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云南省近10年(2011—2020年)已育成粳稻品种98个,根据区域试验组别和品种类型可分为中海拔常规粳稻、高海拔常规粳稻、三系杂交粳稻、两系杂交粳稻4种类型,比较分析了这4种类型高原粳稻品种的产量、抗性和米质。结果表明,育成的品种以常规粳稻为主,占比73.47%;育种主体以科研院所为主,占比90.82%;杂交粳稻产量较常规粳稻高6.16%,中海拔常规粳稻产量较高海拔常规粳稻高6.42%,每穗实粒数增加是近年高原粳稻增产的主要因素;对稻瘟病抗性总体不足,而对白叶枯病具有较强抗性;稻米品质总体不佳,中海拔常规粳稻米质优于高海拔常规粳稻,限制云南高原粳稻米质的关键因素是整精米率、垩白粒率、精米率和垩白度。适当增大个体,构建更高层次的个体群体协调平衡是高原粳稻育种的重点方向。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1985~1995年云南省农科院中日合作课题新育成的42个粳稻品种农艺性状的分析表明,云南粳稻育种由穗数型向穗重型演变。今后我省高产育种要以穗重型品种为核心,要保持或适当增加现有穗数的基础上通过增加穗实粒数和千粒重来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3.
对通过国家水稻区试的杂交粳稻品种进行主要米质指标性状的分析,与同期常规粳稻相比,杂交粳稻综合米质较差。对100个杂交粳稻组合米质现状进行了分析,整精米率指标较差,垩白指标较好、食味指标较好,但综合米质好的组合比例较小。结合育种实践提出了杂交粳稻优质育种策略,以选育米质较好的亲本材料为切入点,可以配制出产量优势强,米质优良的杂交粳稻组合。  相似文献   

4.
杂交粳稻不育系异交结实差导致杂交粳稻繁殖制种产量低是杂交粳稻发展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综述了杂交粳稻不育系异交结实研究进展和高异交结实率粳稻不育系育种成果。重点介绍了杂交粳稻不育系柱头外露和早花时2个有利异交结实性状的研究进展,同时还介绍了环境条件和父本特性对提高杂交粳稻繁殖制种产量的重要性。为选育高柱头外露率、早花时等有利异交结实的粳稻不育系提供参考,促进中国杂交粳稻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5.
分子标记在杂交粳稻育种上的应用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子标记的应用为杂交粳稻育种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分子标记技术与传统育种技术相结合,可大大提高育种效率。本文综述了分子标记在杂交粳稻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及核心种质构建、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杂种优势预测以及DNA指纹图谱构建等方面的研究和应用现状,探讨了分子标记在杂交粳稻育种上应用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三系杂交粳稻发展缓慢的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前中国杂交粳稻的种植面积仅占粳稻总种植面积的3%。由于籼、粳亚种在感光性和适应性方面存在差异,BT型粳稻不育系与野败型籼稻不育系在不育性的稳定性和开花习性方面存在差异,以及常规粳稻育种发展迅速等原因,与杂交籼稻相比,杂交粳稻发展缓慢。为了促进杂交粳稻的发展,需要加大对杂交粳稻育种的经费资助和人力投入,加强对恢复系品质与产量的改良,加强多种不育细胞质源的利用研究,加强对不育系开花习性的改良,加强杂交粳稻亲本种子的保纯繁殖及加强生物技术与常规育种技术的结合。  相似文献   

7.
高能重离子束(80 MeV/u)辐射作为一种新的诱变育种技术,已在小麦、甜高粱等作物育种上得到了应用,但在北方粳稻育种领域研发及应用还不多。2013年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利用国家大型重离子加速器装置,开展了高能重离子束(12C6+)辐射北方粳稻的诱变育种工作。经过10年的研发,创建了高能重离子束辐射北方粳稻“少而精”诱变育种技术体系。本文对辐射亲本选择、辐射参数确立、后代材料的种植和选择及新品种培育等方面进行了归纳总结,并对辐射亲本的敏感性、M1代材料的天然杂交、高世代材料的“疯狂分离”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和思考,期望为今后水稻高能重离子束辐射诱变育种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杂交水稻》2014,(6):68-72
利用2010—2012年江苏省杂交粳稻与常规粳稻区域试验数据,对新育成杂交粳稻与常规粳稻品种的主要品质性状及抗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杂交中粳的主要品质性状与常规中粳相比没有竞争优势,杂交晚粳的主要品质性状与常规晚粳相比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垩白度和垩白粒率在品种间的变异系数明显大于其它品质性状,是影响粳稻品质最重要的指标,也是制约江苏省杂交粳稻品质性状提高的主要因素;杂交粳稻对苗瘟、穗颈瘟、纹枯病的抗性总体优于常规粳稻,而对白叶枯病、条纹叶枯病的抗性弱于常规粳稻。江苏省杂交粳稻育种应加强稻米垩白度和垩白粒率的改良,重视综合抗病性的提高。  相似文献   

9.
北方超级粳稻育种研究进展与前景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从育种理论、育种技术及新品种选育等方面,综合评述了中国北方超级粳稻育种研究的进展与前景,认为培育和推广超级稻是继株型育种和杂交稻之后,提高北方粳稻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北方水稻生产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利用籼粳稻杂交创造新株型和强优势,通过回交或复交优化性状组配,聚合有利基因,进而选育理想株型与优势利用相结合的超级稻”育种理论与技术路线确立之后,常规超级梗稻育种已取得了重大突破,成功地培育出一批优质抗病的超级稻新品种并已广泛应用于生产。与常规超级稻育种相比,超级杂交粳稻育种研究进展相对较缓慢。这一方面是由于北方气候与生态条件的限制,另一方面是育种技术研究相对落后。解决优势与生育期的矛盾、产量与品质的矛盾以及提高制种产量等问题,仍然是北方超级杂交粳稻育种所面临的严峻挑战。讨论了与超级粳稻育种有关的生理和遗传问题。  相似文献   

10.
(1)合系40号: 编号滇粳50号,系云南省农科院中日课题育成,属中熟粳稻品种。1995~1996年参加云南省中北部粳稻区域试验,两年平均单产515.15kg/667m2,比对照云粳9号增产7.05%。耐冷性强,高抗稻瘟病,米质中等。适宜云南省海拔1900~2300m粳稻区种植。(2)合系41号: 编号滇粳51号,系云南省农科院粳稻育种中心育成,属中熟落粒型粳稻品种。1997~1998年同时参加云南省中部和中北部区域试验,中北部区试11个试点,两年平均单产521.74kg/667m2,比对照云粳9号增产14.95%。全生育期165~180天。适宜云南省海拔1400~2000m地区种植。(3)合系42号: 编号…  相似文献   

11.
以5个北方常规粳稻品种和4个杂交粳稻品种为材料,对两种类型粳稻的苗期根系性状差异和产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期望通过研究两种不同类型品种苗期根系特征来解答北方杂交粳稻杂种优势不突出的原因,为品种选育提供理论支撑。结果表明,北方杂交粳稻苗期根系的平均直径比常规粳稻粗19%左右,而在根长、投影面积、表面积、根体积、根尖数上均比常规粳稻小;与常规粳稻相比,杂交粳稻苗期根系属于"短粗胖"类型。相关性分析表明,苗期根系平均直径和根体积与产量呈正相关,因此,选育苗期根系粗壮且根体积较大的品种对产量有更大的提升作用。  相似文献   

12.
近10年我国审定通过的粳稻品种产量及品质性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2001~2010年通过国家及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审定的粳稻品种资料为依据,对其产量和主要品质性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01~2010年我国通过审定的粳稻平均产量有提高,但产量不稳;北方稻区产量比南方稻区产量略高,但差别不大;杂交粳稻相对常规粳稻具有一定的产量优势,平均增幅4.83%,但杂交粳稻产量优势有逐年减小的趋势。这10年,通过审定的粳稻品种品质有稳步提高的趋势;北方稻区粳稻品质优于南方稻区,优质达标率高23.6个百分点,加工品质和蒸煮品质性状两稻区相差不大,但外观品质性状北方稻区明显好于南方稻区;常规粳稻稻米品质要比杂交粳稻好,优质达标率高17.8个百分点,但两者的垩白米率、垩白度和整精米率都相对较低,是今后粳稻品种品质改良的重点,另外,杂交粳稻育种还应加强对透明度和精米率的改善。  相似文献   

13.
江苏省粳稻高产育种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近15年来,江苏省粳稻高产育种取得了显著成效,审定通过新品种46个。生产上粳稻品种更换了3-4次,1995年全省粳稻产量平均达8145kg/hm^2超过了杂交灿稻。本文回顾了江苏省粳稻育种历程,提出拓宽亲本的录用范围,利用灿稻衍生品种和塑造高产株形,优化产量构成因子等是粳稻育种取得显著进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唐亮  陈温福 《中国稻米》2022,28(5):79-81
北方粳稻生产直接影响我国粳米市场稳定,承载着国家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历史重任。种子是粮食生产的基础,粮食丰收则需要优质的种子。近几十年来,北方粳稻新品种培育极大促进了北方粳稻生产的快速发展。新形势下,北方粳稻新品种培育应采用“高产与优质并重、轻简高效广适高抗相结合、常规育种和生物育种相结合、商业化育种与公益性育种并重”的策略,把优质的北方粳稻种子牢牢攥在自己手里,筑牢国家粮食安全之基。  相似文献   

15.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改良C418对红莲型粳稻不育系的恢复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高效选育红莲型(Honglian,HL)粳稻恢复系有助于HL型杂交粳稻育种,对促进三系杂交粳稻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方法】Rf6是一个HL型恢复基因,来源于HL型籼稻强恢复系9311。前期研究中,在以9311为供体、日本晴为受体的一套染色体片段代换系中鉴定出携带Rf6的株系R1093。本研究利用R1093与BT型粳稻恢复系C418(携带Rf1)杂交,通过常规回交育种结合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将Rf6导入C418中,进行Rf6Rf1聚合育种;利用BT型、HL型六千辛A进行测交鉴定改良系的恢复力。【结果】共获得12个BC3F4株系和55个BC4F3株系,其中6个改良系的农艺性状已基本接近C418;测交鉴定结果表明聚合Rf6的改良系对HL型粳稻不育系的恢复度达到85%以上,可应用于水稻生产;对BT型粳稻不育系的恢复度提升效果不显著。【结论】聚合Rf6能有效改良BT型粳稻恢复系对HL型粳稻不育系恢复力,是选育HL型粳稻恢复系的一条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剑叶的功能在水稻功能叶片中作用最大,每平方厘米剑叶面积承担1.6粒,是二、三叶片总和的95.8%(周毓珩)。本文旨在通过主穗剑叶的长、宽、面积、角度、比叶重等性状探讨粳稻高产育种不叶主要性状,为粳稻育种提供剑叶形态信息。  相似文献   

17.
[目的]近两年江苏省选育了大量的半糯型粳稻品种.不同半糯型粳稻品种间的食味品质及稻米理化特性仍存在较大差异.探究影响半糯粳稻食味品质形成的原因,将为优良食味水稻育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2019年参加江苏省优良食味稻米评比的39个半糯型粳稻品种为试验材料,通过对蒸煮食味、外观、理化、RVA谱特征值等24个品质相关指标...  相似文献   

18.
粳稻是我国最主要的口粮之一,全国常年种植面积约900万hm2,是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支柱。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是粮食的源头。近些年来,我国的粳稻生产在促进粮食增产增收、丰富口粮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目前育种水平仍然相对滞后,主要还处于2.0向3.0过渡阶段,育种周期长、效率低;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不够,遗传基础相对狭窄;原创性技术受制于人等问题仍然普遍存在。本文基于对当前粳稻育种多方面的思考,针对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如下育种思路:深度发掘原创性功能基因、突破关键核心育种技术、创制优异新种质资源、研发重大特异性新品种,以期对今后的粳稻育种工作带来有益的启发,助力粳稻产业振兴,端稳中国饭碗。  相似文献   

19.
寒地水稻花培技术研究及其在育种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花培技术即水稻的花药离体培养技术,该技术主要步骤包括,接种材料的确定及低温处理;花药接种及去分化培养;再分化培养及壮苗培养。应用寒地粳稻花培育种先后育成了16个品种,其中龙粳31为全国单年种植面积最大的粳稻品种,并获得黑龙江省农业科技进步一等奖。因此,在今后的寒地水稻育种工作中仍需将花培育种及常规育种相结合。  相似文献   

20.
不同类型粳稻品种产量及其相关因素综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11个杂交粳稻品种和20个常规粳稻品种的产量及其相关因素进行综合分析表明,相比常规粳稻,杂交粳稻的理论产量和实际产量分别增产7.9%和8.6%,产量优势明显;杂交粳稻在株高、穗粒数、干物质量等性状上优势也较明显,表现植株高大、穗粒数多、群体物质积累量大;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杂交粳稻产量受到穗粒因子影响最大,杂交粳稻高产品种选择和品种选育应该以穗粒数为重点,选育大穗型品种,常规粳稻受生育期影响较大,高产栽培应该选择生育期较长的单季晚粳稻,并注重品种的穗粒协调;根据主成分分析的结果,初步筛选出适宜江淮区域种植的Ⅲ优98、金奉19、甬优7号等3个杂交粳稻品种和T418、淮稻5号、武运粳24、天粳2号等4个常规粳稻品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