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就开始进行中华鲟全人工繁殖研究。近15年来,长江所利用养殖的280多尾成年中华鲟进行全人工繁殖研究,先后成功攻克了后备亲鱼人工驯养、性腺发育诱导、人工催产等技术难关,并于近期取得突破性进展。  相似文献   

2.
廖时权 《内陆水产》2004,29(12):25-25
近日,四川省从宜宾珍稀水陆生动物研究所传来消息,中华鲟驯养全人工繁殖成功。11月3日晚上23时开始,该所长宁基地的中华鲟人工受精卵孵化开始生出鱼苗,第2天,已出苗约6000尾。这标志着国家‘级保护水生珍稀动物中华鲟内塘驯养全人工繁殖成功。这将为我国中华鲟的放流、种群复壮和长江水生动物增殖打下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3.
<正>12月10日,长江水产研究所等单位承担的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课题"中华鲟规模化全人工繁殖技术及迁地保护研究"及"达氏鲟规模化全人工繁育技术研究"通过了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组织的现场验收。验收专家组组长由曹文宣院士担任。与会专家听取了工作进展汇报,审阅了相关材料,进行了现场查看,一致确认中华鲟及达氏鲟规模化全人工繁殖取得了成功,同意通过验收。  相似文献   

4.
《水产养殖》2009,(11):46-46
文汇报讯:被誉为“水中熊猫”的古老物种——中华鲟全人工繁殖在湖北宜昌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中华鲟研究所三峡坝区研究基地获得重大突破。日前,该研究所养殖的子一代中华鲟个体成功催产并授精。从此,中华鲟人工繁殖可不再依赖稀有野生亲鱼,这对该物种的保护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水产养殖》2013,(1):17
长江三峡集团中华鲟研究所,在一组子一代中华鲟亲鱼全人工繁殖条件下,成功产下受精卵21万粒,产卵规模已达到野生中华鲟自然繁殖的水平,标志着中华鲟全人工繁殖技术体系基本成熟。20世纪80年代,科研人员利用野生中华鲟亲鱼人工繁殖培育出子一代。2009年以来,中华鲟研究所连续4次成功实施中华鲟全人工繁殖,前3次繁殖获得受精卵数量分别为4万枚、5万枚和10万枚。产卵规模已经达到野生中华鲟自然繁殖的水平。子一代成功繁育出子二代中华鲟,这也是世界  相似文献   

6.
一九八八年十一月十一日上午,秋高气爽,长江葛洲坝工程局中华鲟人工繁殖研究所在宜昌市江段,向长江投放了十二万尾二点五厘米的中华鲟仔鱼。这是研究所取得了人工繁育中华鲟  相似文献   

7.
祖国各地     
葛洲坝坝下中华鲟人工繁殖获得成功长江葛洲坝工程兴建后,使大型鱼类中华鲟的生殖洄游通道受阻,为使这一珍稀鱼类得以延续和增殖,湖北省水产局受农牧渔业部委托,组织全国有关水产科研单位,成立中华鲟坝下人工繁殖科研协作组。该组于一九八三年11月11日上午10时对捕自宜昌地区古老背江段的一对成熟雌雄亲鲟,进行人工催产,催产剂为鲟垂体加LRH—A,至13日零时15分采得大量的卵子和精液,即进行湿法授精,并以黄泥桨脱粘  相似文献   

8.
《中国水产》2010,(7):69-69
5月19日,承担黑龙江省科技攻关计划“鲟鳇鱼全人工繁育及池塘养殖模式构建”项目的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科技人员,对静水土塘培育成熟的4尾施氏鲟鱼进行了人工催产,通过活体取卵技术,成功获得成熟鱼卵12.5千克,共计45万粒。本次产孵是我国止水土塘养殖鲟鱼全人工繁殖首次获得成功。目前受精卵的人工孵化工作已经开始。  相似文献   

9.
去年11月8日上午,长江葛洲坝中华鲟人工繁殖研究所在宜昌地区江段将身长3公分左右的20万尾中华鲟幼鱼投放长江。至此,从1984年以来,这个研究所共向长江放流人工繁育的各种规格的中华鲟仔、幼鱼110万尾。其中人工培育的体重3克以上的幼鲟放入长江后比其自然繁殖的成活率要高得多。从而,开辟出一条人工增殖中华鲟幼鲟资源之路。  相似文献   

10.
胡传新 《内陆水产》1998,23(6):9-10
中华鲟研究所自1984年人工繁殖中华鲟成功之后,有步骤地研究了中华鲟人工繁育系统各环节的技术,使其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了完善,并在一些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现简述如下。l中华抢人工繁育放流主要技术成果1.l在葛洲坝泄洪闸下游方向采用定置利网技术捕捞亲姐,能有效克服在长  相似文献   

11.
中华鲟人工蓄养和催情试验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正> 中华鲟是我国特有的珍稀鱼类。长江葛洲坝阻断了中华鲟的洄游通道,所以采取综合措施救护中华鲟资源,是亟待研究的问题。葛洲坝下鲟鱼人工繁殖试验是研究的项目之一。1981、1982年,在坝下江段进行了天然性成熟中华鲟的人工催产试验,均未获得成功。据调查,坝下性成熟亲鲟很少,尤其是  相似文献   

12.
长江葛洲坝工程的兴建,阻隔了大型海河洄游性鱼类中华鲟的生殖洄游通道。中华鲟性成熟晚(一般雄性9龄、雌性16龄以上),属高龄产卵类型,产卵补充群体小,资源一旦受到破坏,种群的恢复十分困难。因此采取各种措施增殖鲟类资源,具有深远的意义。我站同另五个有关单位协作,于1981年开始进行中华鲟坝下人工繁殖试验。经过三年努力,于1983年11月在坝下催产成功,并孵化出大量鲟苗。这是中华鲟人工繁殖获得成功的首例。  相似文献   

13.
<正> 由湖北省水产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沙市分所和宜昌市水产研究所、宜昌地区水产技术推广站、四川省长寿湖水产研究所等组成的中华鲟人工繁殖协作组,继坝下人工催产中华鲟成功之后,将孵出的39.5万尾鲟鱼苗在环道里经20多天的饲养  相似文献   

14.
《水产养殖》2014,(12):33-33
<正>2014年10月27日,记者从三峡集团中华鲟研究所了解到,10月中旬启动的2014年度的中华鲟子二代全人工繁殖获重大技术突破:曾经参与过往年全人工繁殖的子一代中华鲟雌鱼再次成熟并产卵出苗,这在中华鲟人工繁殖历史上尚属首次。据介绍,自2009年以来,中华鲟研究所已6次成功实施中华鲟子二代全人工繁殖。而2014年  相似文献   

15.
《水产养殖》2019,(1):13-13
<正>2018年11月底,位于湖北省襄阳市谷城县庙滩镇的湖北五合特种水产养殖有限公司中华鲟繁育基地成功实现人工养殖子一代中华鲟的人工繁育,获得一批子二代幼苗。这也是该物种首次在鄂西北实现人工繁育。此前,湖北省荆州、宜昌已实现人工繁育中华鲟。农业农村部调查数据显示,长江中华鲟繁殖群体规模已由20世纪70年代1万余尾,减至目前不足100尾。人工增殖放流可使中华鲟的种群数量有所增长,促进中华鲟的有效保护。湖北五合特种水产养殖有限公司中华鲟繁育基地,由中国水产科学院长江水产研究所规划设计,属于中华鲟的  相似文献   

16.
中华鲟全人工繁殖技术研究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在人工驯养条件下性腺发育并最终成熟是突破中华鲟全人工繁殖技术的关键环节,有效的养殖模式对促进中华鲟性腺发育成熟、提前成熟以及实现雌雄同步成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在不同养殖模式(水温和营养调控)下对中华鲟性腺发育状况进行长期观测。结果显示,中华鲟在仿自然变温或恒温的养殖环境中,性腺均可发育至III期。采用配合饲料、饲料中添加鲜活鱼或冰鲜鱼以及仅用鲜活鱼或冰鲜鱼饲喂,均能够使部分中华鲟性腺发育启动,但添加鲜活鱼或冰鲜鱼组性腺发育启动的比例较高,其中,有3尾中华鲟性腺达IV期。成功对性腺发育至IV期的1尾雌鲟(12龄,体质量57 kg)和1尾雄鲟(14龄,体质量64 kg)实施了人工催产和授精,采获卵6.25万粒,精液2 850 mL,受精率为60.1%(36.3%~80.4%)。在(19.3±0.2)℃下经过约125 h,仔鱼大量孵出,获初孵仔鱼2.3万余尾。此次中华鲟全人工繁殖技术研究的有效尝试可为今后养殖中华鲟的规模化繁育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我国长江第一个中华鲟人工繁殖放流站的建设情况,概述了实施救鱼措施以来所取得的主要技术成果及生态经济综合效益,表明中华鲟研究所实施中华鲟人工增殖的尝试是成功的。  相似文献   

18.
大鲵人工繁殖技术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鲵是我国特有的两栖类动物,属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主要分布于长江、黄河及珠江中上游支流的山溪河流中,尤以四川、湖北、湖南、陕西省为多,具有很高的经济及研究价值。大鲵喜阴怕光,在野生条件下5~6年性成熟,由于种种原因,自然资源急剧下降,人工繁殖困难,尽管国内进行了大量探索,但总体来说人工繁殖效果不是很好。我所2008年,采用全人工环境条件下进行亲本培育、催产繁殖技术探索,催产率达65%,获苗5053尾,取得了较大突破,为保护这一物种资源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9.
目前中华鲟研究所宣布,经过7年多时间的研究,试验,中华鲟活体产卵技术已趋成熟,这项科研成果对中华鲟种群资源保护有重要意义。据中华鲟研究所科研中心主任介绍,每年10月中旬至11月上旬,中华鲟洄游产卵季节,经农业部批准,中华鲟研究所从长江里捕捉野生亲鱼进行人工取卵、授精,繁育出幼苗再放入长江。  相似文献   

20.
《水产养殖》2013,(12):54-54
据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中华鲟研究所消息,2013年11月1日18:40,该研究所在三峡坝区研究基地成功对一组“子一代”中华鲟实施了人工繁殖和催产,获得受精卵15万枚,第一尾鱼苗于11月5日10:00破膜而出。截至11月6日8时,共有1-2万尾中华鲟顺利出苗,预计出苗总数可达8万~10万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