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玉米是苏北地区重要的农作物之一,自2004年始,粗缩病开始暴发流行,夏播玉米轻则减产、重则绝产,这不仅严重挫伤了农民种植玉米的积极性,而且制造了许多不安定因素。为准确确定玉米不同品种(组合)对粗缩病的绝对抗性(免疫性),2007~2009年,  相似文献   

2.
玉米粗缩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粗缩病是一种世界性玉米病害,近年来已严重威胁我国玉米生产.培育高抗粗缩病的玉米新品种是减轻产量损失最经济有效的措施.本文从病原、病症、鉴定方法、种质资源筛选、抗性遗传、抗病QTL定位和抗病育种方面综述玉米抗粗缩病理论与研究进展,展望玉米抗粗缩病抗病育种方向.  相似文献   

3.
玉米粗缩病是主要由灰飞虱传毒引起的可防不可治的病毒病,是玉米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之一.近年来,盐城地区灰飞虱大发生,玉米粗缩病发病有明显上升趋势,严重制约着玉米产量的提高,控制玉米粗缩病危害是玉米生产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2002年东北地区玉米丝黑穗病发生情况初报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2002年9月中旬,对东北三省玉米丝黑穗病进行了实地调查,结果发现,黑龙江省发生玉米丝黑穗病面积约44万hm^2,主要感病品种有白单31号、龙单19号,平均发病率分别为70%、57%;吉林省发生玉米丝黑穗病面积约60万hm^2,主要感病品种有吉单209、掖单44、登海1号、东单60、丹638、丹639等,其中一些品种平均发病率达50%以上,个别地块高达90%;辽宁省发生玉米丝黑穗病面积约3.3万hm^2,主要感病品种有沈单16号、丹638、丹639、丹3040等,沈单16号在本溪市卧龙镇平均发病率达57%。东北三省玉米丝黑穗病发生面积累计107万hm^2,以产量7500kg/hm^2计算,直接损失玉米1.2亿kg,农民减少收入9600万元(按玉米收购价0.80元/kg计算)。  相似文献   

5.
玉米粗缩病属于昆虫传播病害,主要是由灰飞虱传播的一种病毒病.灰飞虱通过刺吸带毒的大麦、小麦及其它禾本科杂草获毒后迁飞至玉米上取食,从而传播病害[1].由于水稻、麦类轮作,灰飞虱的越冬数量大,已连续多年导致粗缩病的发生.近年来江苏、山东等地均有大面积发生.2008年江苏省粗缩病大发生,发生面积达13.3万hm2以上,不少地方毁耕重种,直接制约着江苏玉米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玉米粗缩病俗称"万年青",是一种借昆虫传播的具有持久性的病毒病,主要传播昆虫为灰飞虱,潜伏期15~20 d,近几年来亭湖区由于灰飞虱基数的上升,玉米粗缩病也随着灰飞虱数量的上升而加重,玉米粗缩病已成为影响亭湖区玉米产量与品质重要病害。  相似文献   

7.
刘艳  郑鈜爽 《玉米科学》2002,10(4):070-072
本文介绍了玉米粗缩病在我国的发生情况,就其发生通过病原、传毒介体、寄主植物以及环境因子组成的复杂的玉米粗缩病病害系统进行了全面的失效分析.并依据农业可持续发展原则,构建了玉米粗缩病综合防治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8.
烟糯六号是山东省烟台市农业科学院选育的糯质玉米单交种。全生育期96d,鲜穗采收期79d左右。双穗率高达70%,抗大、小斑病,耐青枯病,抗粗缩病,黑粉病,籽粒白色,风味较好。以鲜食为主,注意与其他品种隔离,种植密度60000-67500株/hm^2。施有机肥37500kg/hm^2,N300-375kg/hm^2,P2O5 1500kg/hm^2,K2O 225-300kg/hm^2。春播鲜食采收期为授粉后20-25d,夏播为30-35d。  相似文献   

9.
召陵区地处中原腹地,是2004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新成立的一个农业大区,耕地面积2.74万hm^2,玉米常年种植面积稳定在1.9万hm^2左右,产量12万t以上,是该区秋季主要的粮食作物。近年来,由于种植结构的调整、不利的气候条件以及不规范的农事操作等原因,造成万金、青年、邓襄等乡镇部分玉米田块出现不抽雄穗或抽雄欠佳的现象,一般发生株率10%-20%,严重者可达50%左右,是影响玉米高产、农民增收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玉米粗缩病发生规律和综合防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玉米粗缩病的发生有一定的规律性,第一代灰飞虱5月25日左右迁飞进入玉米田叮咬吸吮玉米汁液传毒感病是玉米发生粗缩病的根本原因。利用杀虫剂严格选择喷药时期(5月23~27日)杀虫防毒对防治玉米粗缩病十分有效。选择抗病品种或调节播期均不失为防治玉米粗缩病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1.
玉米粗缩病(MRDV)及其综合防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玉米粗缩病(MRDV)已成为我国玉米产区的主要病害之一,对玉米生产构成极大威胁。通过对玉米粗缩病(MRDV)症状特点、发病规律、寄主范围等分析以及玉米抗性鉴定研究,提出了以农业措施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12.
玉米粗缩病(MRDV)研究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对玉米粗缩病症状特点、病原、传播方式、病害流行原因、玉米抗性鉴定以及生物技术在作物抗病毒病育种中的应用等进行综述,对该领域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并对玉米抗粗缩病研究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3.
玉米粗缩病是由玉米粗缩病毒(MRDV)引起的一种玉米病毒病,介绍了玉米粗缩病的病害循环、发生症状、传播途径,从品种因素、减少初侵染来源、合理耕作、适期播种、药剂防治等方面探讨了粗缩病的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14.
江苏盐城地区玉米粗缩病暴发原因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对盐城地区8个县(市)的调查研究发现,玉米粗缩病发生的轻重与当地灰飞虱发生数量、玉米播期、品种和播种方式、种植结构、耕作习惯及当年的气候条件等因素有关,其中灰飞虱的数量和玉米的播期是决定玉米粗缩病发生轻重的主要因子,其它方面都通过影响这两个因子而间接影响病害发生的轻重。近年来由于气候条件的变化、耕作方式的多样化等因素有利于灰飞虱的发生,玉米感病品种的连片种植及播期的不规范等有利于灰飞虱传毒危害是导致玉米粗缩病大发生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史明武  邢卫锋  钱省  段瑞华  陈云 《玉米科学》2005,13(Z1):144-144
玉米粗缩病是由灰飞虱传毒引起的一种玉米病毒病,2004年该病在江苏省东海县大发生,该病发生面积大,发生程度重,发病品种多,防治困难。针对该病的发生特点,提出了以治虫控病为主,结合选用抗(耐)病品种,适时调整播期,合理间苗以及清除田边杂草等农业措施,可有效控制病害的发生危害。  相似文献   

16.
郯城县所处的黄淮海地区是全国最大的夏玉米集中产区。该区玉米播种面积约为746.7万hm2,占全国玉米面积的32.7%,总产量占全国的35.5%。玉米生产的特点是:气温高,蒸发量大,降雨过分集中,夏季降雨量占全年的70%以上,经常发生春旱夏涝,而且常有风、雹等非生物灾害发生,对玉米生产极为不利;种植制度复杂,生物逆境较重,玉米病害特别严重,因此该产区对品种的抗病性要求特别严格。  相似文献   

17.
近半个世纪以来,丹东农业科学院培育出了一大批优良玉米自交系,这些自交系组配的玉米杂交种仍在生产中发挥重大作用,而且不断推陈出新。目前,年种植面积大于6.67万hm^2的品种有50个,年种植面积大于6.67万hm^2的品种占我国玉米总种植面积的平均比例为14.71%。  相似文献   

18.
夏玉米品种间粗缩病抗性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庞淑萍 《玉米科学》2001,9(1):094-095
近年来,临淄区玉米粗缩病有逐年加重态势,已成为玉米安全生产的障碍,1999年又在夏玉米上普遍大发生,造成产量损失约740万kg。本文对引进一批新品种的对比试验结果进行认真总结,综合评价和分析,筛选出了生育性状优良、高抗玉米粗缩病的品种农大108和3303。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 5个玉米品种在 3年 5地种植玉米粗缩病发病规律的研究表明 :玉米感染粗缩病与品种、种植年份、种植地区、气候因素关系密切。其影响作用是品种大于种植年份 ,大于种植地区 ,品种×种植年份 ,品种×种植地区互作效应显著。气候因素综合影响玉米粗缩病的发生。从出苗至大喇叭口期 ,特别是五叶期以前 ,干旱少雨 ,多日照、气温高是发病的潜在条件 ;不同播期显著影响玉米粗缩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粗缩病对夏玉米产量和植株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在山东省4个不同生态区域调查了玉米粗缩病发病率,并研究了粗缩病对玉米植株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当推迟玉米播期(采用直播方式)可以有效降低粗缩病的发病率,4个生态区发病率平均降低84.1%。不同感病程度的玉米干物质积累显著减少,中等和严重感病玉米单株子粒产量分别降低了66.8%和100%。玉米植株感病后叶片叶绿素a、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含量显著降低,其中对叶绿素a和叶绿素b的影响更显著,科多4号、郑单958、超试1号和郑单21严重感病植株叶片的叶绿素a和叶绿素b的含量较正常植株分别降低了13.4%、58.4%、62.5%、27.8%和17.4%、72.2%、77.4%、41.4%;株高、叶面积显著降低,茎粗减小,比叶重无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