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利用浸种及苗期浇灌法和花粉管通道法将高蛋白含量的大豆总DNA导入水稻,提高了水稻后代种子的蛋白质含量和总氨基酸及赖氨酸含量。三代水稻种子蛋白质含量的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利用大豆总NDA的导入不仅可以迅速有效地提高稻米蛋白质和赖氨酸含量,而且稻米高蛋白、高忱酸变异性状还能够稳定表达至第三代;本试验还分析比较了两种DNA直接导入法,虽然从总体而言,在提高种子蛋白质含量以及保持后代种子高蛋白性状的遗传稳定性方法,利用花粉管通道法导入外源大豆DNA,相对浸种及苗期浇灌法效果更好,但从不同株系蛋白质含量的追踪分析结果显示,连续两年采用大豆DNA溶液浸种及苗期浇灌处理获得的株系,在维持后代种子高蛋白性状的表现方面效果更明显:三代经大豆DNA处理的水稻种子,赖氨酸含量都伴随着氨基酸总含量的提高而提高,而且第二代和第三代种子的赖氨酸含量都超过0.5%。  相似文献   

2.
为了提高小麦蛋白质含量,采用离子束介导法将'豫豆23号'(Glycine max)的基因组DNA导入普通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品种'中育5号'和'淮阴9628',获得了114株T1代高蛋白含量(15%)单株,蛋白质含量最高达21.44%,显著提高了受体亲本小麦蛋白质含量。从T1到T3代连续单株选择,获得了16个遗传上基本稳定的T3代株系。结果表明,离子束介导大豆DNA导入小麦,可显著提高转化后代株系的蛋白质含量。随着世代的提高群体蛋白含量有逐步提高的趋势,在T3代基本形成遗传稳定的高蛋白品系。该方法是小麦蛋白质含量改良的可行途径。  相似文献   

3.
《种子世界》2006,(2):30-30
黑龙江省农科院采用外源DNA直接导入法,育成我国第1个大豆分子育种成果一优质高蛋白高产大豆新品种黑生101。此品种是研究人员应用我国创立的国际最先进的“花粉管通道直接导入外源遗传物质”技术,把抗逆性强的高蛋白半野生大豆作为供体,提取其总DNA导入受体栽培大豆,获得导入后代,经常规育种程序选择、培育、鉴定而决定,并对导入后代和受体同时进行长达7年化学跟踪分析选育而成。  相似文献   

4.
摘要:为了提高小麦蛋白质含量,采用离子束介导法将大豆(Glycine max)豫豆23号的基因组DNA导入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品种中育5号和淮阴9628。获得T1代高蛋白含量(>15%)单株114株,蛋白质含量最高达21.44%,显著提高了小麦蛋白质含量。从T1到T3代连续单株选择,获得了16个遗传上基本稳定的T3代株系。结果表明,离子束介导的大豆基因组导入是小麦高蛋白含量改良的可行途径。  相似文献   

5.
大豆DNA对玉米籽粒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报道了采用花粉管通道法转大豆DNA的玉米在自交选育2~3年后,玉米籽粒中的蛋白质含量变化。结果表明,大豆DNA可影响玉米籽粒的蛋白质含量。3个选出的玉米材料1DA5、5DB2和26DC1的总蛋白含量均比对照提高了3个百分点以上,使玉米籽粒的总蛋白质含量分别达到13.44%、12.84%、13.83%,且材料5DB2的醇溶蛋白在其总蛋白中所占的比例较对照降低了1.7%,而材料1DA5和26DC1的醇溶蛋白在其总蛋白中所占的比例均较对照明显提高。这说明,大豆DNA的转入引起玉米发生了不同的可遗传变异。  相似文献   

6.
外源DNA直接导入甜玉米自交系后代性状变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提取糯质玉米DNA利用花粉管通道法导入甜玉米自交系,其后代植株产生了变异,主要表现在株高、穗位高、叶面积等性状上的差异。经三代种植观察,D3代各变异性状趋向稳定。经品质分析,可溶性糖含量基本保持不变,蛋白质,淀粉含量有所提高。从而为今后玉米不同种之间的DNA导入创造新的变异品系,提供可参考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玉米核DNA导入小麦获得矮秆优质和早熟二个新品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柏峰  刘植义 《作物学报》1999,25(2):260-264
用浸胚法将玉米核DNA导入小麦,从转化后的D2代和D3代10多种变异中筛选出矮秆(株高55cm)优质(籽粒蛋白质含量比对照提高2%、赖氨酸含量提高0.05%)和早熟〔比对照早熟5-8天)两个新品系,并能稳定遗传。经对供体、受体和转化后代进行RAPD和POD同工酶分析,证明供体DNA片段已进人受体并导致DNA重组,使后代基因组发生了变异。  相似文献   

8.
外源DNA直接导入大豆遗传变异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花粉管通道导入法,将外源DNA导入栽培大豆中,供体的一些抗逆性、优质和其他优良性状,在受体的导入后代中得以表达,分析受体遗传变异规律,发现大豆蛋白质这一生化指标独立于其他农艺性状,是由简单基因控制的遗传。并且从变异后代中筛选出有突出优点且综合性状优良的新种质材料。  相似文献   

9.
花生是一种重要的蛋白食用作物。进一步提高花生蛋白质含量,对增强我国花生的出口竞争力,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具有重要意义。大豆、花生同为豆科作物,但大豆子仁蛋白质含量高于花生。如有的大豆资源蛋白质含量高达40%以上,远高于一般花生(26%左右)。这为选育高蛋白花生品种提供了优异的基础材料。本研究的目的在于建豆适宜大豆的DNA提取流程,并将大豆总DNA通过一定方法导入花生,研究导入后代内外性状变异,探讨大豆总DNA导入对花生主要品质指标的影响。本文报道高盐低pH法提取大豆总DNA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外源DNA直接导入技术以DNA片断杂交假说为理论基础,直接将目的基因或带有目的性状供体遗传物质(总DNA)通过花粉管通道法导入水稻植株,创造大量的变异材料,通过筛选获得目的性状的后代和新品种。由于简单、易行、不受受体植物种类的限制,已被越多的育种者所接受,在水稻的抗病、米质、丰产性上等各方面广为应用。介绍了外源DNA导入方法、外源基因导入类型、后代遗传变异特点及影响花粉管通道法导入的因素,优点、局限性进行了分析,同时提出了问题和展望。  相似文献   

11.
以棉花茎尖分生组织为受体进行基因枪轰击转化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以棉花茎尖分生组织为受体进行基因枪遗传转化,在不受宿主基因型范围和操作时间的限制等方面优于农杆菌介导法和花粉管通道技术。影响棉花茎尖分生组织基因枪遗传转化率的因素较为复杂,轰击前,外植体制备需考虑茎尖分生组织的取材时间、下胚轴保留的长度、外源生长调节剂及活性炭的使用量,以保证其正常生长;轰击后,抗生素筛选的浓度、筛选培养基的转换时间和抗性苗的壮苗也会影响转化效率;此外,DNA和钨粉或金粉的质量、基因枪参数及操作等对转化效果都有一定的作用。除对影响茎尖分生组织基因枪转化率的因素分析以外,还对近年来在棉花茎尖分生组织遗传转化中的最新动态进行了综述,并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加以讨论。  相似文献   

12.
大麦DNA导入小麦诱导抗白粉病变异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本试验利用外源DNA导入技术,研究了大麦DNA导入小麦品种后,D_1,D_2和D_3代的抗白粉病变异株(系)在不同条件下的抗性表现及产量构成、籽粒蛋白质和氨基酸含量的变化。试验结果表明,导入外源DNA的D_1代小麦檀株出。现了抗白粉病等多种变异类型,其中免疫和高抗白粉病变异株古2.77%,且抗性能够向子代传递,其D_2代在大田自然发病和温室接菌条件下,有5个株系抗性保持稳定,8个株系有分离,其中一个株系在D_2和D_3代抗性均稳定。在田间D_2代有2个稳定株系(D_2-20,D_2-29)的籽粒粗蛋白质含量,比受体分别高20.3%和15.76%,17种氨基酸总量分别高23.4%和27.5%。在温室这些性,状的数值也明显高于受体。  相似文献   

13.
外源DNA导入小麦后代变异株系的酯酶同工酶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将抗白粉病的大麦DNA导入感病的小麦品种后,获得了抗白粉病变异后代,对其中抗性稳定的5个株系子粒酯酶同工酶进行了分析,结果,在变异株系的EST酶谱中,检测到供体大麦所具有的酶带(即转基因酶带)和新的杂种酶带,从而证实了大麦基因(或DNA片段)导入到受体中,并被受体细胞基因组整合与表达。  相似文献   

14.
花粉管通道法转化大豆的分子表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花粉管通道技术将含有gus基因的pBI121质粒DNA导入辽豆14,从处理的100朵花中获得53粒种子。经PCR检测53粒种子的幼苗,共检测出6株阳性植株。采用RT—PCR和GUS组织化学染色法对所获得阳性植株进行检测,其中2株幼苗(T0代17号和33号)均出现阳性结果,进一步对这2株阳性植株进行Southern blot检测,同样获得了阳性结果。上述检测结果表明,gus基因已整合到染色体上并得到了表达。对转基因植株后代进行了PCR跟踪检测,结果从17号株系的28株中检测出19株阳性植株,33号株系的35株幼苗中检测出17株阳性植株,表明gus基因可以在转基因植株后代遗传。本研究结果为大豆花粉管通道转化技术提供了比较充分的分子生物学证据。  相似文献   

15.
7S球蛋白α''与α亚基是大豆种子贮藏蛋白的重要组分,是影响大豆营养价值与加工品质的重要因子,同时还是主要的大豆致敏原,降低它们的含量是大豆品质改良育种的最新研究热点之一。以日本育种材料7S球蛋白(α''+α)-亚基双缺失型日B为供体亲本,黑龙江省主栽大豆品种东农47为受体亲本,采用回交转育方法,将α''与(α''+α)-亚基缺失特性导入东农47。结果表明,α''-缺失型(Cc)和(α''+α)-双缺失型(Cd)品系均能正常生长、结实,并能稳定遗传;Cc、Cd产量组分性状的平均值均远高于轮回亲本,蛋白质含量平均值均高于双亲,部分Cd株系籽粒蛋白质总量高达46.7%,脂肪含量平均值介于双亲之间,略高于日B;导入α''-缺失和(α''+α)双缺失性状后,绝大多数氨基酸组分含量和氨基酸总量提高,其中精氨酸和天门冬氨酸平均含量变幅最大。Cd株系籽粒含硫氨基酸含量(蛋氨酸与胱氨酸之和)及氨基酸总量分别比东农47高出0.11和5.56个百分点。说明通过常规育种重组α¢-缺失或(α''+α)-双缺失性状即可提高大豆含硫氨基酸含量,并提高其他氨基酸组分含量及氨基酸总量,在Cc、Cd的BC2F3后代群体中有望筛选到α''-缺失或α''与α同时缺失的高产、高含硫氨基酸、优质大豆新品种。  相似文献   

16.
旨在为西伯利亚白刺不同部位的17种氨基酸测定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从研究区采集白刺的果实、种子、叶等不同部位为分析样品材料。通过采用盐酸水解法对样品中17种氨基酸进行化学测定分析,检测白刺果、种、叶中氨基酸的种类和含量。结果表明:白刺干果中7种人体必需氨基酸含量为0.187~0.781 g/100 g,其中亮氨酸含量最高为0.781 g/100 g。2种半必需氨基酸(精氨酸,组氨酸)和7种非必需氨基酸的含量均为0.127~1.312 g/100 g。种子中7种人体必需氨基酸含量为0.065~0.795 g/100 g,其中亮氨酸含量最高为0.795 g/100 g。种子中2种半必需氨基酸和7种非必需氨基酸的含量为0.127~2.136 g/100 g,其中谷氨酸含量最高为2.136 g/100 g。在不同时期的干叶子中已检测的7种人体必需氨基酸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7月份4.392 g/100 g>6月份3.885 g/100 g>9月份3.307 g/100 g。2种半必需氨基酸和7种非必需氨基酸的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7月份8.783 g/100 g>6月份7.456 g/100 g>9月份6.452 g/100 g。本研究结果表明西伯利亚白刺果、种、叶等部位均有较高含量的17种氨基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