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探究不同季节播种和割苗期对大麦苗粉营养成分的影响,以48个云南大麦品种(系)为材料,进行秋、冬、春、夏四季播种和不同时期割苗处理,对大麦苗粉4个营养功能性成分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秋播大麦苗粉的总黄酮(156.21 mg·100 g-1)、生物碱(106.73 mg·100 g-1)、γ-氨基丁酸(186.40 mg·100 g-1)、蛋白质(30.79%)含量高于冬、春、夏播,且秋播与冬播、秋播与夏播间4个被测指标差异均显著。相同季节播种,分蘖前期割苗苗粉的总黄酮、生物碱、蛋白质含量均高于主茎抽穗期割苗,以秋播分蘖前期割苗苗粉的总黄酮(161.85 mg·100 g-1)、生物碱(106.80 mg·100 g-1)、γ-氨基丁酸(202.44 mg·100 g-1)、蛋白质(32.66%)含量最高。二棱大麦苗粉的γ-氨基丁酸、总黄酮、蛋白质含量均高于多棱大麦。综上所述,秋播最适于云南大麦生产苗粉;延迟割苗期会降低大麦苗粉营养功能成分含量;二棱大麦品种(系)苗粉的营养成分含量高于多棱大麦;本研究条件下,适于生产麦苗粉的品种有云啤5号、云啤9号、矮思4号。  相似文献   

2.
小麦籽粒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PPO)活性是造成面粉及其制品酶促褐变的最主要原因。为快速、准确地检测小麦籽粒PPO活性,将酶标仪应用于PPO活性测定,对小麦籽粒PPO活性传统检测方法(AACC 22-85.01)进行了改良,并利用改良方法测定了283份国内外小麦品种PPO活性。结果表明,改良方法与传统方法所测PPO活性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达0.982。应用改良方法对144份小麦品种PPO活性进行重复测定,三次重复间的相关系数高达0.993~0.994。283份国内外小麦品种PPO活性变异范围为1.12 U·g-1·min-1~10.95 U·g-1·min-1,筛选到34份PPO活性较低的品种,可作为亲本材料用于低籽粒PPO活性小麦品种选育。与传统方法相比,改良方法大大减少了工作量,缩短了检测时间,效率提高约12~15倍。因此,本研究中改良的AACC 22-85.01法是一个操作简便、准确可靠、稳定高效的小麦籽粒PPO活性检测方法,可代替传统AACC 22-85.01法用于PPO活性大规模测定,为面制品色泽性状遗传改良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3.
河南省玉米生产现状、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魏昕  王振华  张前进  张新 《玉米科学》2010,18(2):136-141
对2000~2007年河南省玉米生产现状进行分析,玉米单产、总产和种植面积都呈逐年上升态势。推广面积在0.667万hm2以上品种保持在20~30个,6.67万hm2以上品种3~7个。自育品种所占比例逐年升高,推广面积占全省比例越来越大,2007年达77.6%,平均每年增幅14.68万2。耐密型品种呈持续上升趋势,稀植大穗型品种则呈不断下降的趋势。种质集中在改良Reid、塘四平头和PB系统,占87%。对河南省玉米单产、总产和增产潜力做了分析,并提出了玉米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相似文献   

4.
为筛选适宜榆林市种植的机械粒收玉米新品种,2019年在榆林市农业科学研究院试验示范基地选用49个玉米新品种,开展玉米机械粒收品种的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子粒含水率分布范围为15.9%~29.1%,平均为20.2%;破碎率在0.2%~2.73%,均值为1.21%(低于≤5%的国标要求)。子粒破碎率与含水率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可用二次多项式y=0.006 4x2-0.129 7x+1.159 1(R2=0.703 4,n=55)进行拟合。按双向平均作图法筛选出单产水平高、子粒含水率低的品种7个,分别为五谷563、德单203、华西1804、陕单650、豫龙618、敦玉282、陕单660,其子粒含水率分布范围为16.6%~20.1%,产量为15 489.0~18 387.0 kg/hm2,适合密植栽培和机械粒收。与对照品种先玉335对比,产量高于对照、子粒含水率低于对照的品种为华西1804。此外,JSH3705、五谷416、甘玉251、金穗183等18个品种脱水速率快、单产水平低于平均值,这些品种较适宜机械粒收。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附加华山新麦草(Psathyrostachys huashanica Keng)不同Ns染色体对小麦耐盐性的影响及其相关生理机制,以小麦-华山新麦草全套二体附加系及其亲本7182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150 mmol·L-1、250 mmol·L-1 NaCl溶液胁迫处理,测定其芽期和苗期的7个生长指标及6个理化指标,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盐胁迫下,供试材料芽期的芽长(SL)和根长(RL)、苗期的叶片鲜重(FW)下降最为明显;4Ns、5Ns、7Ns附加系在芽期、苗期的耐盐性显著高于受体小麦7182,其中7Ns附加系耐盐能力最强,150 mmol·L-1和250mmol·L-1NaCl胁迫下,耐盐等级分别为Ⅰ级(高耐)和Ⅱ级(耐盐)。盐胁迫下,5Ns、7Ns附加系叶片内SOD、POD活性最高,且叶片丙二醛(MDA)含量最低,相对电导率最小;4Ns附加系脯氨酸含量较高,丙二醛含量较少。可以认为,华山新麦草4Ns、5Ns、7Ns染色体附加到小麦后,分别依赖渗透调节、抗氧化机制增强受体小麦的耐盐能力,这些附加系材料可作为新种质应用于小麦耐盐性研究和育种。  相似文献   

6.
豫玉31(漯单97-1)是河南省漯河农科所用自选系漯12作母本,外引系丹340作父本育成的竖叶大穗中早熟玉米单交种.该品种夏播生育期96d.1997~1998年河南省夏玉米区域试验平均单产7695.0kg/hm2,比对照种豫玉12增产13.5%.两年20点次试验证明,该品种表现高产、稳产、优质、多抗、适应性广、增产潜力大,适宜在黄淮海夏玉米区套种或直播种植.种植密度45000~60000株/hm2.制种时父母本同期播种或父本浸种后与母本同期播种,行比1:5~6。  相似文献   

7.
稻田春玉米氮、磷、钾配方施肥数学模型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采用氮、磷、钾三因素旋转组合设计,通过计算机模拟寻优,建立了稻田春玉米--杂交晚稻种植制度中玉米产量--施肥量,玉米生产利润--施肥量数学模型:分析了氮(X1)、磷(X2)、钾(X3)的主效应及交互效应与产量的关系,它们对产量的影响为氮>钾>磷.筛选出玉米产量≥8250kg/hm2的最优方案为:N394.96~401.25kg/hm2、P2O5116.99~121.8kg/hm2、K2O 232.29~237.06kg/hm2,其比例为N∶P2O5K2O=3.4∶1∶2.并筛选出玉米利润≥6800元/hm2的最优方案为:N380.60~385.55kg/hm2,P2O5104.73~108.03kg/hm2、K2O222.20~225.12kg/hm2.其比例为N∶P2O5K2O=3.6∶1∶2.1。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化学杀雄剂CH1对冬小麦雄性不育的诱导效果及其与乙烯利的互作效应、筛选CH1最佳使用剂量和表面活化剂组合,用6个CH1剂量水平、7种表面活化剂和3种浓度的乙烯利进行不同配伍组合,对不同组合处理下3个小麦品种的农艺性状、雄性不育率和饱和授粉结实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在15~30 g·hm-2剂量下,CH1可诱导3个品种雄性不育率达95%以上,说明CH1具有诱导小麦雄性不育的作用;随CH1剂量的增加,3个品种的饱和授粉结实率均呈下降趋势,其中20~30 g·hm-2处理的饱和授粉结实率明显偏低,推测雌蕊受到了一定的伤害;(2)观察花药和雌蕊发育情况,发现未喷施CH1的植株花药大且开裂,羽毛状柱头较大,而CH1处理的不育株花药瘦小,呈剑状,不开裂,羽毛状柱头较小;(3)随着CH1剂量的增加,3个品种均表现出株高逐渐降低和抽穗期延迟的现象,CH1对旗叶的药害反应因品种不同存在差异;(4)CH1剂量为10 g·hm-2时,与其他表面活化剂相比,NE1820对普冰151的旗叶伤害较轻,对株高无明显抑制作用,可提高饱和授粉结实率;(5) CH1剂量为15 g·hm-2时,添加2种浓度乙烯利后,3个品种的株高比未添加乙烯利降低,抽穗期延迟,其中添加5 mL·L-1乙烯利后3个品种均能达到100%雄性不育,并且饱和授粉结实率相比未添加乙烯利平均高7%左右。因此,CH1采用15 g·hm-2剂量,配伍1% NE1820和5 mL·L-1乙烯利可诱导小麦产生完全的雄性不育,且获得较高的授粉结实率,可作为杂交小麦制种候选方案进一步研究与利用。  相似文献   

9.
利用GenBank上公布的玉米T、C、S群不育细胞质线粒体DNA特异基因T-urf13、atp6-C、orf355的片段序列设计引物,以玉米自交系B77、U8112和150为核背景的3组同核异质系(N、T、C、S、M5P型和YⅡ-1型)叶片总DNA和种子总DNA以及线粒体DNA为模板,经PCR扩增对新型雄性不育胞质M5P型和YⅡ-1型进行归群研究。结果表明:①M5P型和YⅡ-1型不育胞质的PCR扩增产物与T群、S群有很大差别,与C群不育胞质的PCR扩增结果相同,M5P型和YⅡ-1型不育胞质可归为C群;②设计的胞质鉴定特异引物以从叶片中提取的总DNA和从种子中提取的总DNA为模板扩增,与以线粒体DNA为模板扩增的结果一致,表明只要提取基因组总DNA就可以用于玉米胞质类型的归群;③基于PCR策略用玉米胞质特异引物对胞质进行归群,不受供试材料核背景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重金属对青稞幼苗的伤害机理以及青稞对重金属胁迫的抗性作用,以青稞幼苗为实验材料,采用水培方法研究了50 mg·L-1 Pb2+、Cd2+胁迫对青稞幼苗叶片相对含水量(RWC)、丙二醛(MDA)和脯氨酸含量、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50 mg·L-1 Pb2+ 胁迫下青稞幼苗的叶片相对含水量(RWC)变化不大,丙二醛(MDA)和脯氨酸含量、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在胁迫后期有所升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在前期升高比较明显,其后缓慢下降。50 mg·L-1 Cd2+胁迫下青稞幼苗叶片RWC明显减少,MDA含量显著增加,脯氨酸含量先急剧升高后下降,POD、CAT活性随着胁迫时间的增加而显著增强,其中CAT活性在胁迫末期稍有下降,SOD活性先明显升高后下降。综合来看,青稞幼苗在受到相同浓度Pb2+、Cd2+胁迫时,对Pb2+的抵抗能力大于Cd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