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西洋参(Panax quinquefolium)罹病表现为花变叶和韧皮坏死症状.根部韧皮组织超薄切片观察,发现大量具单位膜而无细胞壁,形态各异的类菌原体。存在于筛管分子及其周围伴胞中.类菌原体大小为90—950nm,外膜厚度8—9nm.以50单位/ml四环素三次喷洒植株地上部,能显著降低根部块死的病情指数.初步认为西洋参韧皮组织坏死,是由类菌原体引起的病害。  相似文献   

2.
黄化类植物病害的新病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怀忠 《植物保护》1980,6(4):33-35
植物病害表现黄化症状的,其病原个别是真菌、细菌和线虫等,不少是生理原因,但多数是病毒以及近年来新发现的类菌原体、类螺原体和类立克次细菌等。 上述后面三种新病原引起的病害在1967年以前一直都被认为是病毒病。自1967年水稻黄萎病、桑萎缩病、翠菊黄化病等等病害的病原首先被发现不是病毒,而是一种类似子菌原体(Mycoplasma)的生物(例如人的伤寒病菌原体  相似文献   

3.
枣疯病传病昆虫研究(Ⅰ)传病昆虫——中国拟菱纹叶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等在1978年以9种不同昆虫接种传枣疯病的实验中(连对照共枣苗75株),于1979年6月发现直接采自疯树的中国拟菱纹叶蝉(Hishimonides chinensis Anufriev)在健康根蘖枣苗上传染了典型疯苗一株。1979年又继续扩大重复了9种不同昆虫的传病实验(连对照共枣苗300株),到1980年6、7月间,在五组中国拟菱纹叶蝉的重复处理中,有三组共六株枣苗出现典型疯株。两年来平均传病率为21.8%。潜育期10~12个月。将发病枣苗及传病的中国拟菱纹叶蝉唾腺超薄切片分别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均明显存在多量典型的类菌原体(MLO),对照则没有。因此,初步证实中国拟菱纹叶蝉能传枣疯病。  相似文献   

4.
植原体病害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原体原名类菌原体,是一类重要的植物病原物,归属于细菌,无细胞壁,专性寄生于植物韧皮部。在菌体大小、结构以及遗传进化上与菌原体、螺原体十分相似。世界范围内植原体已引起千余种植物病害,主要表现为丛枝、黄化、节间缩短等。植原体病原主要依靠吸食植物韧皮部的昆虫介体传播,如叶蝉、木虱等。本文主要对植原体的病原学、遗传进化与基因组、致病机理以及防控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进口百慕达草种植后发生白化丛枝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其文  谭群英 《植物检疫》1992,6(2):121-123
来自美国和日本的百慕达草种在广东省中山高尔夫球场种植后发生典型的白化丛枝病。病株表现黄化、白化和丛枝,叶片变小、节间短、匍枝纤细、根部浅短。通过电子显微镜观察,在发病后期的白化百慕达草叶脉韧皮部筛管和伴胞中发现大量类菌原体(MLO)。类菌原体(MLO)呈不规则形,大小为93~296×111~407nm,单位膜厚度为8.5nm 左右,菌体内含有核糖体、嗜锇颗粒和线状 DNA。将病草根部浸于1000ppm的四环素溶液中72小时再种植,10天后病草地上部分转绿并呈周期性变化。初步认为百慕达草白化丛枝病是由类菌原体(MLO)引起的病害。  相似文献   

6.
樱桃致死黄化病病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电镜下,樱桃致死黄化病株筛管细胞中,观察到典型的类菌原体,大多数为球状,大小为132-321×168-520nm,无细胞壁,仅有双层细胞膜。抗菌素试验表明,四环素对本病具一定的治疗效果;而青霉素无效。初步认为此病为类菌原体引起的病害。  相似文献   

7.
在电镜下,樱桃致死黄化病株筛管细胞中,观察到典型的类菌原体,大多数为球状,大小为132—321×168—520nm,无细胞壁,仅有双层细胞膜。抗菌素试验表明,四环素对本病具一定的治疗效果;而青霉素无效。初步认为此病为类菌原体引起的病害。  相似文献   

8.
广东新发生流行的水稻橙叶病的鉴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91~1992年广东茂名市的水稻约2万公顷发黄。用电光叶蝉Reclia dorsalis(Motsch)接种3叶龄稻苗,在平均气温28℃下,潜育期为8~36天;主要症状为病株矮,叶片竖直、橙黄至金黄色;部分病叶纵卷干枯;多数病苗早枯死。四环素液浸病稻根可明显延迟死亡。介体昆虫为电光叶蝉。而黑尾蝉Nephotettix cincticeps(Uhler)、二条(大斑)叶蝉N.apicalis(Motsch)和二点叶蝉N.virescence(Distant)以及虱Nilaparvata lugens(Stal)等均不传病。电光叶蝉最短获毒和最短传毒饲育期分别为<2min和<5min.期在室温25~30℃下,约为7~26天,保毒虫能终生传毒,但有间歇传病现象。在病叶脉韧皮筛管细胞毒叶蝉唾腺切片中均可见大量多形态的类菌原体,大小为75~639nm。据此认为本病与1980年云南十年代在东南亚报道的水稻橙叶病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9.
 在广东省海南岛发现几种绿肥植物:巴西苜蓿、卵叶山蚂蝗、暗紫莱豆、爪哇大豆罹患了植物黄化病害。病株表现症状:植株矮化、枝叶丛生、叶变小、普遍退绿或黄化。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在病株叶柄韧皮部筛管细胞超薄切片中,存在大量的类菌原体(MLO)。这些菌体形态多样,有些可见菌体内纤维状样核酸物质,有的菌体正处于二分裂、或发芽状态。这些MLO大小分别为170~800nm、170~700nm、250~650nm、375~770nm。由于在病株中发现有MLO存在,而健株中则没有。可以初步认为四种绿肥植物丛枝病是由MLO所致。  相似文献   

10.
木麻黄黄化丛枝病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电镜观察、传毒试验及抗菌素处理,首次摸清了木麻黄黄化丛枝病的病原为类菌原体(MLO)和类细菌(BLO)复合侵染;传病虫媒为菱纹叶蝉(传播MLO)和短头叶蝉(传播BLO)。聚丙烯酰胺圆盘凝胶电泳的结果,病、健植株内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的谱型及活性差异显著,病植株中都缺少AIII兀区谱带。
经土壤分析发现,健病苗植土中的Mg、Cu、Fe、Mn、Zn的含量相差极显著,施相应元素盆栽活疗试验,处理3个月后病菌有明显好转。
以畜用土霉素液淋根结合施元素、碳肥和杀虫媒的综合防治有较好效果,相对防效为55.62%  相似文献   

11.
海南岛番茄巨芽病和番茄丛枝病的初步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番茄巨芽病1982年在海南岛首次发现,它的病原类菌原体(MLO)形态,寄主范围和所引起的症状与澳大利亚,以色列和美国报道的番茄巨芽病MLO基本相同,但不能侵染翠菊和酸浆,可能属不同的株系。
从番茄巨芽病株分离出来的番茄丛枝病(MLO),其寄主范围和所引起的症状与番茄巨芽病显著不同,看来是一个与番茄巨芽病不同的新病害。  相似文献   

12.
 长春花(Vinca rosea L.)是一种药用植物,可提取长春花碱;在南方也可作为门前宅旁绿化环境的花卉。长春花有开白花和开红花两个品种,都可发生变叶病害。  相似文献   

13.
陈炜  田波 《植物病理学报》1985,15(3):185-188
 对含有牛蒡矮化类病毒(BSV) RNA-1和RNA-2的病叶组织和健叶组织进行了固定、包埋、切片及电镜观察。在含BSV RNA-1及BSV RNA-2的病叶切片中均未观察到病毒颗粒。在有病细胞的旁壁体与健康的不同,病细胞中观察到畸变的旁壁体,有的似风轮状。而健康细胞中未观察到。健叶和病叶细胞的叶绿体和细胞核等细胞器未观察到明显的区别。  相似文献   

14.
我国蘑菇病毒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北京、上海、福建收集生长正常与异常的双孢蘑菇(Agaricus bisporus)的子实体及菌丝进行病毒提取及电镜观察。在感病蘑菇子实体中找到多种病毒颗粒。球形病毒颗粒直径32~34毫微米较常见,直径25及70毫微米颗粒偶尔可见。两种棒状颗粒,一种是20×130毫微米,中心有一条宽的槽;另一种是19×350毫微米,中心有槽,外形与烟草花叶病毒相似,荷兰有过报告。还有长为110~160毫微米的棍棒状颗粒,一端圆形膨大直径35~50毫微米,和一种具有尾状物的颗粒。这两种颗粒和Lesemann,Albouy在超薄切片与提取液中发现的严重的蘑菇病害相关的棍棒状,多态性病毒形态相似。  相似文献   

15.
水稻白叶枯病菌两类噬菌体性状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感染白叶枯病的稻叶、种子和田水中先后分离到24株噬菌体,测定了它们在琼胶平板上形成噬菌斑的大小、血清学反应、热钝化温度、铁盐的钝化作用、寄主范围、一级生长曲线以及在电镜下观察它们的形态。根据测定结果,可将它们区分为两个类群。第一群称为XOP 1型,以OP-3为代表,其噬菌斑直径为3~5毫米,热钝化温度为58℃/10分钟,易为三价铁盐所钝化;寄主范围较窄;潜育期为40分钟,上升期30分钟,平均裂解量为35个。第二群称为XOP 2型,以OP-12为代表,噬菌斑小,热钝化温度68℃/10分钟,对三价铁盐不敏感,潜育期80分钟,上升期50分钟,平均裂解量为8个。它们都是蝌蚪形,但OP-3的尾部细长而不能收缩,OP-12的尾部短粗而能收缩。  相似文献   

16.
辣椒发生的一种类菌原体新病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受害辣椒呈现丛枝小叶症状,叶柄变细伸长,花器变绿。严重时茎杆带化,花序聚生,花器萎落,鳞片发育成小叶片。经多年反复试验,该病原能通过大青叶蝉及嫁接顺利传播,而不能通过汁液摩擦和蚜虫传播。罹病辣椒的叶片中脉切片经甲苯胺兰(TBO)染色后,用荧光显微镜可在韧皮部观察到清晰的枯黄色萤光反应斑,整个维管束组织严重退化变小。用电子显微镜对超薄切片观察,在辣椒病株的筛管中观察到大量的172~311nm的MLO菌体。病株用土霉素(OTC)溶液灌根3周后症状开始缓解,而青霉素处理无效。据此,作者认为引起辣椒丛枝病的病原是一种类菌原体(MLO)。本文在国内首次报道了MLO对辣椒的为害。  相似文献   

17.
 从苹果树体上分离得到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Ehrenberg) Cohn]XM16颉颃菌株。室内测定其带菌培养液对Alternaria alternataTrichothecium roseumFusarium sp.3种苹果霉心病主要病原的抑制作用均为100%,而XM 16菌株50倍的灭菌制剂,对上述3种病菌的抑制效果分别为92.5%、86.5%和92.2%。其抑菌机理主要是使病菌孢子和菌丝畸变,细胞壁溶解,原生质泄漏。1997年和1998年连续两年对苹果霉心病进行小区防治试验,北斗和红星品种霉心病的病果率分别为6.8%、6.5%和6.0%、5.4%,而对照的发病率分别为48.0%、45.5%和50.6%、43.0%;XM16制剂处理的防治效果分别为85.8%、85.7%和88.1%、87.4%,明显高于化学药剂处理的21.9%、30.1%和26.9%、20.9%的效果;两年的试验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8.
枣疯病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枣疯丛枝与花、叶畸变的症状作了比较系统的观察和描述。病树根部的超薄切片和疯枝韧皮匀浆的部分提纯物在电镜下都检查到类菌原体(MLO)。健树的相应对照样品中未见任何病原物。试验表明:四环素族抗菌素对枣疯病有一定的疗效,少数病树经治疗后,外观康复,正常开花结果已维持两年之久。认为枣疯病是由MLO感染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