边被染上棕褐色,其它类型孢子呈无色或浅褐色;实验还比较了抗原涂片后,不同物理、化学方法固定,结果甲醇固定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2.
观察微孢子虫在非天然宿主细胞系的生物行为过程,有助于探究微孢子虫的侵染特异性机制。选用鳞翅目昆虫粉纹夜蛾(Trichoplusia ni,Tn)细胞系为材料,接种家蚕微孢子虫(Nosema bombycis,Nb)孢子后观察其吞噬过程。结果发现:经氢氧化钾发芽预处理的Nb孢子虽然可以在Tn培养细胞液中发芽,但未见发芽孢子的孢原质进入Tn培养细胞;在接种Nb孢子浓度为2.0×105mL-1以上时,观察到孢子通过内吞作用进入了Tn培养细胞,但未见孢子的增殖;随着时间的延长和进入Tn培养细胞的Nb孢子的增加,可引起Tn培养细胞的超微结构变化,并导致细胞的裂解。以上结果说明,虽未见Nb以发芽形式感染Tn培养细胞,但Nb能够被吞噬进入Tn培养细胞并破坏其结构。  相似文献   

13.
干热空气处理防治家蚕微粒子病胚种传染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徐淮耀  黄星光 《蚕业科学》1998,24(3):149-155
采用干热空气对广东现行10个家蚕品种进行热处理,结果表明,蚕卵产后常温(25~27℃)保护12h,46℃热处理60min或47℃热处理40min,不影响实用孵化率,而对微粒子病胚种传染的防治效果达到93%~100%;蚕卵的溶菌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等三种保护酶系统活力均升高;电子显微镜观察到治愈病卵正常发育至蚁蚕,未经热处理的病卵产下132h后形成孢子,孵化出带病蚁蚕。  相似文献   

14.
用铬变素2R法对家蚕微孢子虫孢子染色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采用铬变素 2R法 (Chromotrope 2R)染色家蚕微孢子虫 (Nosemabombycis,N .b)孢子和绿僵 (Nomuraearile yi)孢子、曲霉 (Aspergillusflavus)孢子、花粉粒 (Pollengranule)等与N .b孢子形状相似物 ,结果表明 :Chromotrope 2R法特异性地将N .b孢子染成粉红色 ,绿僵孢子、曲霉孢子、花粉粒未被染成红色 ,初步认为Chromotrope 2R法可应用于母蛾镜检的N .b鉴定 ,能明显提高N .b的检出率与准确性 ;染色N .b孢子的最佳时间与温度为 4 0min ,30℃。鉴于本染色法的条件、技术操作简便 ,染色特异性强 ,因而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家蚕病原性微孢子虫极丝蛋白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家蚕微孢子虫 (Nosemabombycis,简称N .b)和蓝萤叶甲微孢子虫 (MPa)中抽提了极丝蛋白 (PTP) ,进行SDS PAGE分析。并选择性分离、纯化了N .b孢子中主要极丝蛋白 ,经氨银染色法鉴定其纯度较纯。将N .b孢子中该主要极丝蛋白免疫家兔制备多克隆抗体 ,用酶联免疫法 (ELISA)测定其效价 ,滴度为 1∶10 2 40 0。利用制得的抗体进行胶体金标记免疫电镜定位观察 ,发现所纯化蛋白确实存在于极丝上。  相似文献   

16.
家蚕微粒子病的PCR诊断技术研究   总被引:16,自引:6,他引:10  
陈秀  庄敏 《蚕业科学》1996,22(4):229-234
在DNA水平上,以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ChainReacton,PCR)技术检测家蚕微孢子虫的结果。设计、合成了两对引物,其中引物Ⅰ是针对家蚕微泡子虫(NosemabombycisN.b.)引物Ⅱ是针对变形孢子虫(VairimorphanecatrixV.n,)的。用这两对引物分别对“桑尺蠖微孢子虫”孢子DNA和N.b.(镇江株)的纯孢子及其感染的幼虫、蛹及蛾的DNA进行PCR扩增,均获得预期的阳性条带;对不同引物扩增的产物进行了DNA序列分析。初步认为引物Ⅰ可作为家蚕微孢子虫N.b.特异性较高的检测引物,而引物1是微孢子虫共有的检测引物。进一步讨论了对家蚕微孢子的检测及分类上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试验探讨了微孢子虫的交叉感染性与孢子表面蛋白的变化。结果表明,家蚕微孢子虫(Nosema bombycis)转主感染桑尺蠖(Hemerophila atrilineata)后孢子形态变为细长,分离纯化感染前和感染后的孢子表面蛋白,通过SDS-PAGE电泳发现形态变异株出现了34 kD和67 kD的差异带,在相同条带17、30、47、77和114 kD表达量存在明显的差异,但33 kD和43 kD条带表达量没有差异。孢子表面蛋白的差异性表达可能与微孢子虫感染适应性有关,而33 kD和43 kD可能是微孢子虫共有的保守蛋白。  相似文献   

18.
对家蚕微粒子病感染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裕兴 《蚕业科学》1998,24(3):156-161
本文研究了家蚕微粒子病的食下传染、胚种传染、蚕座传染的规律性。指出对丝茧育来说感染越早危害越大,对种茧育来说感染越晚危害越大;食下感染的次数具有累积效应,但以起蚕期和将眠期(5龄为将熟前)影响最大;在蚁蚕就有感染蚕存在的情况下,丝茧育有二个蚕座传染周期,种茧育有三个蚕座传染周期;淘汰措施无论对丝茧育还是种茧育均是有效的,但其有效性随着基数毒率的增大而降低,只有当丝茧育的基数毒率在3%以下,种茧育的基数毒率在1%以下时淘汰措施才能取得95%以上的有效性,而且淘汰得越早越彻底效果越好;微粒子病对次代蚕的遗传毒率是一个变量,母蛾的带毒程度是影响其变化的主要因素;有毒母蛾产下卵通过催青后,遗传毒率在蚁蚕期已基本达到最大值,蚁蚕经高温高湿处理后遗传毒率的增幅不大而主要是孢子密度的增加;同一有毒母蛾产下卵用不同方式保护后,越年种蚁蚕毒率显著大于即时浸酸种蚁蚕毒率,说明微孢子在蚕卵的休眠期仍在增殖中;胚种传染带毒蚕的死亡时期大部分在3龄以前,影响发病死亡早晚的主要因素是母蛾的带毒程度。  相似文献   

19.
不同来源微粒子孢子间血清学关系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郭锡杰  黄可威 《蚕业科学》1994,20(3):154-157
应用玻片凝集法和酶标抗体法比较了几种不同来源微粒子孢子间的血清学关系,包括本所保存的家蚕微粒子孢子(BmN.b),从安徽绩溪和江苏东台的饲养蚕中收集到的微粒子孢子和从四川收集到的蓝叶虫(phyllobrotiacarmataBaly)微粒子孢子。结果表明,绩溪、东台微粒子孢子与BmN.b之间具有相同的血清学关系,而蓝叶虫微粒子孢子与BmN.b之间无血清学关系。  相似文献   

20.
氮添加对贝加尔针茅草原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揭示不同氮添加量对贝加尔针茅草原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依托长期定位试验,采集8个氮添加水平(0、15、30、50、100、150、200、300 kg N·hm-2·yr-1)下0~10 cm土层土壤,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不同氮添加水平下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土壤化学性质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氮添加水平增加,细菌Alpha多样性指数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7个氮添加处理的Alpha多样性指数与对照相比无显著差异。在群落中占主导的细菌门类有酸杆菌门(19.01%~38.31%)、变形菌门(6.64%~17.11%)、放线菌门(5.07%~16.06%)、疣微菌门(3.57%~7.40%)、绿弯菌门(3.38%~8.42%)和芽单胞菌门(0.87%~1.81%)。随着氮添加水平的增加,占主导的细菌门类相对丰度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氮添加改变了土壤细菌群落结构,且高氮添加对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影响高于低氮添加。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pH、硝态氮、铵态氮和全磷含量是影响细菌群落结构的主要因素,其中土壤pH对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