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大团聚体的影响。[方法]通过江西省某农业园区农地(水稻田和旱地)、林地和荒地土壤团聚体的测定,分析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团粒结构的差异,并讨论了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大于2.00 mm土壤团聚体的比例约占一半,其他各粒径团聚体的比例占10%左右,而且,随土壤粒径的减小团聚体数量呈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各土地利用类型土壤中大于2.00 mm的团聚体所占的比例依次为林地农地荒地,而不同农业用地土壤中大于2.00 mm团聚体所占的比例为芝麻水稻花生。此外,高含水量水稻土中大于2.00 mm团聚体数量约为低含水量水稻土的4倍,但对于0.50~0.25 mm粒径的团聚体,前者数量不足后者的1/5。[结论]随着土壤粒径的减小,团聚体数量呈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且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团聚体以大于2.00 mm团聚体为主。土地利用过程中的植被覆盖状况、人类干预强度、土壤含水量等因素都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土壤大团聚体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2.
选择兰州市新区秦王川国家湿地公园2种典型植物——群落碱篷(Suaeda salsa)和盐角草(Salicornia europaea)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在2种植物群落下土壤团聚体的组成和有机碳的粒径分布状况。结果表明,2种植物群落土壤团聚体含量差异明显,碱蓬群落和盐角草群落在0~30 cm土层土壤团聚体主要以2 mm和0.5~1 mm粒径团聚体为主。碱篷和盐角草土壤有机碳含量在0~30 cm土层呈V型分布。2种群落在2 mm和0.25 mm粒径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最高,但是其对总有机碳的平均贡献率较低,而0.5~1 mm粒径团聚体有机碳含量较低,但其对总有机碳的平均贡献率却高达27.74%,说明了在内陆盐沼2 mm和0.25 mm粒径团聚体对土壤有机碳的保护能力较强。土壤总有机碳含量与2 mm、1~2 mm和0.5~1 mm团聚体含量呈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正相关。总之,盐角草群落固碳能力更强,提高土壤中2 mm粒径团聚体的含量能有效增强土壤的抗蚀性,0.25 mm粒径团聚体可以固持更多稳定的碳源,减少水土流失,提高内陆盐沼湿地固碳能力。  相似文献   

3.
通过室内土柱培养,研究PAM对紫色土水稳性团聚体的改良效果,并探讨其作用机理和合理的施用浓度.结果表明,在浓度为15~60g/500L时,PAM均可促进土壤>0.25mm水稳性团聚体的形成,并有效降低土壤团聚体分形维数,改善土壤结构;方差分析表明,PAM能够将<0.25mm的水稳性团聚体聚合为更大粒径的水稳性团聚体,使>0.5mm的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增加.PAM改良紫色土水稳性团聚体达到显著水平时的浓度也不相同,其适宜浓度为60g/500L.土壤的黏粒含量和有机质含量可能是影响PAM对不同土壤的水稳性团聚体的改良效果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基于质量和数量方法的不同粒径土壤团聚体水稳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湿筛后不同粒径土壤团聚体质量和数量分布特征以及水稳性,为土壤结构的改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黄土丘陵区不同撂荒年限(7,14和34年)的草地和坡耕地土壤(对照,CK)为研究对象,从质量和数量的角度探讨了不同恢复年限和不同粒径土壤团聚体湿筛后粒径分布特征,选取粒径大于0.25mm团聚体含量(R0.25)以及平均质量直径(MWD)2个指标评价不同粒径团聚体的水稳性。【结果】(1)随着植被恢复年限的延长,土壤中粒径1mm的团聚体质量分数增加,粒径为0.25~1mm的团聚体质量分数增加不明显;团聚体数量与质量变化规律一致,但数量变化量随粒径减小而成倍的增加。(2)不同粒径土壤团聚体湿筛后,粒径0.25mm微团聚体的质量分数最高;团聚体数量则表现为随粒径的减小而成倍增加。(3)当粒径为0.25~5mm时,随着粒径的增大,土壤团聚体的水稳性降低,其中粒径2~5mm团聚体的水稳性最差。(4)当粒径为0.25~5mm时,有机质含量随粒径的减小呈增加趋势,各粒径团聚体有机质含量与MWD减小比例呈负相关,与R0.25呈正相关。【结论】用数量方法评价团聚体分布特征的结果与用质量方法评价的结果存在差异,小粒径团聚体的水稳性更强。  相似文献   

5.
农业秸秆复合PAM对湖滨带土壤改良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改善湖滨带土壤结构、肥力及水土保持状况,以太湖流域贡湖湾湿地湖滨带基底为对象,将农业秸秆和聚丙烯酰胺(PAM)按一定比例配制作为改良材料,研究改良材料对湖滨带土壤物理结构、团聚体组成及土壤养分的影响,以期在探讨湖滨带土壤修复需求的同时,为农业秸秆在生态修复中的再生利用提供科技支撑,为农业秸秆处置提供新的途径。农业秸秆复合PAM材料不仅可以改善土壤养分,保证水生植物生长,同时能够改良土壤结构,防治水土流失。改良效果最好的配比为3 g·kg-1秸秆与1 g·kg-1PAM,具体表现为:细粒物质含量提高,砂粒含量降低,容重减小14.92%,大团聚体含量提高42.81%,土壤由砂土和壤土向粘土转变;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分别提高42.70%、189.60%、31.80%和50.32%。研究发现,有机质和大团聚体状况决定湖滨带土壤稳定性好坏。秸秆提供的有机质降解为腐殖质,腐殖质有助于微团聚体粘聚为中粒径团聚体,而PAM的吸附架桥作用可将中粒径团聚体转化为大团聚体,从而显著改善土壤持土保肥能力。  相似文献   

6.
磁场对(土娄)土理化性质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结果表明,在磁场作用下,土壤比表面减小,渗透系数增加;<0.001mm的微团聚体数量减小,0.001~0.005mm的微团聚体数量增加;速效氮释放能力提高,磁处理后的(土娄)土粘化层水势提高,膨胀度下降,耕作层水势降低,膨胀度上升;土壤物理性质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7.
富铁土团聚体稳定性的表征及其物理学机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Yoder湿筛法、机械和化学分散法、Le Bissonnaia法对富铁土的团聚体组成和稳定性进行了评价.3种方法测定的团聚体稳定性指标都与土壤黏粒含量呈极显著相关,湿筛法测定的>0.25 mm团聚体含量和Le Bissonnaia法测定的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呈显著相关.土壤的团聚体稳定性以林地和高肥力园地最高,荒地和母质最低.Le Bissonnaia法中富铁土团聚体经快速湿润(FW)、慢速湿润(SW)和预湿后扰动(WS)3种处理后,团聚体的MWD表现为WS>SW>FW,表明富铁土团聚体崩解的主要物理机制是团聚体中闭塞空气引起的消散.结果表明富铁土中的水稳性团聚体数量和稳定性是衡量土壤质量和抗蚀性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致病性尖孢镰刀菌在土壤团聚体中分布状况并从土壤养分方面弄清其分布机制,本试验将土壤灭菌后接种致病性尖孢镰刀菌,并分别添加不同养分元素(有机物、氮、钾、钠、钙、镁、铜、锌、铁、锰)培养15 d后,通过干筛法将土壤筛分为4种粒径团聚体(4.0 mm、2.1~4.0 mm、1.1~2.0 mm、≤1.0 mm),测定土体土及团聚体中尖孢镰刀菌数量。结果表明,添加有机物显著增加了土体土中尖孢镰刀菌数量,而添加氮、钙、镁、铜、锌、铁、锰显著降低了土体土中尖孢镰刀菌数量。添加不同养分元素显著改变了尖孢镰刀菌在不同粒径团聚体中的分布。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土体土中尖孢镰刀菌数量与1.1~4.0 mm粒径团聚体中尖孢镰刀菌数量显著相关。据此推测,不同养分元素主要是通过影响尖孢镰刀菌在1.1~4.0 mm粒径团聚体中定殖状况而最终影响土体土中尖孢镰刀菌的生长。  相似文献   

9.
基于27年长期试验,采集0~20 cm和20~40 cm两土层原状土样,研究施氮磷钾化肥及配施有机肥对洞庭湖区典型水稻土物理性状及团聚体中有机碳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施肥相比,长期施肥后两土层内土壤总孔隙度、田间持水量分别提高2.6%~8.3%、-3.0%~23.5%,土壤容重则降低3.0%~11.6%,其影响效应随土层加深而减弱,在0~20 cm土层均达显著水平(P<0.05)。长期施肥后粒径>5 mm具不良孔性的团块结构数量明显减少,两土层中0.5~2 mm和2~5 mm大团粒结构体比例则较不施肥处理分别显著提高57.3%~94.3%和25.8%~103.8%(P<0.05),土壤物理结构得以改善。随粒径减小,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和储量分别呈现逐渐增加和降低的变化趋势,长期施肥均显著提高两土层特别是0~20 cm层土壤及各级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P<0.05)。施肥主要影响且显著提升粒径<5 mm特别是0.5~2 mm和2~5 mm团聚体中有机碳储量。研究表明,氮磷钾化肥配施有机肥改善土壤物理性状和增强团聚体固碳能力的效应较氮磷钾化肥单施更为突出,且随有机肥施用比例增加,其效应愈趋明显。  相似文献   

10.
为揭示微生物改良盐碱地的机制,通过培养皿和盆钵试验,利用湿筛和干筛法分析测定3株嗜(耐)盐菌对盐碱土壤不同粒径团聚体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培养皿试验培养45 d后,测定不同粒径土壤团聚体含量,盐单胞细菌+枯草芽孢杆菌处理对于提高粒径≥2.00 mm的土壤团聚体含量效果显著(P0.05);培养90 d后,达板喜盐芽孢杆菌+盐单胞细菌+枯草芽孢杆菌处理对于提高粒径≥2.00 mm的土壤团聚体含量效果显著(P0.05);培养45 d后,达板喜盐芽孢杆菌+盐单胞细菌+枯草芽孢杆菌处理对于提高粒径0.25~2.00 mm的土壤团聚体含量效果显著(P0.05);培养90 d后,达板喜盐芽孢杆菌+盐单胞细菌+枯草芽孢杆菌处理显著降低了粒径0.25~2.00 mm的土壤团聚体含量(P0.05);培养90 d后,除达板喜盐芽孢杆菌+盐单胞细菌+枯草芽孢杆菌处理外,其他处理对于降低粒径0.25 mm的土壤团聚体含量效果均不显著(P0.05)。盆钵试验干筛法测定不同粒径土壤团聚体含量,培养45、90 d后,达板喜盐芽孢杆菌+盐单胞细菌+枯草芽孢杆菌处理对于提高粒径≥2.00 mm的土壤团聚体含量效果显著(P0.05);培养45 d后,达板喜盐芽孢杆菌+盐单胞细菌+枯草芽孢杆菌处理对于提高粒径0.25~2.00 mm的土壤团聚体含量效果显著(P0.05);培养90 d后,达板喜盐芽孢杆菌+盐单胞细菌+枯草芽孢杆菌处理降低了粒径0.25~2.00 mm的土壤团聚体含量,但差异不显著(P0.05);培养45、90 d后,达板喜盐芽孢杆菌+盐单胞细菌+枯草芽孢杆菌处理均降低了粒径0.25 mm的土壤团聚体含量,且差异显著(P0.05)。盆钵试验湿筛法测定土壤团聚体含量,培养45 d后,各处理对于提升粒径≥2.00 mm和0.25~2.00 mm土壤团聚体含量以及降低粒径0.25 mm的土壤团聚体含量效果均不显著(P0.05);培养90 d后,达板喜盐芽孢杆菌+盐单胞细菌+枯草芽孢杆菌处理对于提升粒径0.25~2.00 mm的土壤团聚体含量效果显著(P0.05)。由此得出,嗜(耐)盐菌对于不同粒径土壤团聚体的形成具有不同的作用,总体上对于土壤大团聚体的形成促进效果较好,复合菌处理对盐碱地土壤团聚体形成的促进效果整体上优于单株菌。  相似文献   

11.
土壤团聚体结构对土壤微生物的分布和活性有较大的影响。本文对土壤团聚体形成的微生物学机制、土壤团聚体的物理和化学性状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述,以期为作物土传病害的防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土壤健康及土壤动物生物指示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55,自引:0,他引:55  
对土壤健康的概念、土壤健康指示生物-土壤动物的特性、土壤动物及其作为土壤健康生物指示作用研究的进展及发展方向进行了论述,为我国从土壤动物学角度开展土壤健康质量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新疆平原土壤发生分类与系统分类的参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给新疆土壤系统科学分类提供依据,分析了新疆平原土壤的分布特点,并根据成土条件,比较了新疆平原土壤在中国土壤发生分类和系统分类中的地位、分类依据和名称差异,对在系统分类中出现的干旱表层、钙积土与荒漠土的区分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黑土长期定位试验原状土搬迁对土壤微生物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测定黑土长期定位试验原状土整体搬迁前后四种处理(CK、NPK、M、MNPK)土壤可培养微生物数量、土壤微生物量含量及土壤酶活性变化,探讨搬迁的特定条件对土壤微生物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搬迁前后5年各处理三大类微生物数量、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和四种土壤酶活性在0~20 cm土层中均高于20~40 cm土层;2每年在两个土层中MNPK处理的三大类微生物数量和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均最高,CK处理均最低,而每年在两个土层中土壤过氧化氢酶和转化酶活性CK和M处理均明显高于NPK和MNPK处理,而磷酸酶活性CK和M处理则低于NPK和MNPK处理,脲酶活性在4个处理中差异不大;3比较搬迁前后5年间各项微生物指标变化发现,各项指标年际间虽存在变化但程度不大,搬迁后2011年和2012年相对较高,同为小麦茬的搬迁前2010年和搬迁后2013年各项指标较为接近。研究说明,土壤深度和施肥对土壤各项生物指标影响较大,年际间变化也受到轮作方式的影响,搬迁对土壤微生物扰动影响远小于施肥和耕作方式等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利用土壤线虫生态指标表征土壤健康状况的可行性,以安徽省农业科学院蒙城砂姜黑土有机肥长期定位试验基地为研究地点,以土壤线虫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长期定位施肥条件下,农田土壤线虫数量、营养类群、生态指数的变化与土壤肥力水平的相关性,并进一步关联作物的产量指标。结果表明:砂姜黑土土壤肥力水平的等级由高到低依次为牛粪配施(NPK+CM)>猪粪配施(NPK+PM)>秸秆配施(NPK+S)>单施化肥(NPK)>不施肥(CK);随着土壤肥力水平的提高,线虫香农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和瓦斯乐斯卡指数显著提高,植物寄生线虫成熟度指数显著降低,土壤健康状况变好;同时,NPK、NPK+S、NPK+PM、NPK+CM的产量较CK分别提升了337.87%、396.14%、495.43%、534.24%。因此,利用线虫生态指标的变化来表征砂姜黑土的土壤健康状况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苄嘧磺隆对淹水稻田土壤呼吸和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除草剂苄嘧磺隆对淹水稻田土壤生态环境的安全性.以淹水稻田土壤为研究对象,在室内模拟田间试验条件下,通过呼吸作用和酶活测定,定期取样研究苄嘧磺隆施用浓度(0.000、0.067、0.355、1.780、3.553 μg·g-1干土)对淹水稻田土壤呼吸强度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苄嘧磺隆施用初期能刺激土壤呼吸强度,随后产生轻微的抑制作用,这种抑制作用在取样后期逐渐减轻并趋于对照水平.苄嘧磺隆能轻微刺激过氧化氢酶活性,而蔗糖酶活性基本不受苄嘧磺隆施用量的影响,脲酶活性则是先刺激后抑制,多酚氧化酶活性受苄嘧磺隆影响不大.说明施用一定量的苄嘧磺隆对淹水稻田土壤生态环境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7.
不同土壤改良剂对盐碱土壤化学性质和有机碳库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为研究施用不同土壤改良剂对盐碱土壤化学性质和有机碳库的影响,2016—2017年在内蒙古河套灌区盐碱土壤进行田间定位试验,设置4个实验处理:习惯处理(CK)、CK+有机土壤改良剂(M)、CK+复合土壤改良剂(G)、CK+有机土壤改良剂+复合土壤改良剂(M+G)。收集2017年收获季耕层0~20 cm土壤,测定各小区土壤中的水溶性离子含量、全盐量(TS)、钠吸附比(SAR)、pH、土壤有机碳(SOC)、活性有机碳(LOC)、微生物量碳(MBC)以及土壤碳库管理指数(CPMI),并分析各指标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与CK相比,施用土壤改良剂各处理土壤Ca2+含量提高了13.07%~33.33%,土壤Na+、Cl-和SO24-含量分别降低了29.83%~46.19%、12.06%~33.19%和19.90%~34.59%,土壤全盐量、钠吸附比和pH分别降低了12.67%~26.91%、33.02%~47.06%和2.21%~4.56%。其中M+G处理改良效果最好,土壤全盐量、钠吸附比和pH分别显著降低了26.91%、47.06%和4.56%(P0.05);施用土壤改良剂各处理SOC、LOC和MBC含量分别较CK提高了18.90%~43.87%、54.55%~82.33%和64.04%~86.85%。其中M+G处理提升效果最明显,且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同时,施用改良剂各处理CPMI提升了95.44%~135.83%,其中M+G处理提升效果最明显,且达到显著水平(P0.05);相关性分析表明,试验土壤LOC、MBC和CPMI均与TS和SAR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说明土壤LOC、MBC以及CPMI对盐碱土壤化学性质的变化较敏感。研究表明,施用有机土壤改良剂和复合土壤改良剂均降低了土壤含盐量、钠吸附比和pH,提升了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含量和土壤碳库管理指数,其中有机土壤改良剂和复合土壤改良剂配施对盐碱土壤质量的提升效果最明显。  相似文献   

18.
为探究农用酵素对土壤的改良效果,通过盆栽试验利用农用酵素对沙土、酸性土及盐碱土进行为期30 d的短期改良,通过测定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组成,对农用酵素作为土壤改良剂的可行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对于沙土,农用酵素可使其pH由9.63降至6.42,有机质含量提高8倍,土壤中氮磷钾的含量也均有所提升,农用酵素中的有益微生物(LactobacillusAcetobacter)成为土壤优势细菌菌群,同时显著降低了真菌的多样性;对于酸性土,农用酵素对其pH影响不大,但土壤有机质及氮磷钾含量增加,酵素中有益微生物可在酸性土中有效定殖;对于盐碱土,农用酵素可有效降低其pH(由10.37降至7.77),增加土壤养分含量,施用农用酵素后土壤中Acetobacter、Kocuria、PlanococcusAlkalibacterium的相对丰度较高,从而抑制了土壤病原真菌的生长。未来农用酵素可针对不同土壤的突出问题进行改良以提高土壤品质。  相似文献   

19.
不同地力玉米田土壤有机碳矿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为探讨不同地力玉米田土壤有机碳矿化特征,通过为期196 d的土壤有机碳矿化培养试验,对高、中、低3种不同地力玉米田0~20 cm和20~40 cm土层土壤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地力玉米田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随时间的变化呈现相同的变化趋势,即随培养时间延长,呈现先高后低的变化趋势,最后趋于平稳;但随地力等级的降低,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逐渐减小。培养结束时,不同地力玉米田0~20 cm和20~4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累积矿化量之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低地力土壤有机碳稳定性最差,固存量最小。同一地力,20~4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和累积矿化量较0~20 cm显著降低(P0.05),表层土壤稳定性较差,不利于土壤有机碳固定。伴随土壤有机碳矿化过程,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和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OC)含量均较初始含量显著降低(P0.05);土壤有机碳潜在矿化势(Cp)与土壤有机碳、全氮、铵态氮、硝态氮、MBC和DOC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土壤有机碳矿化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重要过程,且当地力等级变化时,各土层土壤有机碳的稳定性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以杭州湾南岸两个前期已鉴定的跨2 000 a的水稻土序列(上虞:30~2 000 a;慈溪:9~2 000 a)为模型,探究长期植稻下稻田土壤耐药组演替特征,以期拓展对人为水耕土土壤耐药组形成与发展趋势的科学认识。研究采用了高通量荧光定量PCR(HTqPCR)技术,分析了不同土壤深度(耕作层、犁底层、母质层)下水稻土序列中320个耐药基因(ARGs)的检出情况、丰度、多样性及其随植稻年限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两个水稻土序列共检出289种ARGs,以氨基糖苷类和多重耐药类ARGs最为丰富多样,两个地区共有181种ARGs。主坐标分析(PCoA)结果指出,上虞和慈溪水稻土序列的ARGs组成存在显著差异,部分体现在ARGs亚型数量上。慈溪持有108种在上虞水稻土序列中不存在的ARGs,但85%的慈溪特有ARGs在植稻100 a后消失。因此,随植稻年限增加,不同地区水稻土序列在ARGs亚型数量上的差异缩小,在植稻千年后趋于接近。同时,随着植稻年限增加,水稻土耕作层、犁底层和母质层土壤间的ARGs亚型数量差异缩小。进一步研究发现,杭州湾南岸水稻土序列的ARGs丰富度和多样性随耕作年限的增加整体呈衰减趋势,同时伴随ARGs相对丰度的上升,其中相比耕作层和犁底层,母质层ARGs与植稻年限间的相关性达到了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水平。综上,时间驱动了稻田土壤耐药组发展,而植稻年限对母质层中ARGs组成有强烈的塑造作用。在杭州湾南岸,新生稻田土壤(≤50 a)比成熟稻田土壤(≥1 000 a)拥有更为丰富的ARGs亚型但更低的ARGs相对丰度。水稻土序列中细菌丰度与ARGs相对丰度呈显著负相关,进一步暗示成土过程中ARGs演替与微生物间的密切关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