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2 毫秒
1.
水体溶氧的变化规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水中溶氧的含量通常很低,只有百万分之几。水中有机物分解和生物呼吸、气压、盐度等许多因素,都对水中溶解氧产生影响。要想养好鱼,必须对水体中溶氧变化的规律有所了解。 (一)溶氧的来源 一是从空气中溶解氧。在静止状态下这种方式溶氧是非常缓慢的,而且仅仅限于表层。在一定的温度、高程(压力)等条件下,空气中的氧气溶解于水中的最大量称为氧的饱和浓度,其溶氧量和水量的百分比称为饱和度,也是水对氧的溶解度。如水温10℃时,纯水的溶解量是11.33毫克/升。它  相似文献   

2.
鲤鱼的人工繁殖与鱼苗培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生长环境 鲤鱼的最适生长水温是25~32℃,适宜生长的水中溶氧在4.5毫克/升以上,在pH值为6.3~8.4的水中都能正常生存。鲤鱼食性杂,在人工饲养条件下,从鱼苗到成鱼全程都可用配合饲料喂养。  相似文献   

3.
1泛池 主要是由水中缺氧引起的。当水中溶氧降到1毫克/升时,青鱼、草鱼、鲢、鳙、鳊等就开端浮头。如延续一定时间,水中含氧量延续下降,鱼类就会窒息死亡。  相似文献   

4.
鸭鱼综合经营是我国鱼畜禽综合经营中的最佳模式之一。一、鸭鱼混养的优点第一,鱼塘养鸭可以为鱼增氧:通过鸭在水面不停浮游、梳洗、嬉戏,将空气不断压入水中,同时也将上层饱和溶氧水搅入水的中下层,有利于改善鱼塘中、下层水中溶氧环境,可省去用活水或安装增氧机的费用。  相似文献   

5.
水产养殖水体环境中最重要指标是溶氧度,调控溶氧度是水产养殖管理的重要措施。增氧设备能够增加水体溶氧度、改善水质、提高养殖效率与质量,推广应用增氧设备对于推动水产养殖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综述了水产养殖增氧设备的主要类型、工作原理、研究进展,总结和探讨了水体溶氧预测模型以及增氧机的正确使用方法,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以期为水产养殖增氧技术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6.
鸭鱼综合经营是我国鱼畜禽综合经营中的最佳模式之一。一、鸭鱼混养的优点第一,鱼塘养鸭可以为鱼增氧:通过鸭在水面不停浮游、梳洗、嬉戏,将空气不断压入水中,同时也将上层饱和溶氧水搅入水的中下层,有利于改善鱼塘中、下层水中溶氧环境,可省去用活水或安装增氧机的费用。  相似文献   

7.
北方地区冬季冰封期长(达 150d以上),水温低(约为1℃~3℃),越冬池塘的溶氧量成为鱼类安全越冬的重要因素。越冬池塘中的溶氧状况主要取决于耗氧和产氧两个方面。耗氧是指水中生物的呼吸和有机物的氧化等。产氧是指水生维管束植物(某些沉水植物)及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生物增氧就是根据具体情况,创造一切有利条件,促进冰下浮游植物的生长、繁殖并在光合作用中产生氧气。生物增氧可改善水质、满足鱼类呼吸的需要,有利于鱼类安全越冬。  相似文献   

8.
通过利用9804C多参数水质现场快速分析测量仪进行试验,分析精养鱼塘水质溶氧、pH值的日变化规律。结果表明,①池塘表层水的溶氧有明显的昼夜变化。表层水溶氧在白天升高,溶氧最高值出现在16:00,晚上逐渐降低,溶氧最低值出现在6:00;②鱼塘表层水pH值在白天升高,从早上6:00开始逐渐上升,至下午16:30~17:30左右迭最大值,接着开始下降,直至次日日出前5:00达到最小值。  相似文献   

9.
袁圆 《畜牧市场》2007,(9):71-71
肠炎有人也叫烂肠病。根据有关资料记载,大部分都认为此病是由点状产气单孢杆菌(Aeromonas qunctata)侵入鱼肠道引起的。该病在夏季发病较为多发,这和夏季水温较高,水中溶氧低和鱼饲料容易变质有关。发病的鱼从外表上观察,可见腹部膨大,鱼腹两侧出现红斑,肛门外突、肛门口充血红肿,挤压鱼的腹壁时,有红黄色的黏液流出。[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禽大肠杆菌高密度发酵与溶氧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GUJS—10C小型发酵罐分批培养禽大肠杆菌,通过平板计数、比浊计数的方法,对大肠杆菌高密度发酵中细菌生长与溶氧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溶氧的规律性变化能够反映大肠杆菌生长的规律,即在细菌生长的适应期细菌数量较少,耗氧量少,溶氧曲线最高;随着发酵时间的增加,细菌不断增多,耗氧量也随之增加,溶氧曲线下降;达到对数生长期,曲线最低;进入稳定期,曲线趋于平稳;到发酵后期,细菌进入衰老期,溶氧曲线略有上升,这时可终止发酵。  相似文献   

11.
1转水 转水就是指池塘的水体产氧能力、自净能力严重不足,导致水体中溶氧的含量极低,有害气体和物质大量积聚,进而引起池鱼长时问浮头的现象。表现为,天气正常或突变,水由油绿色变成茶褐色,有时带有腥臭味,存塘鱼并不多,但浮头长时间不下沉。  相似文献   

12.
当水中氧气含量低于3毫克/升时,鱼类就容易缺氧而死亡,故越冬鱼池要有充足的氧气,这是保证鱼种安全越冬的关键。采取补氧增氧的方法有: 1.循环增氧。在外来水源困难的情况下,用水泵抽取原池水进行就地循环,使池水与空气充分接触,增加溶氧,释放有害气体。当含氧达到6毫克/升时,就可停止循环,防止水温骤降。  相似文献   

13.
池塘施肥,特别是施用有机肥,会不同程度地污染水体,消耗水中溶氧,尤其是在夜间,常会造成池水缺氧,导致鱼类浮头。因此,要尽量做到合理施用,才能充分发挥施肥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公告     
北方地区冰封期时间比较长,特别是东北、西北等地区,冰封期最长的可达150天以上,冰下水温低,对鱼类的安全越冬影响很大.影响鱼类安全越冬的最主要外因就是越冬池塘的溶氧量.越冬池塘封冰后,水中溶氧在自然状况下,同时存在耗氧和产氧两个方面的因素.耗氧主要是由于水中的生物呼吸和有机物的氧化等原因造成的.而产氧主要是由于水生植物及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的结果.生物增氧,简单地说,就是根据具体情况,创造一切有利条件,促进冰下浮游植物的生长、繁殖并在光合作用中产生氧气,作为越冬池塘溶解氧的主要来源,用于改善水质、满足鱼类呼吸的需要,达到鱼类安全越冬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正>近年来,水产养殖户为了追求高产量、高效益,池塘养殖鱼类的放养密度不断加大,造成水质逐步变差,水中有害的硫化氢、氨等增多(易引起鱼类中毒,造成浮头的现象),淤泥层过厚,有机物增多,病虫害逐年增多,(因水质差造成养殖品种腮部疾病增多,影响鱼类呼吸,也能造成浮头的现象)特别是在高温季节,大风大雨恶劣天气引起水质突变导致鱼类缺氧浮头。水中溶氧在临界溶氧浓度时,生理代谢和生长受到影响,造成鱼类生长速度缓慢。如果水中溶氧在  相似文献   

16.
1.适时加注新水.这是调节水质的有效方法,加注新水,可增加塘水中的溶氧和营养物质.具体的冲水时间、数量,可根据塘水肥度(看水色和透明度判断),鱼类活动情况,鱼塘水位变化情况等灵活掌握.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水产养殖户为了追求高产量、高效益,池塘养殖鱼类的放养密度不断加大,造成水质逐步变差,水中有害的硫化氢、氨等增多(易引起鱼类中毒,造成浮头的现象),淤泥层过厚,有机物增多,病虫害逐年增多,(因水质差造成养殖品种腮部疾病增多,影响鱼类呼吸,也能造成浮头的现象)特别是在高温季节,大风大雨恶劣天气引起水质突变导致鱼类缺氧浮头。水中溶氧在临界溶氧浓度时,生理代谢和生长受到影响,造成鱼类生长速度缓慢。如果水中溶氧在致死溶氧浓度时,不能满足鱼类的生理代谢和生长,造成养殖鱼类窒息泛塘大量死亡,损失惨重。现在就鱼类浮头的产生原因及解救办法作如下探讨。  相似文献   

18.
(一)适时注入新水 加注新水能给鱼池带进较多的氧气和老水中缺乏的某些营养元素,冲淡水中耗氧的有机质以及一些有毒的代谢物。尤其是夏秋季节,养殖池塘5~7天必须加注新水1次。  相似文献   

19.
盛夏酷暑季节,防止鱼泛塘是日常鱼池管理的重要内容。一、引起鱼泛塘的原因1.水肥鱼密,耗氧大。各种浮游生物、底栖生物、好气性细菌等都要进行呼吸作用,鱼类排泄物及其它有机物的分解也要消耗大量氧气,引起水中缺氧,造成鱼浮头泛塘。2.阴雨天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减弱,造氧量减少,水中耗氧不能及时得到补充,引起泛塘。3.天气闷热,温度高,傍晚下雷阵雨时,使池塘上下水层,因水温变化而产生对流,上层溶氧较多的水和下层溶氧较少的水混合后,整个池塘溶氧量降低。致使鱼类在半夜前后或黎明前浮头,如不及时解救,就会造成泛塘…  相似文献   

20.
所谓“浮头”就是当水中溶氧降低到一定程度(一般1毫克/升左右),鱼就会因水中缺氧而浮到水面“叭咕、叭咕”也将空气和水一起吞入口内,所谓“泛池”就是随着时间的延长,水中溶氧进一步下降,靠浮头也不能提供鱼类最低氧气需要,鱼类就窒息死亡。大批鱼类死亡,这就叫做“泛池”。现将判断池鱼浮头和抢救泛池的技术简介如下: 一、浮头和泛池的原因: 鱼类缺氧浮头或泛池的主要原因有:(1)天气突然变化,鱼池水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