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超 《中国农学通报》2022,38(17):143-147
黑土有机质含量丰富,土壤养分高,是全球最优质的土壤资源之一,更是国家的宝贵战略资源。黑龙江省地处中国东北部,黑土区土壤肥沃,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但是近年来由于水土流失等原因造成黑土肥力下降、黑土层变薄等相关问题,需要全面推行黑土地保护性耕作方法。运用数据分析法,参考文献法等方法,对黑龙江省黑土地保护性耕作实施的基本情况及问题进行分析。在黑土地保护性耕作实施过程中,面临着农户对黑土地保护耕作方式认知程度偏低、技术运用不规范、技术种类和机具数量偏少、缺少黑土地保护性耕作长效机制等现实问题。因此,提议从提高农户认知程度、建立大面积黑土地保护性耕作示范基地、提升政府扶持力度、为黑土地保护性耕作技术研发和装备供给提供专项资金、建立黑土地保护性耕作长效机制等方面建设黑土地保护性耕作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2.
保护性耕作对土壤综合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保护性耕作是一种有利于保护土壤、水等自然资源的生产潜力,提高土地生产力并防止土壤和水资源退化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在中国耕地面积逐年减少,土壤肥力持续下降,水土流失严重的情况下发展保护性耕作具有重要意义。从土壤物理性状、土壤肥力状况、土壤生物学特性、土壤水分和温度几个方面分析了保护性耕作对土壤综合特性的影响,阐述了保护性耕作对减轻土壤水蚀、风蚀的作用,总结了目前中国保护性耕作研究与应用现状及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3.
<正>保护性耕作技术是对农田实行免耕、少耕,尽可能减少土壤耕作,并用作物秸秆、残茬覆盖地表,用化学药物来控制杂草和病虫害,从而减少土壤风蚀、水蚀,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的一项先进农业耕作技术。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措施。由于保护性耕作技术是一种管理比较粗放的技术。其中的一些技术还不被农民所接受。因此有必要总结出主要的操作要点,以做好公司基地免耕播种的示范,助于小麦免耕播种技术的推广。近年来,公司在秋季小麦  相似文献   

4.
保护性耕作下西南黄壤坡地的土壤结构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设置两种保护性耕作措施,通过6年连续试验,研究了保护性耕作措施对黄壤土结构性状的影响,为西南黄壤地区保护性耕作技术应用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垄播沟覆轮耕与免耕秸秆覆盖两种保护性耕作措施均可降低黄壤容重,增加土壤孔隙,且此作用是由表及里的渐进过程,垄播沟覆措施的土壤容重优化作用要优于免耕覆盖,而免耕覆盖对较深层次土壤孔隙状况优化效果更显著。(2)保护性耕作可提高0~20 cm土壤0.25 mm干筛团聚体含量,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但0~20 cm层含量略大于20~40 cm层。(3)保护性耕作可提高土壤团聚体稳定性,降低团聚体破坏率,免耕覆盖措施对提高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具有更加显著的效果。该试验证明了保护性耕作对黄壤土容重、孔隙、团聚体等结构性状有一定的改善作用,这种改善作用是一个非常漫长的由表及里的渐进过程,为西南黄壤地区保护性耕作技术应用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通过分析贵州省地形地貌、石漠化和耕地土壤状况,得出在贵州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的重大意义,同时总结和列举贵州省近年来保护性耕作的试验研究和应用情况,为下一步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应用提出相应的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我国北方旱作农田保护性耕作发展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齐华  李从锋  赵明  姜英 《作物杂志》2020,36(2):16-59
保护性耕作是旱地耕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自2002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推广保护性耕作。通过少耕、免耕及秸秆还田等综合配套措施,减少农田土壤侵蚀,保护农田生态环境,达到生态、经济效益协调发展的目的。对我国北方旱作农田土壤耕作发展历程、保护性耕作主要成就进行了梳理,并对未来我国北方旱作农田保护性耕作面临的新任务进行了展望,为气候变化条件下旱作农田持续高效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西南黄壤坡耕地保护性耕作的土壤结构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设置两种保护性耕作措施,通过6a持续试验,研究了保护性耕作措施对黄壤结构性状的影响,为西南黄壤地区保护性耕作技术应用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分别用环刀法、干湿筛法测定土壤容重和土壤团聚体组成,土壤机械组成采用MS2000激光粒度分析仪测定,并计算出土壤孔隙度和团聚体破坏率。 [结果]结果表明:(1)垄播沟覆轮耕与免耕秸秆覆盖两种保护性耕作措施均可降低黄壤容重,增加土壤孔隙,且此作用是由表及里的渐进过程,垄播沟覆措施的土壤容重优化作用要优于免耕覆盖,而免耕覆盖对较深层次土壤孔隙状况优化效果更显著。(2)保护性耕作可提高0~20 cm土壤>0.25mm干筛团聚体含量,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但0~20cm层含量略大于20~40cm层。(3)保护性耕作可提高土壤团聚体稳定性,降低团聚体破坏率,免耕覆盖措施对提高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具有更加显著的效果。[结论]该试验证明了保护性耕作对黄壤土容重、孔隙、团聚体等结构性状有一定的改善作用,这种改善作用是一个非常漫长的由表及里的渐进过程,为西南黄壤地区保护性耕作技术应用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丹江口库区坡耕地传统耕作措施和3种保护性耕作措施对土壤水分动态变化、作物耗水量及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水分具有较大的影响,3种保护性耕作措施的全生育期土壤水分含量均高于传统耕作,其中免耕(NT)和免耕秸秆覆盖(NTS)在作物播种期可以显著增加播种期表层土壤含水量;免耕秸秆覆盖对总生物量和玉米产量有显著促进作用,在丹江口库区坡耕地上实施免耕加秸秆覆盖的保护性耕作措施,既有利于作物对水分的高效利用,提高作物产量,也可以减少水土流失和农业面源污染。  相似文献   

9.
基于SOTER数据库的河北省土壤侵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应用SOTER数据库与RUSLE模型定量化估算河北省土壤侵蚀风险。【方法】在建立河北省SOTER数据库的基础上,提取地形因子、植被覆盖与耕作管理措施和土壤保持措施,结合土壤可蚀性与降雨侵蚀力因子,应用RUSLE模型定量评价河北省山区土壤侵蚀风险。【结果】河北省轻度水土流失面积3.5万km2,占18.9%;中度水土流失面积1.1万km2,占6.1%;强度与极强度水土流失面积分别为8 183km2与1.0万km2,分别占全省面积的4.4%和5.6%;剧烈土壤侵蚀面积为1.2万km2,占全省面积的6.8%。【结论】河北省土壤侵蚀主要发生在太行山、燕山山区,尤以低山丘陵地带的土石山区最为严重。  相似文献   

10.
刘秀英 《种子科技》2022,(8):130-132
不同地区的土壤条件不同,小麦的耕种体系也不同,需要勘测土壤的肥沃程度以及土壤酸碱度,进行机械化保护性耕种。所谓机械化就是将机械引入小麦生产中,从翻地到犁地、从播种到病虫害防治,从丰收到后期恢复都由机械代替人工。机械化不仅可以节约人工成本,还能提高生产效率,合理把控播种时间和收获时间。机械化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利用机械化可将杂草丛生的荒地改造为肥沃的庄稼地,为种植业提供基础支撑。所谓保护性就是适度开垦、改良土壤。保护性耕种手段主要研究如何在干旱荒芜的土壤中播种小麦,通过植物根部特有的固氮功能,留住土壤中的营养成分,防止营养物质随水分等流失。文章分析了在干旱土地开展机械化耕种的方式,保护土壤中的营养元素,最终达到双赢目的;总结了机械化生产现存的弊端;提出了旱地小麦机械化保护性耕作发展措施,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