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上海市中小河道生态治理集成技术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指出了河道生态治理集成技术包括污染源控制技术、生境条件改造技术、生物强化技术等。根据上海市河道的特点,提出了不同类型河道生态治理的重点:中心城区和郊区城镇区河道形态宜遵循河道现有形态布局,生态治理重点放在河道内部的微地形构建、护岸改造、水质净化及生态绿化;新城新镇和大型居住区河道治理重点宜放在河道生境多样性的营造、水质净化、水生动植物的恢复及生态景观营造;农村河道生态治理重点宜放在生境多样性的保护及营造、水生动植物的恢复及生态绿化。在此基础上,结合上海市河道生态治理的效果,总结了适合上海市不同类型河道生态治理的组合技术。  相似文献   

2.
结合吉林省辽河流域水环境质量现状,针对“十四五”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分析了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辽河流域“十四五”期间存在水环境不能稳定达标,劣五类水体“清零”难度较大,环境基础设施存在短板,水资源匮乏,生态基流无法保障,生态系统功能下降、流域治理的机制体制有待完善等问题,水生态保护形势依然严峻,水环境保护工作任重道远。提出了辽河流域水生态保护建议,围绕持续改善水环境质量目标要求,坚持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水资源保护三水统筹,系统治理;以持续改善水环境质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以水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结果可为流域管理部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河口三角洲是盐碱地集中分布区域,是我国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关注的重点之一。针对渤海湾河海交汇地区盐碱地生态修复问题及其治理需求,文中从盐碱地生态修复概念、研究热点、区域性修复技术等方面进行了总结归纳。通过研究发现,基于区域经济发展驱动、治理需求以及盐碱地水盐环境特殊性和修复成本因素,渤海湾河口地区盐碱地生态修复研究主要集中在大型河口三角洲地区,对中小型河口研究较为薄弱,呈现出由单一修复措施向综合集成、系统修复方向转变,各入海河口区盐碱地生态修复研究的侧重点不同,以植物修复为主、工程技术为辅的生态修复模式是当前盐碱地治理实践和研究的热点,但对人为活动和自然干扰综合影响下的盐碱地生态修复与调控机理以及不同措施组合、植物配置模式的生态修复效益评价体系的研究较为缺乏。未来需要强化以生物改良为主的综合治理和技术集成研究,重视渤海湾地区人类活动和自然等干扰影响研究以及水资源约束下的盐碱地生态修复技术研发,加强生态修复机理及效果的长期试验观测,科学建立治理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注重盐碱地生态修复体系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4.
该文对澳大利亚的营造林技术、生态治理措施和森林有害生物管理等方面做了论述,并就加强我国森林病虫害防治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5.
该文对澳大利亚的营造林技术、生态治理措施和森林有害生物管理等方面做了论述,并就加强我国森林病虫害防治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6.
本文介绍了居住区绿地规划原则,指出了居住区绿地规划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居住区绿地养护管理应当采取的技术措施,对于今后搞好居住区绿化具有帮助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7.
干建茵 《绿色科技》2013,(12):53-54
指出了生态居住区绿地景观环境是一种健康、生态、更具亲和力的人居环境,居住区生态绿化设计不仅要以人为本、巧妙立意,更要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注重植物的运用。从植物的多样性、适应性、种植形式以及文化性等方面提炼设计要点,对居住区生态绿化设计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8.
邓永兵 《绿色科技》2014,(3):199-201
以弥勒市2013年陡坡地生态治理项目作业设计为例,简述了陡坡地生态治理的必要性、规模和布局,对营造林、种苗、施工管理等各个环节分别进行了设计,并进行投资概算,提出了保障措施,为陡坡地生态治理项目作业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对合肥市的自然环境及社会环境进行了分析,从地形、土质、水景等方面对居住区园林景观营造进行了探讨,通过人工水景、景石溪流、园林小品等阐述了园林景观的景观功能和生态功能,指出了居住区园林景观营造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城市双修成为治理城市病、改善人居环境、转变城市发展方式的有效手段,将城市双修理念引入到郑州市国棉三厂居住区景观的改造设计中,通过分析国棉三厂居住区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从城市修补、生态修复两个方面对国棉三厂居住区景观提出重新梳理空间肌理、合理布局建筑空间、补充完善基础设施、植入特色文化、增加绿地游园、添加绿化建设、改善与加强生态景观、生态系统建设等“微”更新改造策略,并对其改造的现实意义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11.
提高居住区绿化覆盖率的有效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居住区绿化覆盖率是衡量居住区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指标,我国城市人均绿化面积只有几平方米,在绿化面积指标有限的情况下,怎样提高绿化覆盖率,本文从十个主要方面作了较系统的论述。提高绿化覆盖率的目的在于改善和提高居住区的生态环境质量,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的生活空间。  相似文献   

12.
针对宿迁市境内中运河近年来监测数据情况进行了分析,梳理了宿迁市中运河当前存在的污染源、水系统、生态修复等问题,提出了控源截污、内源治理、水系沟通、生态修复等一些具体治理方案。通过开展系统专项整治,将有效解决宿迁市中运河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全面提升宿迁市中运河水生态环境质量,促进沿线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同时也为其他地区的河湖治理及管理保护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3.
浅谈居住区绿化规划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居住区绿化是城市园林绿化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环节;居住区绿化为人们创造了富有生活情趣的生活环境,是居住区环境质量好坏的重要标志:居住区绿化以植物为主,通过增加湿度,减低风速,减少和吸附灰尘,保持水土流失等生态作用来调节气温,改善小气候,对于缓减热岛效应有明显作用。在对居住区进行绿化规划设计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4.
小议居住区绿地植物的选择与配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居住区绿地是人们居住、游憩的重要场所,是城市绿地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城市中分布最广,最接近市民,最为居民所经常使用的环境空间。居住区绿地在生态、美学、心理以及经济效益等方面都发挥着明显作用。植物是绿地景观中的造景素材,也是观赏要素。植物的大小、形态、色彩、质地等特性千变万化,为居住区绿地的多姿多彩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15.
由于时代的更替和人们观念的更新,居住区绿化建设融入了许多新的思想和内涵,如体现生态、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等。该文阐述了居住区未来的绿化趋势,分析了居住区中景观植物的选择原则,提出了居住区的植物配置,指出今后居住区应考虑整个居住小区与环境、历史、人文等的密切结合。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居住区人工湿地景观设计及与其相关的国内外发展现状的概述,在总结城市居住区湿地生态功能的基础上,对居住区湿景观的生态设计方法进行探讨,提出居住区人工湿地以模拟生态空间的方式来进行景观的营造,探索有生态特色的城市居住区湿地型景观水环境开发与利用的新思路、新途径,以期对居住区环境景观建设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17.
对景观生态规划进行了论述,分析了景观规划的发展历程,从居住区的规划设计,滨河绿地的规划设计等方面探讨了景观生态规划在实际案例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18.
浅谈生态小区的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1世纪生态居住区的建设将给建筑、建材及相关产业带来一场技术革命和发展机遇。生态居住区的建设不是高投入,低回报的社会公益事业,而是合理成本,超值回报的高技术集成产业,也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和人类技术进步及生存环境改善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9.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加大节能环保投入,重点加强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加强水利、林业、草原建设,加强荒漠化石漠化治理,促进生态修复”。水、大气、土壤是生态环境最基本的要素,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加强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全面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必须采取综合措施,不断加强林业和草原建设。  相似文献   

20.
该文对澳大利亚的营造林技术、生态治理措施和森林有害生物管理等方面做了论述,并就加强我国森林病虫害防治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