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曾智  何蒲明 《玉米科学》2020,28(2):184-190
利用我国17个玉米主产区省份2005~2017年面板数据,实证分析政策性玉米价格对我国农民收入的影响,评价国家价补分离政策的实施效果。研究结果发现,玉米综合收入补贴政策、临储收购政策、价补分离政策下,玉米价格对农民收入的促进作用逐渐减小,玉米生产率对农民收入的促进作用越来越大,玉米土地规模对农民收入有差异性影响,城镇化率对农民收入的促进作用越来越大,城乡收入比对农民收入的抑制作用越来越小,消费物价水平对农民收入的抑制作用逐渐增大。从价补分离政策实施效果看,显著地促进了农民收入,推进了种植结构调整,增加了农民种粮积极性。提出引导农民种粮积极性,增加农民转移性收入,调整种植结构,适度开展规模经营,建立有效物价调节机制,加强市场动态调控力度,建设对称信息服务体系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李秀双  余康 《玉米科学》2023,31(3):181-188
基于2000-2018年“东北三省一区”的投入产出面板数据和O’ Donnell提出的加总价格-数量框架,采用Färe-Primont生产率指数分析临储政策的实施及改革对玉米盈利能力及其组成部分的影响,探究玉米盈利能力变化的动力源泉。研究发现,临储政策实施后,临储地区玉米盈利能力降低,其原因是产出-投入相对价格(TT)大幅下降,全要素生产率(TFP)则增长缓慢。临储政策虽大幅提高了玉米价格,但同时也造成了土地租金的大幅增长,再加上劳动力价格的上涨,共同导致了TT的大幅下降。临储政策改革后,临储地区玉米盈利能力持续降低,由TT和TFP的下降共同驱动。临储政策改革还表现出较强的时间异质性,价补分离政策能够有效缓解临储政策取消对农民利益的冲击。  相似文献   

3.
刘绍熹  刘帅 《玉米科学》2022,30(2):183-190
从临时收储政策到“价补分离”政策,玉米市场化改革逐步深入。为了测度我国玉米在国际进出口市场上是否存在市场势力,本文利用“看市定价”模型,基于理论和实证视角分析玉米支持政策变化前后我国玉米在国际市场上的定价权。回归结果表明,在实行玉米“价补分离”政策后,汇率对我国玉米进出口价格的影响显著,政策对我国玉米进出口价格的影响为负向。在玉米“临储政策”改革后,我国的玉米进出口价格下降,同时在玉米出口市场上呈现出较弱的市场定价权。因此,我国仍需从降低玉米生产成本、提高玉米生产品质、持续推动政策实施以及完善玉米种植保险等方面入手,增大可获取利润的空间,从而获得更有利的贸易条件。  相似文献   

4.
宋丽  李芸 《玉米科学》2024,32(1):182-190
基于反事实思维,利用2000-2020年中国14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广义合成控制法探究“价补分离”政策改革对玉米生产的影响效果。结果表明,“价补分离”政策的实施促使实施地区玉米产量增加了183.01×104t,增产贡献为6.69%。“价补分离”政策具有时空异质性,2016年政策增产贡献较2015年降低了82.7%,随后逐年提升,2019、2020年政策效果趋于稳定。因生产者补贴政策制定标准、补贴对象范围等不同,3个实施地区玉米生产者补贴政策对玉米生产的影响效果存在差异,增产效应由高到低依次为黑龙江、内蒙古、辽宁、吉林。基于此,提出政府与市场有机统一、细化补贴对象范围、实施差异化标准补贴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信息集锦     
中稻宣 《中国稻米》2014,(3):109-109
正2014年国家深化农村改革、支持粮食生产、促进农民增收政策措施1.种粮直补政策。2014年,中央财政将继续实行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已预拨种粮直补资金151亿元。2.农资综合补贴政策。1月中央财政已预拨2014年农资综合补贴资金1 071亿元。3.良种补贴政策。2014年,农作物良种  相似文献   

6.
玉米结构调整,是东北地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农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在分析玉米市场供需形势及玉米结构调整必要性基础上,研究评价了吉林省2016年玉米结构调整实践及效果,论述了"价补分离"政策实施的影响及粮农行为响应以及当前吉林省玉米结构调整面临的困境与挑战。提出了深化对玉米结构调整的认知;提升玉米生产者补贴水平,构建玉米产业链合理的利益分配格局;稳定大豆生产补贴,强化对大豆加工业的支持;大力扶持畜牧业,推动农牧结合发展;强化玉米结构调整的科技支撑能力建设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福建稻麦科技》2013,(4):22-22
为做好2013年秋粮收购工作,切实保护农民利益和种粮积极性。国家粮食局要求各地粮食部门,充分利用社会仓储资源,强化粮食购销组织引导,完善收储贷款机制,加快落实好玉米和大豆临时收储、采购东北粳稻和玉米费用补贴等一揽子秋粮收购惠农政策。  相似文献   

8.
卢翠华 《杂粮作物》2009,29(2):120-120
海城市是粮食生产大市,玉米又是海城市第一大粮食作物,如何提高玉米产量,增加农民种粮收入,一直是我们农技推广人员的主攻方向。2008年,在玉米生产田进行了壮丰灵应用试验,增产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9.
徐志刚  安宁 《玉米科学》2023,31(5):183-190
2007年以来,我国玉米市场在较短时间内经历了从临储政策到临储政策改革及价补分离政策的转变,由于玉米市场政策的不稳定,导致玉米生产、消费、贸易和价格均存在较大波动。本文依据国家统计局、国家粮油中心、美国农业部(USDA)等数据来源,分析在不同的玉米市场调控政策下玉米生产、供需关系以及市场价格的变化。研究表明,我国玉米市场调控主要存在3个问题,需求端的玉米深加工业调控政策忽视了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的衔接,政策在短期内的逆转对玉米深加工产业造成了冲击,导致了严重的资源浪费;玉米的生产支持政策忽视了玉米与替代作物的协调,放大了玉米及替代作物的生产波动;玉米市场调控政策过多关注短期态势,对供需关系的长期判断缺乏科学性和预见性。本文提出玉米市场调控的优化建议,以提升玉米产业市场调控能力,更好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10.
从种植面积、单产和总产量3个角度阐述吉林省42个县域玉米生产空间变异的特点和发展趋势,构建区位熵模型对2004~2015年吉林省西部平原农牧区、东部半山农林区、长白山地农区3个非传统优势地区的县域玉米区位优势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表明,吉林省中部平原农业区的传统优势县域如公主岭市、梨树县、农安县和榆树市仍保持玉米生产区位优势,同时乾安市、东辽县和图们市等非优势地区也具有玉米生产区位优势。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玉米生产优势地区需要完善农业耕作制度、玉米核心主产区建设、玉米种质创新和改良、扩大专用玉米种植、完善玉米"价补分离"政策、推进目标价格制度实施;玉米生产非优势地区需要继续调减玉米种植面积、调整种植业结构。  相似文献   

11.
玉米价格变动对吉林省农民家庭经营收入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田帅  余晓洋  刘帅  刘文明 《玉米科学》2017,25(3):152-156
选取1982~2015年玉米价格与农民家庭经营收入的数据,通过单位根检验、Johansen协整检验、Granger因果检验及脉冲响应函数等方法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短期内玉米价格对农民家庭经营收入的影响较大,长期内玉米价格对农民家庭经营收入的影响逐渐减弱,说明玉米价格上涨并不能在根本上提高农民收入和改善生活水平。  相似文献   

12.
刘浩  吕杰 《玉米科学》2023,31(6):151-160
利用东北三省741户玉米种植农户调查数据,分析信息渠道对农户化肥过量施用行为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自我搜索和政府推广对农户化肥过量施用行为均没有直接抑制作用,人际传递对农户化肥过量施用行为有直接抑制作用。环境技能、环境认知以及环境态度在自我搜索抑制农户化肥过量施用行为中发挥完全中介作用,环境技能和环境态度在人际传递抑制农户化肥过量施用行为中发挥部分中介作用,环境素养在政府推广影响农户化肥过量施用行为过程中的中介作用不显著。因此,环境技能和环境态度是信息渠道抑制化肥过量的必要路径。  相似文献   

13.
崔宁波  姜兴睿 《玉米科学》2020,28(3):180-185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TPB),利用黑龙江省424户玉米种植户的微观调研数据,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实证分析资本禀赋、政策工具对农户玉米秸秆还田利用意愿与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对农户玉米秸秆还田利用意愿有显著正向影响;利用意愿与知觉行为控制对农户玉米秸秆还田利用行为有显著正向影响。在此基础上,资本禀赋与政策工具对农户玉米秸秆还田利用意愿与利用行为都有显著正向影响,但政策工具的影响较弱。提出促进农户参与玉米秸秆还田利用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农户选择玉米新品种行为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200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正式颁布后,农户可更加自主的选择新品种。吉林省作为我国著名商品粮生产大省,在全国粮食主产省份中占重要位置,其农户对新品种的选择行为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基于吉林省粮食主产区129个农户的调查数据,运用Logistic模型对吉林省农户选择玉米新品种行为及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吉林省农户选择玉米新品种行为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玉米种植规模、受教育年限、增产效果、对种子熟悉程度、新品种宣传推广力度、农户种植经验、农户风险偏好对农户选择玉米新品种行为有正向影响,玉米种植收入占总收入比重、种子价格对农户选择玉米新品种行为有负向影响。在此基础上,从资金投入、价格、品种、新品种宣传推广力度4个方面提出调动吉林省农户选择玉米新品种积极性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5.
土地托管对玉米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利用240个玉米种植户的实地调查数据,采用超越对数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测度玉米种植户的生产技术效率,分析土地托管对玉米种植户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研究表明,被调查地区的玉米种植户生产技术效率异质性特征明显,介于0.28~0.98,平均技术效率为0.91。参加土地托管玉米种植户的平均技术效率比未参加土地托管户的平均技术效率提高6个百分点。玉米种植户户主的年龄、性别、文化水平以及家庭从事农业人口数、家庭农业收入占比、是否获得政府支持对技术效率也有显著影响。根据研究结论,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张清学  李佳辰  周慧秋 《玉米科学》2021,29(5):178-183,190
当前我国粮食安全面临诸多挑战,持续提升农户玉米生产技术效率有利于释放生产潜力、提升玉米产量。以黑龙江省玉米种植农户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前沿模型测度农户玉米生产技术效率,使用技术效率损失模型确定技术效率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样本农户玉米生产平均技术效率0.878 7,在6.67 hm2以内经营规模与技术效率呈倒"U"型关系,是否转入农地经营对技术效率有负向影响;农户劳动力规模、全年总收入等6个因素对技术效率有正向影响,化肥和除草剂投入量对技术效率近乎无影响。提出引导农户适度规模经营,推进化肥除草剂减量化施用和强化对农业的支持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刘泰鸽  范静 《玉米科学》2023,31(1):179-185
本文以吉林省玉米种植农户为研究样本开展实地调研,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探究兼业化程度对玉米种植农户农地经营权转出行为影响的作用机理,为加快农地经营权流转进程相关政策决策提供依据。回归结果显示,兼业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户的农地经营权转出行为。首先,非农户与二兼农户更愿意参与农地经营权转出,即农户收入中非农收入比例越高,农户越愿意转出农地;其次,农户兼业劳动力人口比越高,农户越愿意转出农地经营权。同时,研究发现户主最高学历、户主健康状况、家庭年收入、农机具总价值、流转价格认知都对农户参与农地经营权转出行为有一定的影响。为促进玉米种植农户农地经营权快速流转,应提高农业兼业化程度。  相似文献   

18.
韩冬  李光泗  钟钰 《玉米科学》2023,31(2):181-190
构建粮食市场有效性分析框架,基于事件研究法基本思想,采用2008年11月~2020年8月相关数据,借助VAR、BEKK等模型分析收储制度市场化改革前后玉米市场有效性及变化。研究发现,市场化收购政策实施后,我国玉米期现货市场、产业链上下游、国内外市场的价格信息传递更加通畅,玉米市场有效性提升,政策改革目标已初步实现。为巩固市场化收购政策效果,防范国际市场因素造成国内市场异常波动,应当以增强粮食安全保障能力为导向,提升我国期货市场影响力,并完善配套措施、细化补贴标准,降低市场化收购对粮食产业的冲击。  相似文献   

19.
于兴业  徐杭 《玉米科学》2019,27(3):173-178
稳步扩大"保险+期货"试点,对于稳定农户收入、保证粮食安全、规避第一产业劳动力流失及对冲赔付风险都将产生积极意义。在探索试点推进过程中,玉米交易价格形成机制是个重要的科学问题。本研究以玉米期货价格数据,运用ADF平稳性检验、Johansen检验、Granger关系检验、正交脉冲分析等方法,从定性、定量两方面分析玉米现货市场的价格发现机制,对模型的稳定性及有效性进行验证,并进一步对其冲击敏感程度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我国玉米期货市场对于现货市场有较强的单向引导关系,在此基础上可加速我国玉米期货市场的市场化进程并进一步完善信息传递效率,期货市场的感知机制将得到进一步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