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前言 GB/T450000 B 3401—92《广西旱地糖料甘蔗亩产五吨栽培技术规程》,是根据我区多年科研成果和高产栽培实践经验制订,于1992年8月发布实施的。几年来,《规程》作为我区糖料甘蔗高产高糖栽培技术措施大面积推广应用,抓住关键技术措施,从根本上克服栽培管理中的薄弱环节,获得较好的增产增糖效益。至1995年,全区实施《规程》有20多个县和47家糖厂蔗区,累计示范推广面积100多万亩,平均亩产达5.57  相似文献   

2.
《广西甘蔗》1996,(4):21-24
GB/T450000 B 3401—92《广西旱地糖料甘蔗亩产五吨栽培技术规程》,是根据我区多年科研成果和高产栽培实践经验制订,于1992年8月发布实施的。几年来,《规程》作为我区糖料甘蔗高产高糖栽培技术措施大面积推广应用.抓住关键技术措施,从根本上克服栽培管理中的薄弱环节。获得较好的增产增糖效益。至1995年.全区实施《规程》有20多个县和47家糖厂蔗区,累计示范推广面积100多万亩,平均亩产达5.57吨,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3.
浅议《广西旱地糖料甘蔗高产栽培技术规程》余坤兴(广西甘蔗研究所南宁530007)自治区技术监督局于1996年11月18日以DB45/T04——1996年发布了《广西旱地糖料甘蔗高产栽培技术规程》[1](下简称《规程》)。该《规程》比较集中地反映了我区...  相似文献   

4.
目的用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测定人参中镉元素的含量,并对检测过程和检测结果进行不确定度评定。方法根据《GB5009.15-201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镉的测定》,对人参中镉元素进行检测,确定数学模型,寻找不确定度分量,对各分量不确定度合成,最后算出扩展不确定度。结果人参中镉元素最大残留量的不确定度表示为:Y=(y±0.11)mg/kg, k=2。  相似文献   

5.
目的:用原子吸收火焰光谱法检测人参中的铜元素含量,并对检测过程和检测结果进行不确定度评定。方法:根据《GB/T 5009.13-2017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铜的测定》,对人参中铜元素进行检测,建立数学模型,对实验过程中不确定来源进行分析,对各分量不确定度进行合成,最终形成不确定度评定报告。结论:结果表明,我实验室使用该方法对人参中铜含量的检测,不确定范围较小,检测结果稳定、可靠。  相似文献   

6.
文章根据广西糖料甘蔗标准化现状,分析了广西糖料甘蔗标准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了推进标准化建设的对策及建议;提出要继续完善糖料甘蔗标准化体系,加强标准化信息服务建设,加大实施力度,为广西乃至全国糖料甘蔗产业的良性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推进广西"双高"糖料蔗基地建设需要以优良甘蔗品种为基础,结合高效栽培技术和病虫等有害生物的有效控制为保障。通过对当前甘蔗病虫害发生概况、存在问题、"双高"基地甘蔗生产对病虫害的影响进行分析,从5个方面提出了"双高"糖料蔗基地甘蔗病虫害防控对策:(1)建设"双高"糖料蔗基地甘蔗病虫害监测预警平台;(2)开展甘蔗植保高效机械化技术研究;(3)开展甘蔗病虫害绿色高效防控的统防统治工作;(4)因地制宜制定"双高"糖料蔗基地甘蔗病虫害防控方案;(5)加大宣传和培训力度,提高甘蔗病虫害防治技术应用水平。  相似文献   

8.
目的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对人参中总皂苷含量的测量进行不确定度评定。方法按照《GB/T 19506-2009》附录B的实验方法,对人参中总皂苷含量进行检测,建立数学模型,对实验过程中不确定度来源进行分析,并对各分量进行合成。结论实验室使用该方法对人参中总皂苷含量的相对标准不确定度为3.78%,误差范围小,结果稳定。  相似文献   

9.
姜诚  张平 《中国稻米》2011,17(2):23-25
本文参照国家标准GB 5009.93-2010,采用原子荧光法测定大米中硒的含量。通过对大米中硒的测定进行测量不确定度的评估实验,介绍了一种标准曲线法的测量不确定度评估方法,表达出了合成标准不确定度和扩展不确定度,为大米中硒的质量控制提供有效、可靠、可溯源的测量数据。本次实验的扩展不确定度为8.473 ng/g。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茶叶中敌百虫残留量的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过程进行研究,并依据JJF1059.1-2012《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和CNAS-GL006-2019《化学分析中不确定度的评估指南》,对检测过程的不确定来源进行了分析,并对不确定度的各分量进行了分析和合成。茶叶中敌百虫含量为0.0317mg/kg时,其扩展不确定度为0.0034mg/kg(k=2,P=95%)。结果显示,回收率、标准曲线最小二乘法拟合和标准溶液配制及稀释过程引入的不确定度是不确定度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11.
《广西蔗糖》2008,(4):47-47
甘蔗是我国主要的糖料作物,其面积占我国常年糖料面积的85%以上,产糖量占食糖总产的90%以上。2007年,我国甘蔗总产量达12621.74万吨,产糖1367.91万吨,均创历史新高,为提前4年实现《中国食品与营养发展纲要(2001—2010)》规定的人均食糖摄入量9公斤的目标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2.
我国糖料作物甜菜与甘蔗主要性状指标的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种植面积、单产、含糖、产糖量、原料与制糖成本和制糖企业等方面对我国糖料作物甜菜与甘蔗进行了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3.
本文回顾了四川省制糖糖料工业研究所近10年年来在甘蔗辐和射方面所开展的工作和取向的主要进展,并对甘蔗辐射育种有关的问题进行了必要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利用常规种茎种植甘蔗会导致甘蔗种性下降,病虫害积累,最终影响甘蔗产量。因此文章利用广西5个主栽糖料蔗品种(桂糖42号、桂糖46号、桂柳05136、桂糖49号和桂糖55号),在广西2个甘蔗主要栽培区的3个试验点进行脱毒组培苗一代种茎和常规种茎生产性能比较研究。结果表明,5个品种种植一代种茎的茎径和单茎重与种植常规种茎差异不显著,有效茎数、株高和产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桂糖42号、桂糖46号、桂柳05136和桂糖55号产量增加达显著水平。因此种植一代种茎对该5个糖料蔗品种有一定的增产作用。  相似文献   

15.
我国甘蔗产业发展现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广西、云南、广东甘蔗种植相关数据进行了收集、整理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糖料蔗的生产种植经营粗放,基础设施差,种植面积及产量稳中有降;制糖企业精深加工不足,食糖走私依然猖獗,制糖企业处于举步维艰的亏损状态。为此提出解决建议:通过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种植,深化精准扶贫,提高蔗农、蔗企效益和积极性;加大科研投入,转变甘蔗种植和生产加工方式,全面提升我国甘蔗产业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16.
旱地甘蔗“千亩万吨”高产新技术示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介绍了旱地甘蔗"千亩万吨"目标提出后,农场进行的3年示范性探索并取得的重要进展.2007年1900 hm2甘蔗面积,实际入厂糖料蔗25.6万t,平均单产达134.9t/hm2;其中核心示范区第十三生产队连片甘蔗82.5 hm2率先实现"千亩万吨"目标,总产糖料蔗12811t,平均单产达155.28t/hm2.初步形成了"千亩万吨"高产、高糖、无公害、标准化栽培技术规程和昌菱特有的技术推广创新模式.  相似文献   

17.
<正>2015年11月16日,广西公布了2015/2016年榨季甘蔗收购价格。主要内容如下。1继续执行全区统一的普通糖料蔗收购首付价政策2015/2016年榨季普通糖料蔗收购首付价定为440元/吨,各市可根据市情,在440元/吨的基础上上下浮动10元/吨自主确定普通糖料蔗收购首付价,并报自治区物价局备案。毗邻各市应在普通糖料蔗收购首付价制定上相互协商。2糖料蔗收购价格继续采取蔗糖价格挂钩联动、二次结算的管理方式每吨普通糖料蔗收购价格440元与每吨一级白砂糖平均含税销售价格5800元挂钩联  相似文献   

18.
对摩洛哥鉴定推广的甘蔗品种对甘蔗花叶病毒(SCMV)和甘蔗杆状病毒(SCBV)反应进行了测定。对温室试验中68个品种和在田间、温室两种试验中的12个栽培品种对甘蔗花叶病毒的反应进行了测定。所有推广品种对甘蔗花叶病毒都易感染。在田间和温室两种试验中品种的排列完全一致。对从美国运河点引进的四个推广品种对甘蔗杆状病毒的反应进行了检测,机械不传播其杆状病毒。建议介绍这四个抗病品种,并通过甘蔗茎节繁殖这些抗病品种。  相似文献   

19.
桂糖系列甘蔗新品种(系)比较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筛选出适合广西甘蔗主产区的甘蔗新品种(系),为广西500万亩双高糖料蔗基地实现良种化提供参考,以广西主栽甘蔗品种新台糖22号为对照,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12个桂糖系列甘蔗新品种(系)在崇左蔗区进行比较试验,并对其进行综合性状评价。结果 13个品种(系)中,桂糖42号、桂糖07/94、桂糖08/120、桂糖08/1533、桂糖47号等品种表现出分蘖好、有效茎多、产量高等优势,适宜在崇左蔗区双高糖料蔗基地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试验结果表明:甘蔗施用“容大丰”膏肥,可促进甘蔗生长,蔗茎长粗,从而增加蔗茎产量5.62%-9.17%,有助农业增收。同时还可改善蔗汁品质,提高甘蔗蔗糖分含量0.16%-0.85%(绝对值),有利企业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容大丰”膏肥能使甘蔗增产增糖,是优质甘蔗糖料生产基地的理想肥料,在甘蔗生产上推广应用,施用量以300倍液(1~2次)为宜,可结合3-4月防治甘蔗螟虫、7-8月防治甘蔗绵蚜喷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