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水稻钵盘育秧超稀摆栽高产栽培技术试验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水稻钵盘育秧超稀摆栽高产栽培技术是用塑料钵盘育苗、手摆秧的栽培方式。是在旱育稀植机械插秧、手插秧技术和水稻抛秧栽培技术基础上,总结出的一套适应新形势的高产出、高效益的水稻栽培新技术。该技术依据水稻生物学特性,充分发挥其具有较强的分蘖能力与群体自身调节能力,充分挖掘当地水、气、光、热等自然资源的增产潜力,通过合理稀植.增强了植株自身的抗逆能力。钵盘育秧超稀摆栽既具有插秧栽培的田间分布均匀,便于作业、成熟较为一致,又具有抛秧栽培的秧壮、栽浅、返青快、分蘖多、省工、省力、省种子产量高等优点.是一项新的水稻综合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2.
水稻高产栽培必须良种与良法相配套。采用自主集成创新技术——钵盘营养土旱育秧超稀摆栽高产高效综合技术和超级稻"早稀控大壮"软盘旱育秧农机农艺配套高产栽培技术,在同等条件下进行栽培对比示范,产量差异明显。人工稀摆秧方式能更好地发挥超级稻品种生产潜力,生长势强、剑叶长、后期光合面积大、纹枯病发生轻、穗大粒多;机械插秧栽培则表现为结实率高、千粒重较重。8个品种中,广两优1128和深08S/R1128的2种栽培方式均表现较好。2套栽培技术均以提高秧苗素质为重点,加上改进规范人工抛秧和机插秧栽培的关键操作管理方法,更适宜于本地大面积推广超级稻品种时配套应用。  相似文献   

3.
(续第2期)2011年以来,益阳市大通湖区坚持以“机耕、机播、机插、机防、机收、机烘”为目标,重点全面推进机械化育插秧技术的应用、推广普及,促进了水稻生产现代化的进一步迈进。一、机械化育插秧与其他栽插方式的对比优势人工抛秧随机性大,稀密不可能均匀,密处太密,禾苗通风透气采光差,稀处太稀,没有充分发挥土地作用.而机械插秧栽插均匀,透气采光好,生长平衡,大面积作业优势明显。概括起来具有4个方面的优势:l机插晚稻产量比其他栽插方式略有增产据大通湖农技中心多点调查,机插晚稻比人工抛秧每667平方米增产15公斤(详见表1)。表1水稻不同栽插方式产量比较  相似文献   

4.
水稻机插秧是一项省工、省力、省秧田的新技术,可满足高产群体质量栽培中宽行浅栽稀植的要求。为进一步推广应用水稻机插秧技术,介绍了水稻机插秧育秧技术及其移栽大田后在不同生育阶段的肥水管理技术。  相似文献   

5.
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包括旱育壮秧和稀植栽培两项技术,其中以旱育壮秧为基础,以旱播稀植为中心。 1.整地 1.1时期:水整地要同插秧相协调,既要服从于插秧时期,还要服务于播种质量要求。在插前2~3天完成。  相似文献   

6.
虽然机插水稻实现了定行、定深、定穴和定苗栽插,满足高产群体质量栽培中宽行浅栽稀植的要求。但只有使插秧机获得符合标准要求的插秧质量,才能确保水稻的增产增收。为了达到满意的插秧质量,在插秧前必须对插秧机进行适当的调整到位,并保证大田有基本的苗数。1大田基本苗数与插秧机的调整因水稻品种不同,对大田基本苗数的要求也是不同的,基本苗数过大过小对水稻的生长都不利,也必然影响到水稻的产量。而大田的基本苗数是由秧苗栽插时的行距、株距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水稻品种的栽培模式,研究了插秧密度和插秧株数对水稻品种牡丹江32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稀植对牡丹江32穗数的增加作用不明显,为提高产量不宜稀植;插秧株数与穗数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插秧株数对穗数的直接通径系数及通过每穴穗数对穗数的间接通径系数均为正值,应采用较大的插秧株数;在穗部性状中,二次枝梗数是最活跃的因素,较高的二次枝梗数是保证每穗实粒数的基础。对于牡丹江32来说,插秧规格以30cm×12cm,每穴6株产量最高,达8 658.0kg·hm-2。  相似文献   

8.
杂交稻机插秧现状及关键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6,他引:5  
根据近年来国内水稻机插秧方面的研究报告,重点介绍了杂交水稻机插秧的育秧技术和大田栽插管理方面的研究结果。在此基础上,提出通过精确定位稀播匀播,培育适宜机插的大壮苗是提高杂交稻机插秧技术水平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有机水稻覆膜插秧栽培试验结果表明:覆膜插秧提高了水稻生长前期土壤温度,加速了前期有机肥分解,为水稻分蘖期提供足够养分,有利于水稻生长.覆膜插秧水稻的株高、穗长、穗数、千粒重均较常规插秧的高;实产较常规插秧提高20.9%;覆膜插秧水稻全生育期较常规提前4~6 d,提前完成了有效分蘖;覆膜插秧水稻对于稗草、鸭舌草防除效果好,除草效果达86%.  相似文献   

10.
对水稻黄华占机插秧叶龄动态进行模拟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机插秧还是人工插秧,生长总叶片数均为16片;同一日期人工插秧叶片生长进度较机插秧快很多;机插秧黄华占换衣较轻,人工插秧换衣较重;随着叶位的提高,主茎叶片生长所需的有效积温增加;黄花占伸长节间数为5个,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都在11叶,对应拔节叶龄在14叶,穗分化从13叶开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