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超甜玉米主要性状与青苞产量的通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择对超甜玉米青苞产量有影响的13个性状进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与青苞产量达显著相关的性状有株高、穗位高、茎粗、单株重、果穗重、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绿叶总面积、穗上部绿叶面积、穗下部绿叶面积等12个;对青苞产量贡献大的性状有单株重、果穗重、穗粗、穗上部绿叶面积和穗位高等5个,其中以果穗重对产量的决定系数为最高,达0.8318。  相似文献   

2.
为了综合研究多个农艺性状对o2玉米自交系产量的影响,用主成分分析、逐步回归分析和遗传相关分析等方法对13个o2玉米自交系的16个数量性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穗行数、千粒重、穗位高、轴粗、穗上叶长等性状的遗传分量贡献较大,粒长、穗位高、穗上叶长、果穗重等性状的基因型值对总遗传变异的作用较大;根据性状间的相关性,对粒长、穗长、穗行数、穗粗、穗位高和穗上叶长等性状的选择,粒长、穗位高、穗上叶长、果穗重选择效果相对较好,有利于获得多样化类型自交系;对粒长和穗长性状的选育,主要是对自交系果穗性状和产量的培育。因此,在o2玉米自交系选育中,要注意粒长、穗长、穗行数、穗粗、穗位高、穗上叶长等性状的选育,而且粒长的选育比千粒重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3.
粮饲兼用型玉米杂交种穗部性状的相关与通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6个粮饲兼用型玉米杂交种的穗长、穗粗等9个性状的相互关系及其对玉米籽粒产量的作用研究表明,玉米穗长与籽粒产量达到极显著正相关(r=0 .6 816 * * ) ,其余性状均未达到显著水平。果穗粗、秃顶长与秃顶率与籽粒产量之间呈负相关,但不显著。通径分析结果表明,穗部各主要性状与籽粒产量直接通径系数均为正值,其中玉米果穗行粒数对籽粒产量的直接效应最大(P=0 .4 981) ,其次是出籽率、穗轴粗、穗长、百粒重等。所以在粮饲兼用型玉米高产育种中要高度重视果穗行粒数、出籽率、穗轴粗、穗长、百粒重等好的类型,对果穗粗、秃顶长与秃顶率等性状的选择可适当放宽标准,同时也要注意到各性状间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玉米果穗、产量和含油率性状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高油玉米组合在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穗重、百粒重、出籽率、含油率上的差异极显著,产量差异显著,而在株高、穗位高、叶片数、空秆率、双穗率和秃尖性状上没有差异;初步筛选出适合黑龙江省第一、二积温带种植的高油玉米组合。  相似文献   

5.
玉米叶片与穗部性状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1998年对6个玉米品种的穗位叶叶长,穗粒叶及穗位叶上一、二叶、下一、二叶的茎叶夹角、叶形值,玉米果穗直径,穗轴直径,穗粒行数等性状特征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穗位叶叶长与果穗直径密切相关,其相关系数r=0.9561,即穗位叶长的品种表现为果穗粗。近穗位叶茎叶夹角平均值与穗轴直径、穗粒行数呈显著的负相关,其相关系数r分别为-0.9725和-0.9369。茎叶夹角大的品种穗轴直径小、穗粒行数少;茎叶夹角小的品种,穗轴直径大,穗粒行数多。叶形值平均值约为8时,穗粒行数、果穗及穗轴直径均发育良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玉米果穗数量性状是玉米考种和产量预测的重要参数,主要包括穗行数、行粒数和总粒数。快速精确地测量果穗数量性状是玉米自动化考种的难点问题。[方法]选用干玉米果穗进行试验,以单幅果穗图像为研究对象,在改进YCrCb色彩空间的基础上利用双峰法提取果穗轮廓,将图像沿穗轴等分为20部分,对每部分采用像素累计法得到穗行的定位点,对定位点线性插值得到穗行线,通过分析穗行线上的像素变化得到行粒数,利用果穗横截面的几何模型估算穗行数,并采用补偿法校正单幅果穗图像的成像误差以提高其计算精度,最后将行粒数与行数相乘得到总粒数。[结果]该方法对光照环境和图像背景要求较低,能适应较强的背景反光与阴影;避免对穗粒进行图像分割,使穗行线与行间隙定位的可靠性和准确性提高;校正单幅果穗图像的成像误差,使穗行数估算结果的准确性提高。统计结果显示:定位穗行线的失误率在6%以下,穗行数、行粒数和总籽粒数平均计算精度分别为98.84%、96.33%和95.67%,其中穗行数估算的零误差率为90.91%,平均测量速度达到每穗1.936 s。[结论]该方法能快速而精确地测量玉米果穗数量性状。  相似文献   

7.
对19个夏玉米杂交组合的7个穗部性状与单株产量间进行相关和通径分析,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出籽率与单株产量达到显著相关。果穗主要性状与单株产量相关性从大到小为:出籽率秃尖长行粒数千粒质量穗粗穗行数穗长。进一步进行通径分析表明,各性状对单株产量的直接贡献依次分别为:出籽率穗长千粒质量穗粗穗行行粒数秃尖长,出籽率对单株产量的直接作用最大。基于此,对影响玉米产量的主要穗部性状进行相关和通径分析,明确各性状在玉米籽粒产量组成中的相对重要性,为豫东夏玉米高产杂交种的选育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玉米果穗脱水速率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不完全双列杂交组配的20个杂交组合及其亲本为试材,分别研究了植株性状、穗部性状与玉米果穗脱水速率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品种间果穗脱水速率存在着显著差异,通过人工选择鉴定可以培育出符合育种目标的新品种。果穗脱水速率的遗传力较低,所以不能在早期世代对该性状进行直接选择。田间果穗脱水速率主要受植株性状的影响,株高偏低、穗位较高、开花期绿叶数较多、茎秆含水量较高,叶含水量较低的基因型有助于果穗快速脱水;同时果穗脱水速率与穗粗、穗行数呈极显著负相关,穗粗与穗行数呈极显著正相关,即穗行数越少,穗越细的果穗更利于籽粒脱水。  相似文献   

9.
杂交玉米产量相关性状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杂交玉米产量比较试验中11个参试组合的产量与11个相关性状间的关联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各性状对产量的影响顺序为:穗粗>出籽率>穗行数>行粒数>籽长>千粒重>株高>穗长>穗位高>茎粗>秃尖长。因而,在杂交玉米品种选育过程中,应当注重选择果穗比较粗、出籽率高、穗行数较多、行粒数比较多、籽粒比较长的组合,对于秃尖长、茎粗、穗位高等可放宽要求。  相似文献   

10.
通过分析鲜食玉米鲜穗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性,筛选出适合右江河谷地区种植的高产优质新品种,推动鲜食玉米产业的发展。以2018年广西玉米创新团队百色综合试验站引进的25个优质高产抗病鲜食玉米新品种在右江河谷种植表现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其鲜穗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进行分析,研究其在右江河谷特定气候条件下的主要农艺性状与鲜穗产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鲜食玉米鲜穗产量与其相关主要农艺性状的关联度为:穗粗百粒重穗行数穗长株高行粒数秃尖穗位高出籽率,穗粗、百粒重、穗长对鲜穗产量影响较大,出籽率对鲜穗产量影响较小。建议在右江河谷地区鲜食玉米新品种的种植推广中,着重选择果穗较粗、籽粒较重、行粒数较多的品种进行种植推广。  相似文献   

11.
热带玉米耐低氮性状的遗传变异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6个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的热带玉米自交为亲本,按Griffing方法2组配成双列杂交,在高氮和低氮条件下对各主要性状进行鉴定,并估算其遗传参数。结果表明,从高N到低N,籽粒产量降低程度最大,降减系数(RI)达0.4845,与叶绿素含量降低程度几乎一致。自交系间和杂交组合间在产量的降解系数上明显的遗传差异。低氮条件下,籽粒产量、穗行数、百粒重、穗长、单株穗数、穗位以下绿叶数、雌雄开花差期、穗位叶  相似文献   

12.
玉米果穗性状和生理生化指标与抗旱性相关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玉米东单7号、丹玉13号、豫玉3号及其亲本自交系(D1,D2,Mo17,E28,3184,黄早四)为试材,研究了玉米果穗性状、形态和生理生化指标在干旱条件下的变化及其与抗旱性的关系。结果表明,穗重、穗粒重、结实长度、穗直径、穗粒数、行粒数、单株叶面积、相对电导率、脯氨酸含量、叶片失水速率、根部失水速率、叶片光合速率、叶片VC含量、叶片SOD活性、叶片丙二醛含量与抗旱性显著相关。穗行数、瘪粒数、叶向值、叶角度、叶形值、黄叶枯叶数、叶绿素含量与抗旱性没有显著的相关性。用穗部性状进行抗旱性直接鉴定可靠性高,用形态性状指标进行抗旱性间接鉴定可靠性较差,用生理生化指标进行间接鉴定时,需以丙二醛含量,叶片失水速率、相对电导率、叶片SOD活性、VC含量为5项指标综合鉴定可靠性较高  相似文献   

13.
青贮玉米生物产量及植株性状的配合力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选用9个玉米自交系按Griffing4双列杂交模式组配36个杂交组合,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进行田间试验,分析蜡熟期生物产量及主要植株性状的配合力。结果表明,生物产量一般配合力以南60—1最高,M9、CML161次之,这些自交系均为温、热带系;特殊配合力表现较好的组合有CML161×P42c9MH4—1—2-2-B-1—1、M9×掖478、南60—1×P44c10MH17—32—2-B-3—2等,符合热带系×亚热带系或热带系×温带系的杂优模式。通过对各性状特殊配合力的相关性、遗传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生物产量与株高、茎粗、穗位叶面积、节间数相关性较大;狭义遗传力较高的为穗位高、株高、节间数和穗下位绿叶数。因此,自交系性状选择应以株高、节间数为主,穗下位绿叶数次之,对生物产量直接选择的效果较小。  相似文献   

14.
玉米亲子间性状相关性与亲本选配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玉米辐照诱变自交系杂交一代的12个性状优势研究表明,穗粒重的优势最强,穗重次之,穗位高、雄穗分枝数、株高、每行粒数、穗长、穗位叶面积、茎粗、千粒重、穗行数、出籽率顺序依次递减。杂交一代的穗重、穗长、每行粒数、千粒重与父、母本同一性状间的相关不显著,但与父、母本不同性状间呈一定的相关性,可作为选择杂交亲本时参考。杂交一代的株高与父、母本任何性状的相关性都不显著,因此,很难通过选择亲本来控制杂交一代的株高。  相似文献   

15.
美国玉米种质改良系主要数量性状配合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按不完全双列杂交(8×4)设计,对8个美国玉米种质改良系的株高、穗位、穗粒质量等9个主要数量性状的配合力及其遗传参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自交系20125、41151、41161是比较优良玉米自交系,可直接利用。在育种实践中,株高、穗位和穗行数3个性状宜做早代选择,而其他性状不宜早代选择。  相似文献   

16.
河南部分优异玉米地方品种主要农艺性状变异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基于SSR聚类分析,对从不同玉米类群中筛选到的46份有突出优良性状的河南地方品种进行精细的表型重复鉴定,分析了抽雄天数、吐丝天数、株高、穗位、主茎叶片数、雄穗一级分枝数、穗长、穗粗、穗行数、千粒重、穗粒重、粒长、粒宽及粒厚14个数量性状的变异情况,株型、穗型、粒型、花药颜色、花丝颜色、粒色及轴色7个质量性状的变异情况。结果表明,河南玉米地方品种数量性状频率基本符合正态分布,同时穗位、雄穗一级分枝数、千粒重和穗粒重的变幅较大,并发现一些具有独特优异性状的地方品种,对于今后的育种材料改良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8个玉米杂交种的最佳产量密度与植株外观性状、穗粒性状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1.玉米杂交种的最佳产量密度与叶面积是呈相关,与茎上叶片角度、叶向值呈正相关,与顶部叶、穗位上叶平均值、全株平均值的相关系数绝对值、回归系数较高。2.最佳产量密度与穗粒重、穗粒数、穗长的表型值呈负相关,与百粒重表型值呈正相关,与百粒重、穗粒重、穗粒数的变异系数呈负相关,与穗长的变异系数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以新选育的75个春玉米杂交组合为研究对象,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品比试验,对11个农艺性状与产量的关系进行了相关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株高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穗位、叶片数、百粒重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各性状对产量的直接效应为百粒重>出籽率>穗长>株高>穗行数>茎粗>空秆率>叶片数>穗位>穗粗>倒伏率。高产玉米杂交种应具有适当的株高、穗位和适宜的叶片数,穗长应适当加长,穗粗可适当加粗但不宜过粗,要具有较高的百粒重和出籽率、较低的倒伏率和空秆率。在选择时,要协调好各性状之间的关系,着重于株高、穗位、穗长、穗粗、百粒重、倒伏率、空秆率的选择,可放宽茎粗、叶片数、穗行数和出籽率的选择。  相似文献   

19.
玉米两个同源种质群体主要经济性状的遗传组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TTC法研究了玉米两个同源种质群体单株产量等十个经济性状的遗传组成,结果表明在大部分经济性状中,都有上位性效应存在。在总的遗传变异中,加性遗传分量(D)作用最大,显性遗传分量(H)次之,上位性遗传分量(I)除抽丝天数、株高、穗长外一般较小。基础群体ACO的株高、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单株籽粒重等以可固定的D为主,而抽丝天数、穗位高、出籽率、百粒重除D重要外,H和I的效应也有显著作用。通过三轮改良穗行选择和一轮交互轮回选择形成的衍生群体AC_4各性状的D效应继续得到积累;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百粒重、出粒率、单株粒重的H和I方差,在总变异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AC_4在遗传组成的总体上优于AC。  相似文献   

20.
玉米杂交种主要农艺性状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对四川省玉米杂交种主要农艺性状间(生育期、株高、穗位高、除倒伏、穗长、穗行数、行粒数、百粒重、出籽率、单穗粒重)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与玉米杂交种产量最为相关的性状是单穗粒重,其后依次是除倒伏、穗位高、生育期、株高、穗长、百粒重、穗行数、出籽率和行粒数。根据玉米主要农艺性状间的关系,对产量影响最大的经济性状-单穗粒重与株高、穗位高、穗行数和穗长关系最为密切;对产量影响较大的农艺性状-除倒伏与穗位高和穗长关系密切。说明在四川省选育玉米杂交种时,在保证适当的株高和穗位高的前提下,要注重选育单穗粒重高,抗倒,生育期适当偏长,百粒重较高的长穗、多行型品种;同时不要忽略对品种的出籽率和行粒数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