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本试验利用8种药剂对枣果病进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8种药剂对枣缩果病、枣黑斑病均有一定的防效。其中70%甲基托布津、70%代森锰锌、3%中生菌素和嘧啶核苷类抗菌素防效较好。70%甲基托布津800倍液和1 000倍液对枣缩果病的防治效果分别达到79.91%和76.60%,对枣黑斑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为84.50%和81.89%;70%代森锰锌500倍液和800倍液对枣缩果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为77.31%和72.19%,对枣黑斑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为83.43%和84.48%;3%中生菌素800倍液和1 000倍液对枣缩果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为81.15%和76.22%;嘧啶核苷类抗菌素100倍液和300倍液对枣黑斑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为76.62%和78.85%。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旨在揭示枣缩果病的发病机理,为有效的防治枣缩果病提供依据。以‘婆枣’为试材,研究缩果病发病过程中保护酶活性、超氧阴离子产生速率和酚类物质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枣果发病初期O2?-产生速率迅速提高,同时三大保护酶(SOD、POD、CAT)的活性和酚类物质含量也显著上升,病果和健果间均达到显著差异。该结果显示,O2?-可能在‘婆枣’缩果病症状表现和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三大保护酶和酚类物质虽然可能参与了枣果对缩果病的应激反应和防御机制,但并不足以有效抑制缩果病导致的O2?-的大量增加。  相似文献   

3.
陕西枣树缩果病流行因素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通过田间定点、定株调查,对陕西大荔县6处枣园枣缩果病的发病过程及其致病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病原菌于5月下旬开始侵染,7月中旬开始发病,8月下旬至9月中旬为田间发病高峰期。病原菌主要靠风雨传播,从水孔、气孔及果洼侵入枣果而发病。枣树皮、枣头、枣吊、枣枝条、枣落叶都是病原菌的越冬场所。其发生与枣果发育期、枣吊位置、挂果量、气候因子、立地条件、虫害、栽培品种及管理水平有密切关系。根据缩果病发病规律,提出了相应防治建议。  相似文献   

4.
正近年来,枣缩果病(又称枣萎蔫果病、枣雾蔫病)发病面积大,危害趋重,成为枣园主要果实病害之一,严重影响红枣产量和质量。一、受害症状枣果感病后,外果皮出现淡褐色斑点,逐渐变为黄色水浸状斑,后期呈暗红  相似文献   

5.
为克服田间抗性评价的各种限制因素,充分发掘抗性种质,对枣缩果病抗性的高强度离体鉴定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果实白熟期前(8月初)采集健康果实,用针轻刺枣果表面,喷施浓度为107个/mL的病原菌( Alter-naria alternata ( Fr.) Keissler、Phoma destructiva Plowr.和Fusicoccum spp.)孢子悬浮液,经恒温(25℃)保湿(相对湿度为100%)培养5~7 d后调查病情指数较为适宜。采用此方法,对田间表现抗病(33个)和感病(3个)的品种进行了室内离体抗性鉴定,未发现对枣缩果病免疫的种质,但进一步筛选出了长鸡心、孔府酥脆、成武冬枣、苹果枣、串铃、酥圆铃、六月鲜等7份高抗种质,其病斑扩展速度慢、发病程度轻,与感病品种差异显著。总体上看,离体鉴定结果与田间自然发病调查的结果基本一致,但离体鉴定的选择强度更大,可鉴定出更高水平的抗性种质。  相似文献   

6.
<正>枣黑腐病又称缩果病、褐斑病或萎蔫果病,俗称干腰、黑腰等,是各枣区均有发生的枣树主要病害之一,可引发果实腐烂和提早脱落,一般年份病果率在25%左右,流行年份可达50%以上,暴发年份会激增到70%以上,甚至使枣果绝收,对枣果的品质和产量有着严重的影响。发病原因:  相似文献   

7.
<正>二二四团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气候、土壤条件非常适合种植红枣,其生产的"昆仑山"牌和田玉枣碳水化合物和果肉干物质含量高,口感纯正,产品远销海内外。近几年,随着红枣面积不断增加,病虫害也逐渐加重,目前,红枣主要病虫害有蚧壳虫、红蜘蛛、枣癭蚊、黑斑病、缩果病等。  相似文献   

8.
<正>一、辣椒炭疽病主要表现在果面有褐色水渍状圆形或不规则形的病斑,直径在1厘米左右,多数下陷,病健交界明显,斑面轮生黑色或橙红色小粒点。这种病斑干燥时易干缩、破裂,像虎皮一样吊挂着,故又名"虎皮病"。潮湿时果实表面溢出红色粘稠物,病果腐烂脱落。常挂在果枝上,高温高湿易发病,蔓延速度快,一周之内常造成较大损失。  相似文献   

9.
枣树不同品种缩果病抗性与相关酶活性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为了明确枣树不同品种缩果病抗性与保护酶活性的关系,进而为早期鉴别抗性枣树品种提供参考依据,在枣果生长时期内,定期采集田间对缩果病抗性不同枣树品种果实,测定并比较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苯丙氨基解氨酶(PAL)活性。结果表明,不同抗性枣树品种果实中保护酶的活性差异明显。枣果生长初期,POD活性大小与品种抗性呈现一定的负相关性,但随着果实生长,抗病品种POD活性增幅多高于感病品种;在8月枣果生长关键时期,SOD、PAL活性大小与品种抗性呈正相关,且抗病品种的SOD活性上升早于感病品种;同一时期不同品种CAT活性存在差异,但无一定规律可循。枣果发育不同时期POD、SOD和PAL 3种酶活性大小与果实抗病性存在一定的规律性关系,可作为鉴别抗病品种的生理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0.
鲜食枣病害的综合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一、枣炭疽病该病是鲜食枣生产过程中重要的病害之一,一般枣园管理粗放,树势弱的发病重。2014年我们在新疆及南方一些枣园调查发现,发病率高达46.3%~72.7%,果实商品性极低。1.发病症状果实、枣吊、枣叶、枣头、枣股均可受害,以果实受害较重,幼果期即可侵染,但通常多发生在枣果成熟期至采收后,常造成大量落果。染病果实着色早,果面上产生浅黄色水渍状斑块,中央凹陷变褐,湿度大时病果表面产生红褐色黏质物,后  相似文献   

11.
<正>进入8月份,河北省多数地区降雨多了,湿度大,温度高,枣树的各种病害也将迅速传播并发病。今年枣树在幼果期绿盲蝽发生较重,在幼果上咬食产生的伤口多,还有部分受到雹灾的枣园给病菌侵染造成了有利的条件,很多病菌通过幼果伤口侵入到幼果内潜伏起来,一旦条件成熟就会暴发成灾,需要重点防治炭疽病、褐斑病、缩果病。一、炭疽病主要侵害果实,也可侵染枣吊、枣叶、枣头及枣股。果实受害,最初在果肩  相似文献   

12.
不同播期对玉米粗缩病发生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多年对玉米播种期与玉粗缩病发生关系的研究表明,采用夏玉米套种,由于玉米苗易感病期与传毒介体灰飞虱数量高峰期共存时间长,易感病,玉米粗缩病发生重。生产上通过调整播期,晚套或夏直播,可有效控制病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枣炭疽病的发生及其综合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磊 《科学种养》2012,(2):31-31
1.发病情况枣炭疽病有的枣区叫烧茄子病,是枣树果实上的主要病害之一,在黄河中下游的山西、陕西、河南、山东和河北省的重点枣区均有发生。枣果染病后,受害处出现淡黄色斑痕,之后逐步发展成不规则的水渍状黄褐色斑块。病斑呈圆形或椭圆形,中间凹陷,果肉味苦,不能食用。受害严重的枣园,病果率高达80%以上,给果农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4.
我国枣产业的发展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是中国枣业历史上很不平凡的一年,冬枣售价猛降到了2元/kg~4元/kg,究其原因主要是单一品种产量增速过大、品质下降和国际市场开拓不力;北方主要干枣产区大幅度减产,则主要是由于降雨多导致裂果、缩果病严重成灾;而新疆干枣和南方鲜枣既丰产又增收,则得益于其独特的气候地理优势和市场补差作用;河北沧州恩际国家级亿元枣功能食品生产线的开工、河北沧州崔尔庄年交易额过20亿元.   ……  相似文献   

15.
正枣锈病又称枣雾、枣串叶病和枣雾烟病,是侵染枣树叶片的一种主要流行性病害,各枣种植区均有分布,常在果实膨大期引起大量落叶,削弱树势,枣果皱缩,果肉含糖量大减,降低枣的产量和品质,导致枣果多数失去食用价值,重灾年份可减产60%以上甚至绝收。病株早期落叶后出现二次发芽,又导致翌年严重减产。发病原因:  相似文献   

16.
枣树茎腐病,主要危害枣树苗木和幼树,故又名枣苗茎腐病、枣苗烂根病。随着新疆大力发展枣树,大量从内地引进枣树苗木,此病在南疆发生日趋严重。1分布与危害枣树茎腐病分布于全国各地,河北、河南、山东、陕西、新疆、浙江等省。该病主要危害枣树苗木和幼树,严重的可造成苗木和幼  相似文献   

17.
<正>近年来,我国水稻病虫害的发生危害呈加重趋势,尤其是水稻"两迁害虫"、稻瘟病、纹枯病在水稻主产区连年大面积暴发成灾,条纹叶枯病在长江下游地区发生,南方黑条矮缩病在长江以南稻区迅速扩大,发生为害严重,稻曲病、穗腐病等在全国尤其是粳稻区蔓延,严重威胁我国水稻生产。连作晚稻主要病虫害防治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相似文献   

18.
在玉米粗缩病的防治上,要坚持以农业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方针,其核心是根据灰飞虱传毒特点及玉米粗缩病发病规律,采取“切断毒源、治虫控病、综合防治、避开危害”的策略。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5种化学药剂和3种增效剂进行了葡萄烂果病的田间药剂防治试验。结果表明:5、10号药,防治效果分别达75.3%和75.6%,防治效果较好;加入不同的增效剂对防治葡萄烂果病均有一定程度的增效作用,尤其是Ⅴ号增效剂,增效幅度达52.7%。  相似文献   

20.
近几年,我国北方枣区大面积发生枣锈病,且发病程度严重,造成枣树早期落叶,导致枣果产量低、质量差,有的枣树甚至绝产,早期落叶还会影响到来年的枣果产量和质量,给枣业生产造成巨大损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