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5 毫秒
1.
立冬时节,由自治区专家验收组组成的“草帽小队”,手拿测产规在钦州市小董镇的稻田里忙碌。他们收获的“美优998”、“秋优1025”两个杂交水稻新品种,正是广西农科院水稻研究所10年科研“长跑”的成果。杂交稻种植“高产不优质,优质不高产”,一直为广大农友困扰。通俗地说,产量  相似文献   

2.
优质杂交稻秋优1025优质高产制种技术要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胡昌 《杂交水稻》2003,18(1):24-25
秋优1025是广西农科院杂交水稻研究中心育成的感光型优质晚籼组合,2000年通过广西区品种审定,1999年被选为广西优质水稻品种(组合)中试项目中的中试组合。根据几年应用研究,简述了其主要特征特性和优质高产制种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3.
秋优桂99是广西区农科院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用优质不育系秋A与桂99配组育成的弱感光型杂交稻新组合,具有高产、稳产、抗病、优质等重要特性,2000年通过广西区农作物品种审定。1999年广东化州市引进试种获得成功。介绍了秋优桂99在广东化州试种的性状表现及其在海南乐东县制种的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4.
李振经 《中国稻米》2008,14(6):51-52
十优838是广西农科院水稻研究所用优质不育系十优A与恢复系辐恢838配组育成的三系杂交稻新组合。本文介绍了杂交稻新组合十优838的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5.
秋优1025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栗学俊 《作物研究》2004,18(4):258-259
品种来源:秋优1025是广西农科院水稻所用自育成的优质新恢复系桂1025与自育成的不育系秋A配组育成.恢复系1025早籼粳单交、复交的后代.其亲本包括:两个高产粳稻品种辽粳5号、皖恢九号,两个广亲和品种Cpslo18,Belement,两个籼型强恢复系桂99,直龙.……  相似文献   

6.
《杂交水稻》2016,(1):1-5
中国水稻生产正处于重大转型的历史时期。通过对中国粮食的数量安全和质量安全、发展杂交稻的优势与不足进行分析,提出发展高档优质杂交稻是目前解决中国水稻产业面临困境的有效途径。并介绍了作者在高档优质杂交稻育种方面的研究进展。建议国家加大对高档优质杂交稻研究,特别是两系杂交水稻研究的支持力度,引导育种工作者重视高产广适与高档优质相结合,鼓励原始创新。  相似文献   

7.
我国超级杂交稻育种目标为每公顷每日稻谷产量100 kg,米质达到部颁二级以上优质米标准,抗两种以上主要病虫害。利用亚种间杂种优势是选育超级杂交稻最重要的途径。育种家已筛选广亲和基因,并培育了广亲和系,为亚种间杂种优势的利用提供了条件,配成了亚种间超级杂交稻。但是超级杂交稻组合广适性,高产与优质协调性以及高产栽培技术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8.
秋优452是用优质恢复系广恢452与优质不育系秋A配组育成的弱感光晚籼杂交稻新组合,具有品质优良(达国标GB/T17891-1999 2级标准)、株型适中、分蘖力强、穗大粒多、稳产性好、适应性广等特点,2004年通过广东省品种审定.  相似文献   

9.
优质弱感光型杂交晚籼新组合秋优998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秋优998系广东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用秋A与本所新育成优质恢复系广恢998配组育成的优质晚籼弱感光型新组合,2002年3月通过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该组合高产稳产、分蘖力强、穗大粒多、米质优、抗稻瘟病,是目前华南地区第1个稻米品质达国标优质二级且通过省级审定的三系杂交稻新组合。适宜广东和广西的中南部及海南省晚造种植。  相似文献   

10.
王丰 《中国稻米》2022,28(5):107-116
本文针对华南广东、广西优质杂交稻育种的两个阶段进行了综述。第1个阶段为中等直链淀粉含量优质杂交稻发展阶段,育成了粒型较好、心腹白较少、透明度好的博A、秋A、美A、粤泰A、天丰A、五丰A、荣丰A和吉丰A等8个不育系,并利用其配组育成博优998、天优998、五优308等中等直链淀粉含量的优质杂交稻品种149个通过审定。此外,还利用两系不育系培矮64S配组育成培杂双七、培杂泰丰等9个中等直链淀粉含量的优质两系杂交稻品种通过审定。第2个阶段为低直链淀粉含量的优质杂交稻发展阶段,育成了粤丰A、泰丰A、野香A、广8A、丰田1A等15个优质不育系,并利用其配组育成泰丰优208、野香优莉丝、丰田优553等低直链淀粉含量优质杂交稻品种212个通过审定。同时,利用五山丝苗、粤农丝苗、五山油占等8个高产抗病兼用型优质常规稻作恢复系和优质恢复系华占与丙4114配组育成175个低直链淀粉含量优质杂交稻品种通过审定。从2015年开始,在每年的全国年推广面积前十大品种中,由华南直接育成或利用华南亲本合作育成的杂交稻品种占到一半以上,为我国优质籼稻产业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最后还讨论了当前华南优质杂交稻存在问题和今后育种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1.
【目的】最近十余年,是我国杂交稻优质化从修订审定指标引导到全面推进的重要时期,回顾这一时期我国优质杂交稻的选育与推广进程,对于完善和指导未来的水稻育种具有重要的意义。【方法】试验材料与数据来自2009-2020年我国杂交水稻主要品种的推广面积统计汇总、品种审定试验结果及品种系谱资料。分析了各主要稻区优质杂交稻品种的推广应用总体情况,梳理了主要优质杂交稻品种利用的不育系、恢复系及各系列品种推广面积,还回顾了各稻区主栽品种更替历程。【结果】这一时期,我国优质杂交稻品种推广面积持续快速增长,各主要稻区品种优质率显著提升,但高档优质稻品种仍然缺乏。优质杂交稻品种的亲本来源比较单一,集中于15个骨干不育系和9个恢复系。此外,分析结果还显示我国各主要稻区主栽优质杂交稻品种总体上进行了1~2次大规模更替。【结论】过去12年来,得益于水稻科研育种技术创新驱动,我国杂交稻优质化育种进程明显加快,各稻区优质杂交水稻品种不断涌现,推广面积快速增加,生产主推优质品种比重显著提升。  相似文献   

12.
我国南方稻区杂交水稻育种进展   总被引:15,自引:6,他引:15  
对1998年以来南方稻区国家水稻品种区域试验资料的分析表明,我国南方稻区杂交水稻育种取得明显进展,主要表现在:新组合大量涌现,产量水平不断提高,稻米品质明显改善,优质高产初步协调,两系杂交稻育种稳步发展,粳型杂交稻育种有所突破.提出了加强抗病性和抗逆性育种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立冬时节,由自治区专家验收组组成的“草帽小队”,手拿测产规在钦州市小董镇的稻田里忙碌。他们收获的“美优998”、“秋优1025”两个杂交水稻新品种,正是广西农科院水稻研究所10年科研“长跑”的成果。  相似文献   

14.
优质早熟杂交水稻新组合早优11的选育与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早优11是广西农科院水稻研究所以新育成的野败型不育系早A与恢复系科11配组而成的感温型早熟杂交稻组合。该组合产量较高,感稻瘟病和白叶枯病,米质达到国标1级优质稻谷标准。2006年2月通过广西农作物新品种审定。  相似文献   

15.
博优6811是广西农科院水稻所用自育的优质恢复系桂6811与博白县农科所选育的感光型不育系博A配组育成的三系感光型杂交稻组合,全生育期115 d,一般产量7.2 t/hm2,中感稻瘟病,稻米品质较优.2010年5月通过广西农作物品种审定.  相似文献   

16.
《杂交水稻》2019,(1):6-13
丰八占是广东优质稻育种史上首个碾米品质、外观品质和蒸煮品质优良、抗病、高产新品种,其衍生系列品种黄华占、黄莉占、黄粤丝苗、黄广油占和五山丝苗及其配制的杂交稻组合在中国南方稻区年面积推广超过300万hm2,引领了中国南方稻区优质稻产业化进程。2000年本团队依据水稻核心种质育种理论和杂种优势假说,提出应用广东常规优质稻育种优势创新恢复系,全面提升杂交稻优质、高产和广泛适应性等综合农艺性状的构思,经过15 a的努力,在2015—2018年育成了黄华占、黄莉占、黄粤丝苗、黄广油占和五山丝苗系列优质杂交稻组合27个,68次通过国家或省级审定(含引种许可)。对丰八占衍生部分恢复系及其杂交组合进行系谱和综合农艺性状分析,探讨其育种价值。  相似文献   

17.
两系超级杂交稻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综述了近年来中国在两系超级杂交稻育种理论与实践中取得的进展,提出了两系超级杂交稻育种的主攻方向和策略,认为以分子育种技术为核心,进行种质创新及亲本遗传改良是今后两系超级杂交稻育种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1 选育不育系的意义和技术路线 长期的生产实践认为,高产、优质、抗病是三系杂交稻普遍存在的矛盾,也是育种家们长期攻关的育种目标.育种实践和多数研究者认为,母本不育系对杂种品质具有十分重要的遗传效应.  相似文献   

19.
小粒型优质杂交水稻新组合的选育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近年育成的几个小粒型杂交稻新组合,其特点是粒型细小.千粒重在20~23g;商品品质明显提高.主要表现为垩白度显著下降,整精米率提高;产量与同熟期高产组合相当。结合育种实践。讨论了“小粒大穗。优质高产”这一杂交稻米质改良技术路线的可行性及相关的育种策略。  相似文献   

20.
严斧 《作物研究》2012,26(2):176-179
以国家品种(组合)区试和审定资料为依据,探讨了20世纪70年代初以来我国水稻育种格局的发展变化趋势.指出在区试和国审中:杂交稻育种迅速发展并超过常规稻育种;各类品种(组合)单产水平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大多数两系杂交稻组合比三系杂交稻组合增产幅度未达预期目标;大多数超级杂交稻组合增产幅度也未达预期目标;常规稻育种有重大进展,粳稻常规育种尤其突出.预测我国水稻育种格局将长期呈现多种育种途径并存、竞争和互促的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