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高高的树上结槟榔,谁先爬上谁先尝……”,这是上世纪30年代湖南湘潭著名音乐家黎锦光创作的歌曲《采槟榔》。没错,在我国南方多地有嚼槟榔的习惯,形成“客至奉槟榔”的习俗,甚至成为一种文化。然而,最近浙江义乌等地发布了关于槟榔销售的限制政策,并要求商家下架槟榔,让“禁售槟榔”一度冲上热搜。  相似文献   

2.
目的 综合评价咀嚼槟榔与口腔癌之间的关联。方法 检索PubMed、CNKI、维普、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全面查找研究咀嚼槟榔和口腔癌的相关文献,严格按照纳入、排除标准和质量评价体系,剔除不相关文献之后,采用Rev Man 5.3软件对其进行Meta分析,评估槟榔与口腔癌的关联性。结果 纳入18篇文献(16篇病例对照,2篇队列研究),包括患者3 170例,对照人群242 085例。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咀嚼槟榔对口腔癌的合并检验分析结果为:Z=7.57,P<0.01,合并后的OR为8.93,95%的CI为[5.07-15.47],同时嚼槟榔的次数和时长都与口腔癌有关联(P<0.01)。结论 咀嚼槟榔与口腔癌有关联,口腔癌的发病风险随嚼槟榔年份和量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3.
槟榔芽腐病     
导致槟榔芽腐病的蜜色疫霉(Phytopthora meadii)已使美国马里亚纳群岛Papago岛150株槟榔染病死亡,但此病害并不会使同科植物如椰子树等致病,它只会侵染槟榔树.……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海南省定安县翰林镇槟榔黄化病病区分布情况;方法:规范设立调查点,连续三年调查比对,随机采样和分子鉴定;结果:翰林镇槟榔黄化病病区分布没有规律,且病区周边很少有新或老病区;结论:翰林镇槟榔黄化病病区为随机分布。  相似文献   

5.
陈光良 《农业考古》2006,(4):185-190
一、槟榔消费需求的历史变迁古籍很早就有关于槟榔的记载。东汉·杨孚在《异物志》对槟榔有如下描述:“槟榔若荀生竿,种之精硬,引茎直上,不生枝叶,……因拆裂出若黍穗,无花而为实,大如桃李,剖其上皮,煮其肤,熟而贯之,硬如干枣,以扶留叶、古贲灰并食,下气及宿食、去虫消谷,饮啖设为口实”;又说:“槟榔可以忘忧”。(1)可见当时人们对槟榔的栽培和效用有了一定的认识。槟榔作为一种热带植物,古人早就认识到“其性不耐霜,不得北植”,“越徐闻则不宜”,“唯海南地暖,土产最宜”。由此可见,将槟榔开发为一种栽培植物,海南岛原始居民应是最早的实践…  相似文献   

6.
槟榔产业作为台湾特色产业之一,发展历史悠久。对近5年台湾槟榔产业的统计数据研究表明,它的发展正处于进退维谷阶段。本文从槟榔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出发,对台湾槟榔产业发展现状和分布进行调查和分析,探讨和总结其引发的环境和社会问题,并提出其经济、市场和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建议,即:加强综合利用研究,拓宽槟榔产业市场;采取政策鼓励山坡地槟榔产业的转型;普及槟榔知识并利用健康的替代产品控制食用槟榔消费量;注重槟榔文化的内涵挖潜,通过打造台湾特色旅游线路发展槟榔产业。  相似文献   

7.
印度发展槟榔产业的成功经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槟榔是印度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2004年收获面积为29.00万hm^2,占世界槟榔收获总面积的51.81%;产量为33.00万t,占世界槟榔总产量的49.66%。印度槟榔主产区在卡纳塔克邦、喀拉拉邦、阿萨姆邦。其在发展槟榔产业方面有许多成功经验,总的来看有4点可供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海南省定安县翰林镇槟榔黄化病情及发展趋势;方法:规范设立调查点,随机采样和分子鉴定;结果:调查地区槟榔园染病率为22.22%,槟榔黄化病发病率为13.19%,病情指数为7.86;结论:2014年该镇槟榔染上黄化病,2016年该病传播界面已经越过了翰林镇向北边乡镇传播。海南槟榔黄化病扩展呈加速趋势。  相似文献   

9.
1特点海南槟榔开始扬花。少量用于育种的槟榔果已成熟。受2018年12月槟榔鲜果价格下跌,以及媒体关于槟榔有害健康的报道影响,槟榔种苗价格下跌。国内三亚、陵水等地因纬度低,气温高,热量条件好以及槟榔品种的原因,有少量鲜果上市主要是供鲜食,零售价格约40元/斤。  相似文献   

10.
陵两优104     
近年来,海南槟榔产业发展迅速,成为仅次于天然橡胶的第二大热带经济作物,也是全省的支柱产业之一。2011年,全省槟榔种植面积为7.92万hm2,其中13个市县在667hm2以上,面积最大的万宁市种植面积多达3.87万hm2;从事槟榔种植的农民约50万户,近230万人;鲜果产量约65万t,占全国总产量的95%。在槟榔产区,  相似文献   

11.
重视海南槟榔黄化病的发生及防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槟榔为我国四大南药(槟榔、砂仁、益智、巴戟)之首,药用价值很高,其果实、种子、果皮、花均可入药。槟榔果实还是一种口腔嗜好品,又称植物口香糖,我国台湾、云南和海南少数民族地区、湖南部分地区的群众有咀嚼槟榔的习俗。槟榔树形美观别致,是一种重要的热带园林景观植物。  相似文献   

12.
结合文献资料和生产实践,在对槟榔黄化病的发病机理、类型及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测土配方施肥、树干高压注射生态治疗槟榔黄化病的独特方法。技术线路是:首先对槟榔园的土壤进行检测分析,根据检测分析结果进行配方施肥,以保证土壤养分能满足槟榔生长的需要;其次是在患病的槟榔树干上钻孔5cm深,高压注射抗黄化病的药剂(槟榔盾),然后密封注射口。防治实效:经过为期1~2年的治疗,注射3~4次,患病的槟榔树重新长出新根,焕发新叶,产量提高。这种新的槟榔黄化病防治方法与喷洒化学药剂杀灭病虫害的传统植保方法相结合,能有效提高槟榔黄化病的防治效果,有利于促进我国槟榔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海南省价格成本调查队近期对琼海、万宁等6个市县30个槟榔种植专业户开展成本收益情况调查显示,今年海南省槟榔收购价格下降,生产收益减少。今年9月初,海南省槟榔平均每公斤市场收购价格为13元左右;11月中旬个别地区槟榔的收购价格下降到每公斤2.2元左右。业内人士建议,提高槟榔质量和增加产品的附加值。记者采访发现,今年海南省槟榔生产收益减少,一是种植槟榔生产总成本同比增加。今年海南省种植槟榔平均每亩生产总成本为1407.19元,比去年同期1120.01元增加25.64%;二是槟榔收购价格同比下降,今年海南省槟榔平均每公斤市场收购价格为7.46元,比上年同期每公斤7.72元下降了3.37%。  相似文献   

14.
正1特点各市县槟榔种植面积悬殊明显。2走势2015~2017年海南省各市县槟榔种植面积变化不大。3详情3.1槟榔种植面积略有增加我国槟榔种植生产主要在海南省,近年来槟榔种植面积略有增加。海南省槟榔种植面积2016年比2015年增加1 606 hm~2,2017年比2016年增加2 866 hm~2。槟榔种植面积较多的市县为万宁市、琼海市、琼中县、屯昌县、定安县、保亭县。万宁市槟榔种植面积最大,2017年为18 140 hm~2。  相似文献   

15.
"越南槟榔文化"展览会于2012年10月24日在河内国家历史博物馆拉开序幕。展览会展示了100多个有关越南槟榔文化的实物、资料和图片,如石灰缸、切槟榔小刀、槟榔盒等,设有越南吃槟榔习俗和槟榔文化、越南少数民族吃槟榔习俗和保护越南槟榔文化价值等3个展区。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除草剂草甘膦对槟榔园土壤微生物、槟榔幼苗生长及叶绿素的影响.[方法]在土壤中分别施入田间使用剂量的0倍、1倍、2倍和5倍的草甘膦,观察其对盆栽槟榔幼苗生长和槟榔园土壤微生物的影响.[结果]草甘膦对槟榔土壤微生物有显著影响,低浓度和高浓度对细菌有极显著的抑制作用,中浓度却有极显著的促进作用;不同浓度对真菌和放线菌均具有极显著抑制作用.低浓度草甘膦对槟榔幼苗生长有促进作用,5倍浓度的草甘膦对槟榔幼苗有抑制作用;对槟榔叶片叶绿素含量无显著影响,未引起叶片黄化.[结论]除草剂草甘膦田间正常使用剂量能促进槟榔幼苗生长,对叶片叶绿素无明显影响,不引起叶片黄化,但对土壤微生物有显著抑制作用,应注意与其他药剂轮换施用,避免对槟榔园土壤微生物多样性造成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7.
我国南药之一、药食两用的热带植物槟榔,其药理作用丰富,临床应用广泛。根据槟榔现有的分布记录及气象数据,利用最大熵模型MaxEnt和ArcGIS预测气候变化背景下的槟榔在我国适宜性生长区域,为其种植栽培和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3个时期(1970—2000年、2040—2060年、2061—2080年)不同碳排放情景下(RCP2.6、RCP8.5)的模拟预测结果精度均值都达到了0.990,结果可信度极高。槟榔适生区总面积在RCP2.6情境下呈下降趋势,在RCP8.5情境下呈上升趋势;贡献率和影响力最大的气候因子为最热季降雨量,符合槟榔的生态习性;集中分布区域主要在琼、粤、桂、滇南、台等地区。  相似文献   

18.
我国引种槟榔时间及其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综述有关文献,指出我国引种槟榔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并就统一认识我国引种槟榔时间等问题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9.
栾剑  陶晓月 《安徽农学通报》2018,24(13):8-10,12
槟榔为我国"四大南药"之首,其应用广泛,药用价值极高,在我国中医药中的应用已经超过1000年。槟榔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如生物碱、脂肪酸、多酚类物质等,这些活性成分使槟榔在提神醒脑、提高耐力、抗寒、抗饥饿以及提高工作效率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此外还有促进肠胃活动、抑制细菌滋生、驱除寄生虫等功效。因此,东南亚各国及我国台湾和湖南等省都有嚼食槟榔的风俗习惯。2004年国际癌症研究中心认定槟榔为一级致癌物,因此如何趋利避害,最大程度的发挥槟榔活性成分的药效,避免毒副作用的研究也成为了科学家们研究的重点。该文整理并归纳了近期发表的有关槟榔的生物活性的研究进展,为以传统中药为基础的新药研发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槟榔(Areca catectu L.)属棕榈科多年生药用植物,原产东南亚,在我国除台湾和海南外,云南、广西、广东和福建南部地区亦有种植。槟榔黄化病是由植原体(Phytoplasma)引起的一种慢性病害,现已遍及印度、中国等大部分槟榔生产国主产区,造成槟榔的大面积减产绝产以及大面积砍伐,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本文就槟榔黄化病的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